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佛说阿弥陀经+讲解 >

第28章

佛说阿弥陀经+讲解-第28章

小说: 佛说阿弥陀经+讲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地介绍给诸位。
先看‘别相三观’,别相三观的意思就是‘历别观于三谛也。’‘历’是讲经历。大乘行门里头常讲历事练心,我们要经历许许多多的事物来练心,练什么心呢?就是观照之心,来练这个。别是讲一切差别的境界,从这个地方观于三谛。那么你要会用了,都可以用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那么这是讲方法,提示给我们。‘谓若从假入空’从假观再进入到空观,‘但得观真’这是真谛;从假入空,空是真谛‘尚不得观俗,岂得观中道。’那么这就是前面讲,这个次第三观里头有隔别之苦,他不能圆融啊!你看你只能观得了空,真空。这个妙有不晓得。阿罗汉这就是用的这个境界。这个但得观真,偏真涅槃。晓得万法皆空,他住在这个空里头,他不知道‘有’,不知道‘中’,这是二乘人的境界,这是从这个假入空的,他这个成就就是如此。如果他的方法是‘从空入假’,是用这种修行的方法,那么他也只得到‘观俗谛’,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他没有能够得中道,‘未得观中道’啊!如果他是从‘中道正观’这像别相三观,他用这个方法‘方得双照二谛’所以这个别相三观里面是以中道正观最为殊胜。因为真俗二谛,他能够双遮双照;说双照当然双遮的意思都在里面,遮照是同时的。‘遮’是不着相,两边不着,‘照’是两边明了,样样明了,样样都不执着,这个叫别相三观。这都是讲的这个修法。
那么再讲到这个‘通相三观—即于一观中圆解三谛也。’‘圆’是圆满,‘解’是了解、理解,晓得这个真、俗、中三谛。‘谓若从假入空,’这个境界比前面要高,‘非但知俗假是空,’‘俗’就是假,妙有是空,‘真谛中道亦通是空。’所以他这个观慧比前面要深,功夫要深。如果他‘从空入假’走的是这个路子,‘非但知俗假是假,’这个‘有’是妙有,不是真的,是幻有,是假有。他知道‘真谛中道亦通是假’,绝不以为不会去执着分别真谛中道是真的,他不会的,他晓得一假一切假。如果是‘入中道正观,非但知中道是中,’他晓得‘俗假真空亦通是中。但以一观,’不管是空观也好、假观也好、中观也好,以一观当名,通相三观,‘当名,解心皆通。’无所不通,这个叫‘通相三观’。那么从这个地方,诸位显然地能够看得出来,通相三观比别相三观,功夫是要深一层。最后要跟诸位介绍的是‘一心三观’,那么这一条,也就是我们在这个经论上常常讲到的。所谓上三土业因都与一心三观有密切的关系。那么什么叫一心三观?请大家要留意。一心三观‘即于一念心,而能圆观三谛也。’这是一心三观的定义。‘谓观一念心,为从何处来,’这一念心就是一个念头,心里面起了一个念头,这是一种观心的方法。他不管这个念头是善是恶,也不管这个念头是真是假,也不管这一念是净是染,通通不管,就看这个一念心从那里来的?你这一观,这个一念没有了,没有之后,你再去观,它到那里去了?‘去至何所。
