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古代中期政治史-第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取消了抽签选举和津贴制,剥夺了占公民绝大多数的中下层公民参政的可能
性,国家大权集中在几个寡头手中。此外,政府还把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的公民人数限为5000人。
寡头派对内独断专行,残酷迫害民主派;对外用武力迫使各属国改民主
制为寡头制;与斯巴达的谈判,因斯巴达坚持要雅典完全放弃海上霸权而失
败;所许诺的波斯的援助,只是一纸空谈。这一切,激起了雅典公民对四百
人政府的普遍不满。尤其是萨摩斯的海军,他们大多属民主派,对寡头派的
行为非常愤慨。他们将正在波斯的亚西比德迎到萨摩斯,让他担任雅典海军
的最高指挥官。在他的指挥下,雅典海军在赫勒斯滂海峡附近,连连打败斯
巴达海军,夺回了黑海海峡的控制权。军事上的胜利,增强了雅典民主派与
寡头派斗争的信心和力量。公元前410年,他们推翻了寡头政府,恢复了民
主制度。
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束后,根据条约中“恢复祖先的制度”的规定,在斯
巴达人的直接干预下,雅典建立了“三十僭主”政府。其成员原本是新宪法
起草委员会的委员,但很快就成为大权独揽,犹如僭主的统治者,因而被称
为“三十僭主”。这个政府的主要头目,是苏格拉底的弟子,卓越的政论家
和演说家克里提亚斯 (公元前460~前403年)和代表雅典签订投降和约的
特拉门尼。前者代表极端寡头分子,后者代表比较温和的寡头分子。他们都
曾参加过公元前411年的寡头政变。“三十僭主”政府任命了一个由500名
最富有的人组成的议事会,公民人数削减为3000人,取消了陪审法庭的最
高审判权,恢复贵族议会的权力,雅典又一次回到寡头政治。但是,“三十
僭主”政府的统治是极不稳固的。寡头派内部矛盾非常尖锐。不久,温和派
的首领特拉门尼,因反对极端派的政策,被克里提亚斯处死。克里提亚斯的
恐怖、残暴统治,激起雅典人民的强烈反对。公元前403年,流亡国外的民
主派海军将领色雷西布拉斯乘雅典内部混乱之时,率领民主派占领了雅典门
户庇里尤斯港,极端派头目仓惶逃往雅典西北部的厄琉西斯。雅典一时出现
了三个政府:雅典城的温和寡头派政府(后来换为温和民主派),厄琉西斯
… Page 40…
的极端寡头派政府和庇里尤斯的民主政府。此时,厄琉西斯政府最为孤立,
他们再次求助于斯巴达。曾经帮助雅典寡头派建立“三十僭主”政府的斯巴
达前海军统帅吕山德(?~公元前395年)请求斯巴达国王让他率军支援被
推翻的寡头派,但是,斯巴达国王惧怕吕山德权势过大,阻止了这次行动。
此后,庇里尤斯和雅典两个政府宣告合并,厄琉西斯政府垮台。公元前403~
前402年,雅典再次恢复了民主制度。但是,雅典公民数目受到严格限制。
雅典民主政治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产物。它存在的基础,一是独立的小农
和手工业经济,二是发达的奴隶制工商业。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雅典的农
业和手工业遭到严重破坏,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亚历山大的东侵,使
工商业的重心转向爱琴海和地中海东部沿岸一带,从而使雅典的工商业逐渐
衰落。由于上述条件的变化,雅典的民主政治不复存在。
(6)希腊城邦的衰落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古代希腊奴隶制城邦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战后,希腊
奴隶制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奴隶制大庄园、大作坊,使土地和财富越来越集
中在少数人手中。城邦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小农和小手工业经济遭到破
坏。此时,奴隶数目增多,奴隶劳动排斥自由民劳动,大量公民破产沦为游
民无产者,从而动摇了城邦统治的社会基础。与此同时,作为城邦统治支柱
的公民兵制也因公民人数锐减,而代之以雇佣兵制。雇佣兵唯利是从,使城
邦失去了忠实的保卫者。自由公民贫富分化的加剧,使希腊各城邦内部的阶
级矛盾和阶级斗争日益复杂尖锐。许多破产公民与奴隶一起,发动了反对奴
隶主阶级的起义。总之,经济基础和阶级关系的变化,使城邦存在基础荡然
无存,城邦衰亡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
公元前4世纪前期希腊城邦间的混战,是希腊城邦危机的重要表现。伯
罗奔尼撒战争之后,斯巴达成了全希腊的霸主。它依仗霸权,任意干涉各邦
内政,推行过时的贵族寡头政治。斯巴达的高压政策和横征暴敛,引起许多
