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政治史-第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不友好关系。在东方,他既要夺回失去的巴勒斯坦,又要正视西亚地区的
复杂局面。为此,他曾同新巴比伦发生冲突,但为对付新兴的波斯强国,他
… Page 86…
又同新巴比伦和吕底亚、塞浦路斯萨摩斯结盟。雅赫摩斯二世以他政治家的
才干和智慧,曾使埃及兴盛于一时,但终究不能挽救王朝的衰落。雅赫摩斯
二世于波斯征服埃及之前死去。公元前525年,波斯国王冈比西斯率军远征
埃及,大败赛斯王朝末王普萨姆提克三世,埃及沦为波斯帝国的一个省区。
3。波斯统治下的埃及 (公元前6~前4世纪)
冈比西斯征服埃及后,给自己加上了法老的头衔,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
第二十七王朝或波斯王朝(公元前525~前404年)。冈比西斯虽注意利用
埃及的传统和宗教进行统治,但作为征服者,他对埃及的统治政策还是相当
残酷的。希罗多德说他是个非常疯狂的人物。因此,当他占领了底比斯,又
派军队远征努比亚和西瓦绿洲时,埃及人民乘机起义。被废黜的埃及法老普
萨姆提克三世参与了这次斗争,被俘后,自杀身亡。冈比西斯死后,埃及再
次爆发反波斯侵略的斗争,以致大流士一世继位后,于公元前518年又重新
征服埃及。大流士虽对埃及的宗教、文化传统及地方官吏表现了一定程度的
宽容,并完成了尼科二世时代开凿运河的工作,但对埃及人民的盘剥与奴役
却丝毫没有减轻。波斯帝国每年向埃及征收700塔兰特白银的贡赋和6亿公
升的谷物,另外,波斯征服者在埃及广占田产,控制着埃及的经济和交通运
输,使埃及人民的处境十分艰难。
埃及人民不甘忍受波斯统治者的野蛮统治和残酷剥削,他们反抗波斯征
服者的事件屡见不鲜,尤其是波斯人在国际事务中受挫或遭到失败时,反暴
斗争更是频频发生。希波战争时期,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在马拉松战役中
遭到失败,公元前486年埃及三角洲地区爆发了反波斯的起义,不久,被大
流士之子薛西斯镇压下去。薛西斯死后,其子阿塔薛西斯公元前464~前423
年)继位,此时,埃及、利比亚地区又爆发了以伊纳罗司和阿米尔塔伊俄斯
为首的大规模的埃及人民起义。两位领导者是埃及的王公,他们依靠一支希
腊舰队的支持,沿尼罗河直达孟斐斯,打败了阿塔薛西斯派来镇压人民起义
的30万波斯大军。起义军围攻孟斐斯18个月,后因伊纳罗司被波斯人虏去
杀害,才被迫撤退。伊纳罗司死后,阿米尔塔伊俄斯领导起义军继续与波斯
军作战,最后迫使阿塔薛西斯答应由一些埃及人担任埃及省区的总督和其他
职务。这次起义,正象希罗多德所说的那样:“没有人比伊纳罗司和阿米尔
塔伊俄斯给波斯人以更大的损害了”。 (希罗多德:《历史》,Ⅲ,15。)
经过不断的斗争,埃及人于公元前404年摆脱波斯统治,取得独立,建
立了埃及人的第二十八、二十九、三十王朝 (公元前404~前343年)。这
些王朝的法老们依靠埃及的祭司集团和希腊的雇佣军进行统治,并继续与波
斯作斗争。第三十王朝法老涅克塔内布二世统治时,波斯再次进攻埃及。法
老组建了由6万埃及人和4万希腊雇佣兵组成的10万人军队,抵抗阿塔薛
西斯三世 (公元前359~前338年)30万大军的进攻,结果失败。波斯第二
… Page 87…
次统治了埃及,开始了埃及历史上的第三十一王朝(公元前343~前332年)。
在短暂的三十一王朝时期,埃及人民再次掀起反波斯侵略的解放斗争。
其中最著名的是三角洲的卡巴沙领导的起义。他曾一度在孟斐斯称王。公元
前332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率军侵入埃及,结束了波斯在埃及的统治,从此
埃及开始了希腊·马其顿统治的时代。
4。托勒密埃及 (公元前4~前3世纪)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其部将托勒密 (公元前367~前283年)占
据埃及。公元前305年,托勒密正式称王,为托勒密一世 (公元前305~前
283年),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托勒密王国(公元前305~前30年),是为
主要的希腊化国家之一。从此,埃及失去了独立,长期处于外族统治之下。
公元前3世纪,托勒密王朝达到全盛,其领土除埃及外,还包括昔兰尼加、
塞浦路斯、巴勒斯坦、叙利亚南部、小亚西部和南部、爱琴海诸岛及爱琴海
北部沿岸地区,面积约15万平方公里,首都亚历山大里亚。
托勒密王朝的政治制度承袭了埃及法老的传统,实行君主专制。国王是
最高统治者,集全国的行政、司法、财政和军事大权于一身。国王自以为神,
托勒密一世就以“索特”即“救主”自称。国王是国家的化身,他的意旨就
是法律,群臣既是国家的官吏,也是国王的仆役。中央集权下的地方机构,
也大体如旧,全国仍分为上下两部分,南部的上埃及以底比斯为中心,北部
