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政治史-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王的政策,与叙利亚、埃及、希腊等国保持友好往来,从而使孔雀帝国的
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阿育王是古代印度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还是一位宗
教家。他勤于国政,在他的第6号敕令中写道:“报告者,不管在任何时候,
任何地方,即使我在就餐、在后宫闺房、在内室、在厕所、在轿上、在花园,
都必须(及时地)向我报告有关人民的事务。我到处都要处理人民的事务。”
他执政期间,比较注意公共福利事业,例如修路、种树、挖井、建医院等。
他聪明睿智,在征服羯陵伽后,能够顺应形势,放弃穷兵黩武的政策,大力
宣扬佛教,以“法”治国,施行较为宽容的政策,因此,在他的统治时代,
帝国出现了和平昌盛的景象。
盛极一时的、庞大的孔雀帝国,由于没有统一的基础,因此并不巩固。
印度各地区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及相对的独立性,造成了帝国内部阶级
矛盾的复杂和尖锐,使得靠征服而统一的大帝国很难长期维持下去,一旦统
治力量消弱,地方势力便会脱离中央而独立。阿育王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分
别统治着帝国的西北和东部核心地区,帝国开始被分割,此时南部的安度罗
和羯陵伽据地独立,西北喀布尔河地区不久也脱离了孔雀帝国。大约在公元
前187年,孔雀王朝的末代国王被其将军普沙密多罗·巽加,(约公元前187~
… Page 96…
前151年)所杀,使印度在政治上得以统一达一个多世纪之久的孔雀帝国灭
亡了。此后,印度又陷于分裂的局面。
… Page 97…
七、中国由诸侯争霸走向封建统一
公元前8~前3世纪,中国经历了史称“春秋”、“战国”的诸侯争霸
和封建兼并时期;嗣之,出现了多民族统一的秦代封建中央政权。对中国古
代封建社会产生影响的政治制度、家族观念、传统思想和民族关系等,经过
这个时期“诸子百家”的争鸣和推动,循着各自发展的规律,形成结构完备
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根据中国政治和历史的特点,大多数学者将公元前8~前3世纪的中国
社会,划分成三个历史时期:
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前770~前476年);
封建兼并的战国时期 (前475~前221年);
秦代封建中央政权时期 (前221~前206年)。
1。诸侯争霸的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前476年)
大约在公元前8世纪80年代,即周宣王末期和幽王初期,中原华夏发
生了空前的干旱和地震等自然灾害,《诗·大雅》的《云汉》和《召旻》等
篇,描述的灾情是赤地千里,许多田园成为荒地:“民卒流亡,我居圉卒荒”
(《诗·大雅·召旻》)。特别是周幽王逆施暴政,为讨好宠爱的褒姒,竟
以烽火戏诸侯,导致游牧于泾渭流域 (今陕西省彬县、歧山一带)的大戎,
联合申侯攻周,杀幽王于骊山 (今陕西省临潼)下。幽王之子平王,在诸侯
的帮助下,于平王元年(前770年)将都城东迁洛邑,是为东周开始。东周
时,周天子仅为名义上的宗主,中国历史进入了王室衰弱,诸侯争霸的春秋
时期。
春秋的前期先是齐、晋霸诸夏,秦霸西戎和楚霸诸蛮;后期却是诸夏各
国“政逮于大夫”(《论语·季氏》),出现了中国古代士和家臣夺取宗族
权力的开端。春秋时期先后称霸的齐桓公、晋文王、秦穆王、宋襄公和楚庄
王,被称为春秋五霸。虽然,对春秋五霸的说法有所不一,但它所反映的正
是这个时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齐、秦、晋、楚、吴、越等国争霸的历史。
(1)诸侯争霸的局面
春秋时期各地社会政治发展的不平衡,出现了楚、齐、晋、秦、吴、越
等主要的诸侯大国。
①楚国传说时代,主要分布在长江中游以南的三苗,在发展到黄河流
域,与华夏先民发生交融和冲突之后,有一部分退回长江中游,其中较大的
一支便是荆楚。周成王时,封其首领熊绎为子爵,居当阳(今湖北秭归县)。
荆楚积极吸收和学习华夏农业文化,国力发展很快。后来,立国号为楚。春
秋时期,楚文王迁都郢 (今湖北省江陵县),吞并周围小国,与齐、晋等国
争夺中原霸权。
… Page 98…
春秋之始,东周王室与鲁国、宋国曾是黄河流域三个政治和礼仪文化中
心。东周王室的衰微,使不少王室旧官和百工,带着专门知识和文化技术,
流向诸侯国家。前520年,周景王死后,一批丧失职位的旧官和百工,带着