城邦的憎恨,科林斯、麦加拉等斯巴达盟邦,对于斯巴达独吞胜利果实的行
为,更是强烈不满。
公元前399年,斯巴达与企图统治小亚细亚沿岸希腊各邦的波斯发生战
争。战争期间,斯巴达以霸主的身份向希腊各邦征调军队,波斯则采取收买
和外交的手腕,鼓动他们反对斯巴达。公元前395年,底比斯、雅典、科林
斯、麦加拉、阿哥斯等城邦结成反斯巴达同盟,起兵反抗斯巴达。因战争主
要在科林斯地峡一带进行,故称为“科林斯战争”(公元前395~前387年)。
现在,斯巴达既要与波斯作战,又要对付希腊本土的反斯巴达同盟,可谓内
外交困。公元前394年,波斯舰队在小亚沿岸的克尼达斯海角大败斯巴达海
军,斯巴达的海上霸权也随之丧失。此时科林斯战争还在进行,斯巴达被迫
向波斯求和。公元前387年斯巴达和反斯巴达同盟分别派代表前往波斯首都
苏撤,与波斯缔结和约。和约因斯巴达全权代表之名而称为安太尔西达和
约。和约规定,小亚细亚沿岸的希腊城邦和塞浦路斯岛归属波斯;除伯罗奔
… Page 41…
尼撒同盟外,在希腊不得再有任何其他同盟,应立即终止科林斯战争。
安太尔西达和约虽暂时保住了斯巴达的霸权,但希腊各邦与它的矛盾并
未解决。斯巴达继续以武力干涉希腊各城内政,推行寡头政治,于是又引起
希腊各邦的反抗。公元前379年,底比斯的民主派在雅典的支持下,赶走了
斯巴达驻军,推翻寡头政治,重建彼奥提亚同盟,恢复了民主政治,成为中
希腊的强国。公元前378年,雅典利用当时的有利局势,以联邦与自治为原
则,建立第二次海上同盟,共有70多个城邦加盟。这两个同盟的建立,对
斯巴达的霸权构成严重威胁。在对雅典用兵失败后,斯巴达集中兵力与底比
斯作战。公元前371年,斯巴达与底比斯军队在彼奥提亚的留克特拉附近决
战。底比斯的杰出统帅伊帕密南达,虽出身显贵,却是一位忠实的民主党人
和伟大的爱国者。他采用加强左翼的新式方阵战术,大败斯巴达军。公元前
370年,伊帕密南达率七万底比斯大军进攻伯罗奔尼撒,攻占了阿卡地亚和
美塞尼亚等地,使这些地区的城邦纷纷自治与独立,瓦解了伯罗奔尼撒同
盟,斯巴达霸权遂即崩溃。底比斯获得了希腊霸权。
雅典畏惧底比斯的强大,转而与斯巴达结盟。不久,伊帕密南达又对伯
罗奔尼撒发起新的进攻。公元前362年,底比斯与斯巴达、雅典的军队决战
于曼丁尼亚,底比斯取得胜利,但代价惨重,伊帕密南达阵亡。底比斯从此
衰落。雅典企图乘底比斯和斯巴达衰落之时,重振海上霸权,于是又以霸主
的身份对其盟国进行勒索和压迫,引起盟国的反抗,爆发了“同盟战争”(公
元前357~前355年),结果是第二次海上同盟的崩溃。
希腊城邦间的争霸和混战,加速了城邦制度的衰落,为北方新起的马其
顿征服希腊准备了条件。
3。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 (公元前4世纪
中叶~前3世纪)
正当希腊各邦在争霸和混战中,打得精疲力竭之际,僻处一隅的马其顿
却迅速强大起来,经过腓力二世的(公元前359~前336年在位)改革,马
其顿发展为军事强国,并于公元前337年的科林斯泛希腊大会上确认了其对
希腊各邦的统治地位,从此结束了古典希腊城邦的历史。随着亚历山大的东
侵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建立,开始了希腊历史上的希腊化时期。亚历山大帝国
崩溃后,希腊各邦处于马其顿的统治之下。
(1)希腊城邦崩溃时期的政治思想
随着马其顿的崛起及其对希腊的统治,早已危机四伏的希腊城邦体系,
开始彻底崩溃。曾一度辉煌的城邦社会生活一去不复返了。社会变迁,引起
了人民思想的波动和观念的变化。人们开始淡漠政治问题,对国家与法的问
题也不甚关注,相反,个人主义和不问政治的风气倒很盛行。与共和制相比,
人们更倾向君主制,国家公民的观念已为世界公民的观念所取代。希腊城邦
… Page 42…
崩溃时期的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伊壁鸠鲁 (约公元前341~前270年)和
斯多葛派的见解中。
伊壁鸠鲁深受德谟克利特的影响,是古希腊杰出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伟
大的无神论者。他从伦理学的角度观察社会现象,其伦理学说的核心是快乐
论。在他看来,理智,道德和正直是生活愉快的保证。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有
很明显的个人主义倾向,他希望“不为人们注意地生活”,以求个人心灵上
的宁静。
伊壁鸠鲁在国家与法的问题上,与诡辩学派相类似,他提出了“国家起
源于人们相互间的契约”的观点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
版社1960年版,第147页)。在他看来,“法律是为聪明人颁布的,其目
的不在于使他们不为非作歹,而在于使别人对他们不敢为非作歹。”(转引
自K·A·莫基切夫主编:《政治学说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第
65页。)
伊壁鸠鲁的这种“社会契约”的政治思想,在当时反对马其顿人的统治,