的下埃及以亚历山大里亚为中心。中央以下的行政单位是州,州下设县,县
辖村社。各级官吏都由中央委任。
托勒密王朝的官吏,根据同国王的亲疏关系分成不同的品级。如“王亲
国戚”属最高品级;王的“知已”属二品;王的“朋友”属三品等。国家所
有官职中,最高的是财务大臣,除主理财务外,还掌管行政,相当于宰相。
此外,州的财政官权力也很大。除财务官外,军事长官的地位也很重要。州
的长官为将军,起初只握有军事权,后也行使行政和司法权。开始,托勒密
王朝的各种官吏几乎都由希腊、马其顿人担任,后来,地方官职也可由埃及
奴隶主上层人物担任。另外,托勒密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一直注意
对埃及祭司阶层的拉笼利用,因为他们是埃及奴隶主阶级中最有权势和影响
的集团,但国王仍是神庙的统治者,他直接任命监督管理神庙,宣传王权神
化的思想。
托勒密王朝时期,在埃及的土地上出现了一些希腊式的城市,如亚历山
大里亚、托勒密迈伊及原来的希腊殖民城市瑙克拉提斯等。这些城市享有自
治权,政治体制类似希腊的城邦,但也要受中央集权专制王权的控制,所以
不是独立的城邦,不过,居住在这种自治市中的希腊商人和殖民者享有免税
和充任官吏的特权。
为称霸东地中海,托勒密王国不断对外扩张,自公元前3世纪起,长期
… Page 88…
与塞琉古和马其顿作战,国力为之耗损。同时,托勒密王朝对埃及人民的掠
夺剥削也超过了以往任何时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人民反抗不
断发生,大规模地逃亡是他们经常采取的斗争方式之一。一件属于公元前
259~前258年的纸草文书,记载了一个叫芝诺的农庄管家,同时分发几封
信函,要求协助捉拿逃亡的奴隶。到公元前2世纪,奴隶逃亡非常普遍,通
缉逃奴已成为政府的一项经常性事务。此外,农民和手工业者也经常发生有
组织的集体大逃亡。从公元前3世纪末起,土著的埃及士兵因生活所迫及不
公平的待遇也经常发生暴动。劳动人民的反抗和士兵暴动相结合,大大削弱
了托勒密王朝的统治。
公元前216年,在北部埃及爆发了有士兵、农民参加的大规模起义,10
年后,即公元前206年,起义大军转移到南方,在底比斯出现了地方统治者。
公元前3世纪末,在利考坡里,甚至孟斐斯也发生了大规模的起义。起义者
袭击希腊士兵和殖民者的驻地,破坏他们的土地,冲击神庙,反对埃及僧侣
贵族。托勒密五世 (公元前205~前180年),费了很大力气,动用武力,
采用欺骗手段,直至公元前186年才将起义镇压下去。公元前3世纪末托勒
密王朝开始衰落,在公元前2~前1世纪人民起义的打击下,渐趋瓦解,公
元前30年为罗马灭亡。
… Page 89…
六、印度从列国到帝国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以后,属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的一支自中亚南下,
历经几个世纪,陆续进入次大陆西北的印度河流域。初到次大陆的雅利安人
还过着游牧生活,其社会发展仍处于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阶段。在公元前一
千年代初的几个世纪中,雅利安人开始了氏族制度解体和国家形成的过程。
公元前6~前4世纪是印度历史上的列国时代。公元前6世纪初,北印度存
在着16个大国。列国之间战争不断,公元前5世纪,摩揭陀开始称霸列国,
并于公元前4世纪后期,统一了印度北部地区,为以后的孔雀帝国的建立奠
定了基础。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 (约公元前324~前300年)领导印
度西北部人民驱逐了马其顿入侵者,自立为王,建立了孔雀王朝(约公元前
324~前187年),开始了印度历史上的帝国时代。
1。雅利安人的种姓制度和国家的产生
侵入印度的雅利安人的早期历史,主要反映在他们最古老的宗教文献
《吠陀》以及解释《吠陀》的诸圣书中。《吠陀》,意为“知识”、“学问”,
也是雅利安人最古老的文学作品。习惯上,人们将这一时期称为“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1500~前600年),其社会发展,与罗马的王政时代相当,即处
于军事民主制阶段,吠陀时代末期开始出现了国家。《吠陀》共有四部,其
中以《梨俱吠陀》最早,它所反映的时代,在历史上称为“早期吠陀时代”
(约公元前1500~前1000年)。成书较晚的《沙摩吠陀》、《耶柔吠陀》、
《阿闼婆吠陀》三部《吠陀》,以及有关解释《吠陀》的作品所反映的时代,
史称“后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900~前600年)。
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仍过着部落生活,不过这时部落组织已开始
解体,进入了军事民主制阶段。雅利安人的部落称为“迦那”,部落由氏族,