典籍逃奔楚国。这是东周王室的礼仪文化,一次规模最大的向楚国传播,使
楚国替代东周王室,成为与鲁国和宋国鼎立的三个政治和礼仪文化中心。其
实,在此之前楚国已开始接触中原文化。
公元前613年楚庄王即位,任用孙叔敖整顿内政,使楚国的社会政治迅
速发展,遂与齐国、晋国争为霸主。楚国君臣自称“蛮夷”,敢于“问鼎中
原”,不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荆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韩非
子·有度》),推进了华夏礼仪文化在长江流域,融汇成富有巫文化特色的
楚文化。楚国还向长江下游的吴、越等国开拓,对中国南方地区各古代民族
的社会政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②齐国 春秋首霸齐国的始祖是吕尚。吕尚姜姓,被周文王尊奉为师,
因灭商功著而封于齐,有太公之称。吕尚之女邑姜是武王的正妻,生成王和
晋国始封者叔虞。成王封吕尚为齐侯,有征伐有罪诸侯的权力。厉王时,齐
献公迁都临菑(今山东淄博市),在胶东半岛富腴的滨海平原上,从事农耕、
渔业、制盐业和工商业。社会政治也较为先进。首邑临菑是当时中国较早发
展的都市。公元前685~前643年,齐桓公在位。他任用管仲为相,一方面
“作内政以寄军令”,改革国政,将全国分为21乡,其中有15个士乡,6
个工商乡。士乡即为农乡,以五家为一轨,十轨为一里,四里为一连,十连
为一乡,五乡为一军。平时,农夫耕田,士食田;战时农夫当兵,士当甲士
和小军方。每家出一人,五人为伍,伍有轨长;五十人为小戎,小戎有里有
司;二百人为卒,卒有连长;二千人为旅,旅有乡良人;五旅一万人为一军,
一国有三军。而工商则专心本业,免服兵役。士经过三次审选,可为“上卿
之赞”。管仲还以土地的好坏,分等定赋税的轻重;主张适当征发力役,禁
止掠夺家畜;规定了以军器和金属赎罪的办法;设盐官、铁官发展盐铁生产;
铸造和管理货币,以调剂物价。几年之间,国力大振,齐桓公七年(公元前
679年)开始称霸华夏,成为春秋第一个霸主。
另一方面,齐国又以“尊王攘夷”为号召,命名诸侯对东周王室盟誓,
协同防御戎、狄等游牧民族。齐桓公曾率师驱狄,助卫复国,获得诸夏的尊
崇。公元前656年,桓公率齐、鲁、宋、陈、卫、郑、许、曹等8国伐楚,
楚成王派人媾和。这是春秋时期黄河流域诸夏第一次联合抗楚,暂时压抑了
长江流域楚文化的向北扩展。
齐国“兵车之会三,乘车之会六”(《史记·齐太公世家》),挟天子
以令诸侯的行为,客观上捍卫了中原诸夏的农耕经济,保卫了华夏礼仪文
化,维系着诸侯之间的盟誓信约,这种“一匡天下”的霸业,百余年后还受
到孔子的称赞:“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袵矣!”(《语论·宪问》)管仲和
桓公死后,齐国衰落;楚国势力又北进黄河流域,与继霸的晋国争霸中原。
… Page 99…
③晋国 继齐而霸的晋国,地处汾河流域,原是戎狄的游牧地区。周成
王封同母弟叔虞于此为唐侯,却不按鲁、卫等农业地区那样分配耕地,而是
按戎狄习俗,分配牧地。叔虞子燮父改国号为晋。东周初,晋献公建都绛(今
山西省曲沃西南),兼并统一了汾河流域,并占有黄河南岸,形成一个比较
集中的强国。晋献公对屡犯边境的骊戎,一面以兵力驱迫,一面又娶骊女为
妾。从而在“政平民阜,财用不匮”基础上,使晋国成为汾河间唯一大侯,
曲沃亦继临菑成为中国早期的都市。
公元前636年,被放逐19年的晋文公继位,君臣齐心协力,整顿国政。
文公即位初,东周襄王被王子带所攻,文公出兵勤王,开始号召诸侯“尊周”。
公元前632年,文公率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在卫地城濮(今山东省鄄
城县西南濮城集)大败楚军,从此晋国成为华夏霸主。
晋国先后兼灭境内的戎狄,还灭了20余个同姓和异姓国。
同时,又以“奖王室,毋相害”为号召,扩大领地和实力。当晋国与楚
国争霸中原之时,秦国常助楚攻晋,因此晋国也常与秦国发生战争。后来,
吴国强大,与晋国在黄池(今河南省封丘县)争霸,晋国并未占到优势。于
是,晋国的势力下降,并逐步分为日后的韩、赵、魏三国,所谓纠合诸侯,
“尊王攘夷”的春秋霸业,实际上也就不存在了。
④秦国 秦国地处关中,“膏壤沃野千里,自虞夏之贡以为上田。”(《史
记·货殖列传》)平王东迁时,封秦襄公为诸侯,襄公之子文公击退犬戎,
占有歧山以西地区。秦德公时建都雍(今陕西省凤翔),占有今陕西省中部
和甘肃省的东南端。公元前659~前621年间,秦穆公在位,任用谋臣百里
奚、蹇叔、由余等人,复修明内政,奖励生产,国力愈富,“兼国十二,开
地千里”。 (《韩非子·十过篇》)公元前624年的秦晋之战,秦军大破晋
兵,秦穆公成为西戎霸主。
秦穆公虽然称霸,但仍被中原华夏视为戎狄,阻挠其东进参与盟会。于
是,秦国不得不向陇西和巴蜀发展。秦国与当时的翟■、义渠、乌氏、朐衍、