反对以非人道待遇对待奴隶,承认妇女平等权利方面,有着积极进步的意
义。
斯多葛派的政治主张,则与伊壁鸠鲁相对立。斯多葛哲学学派是塞浦路
斯岛人芝诺 (约公元前336~约前264年)于公元前300年左右在雅典创立
的学派,由于他通常在雅典的画廊讲学,故称之为画廊学派或斯多葛派。斯
葛多派认为世界理性决定事物的发展变化。所谓“世界理性”,就是神性,
它是世界的主宰,个人只不过是神的整体中的一分子。所以,斯葛多学派是
唯心主义的。
在社会生活中斯多葛派强调顺从天命,要安于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地
位,要恬淡寡欲,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幸福。他们自称是世界主义者,打破了
希腊人和野蛮人之间的传统界限,宣传人类是一个整体,只应有一个国家,
一种公民,即宇宙公民。而这个国家也应由智慧的君主来统治。这种理论是
为马其顿统治希腊服务的。在国家观方面,斯葛多派认为,国家不是人们的
意志达成协议的结果,而是自然的创造物。
公元前3世纪,希腊各邦内部的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奴隶制的生产方式
已出现了裂痕,人民反抗运动时有发生。乌托邦式的幻想小说的出现,即是
这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其中著名的有欧格墨洛斯的《神书》和雅谟布罗斯的
《太阳国》。小说中描写的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奴隶制,没有剥削和暴力的
理想国,成为人们憧憬的美好社会。
(2)马其顿的兴起及其征服希腊
马其顿地处希腊北部边陲,地域辽阔,东部沿海平原地区为下马其顿,
西部山区为上马其顿。这里平原山林兼有,既有适于农耕的土地,也有丰富
的森林资源。马其顿居民成份比较复杂,大部分属西北希腊语人;其社会发
展落后于希腊其他地区,直至公元前6世纪,还处于原始部落阶段。公元前
… Page 43…
5世纪后期至前4世纪初,马其顿国家形成,居民以农业畜牧业为主,此外,
矿业在马其顿的发展也比较早。马其顿与希腊世界的最初接触,见于史书的
是在希波战争时期。波斯入侵希腊时,马其顿一度沦入波斯人的统治。当时
马其顿王亚历山大一世(约公元前495年~前450年在位)曾将波斯的军事
行动计划密告希腊人,并向雅典人表白:“因为我本人的远祖是希腊人,而
我也决不愿意看见自由的希腊会受到奴役。”(希罗多德:《历史》Ⅸ44—
45,商务印书馆,1985年,第644页)亚历山大一世时,下马其顿已在其统
治之下,山区诸部落也已依附于他。亚历山大一世执政时期,与希腊各城保
持着密切的经济和文化联系,并因此落下了“希腊之友”的绰号。伯罗奔尼
撒战争中及其后,马其顿与希腊各邦的交往更加频繁,并在希腊城邦渐趋衰
落的过程中,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国王阿奇拉(公元前413~前399年)统
治时期,马其顿已在巴尔干半岛希腊著大国中占有显著的地位,阿奇拉宫殿
富丽堂皇,阿奇拉本人也非常注意吸收希腊文化,他邀请希腊许多著名的艺
术家和诗人到他的宫廷,雅典著名的悲剧作家幼里披底斯 (公元前480~前
406年)专门写了一部名为《阿奇拉》的悲剧献给他。这一切表明,马其顿
已从希腊世界之外的“蛮国”发展成为希腊世界的一名成员。
在腓力二世当政时期,马其顿真正成为希腊世界的强国。腓力是马其顿
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年轻时,曾作为一名人质,住在底比斯统帅伊帕密
南达家里。因此,他不仅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而且对希腊各邦之间的矛盾
也非常熟悉。为了加强马其顿的王权,腓力二世实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在
政治上,他废除了上马其顿半独立的贵族领地,打击和限制氏族显贵的权
力,控制了贵族(“王之战友”)会议和公民会议。在经济上,他支持城市
建设,发展工商业,改革币制,使波斯的金币和希腊的银币在境内同时流通,
他大力开采金矿,扩大黄金储备,国家财力大增。在军事上,他仿效底比斯
方阵,创造了纵深密集的作战队形——马其顿方阵。这种新式方阵,重装步
兵纵深达16排,最多能达到20排。士兵手执马其顿长矛和盾牌,方阵的排
越深,长矛越长。最后几排方阵兵把长矛架在前几排战士的肩上。这样,从
前面望去,长矛林立,犹如一头猛朴的豪猪。方阵两翼配有轻装步兵和骑兵
作掩护。腓力二世不仅建立了一支经过严格训练的常备军,还建立了一支强
大的海军。腓力二世的改革,加强了王权,以及马其顿的军事和经济力量,
君主制的马其顿成了希腊世界举足轻重的强国。
腓力二世凭藉着强大的军事力量,乘希腊城邦衰落,城邦之间矛盾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