’禅宗最初到中国来,达摩祖师所传的,就是用观心的方法。可是这个地方是跟你讲要用观慧;不能够打妄想,不能够在那里想它从那里来的?你这一想,不就又引起了念头了吗。念头没有了,唉呀!它到那里去了?那好了,到那里去了又是一个念头。这个地方不许你有前后念,一念何来何去。这样一观‘毕竟无有净。’‘净’都没有了,‘染’当然更没有了。‘若虚空名空观,能观之观,所观之境,历历分明,’那么这个,这叫‘假观’‘虽然是历历分明,而性常自空,空不定空,假不定假,名中观。即三而一,即一而三,是名一心三观。’那么此地要给诸位说一说,这一个观法,前面讲大前题告诉我们,那就是要用观慧,而不可以落在第六意识当中。如果要用第六意识,那不叫做作观,那叫做妄想。妄想毕竟不能够断烦恼、不能够破虚妄,这个境界是虚妄的,烦恼也是虚妄的,起心动念、无明都是虚妄的。我们可以讲,见思、尘沙、无明、十法界依正庄严,没有一样不是虚妄的。虚妄的妄想不能得到事实真相,换句话说,妄不能破妄啊!唯有真才能够破妄。那么这个三观是要用真正智慧来观照,像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那个深般若就是观照般若。他的功能,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三观全是般若的观照,这是我们应当要明了的,都是属于般若的观照。那么这个三观的观法,我们可以举一个比喻来说,这个里头有圆有不圆。一心三观是最妙,比如说一个人他有这个鉴别真妄的能力;他认识这个珠宝,他是一个行家。这个金刚钻拿在手上,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他一看就明了了,他有这种能力,他能够晓得它是真的是假的。而且他又有艺术的眼光,能够晓得琢磨的功夫,他是真正的行家是通家,他才能够估得出这一个物品真正的价值,他能够估得出。那么另外一个人呢?他也能够辨别真妄,是真的是假的,他识货;但是他不懂得艺术,他对艺术外行,没有评鉴的能力,可是他能够辨别真假。那么还有一个人,他有艺术的眼光能评断艺术,但是他对于这个钻,这个本质到底是真的是假的,他搞不清楚。这三种人譬如这个三观,一心三观是大通家,既懂识货又懂艺术。知真不知假就好比那个识货,他知道这个真假,他不懂艺术。知假不知真的,知有不知空的,就好比他懂得艺术,他能够欣赏艺术,但是他不晓得这个是真是假。这个三观仿佛这样的比喻。那么上面跟诸位,把这个天台这个三观大意给诸位介绍出来了。蕅益大师在讲解,他的目的是为了我们容易理解。就是对于西方极乐世界这个四土,依正庄严的因果。理解当然是帮助我们断疑生信。
我们看后面这一段话,在后面,后面这一段。这是叫我们容易了解,作此分别。在这个地方我们特别要注意到的。实在来说,四土庄严,包括常寂光土在内,无非都是因缘生法,这一点大家特别要注意到。不要以为前三土是因缘生法,那常寂光大概不是的吧!那里知道常寂光土也不外乎,你看有因有果嘛!有因有果当然就是因缘生法了。所以他的果是圆妙中谛啊!称性五尘为体。我们如果能体会到这个境界,这才叫究竟。我们讲觉,究竟觉啊!究竟三观啊!这个究竟三观是究竟位的一心三观,这是一心三观功夫到顶头了。‘无不即空假中’,这就说其实四土都是这个样子。‘所以极乐世界,同居净境’,同居净土的境界,‘真假圆融’,这个真假就代表这个三谛,三谛圆融,‘不可限量啊!’这才是把四土庄严真实的因果一语道破。总结上面这个意思,‘同居土是缘生,方便土是即空,实报土是妙假,寂光土是即中’。这个说法是依中观论一首偈子来说的,偈子是这样讲: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是根据佛这一首偈来说的。