即“维什”组成。每个氏族居住在一个或几个称为“哥罗摩”的村落里。每
个村落由许多父系大家庭组成,每个家庭都占有一块土地。此时土地归公社
所有,但定期分配到各家。部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战时,一些部落结成联
盟。部落首领称为“罗惹”,由民众会议选举产生,但实际上已逐渐由同一
家族世袭了。村落首领称为“哥罗摩尼”。除部落首领外,还有“萨巴”和
“萨米提”两种会议,前者可能是长老议事会,后者可能是民众大会。罗惹、
萨巴和萨米提,构成了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管理机关。
在早期吠陀时代后期,私有制和奴隶制开始发生。《梨俱吠陀》中曾提
到,“某人用一百头驴、一百只密毛母羊和一百个达萨献礼。”(《梨俱吠
陀》Ⅷ 56。3)这里所说的达萨,显然指奴隶。《梨俱吠陀》中曾多次提到
以奴隶、牲畜和其他财物充当礼品赠送的情况,说明当时社会已出现贫富差
别和阶级对立的现象。起初,主要是战俘奴隶,男奴称“达萨”,女奴称“达
… Page 90…
西”。
早期吠陀时代的晚期,社会分化更加明显,其突出表现是印度种姓制度
的萌芽。雅利安人初到印度河流域,用“雅利安瓦尔那”和“达萨瓦尔那”
将自己与黑皮肤的土著居民相区别。“瓦尔那”本意为“颜色”、“品质”,
白皮肤的雅利安人以此表现自己强烈的种族优越感。随着雅利安人氏族社会
的瓦解,其内部也分化出了不同的等级,旨在表现种族划分的瓦尔那,开始
有了等级划分的意义。在《梨俱吠陀》最后一卷记有当千首千眼千足的造物
神普鲁沙被分割时,它身体的不同部分产生了四个不同的瓦尔那。“他的嘴
变成婆罗门,他的双臂变成了罗阇尼亚,他的双腿变成了吠舍,由其双脚生
出首陀罗”。(《梨俱吠陀》X,90。12)这种神话传说,多少反映了古代印
度种姓制度形成的一些情况,当然,这时的社会等级可能还没有发展到固定
不变的程度。
后期吠陀时代,是雅利安人种姓制度形成和国家产生的时期。此时,雅
利安人已从印度河流域逐渐扩展到东部整个恒河流域。从公元前一千年代初
开始,印度进入了铁器时代。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导致了社会的进一步分化,
为争夺土地和奴隶的战争也更加频繁。战争已不仅限于雅利安人和当地人之
间,雅利安各部落之间也常有战事,他们甚至同当地部落结盟,以对其他雅
利安部落进行战争。这样,一些战败的雅利安人也沦为“达萨”。奴隶制的
成长和社会分化的加剧,使早已萌芽的瓦尔那制度,成长为一种森严的等级
制度,成为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一等级为婆罗门瓦尔那,由独
揽宗教事务的祭司贵族组成。他们除掌握神权外,一些人还充当国王的顾
问,参与政务和军事。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瓦尔那,由从前的“罗阇尼亚”(王
族)发展而来的军事行政贵族组成。他们无宗教大权,但掌握着国家的军政
大权。第三等级是吠舍瓦尔那,为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他们是有人身
自由的平民大众,主要从事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没有经济和政治
上的特权,必须以纳税和捐赠等方式养活不事生产的婆罗门和刹帝利。第四
等级是首陀罗瓦尔那,其成员主要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也包括被征服的和
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雅利安人。他们主要从事农、牧、渔、猎及其他被认为
低贱的职业,其中一部分是奴隶,大部分是贫民和雇工。四个瓦尔那中,前
三个瓦尔那拥有公社成员的身份,有受教育和再生的权利,称为“再生族”,
首陀罗瓦尔那无受教育和再生的权利,称为“非再生族”。“瓦尔那”汉译
为“种姓”,故称种姓制度。
在种姓制度下,每个人的家庭出身严格按血统世袭,不得改变,因此,
不同种姓之间原则上禁止通婚;每一个种姓都有自己固定不变的职业,世代
相传;对不同种姓的日常生活、社会交往和礼仪局限性有复杂的规定和限
制;最后,婆罗门为各个种姓制定了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用以
规定各种义务和责任,并以“法”,即“达磨”的形式将其固定下来。种姓
制度打破了雅利安人平等的部落生活,种姓的不平等,构成了阶级社会中的
… Page 91…
阶级对立。政治上,婆罗门和刹帝利成为统治阶级,吠舍和首陀罗成为被统
治阶级。在国家形成过程中,种姓制度保护了氏族贵族的特权地位,使其统
治合法化。种姓制度是印度社会结构的坚实支柱,它影响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