大荔等西戎和羌人密切交往,互相发展,一方面以华夏的西北屏障,保卫着
华夏西部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又汲取西戎和羌人的某些政治制度和社会文
化;特别是,秦占有了西周故地,安定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对西戎和羌
人不稳定的游猎、游牧生活,具有很大的吸附力量。秦国的农业文化也对西
戎和羌人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⑤吴国 传说吴国始祖是周太王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继承权给季
历,出奔到梅里 (今江苏省无锡县东南),在当地人民的归附和拥戴下,断
发文身,相继任君长,立国号为吴,占有今江苏省大部分,安徽省和浙江省
的一部分,建都吴(今江苏省吴县)。吴国先是楚的属国,吴君寿梦时力量
逐渐强大。公元前584年,晋国派人带战车到吴,教吴人学习射、御和战车
阵法,以从侧面攻击楚国。吴国与晋国的交往,不仅促进了吴国的兴起,加
入争霸行列;而且也使华夏礼仪文化,从黄河流域的中原地区,扩展至长江
… Page 100…
下游的东南沿海。
吴国原先和楚国的密切关系,使由东周入楚的华夏礼仪文化,早就传入
长江下游,公元前544年,寿梦之子季札,聘问鲁、齐、郑、卫、晋等中原
各诸侯国时,表现出吴国已有极高的礼仪文化。长江下游优越的自然和地理
条件,既适宜农耕,又有着渔盐水利之便。《吴越春秋》还记,公元前6世
纪初,吴国已掌握了较先进的冶铁技术,招致许多“天下之喜游子弟”,前
来开发“海盐之饶,章山之铜,三山五湖之利”,首邑吴也是当时“江东一
都会”。 (《史记·货殖列传》)
吴国阖闾任用楚国伍子胥为谋臣,以军事家孙武为大将军,大举进楚,
五战五胜,遂成霸主。阖闾又北上兼并徐淮一带的小国,与齐国争夺对鲁国
的支配权。楚国帮助越君允常称王,与阖闾互攻不休。允常死,勾践继位,
阖闾发兵攻越,败于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阖闾受伤致死。吴王夫差即
位,公元前494年大败越国于夫椒 (今江苏吴县西南太湖中)。然后,夫差
一心北上争霸,于公元前482年率大军到黄池会盟诸侯,与晋国争当霸主。
越王勾践乘虚攻入吴都。夫差回国向越国求和,公元前473年,终被越国所
灭。但是,夫差为了北上争霸,掘深沟北连沂水,西接济水,沟通了长江和
淮河两大水系,为中国古代南北水上交通,开创了不朽的基业。
⑥越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说:“越王勾践先禹之苗裔,而夏后
帝少康之庶子也,封于会稽以奉守禹之祀。文身披发,披草莱而邑焉。后二
十余世,至于允常。允常之时,与吴国阖闾战而相怨伐。允常卒,子勾践立。”
少康庶子无余时,建都会稽,即今浙江省绍兴市。经过卧薪尝胆、刻苦图强
扩展后的越国疆域,大抵占今江苏省北部的运河以东、江苏省南部、安徽省
南部、江西省东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
越国原来比吴国落后,也曾是楚国的属国。因为晋国助吴攻楚,楚国便
让当时著名的才士文种和范蠡,帮助越国允常称王,致使吴越仇怨不休,攻
战不息。勾践继位后,任用文种、范蠡等人整顿国政,经过十年生聚,十年
教训,终使国力由弱转强,并于公元前473年一战灭吴。越王勾践灭吴之后,
北渡江淮,又进至徐 (今山东省滕县),会齐、晋等诸侯共尊周天子,遂号
称霸主。勾践知道楚国不会让越国强盛,范蠡也明白勾践不会信任楚人。后
来,文种被勾践杀死,范蠡先已带着财宝浮海到齐国行商。战国时,楚威王
攻越,取浙江以西的土地。公元前222年,秦使大将王翦平定江南,越君降
秦,以其地为会稽郡。
纵观春秋时期近300年间,大小诸侯打着“尊王”的号召,所发动的争
霸战争,频使人民受难。据《春秋》所记,这些战争中言“伐”的212次,
言“侵”的60次,言“围”的44次,言“入”的27次,言“战”的23次,
言“取师”的3次,言“进”的2次,言“袭”的1次;言“取”、言“灭”
… Page 101…
①
的不可胜数 。所以,中国历史上曾有“春秋无义战”(《孟子·尽心章句
下》)之说。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社会当时所经历
的剧烈的政治变革。
(2)政治制度的演变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变革,主要有以下的情况。
①税亩制的出现 鲁宣公十五年 (公元前594年),鲁国的“初税亩”,
将农民耕种公田,以公田所产作为诸侯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