那么我们就要注意到了,这一首偈子里头是说了四个境界,但是四个境界其实是一个境界,一而四,四而一。那么这个地方有一个简单的说明。前面这个偈子大家仔细看看,这个四土里头极乐世界确实有四土。配合这个偈子,缘生、即空、妙假、即中。其实四土,上面这是‘四土庄严,无不圆融无碍,’这是真正不可思议,‘无非因缘所生法’刚才给诸位说明过了,四土无不是因缘所生。‘四土唯一同居土’。这个四土全是同居土,什么人看的呢?极乐世界的那些人众,就是同居土的人看方便、实报、寂光都是同居。所以同居土的人有方便土的享受,有实报土的享受,有寂光土的享受。这个真真不可思议。无非因缘生,寂光也是因缘生。‘无不即空’,方便土的这些人,这些诸上善人,他们看的是一切法即空,所以同居、实报、寂光无不是即空。这是西方极乐世界,诸位要记住那边没有声闻,此地给你写的声闻是声闻的境界,声闻的程度,不是真正声闻。因为小乘,西方极乐世界不生的,那边没有小乘人,这就是他们的境界是小乘人的境界,他们用的功夫是小乘人的方法,所以看四土通通是方便土。那么到大乘菩萨是实报庄严土,我们讲是理一心不乱的。理一心不乱的菩萨,他们是妙假,‘无不即假’,四土都是妙假,‘四土唯一实报土’,他看同居土也是实报土,方便、寂光都是实报土。佛的睛眼里面,‘无不即中,四土唯一常寂光土。’这也是寂光,这也是寂光,这个也是寂光,无不是寂光。圆融事理,即一土,无论是那一土,都具足了四土,这叫不可限量。那么由此可知,西方极乐世界,你要说四土,的确有四土;你要说一土也能讲得通,也不是讲不通。从上面这个意思看来,诸位多少总要能体会到一点。外面境界是真的吗?如果是真的话,同居绝不是方便,方便绝不是实报,真的就不能圆融了。你要说是假的吧!假的也不能圆融,究竟是一回什么事情呢?究竟根本都没有。‘相’从那里来?‘相’从心变的呀!所以带业往生的人看西方极乐世界就是同居土。断了见思烦恼得事一心不乱的人,看西方极乐世界就是方便土。得理一心的,分破无明的,见西方极乐世界是实报土。根本无明断尽,看西方净土是常寂光土。西方如是,我们这个地方有什么两样呢?没有两样啊!我们现前这个世间跟这个道理完全相同。所以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天地,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报土。
我们今天同在一个地球上,同在一个都市上,每一个人他对于这个依报正报所感受的不相同,这正是佛在经典里头常说的呀!依报随着正报转。也正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一切唯心造。所以带业往生的人造的同居土,这个‘造’就是现,也就是感受;这个法性自然地显现,他自己也自然地感受到就是同居的境界。断了见思在我们这个世界,他也是有这个感受,他也现这个境界,现这个方便土的境界,有方便土的感受。实报、寂光亦复如是啊!这一个原理诸位总得要明了,要细细地去体会。宗门里面所谓参究啊!要细细地去参究,体会到这个道理。
那么或许有人也问,这个四土里头,寂光是属于理体,也就是我们所讲的本体,他怎么会有庄严之事呢?这个问题,其实十法界依正庄严,全体就是一个理性,正如同古人所举的比喻:以经作契,契契皆经。我们把经比做常寂光,把这个三土的依正庄严比做契,那么你们诸位想想,同居土离了常寂光没有?同居即是寂光。方便呢,方便还是寂光。实报呢,实报亦复如是。诸位要晓得这个道理,所以一一理性具足庄严啊!
我们再一个比喻来说,我们把这个纸张比做寂光理体,我们把书本比做种种庄严;你们看到这个世界上有多少种书,种类数不清,数量数不清;数不清种类、数量的书籍可以说一个字,都是纸啊!纸做的呀!同是一纸而已嘛!希望大家从这个地方去体会到这个意思。所以经上说,诸佛的住处就叫做常寂光。如果佛今天住在我们这个地方,他住处呢?他所感觉的、感到的、感受到的就是寂光净土。我说这个话诸位很难体会到,为什么呢?因为这不是你自己的境界。可是你如果在学佛这个几年当中,你把这些道理都明白了,方法也懂了,依照这个方法努力来修学,把你自己的意境一年一年地提升;当你提升到相当一个程度的时候,你就会能够感觉得到。纵然没有那么亲切;好像什么呢?似乎有了消息,这个一般人意识里头好像有这个消息,这都是好境界。那么如果就如来果地分上来说,实报、方便、同居无不是寂光,所谓全三土而成寂光啊!我们也可以讲整个虚空法界无不是寂光,你相信吗?如果要就我们众生分上来说,那是全寂光变成了三土了,为什么呢?众生有分别心,有分别、有执着,所以才有种种差别的境界,这就是全寂光而变成了三土。那么由此可知这是自己业力上有差别,与外面境界真的毫无相关啊!外面那个境界有什么,没有啊!那是所变的,能变的是你这个妄心,是心意识、心心所,能变的是这些东西,所变的是外面境界。修行人要掌握住能变,不要去理会所变。因为所变的确非空非假。能变的心是真,所变的境界就真;能变的心是妄,所变的境界就是妄。那么由此可知,带业往生的人到西方极乐世界,只看见同居土,看不到三土。事一心不乱的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只见方便土,他也见不到其他三土。理一心不乱的人,同样地,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只见实报土,其余的他也见不到。唯独无明断尽,证得究竟果位,他才能够圆见四土。如果我们要认为寂光在三土之外,不具足三土甚妙庄严的五尘,那与小乘人的偏真涅槃,内守幽闲的境界有什么差别呢?这是必须要明了的啊!
以上给诸位所讲的,是就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就你所受用的环境上来说的。那么这些呢?经文上是略说,可是我们讲解的时候已经说得相当详细了。下面经文,这是广释,就是要详细地给我们介绍那一边的生活环境。那么这一段我们在理论上讲得比较上多一点,但是这些理论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天台的三观,是大家应当要晓得的,以后对于你们学佛,研究经典会有一些帮助。那么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此地。

佛说阿弥陀经  第十讲  
经文‘又舍利弗,极乐国土有七宝池,八功德水充满其中。池底纯以金沙布地,四边阶道,金银、琉璃、合成。上有楼阁,亦以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而严饰之。池中莲花,大如车轮,青色青光,黄色黄光,赤色赤光,白色白光,微妙香洁。’到这个地方是一段。前面说了同居土的住处,此地再说明同居土诸上善人他们的生处。这是一段经文,便利这个同学们听讲,所以我们讲经文都写在这个地方。这一段经文是解释妙生处,他这个生处实在是非常奇妙,跟我们娑婆世界不相同。这个‘又’,是释迦牟尼佛又叫着舍利弗的名字,告诉他说这个极乐世界有七宝池、八功德水。这个七宝池就是生处,此地讲的这个‘生处。宝池,金银等所成’;七宝所成,‘不同此方土石’。跟我们这一边,这个在土质上不一样,那么这一桩事情我们看了之后好像很惊奇,人家那个地方,池塘都是七宝金银所成,真正是不可思议。其实这个事情并不难懂,为什么呢?他那个地方这些珍宝出产得非常丰富。譬如说我们举我们这个世界的例子来讲,在本省香蕉是最普遍的,大家看起来都是不以为奇,可是在大陆,在日本,香蕉就变成非常之名贵,接待贵宾才用这种高级的水果,而且把它切成薄片,好像来品尝一样。那么到我们本省这个香蕉产地,大家吃了都厌烦,都吃到不想吃了,这就是它这个产地与不产这一些水果地方是不相同的。
那么我们这个世界也有金银、琉璃这些东西,可惜出产得太少。假如它这个出产量非常之大,那么诸位想想,谁还会珍惜这些东西呢?没有人珍惜。我们这个世界铜铁的产量比这个七宝大得多,所以我们对于铜铁不甚爱惜,而对这些稀有的金属,大家都把它看得很贵重。其实这些金属本身并没有价值,金银在五金里面,它自己不会说我的价值、身价要比别人高,没有这个道理的。这个价值是我们众生给它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