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读不尽的人生-欧美小说史话(上)-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海上劳工》是一部浪漫主义占主导地位的作品。主人公吉里亚是一个以捕鱼,种田为生的青年。他为了得到所爱的姑娘代律雪特而为船主勒杰利弄回触礁汽船上的机器,在岛上艰苦劳动两个多月,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终于成功。但当他得知代律雪特与一个青年神甫相爱时,便毅然放弃了同她结婚的权利,表现出非凡的自我牺牲精神。吉里亚的自沉大海是一种在艺术上不合情理的浪漫主义处理。但小说中描写吉里亚与大自然搏斗、征服大自然的那些篇章,以及几个反面人物的刻画,是该书最有意义的部分。反面人物汉丹、船长克里班、教长雅克曼·埃洛德等人,既是封建反动势力的社会基础,又具有资产阶级暴发中的恶德败行。纯朴、勤劳、善良慷慨的吉里亚和他们形成尖锐的对照。通过吉里亚这个人物,雨果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和劳动创造奇迹的能力。
《笑面人》写的是十七、十八世纪之交英国宫廷内部的斗争,是一部浪漫主义风格突出的历史小说,传奇色彩较浓。英国上议院议员克朗查理爵士因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赞成共和国而遭致复辟国王的忌恨。他两岁的儿子被国王詹姆土二世卖给儿童贩子。遭毁容后流浪江湖,经过十五年流浪生活后被查明原来身份,恢复了爵位。他愤于国王和贵族们作恶多端,又回到民间,最后投海而死。小说的故事离奇曲折,但读者仍能透过浪漫主义情节的外壳,看到它对现实的反映。资产阶级革命的复辟政权专横跋扈,反动残暴,广大人民受着最沉重的压迫,贫困,饥饿,在死亡线上挣扎,可是那些贵族却穷奢极欲,为所欲为。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反映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在复辟王朝统治下深刻的阶级矛盾。小说中无疑有着法国现实的影子。
长篇小说《九三年》(1873)是雨果晚期的重要作品。小说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揭露了贵族武装叛乱的反动性,赞扬了共和国军队为保卫革命成果而英勇战斗的大无畏精神。革命军年轻而有才能的司令官郭文把反革命头子朗特纲克侯爵从监狱中放走,因为后者是在已经逃走的情况下又重新回来,从大火中救出三个孩子时被捕的。郭文认为,处死这个人不能给革命带来荣誉,所以放走了他,因而触犯了革命法律,被送上断头台。雨果在小说中提出了“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的观点。这个错误的口号,反映出雨果身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阶级局限性。
自由的波希米女子
——梅里美的 《嘉尔曼》
普鲁斯贝·梅里美 (1803—1870)是法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他生于巴黎,父亲是画家。他当过海军部的科长,历史文物调查员,还作过参议员。他一生写过戏剧、诗歌、历史小说,是重要的中短篇小说作家。
梅里美的创作是从浪漫主义转向现实主义,作品的内容从批判封建阶级发展到否定资本主义文明,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虚伪和自私,人物和情节具有浪漫主义色彩。艺术上以精致著称,在十九世纪文学中别具一格。
梅里美的杰出作品是《嘉尔曼》(1845)。《嘉尔曼》的故事以西班牙为背景,主人公嘉尔曼是一个波希米 (吉卜赛)姑娘。她能歌善舞,妩媚妖冶,同时又机警狡诈,泼辣凶悍,既做工也卖卜,主要是为走私贩、劫掠者们引路。她行踪诡秘,出没无常,一会儿卖笑于海滨港口,一会儿奔波峡谷,她喜爱这种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她与沦落为盗的西班牙贵族唐·育才结为夫妻。这一关系确立以后,唐·育才要求她像影子一样守在他的身边,不许她像以前那样自由自在,最后又手持尖刀,凶暴地逼她离开西班牙。但嘉尔曼誓死不从,面对尖刀,边跺脚边回答:“不!不!不!”说道:“你是我的罗姆,有权杀死你的罗朱 (妻子);可是嘉尔曼永远是自由的。她生来是加里(波希米女子),死了也是加里。”终于在唐·育才的刀尖下丧生。她为了自由不惜抛弃爱情,献出生命。
小说为我们塑造了一个酷爱自由,敢于反抗,蔑视资本主义社会道德和法律,以恶的方式和社会对抗,很有叛逆精神的波希米姑娘的光彩夺目的形象。
历史小说家
——司各特及其小说
英国著名诗人、历史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 (1771—1832)是一位著名的浪漫主义作家。他生活的年代正值欧洲浪漫主义文学运动兴起的时期,他的一生主要创作均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特点。
司各特的创作,一般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以诗歌创作为主,重要的作品有《末代歌者之歌》、《玛密恩》、《湖上美人》等;后期创作以历史小说为主,代表作有《威弗莱》《清教徒》、《罗布·罗伊》、《艾凡赫》等。不论是长篇叙事诗,抑或巨幅历史小说,从题材的撷取,情节的安排,人物形象的塑造以至写景、抒情的语言风格诸方面来看,均生动地显示出作家所具有的浪漫主义的创作气质和个性。
从小说创作来看,司各特亦往往撷取中世纪流传于民间的富有传奇色彩的历史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当推《艾凡赫》。作品叙写的是十二世纪末英国封建社会全盛时期错综复杂的矛盾和斗争。它以盎格鲁——萨克逊一个领主塞得利克的儿子艾凡赫的冒险经历为线索,展现了被征服者萨克逊领主与征服者诺曼第贵族的斗争,其间交织着被压迫农民反抗诺曼第封建主的斗争,诺曼第统治集团内部争夺王位的斗争,以至犹太人与基督教人之间的斗争,在广阔的历史画卷上,作者不仅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历史的典型环境,如巍峨的城堡,豪华的贵族生活,浓密的森林,庄严的广场比武、残酷的封建刑罚;也精心刻划了形形色色的典型人物,如骄奢淫逸的诺曼第封建主、蛮横邪恶的僧侣、善良的农民、聪明的弄人、仆役以至行侠尚义的绿林豪杰等。小说虽然对英国国王“狮心王”理查有所美化,以民族矛盾的调和作为故事的圆满结局,表现了作者拥护封建王朝的保守思想,但作品中对萨克逊劳动人民在诺曼第统治者压迫下的苦难生活和英勇斗争则写来历历如绘。农民赫兹、小丑汪巴、犹太女子蕊贝卡,以及绿林好汉罗宾汉的形象,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一切,都显示出司各特历史小说创作中的浪漫主义特色。
当然,司各特的历史小说不但受“哥特派”小说的影响,也继承了启蒙时期现实主义小说的传统。不过,就其总体看,他是一位浪漫主义作家。
乡村小说的“宝石”
——乔治·桑的 《魔沼》
乔治·桑,本名奥甸尔·杜班,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的女小说家。1804年7月1日生于巴黎的一个军官家庭。四岁父亡,随祖母在诺昂乡下长大,十三岁去巴黎修道院读书。十六岁返回故里,十八岁与杜德望男爵成婚。1831年因夫妻不和,离家出走巴黎。1835年正式离婚后,她曾先后与缪塞、肖邦等相爱。她是启蒙思想家卢梭的信徒,醉心其文学作品;同时又接受了当时流行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她个性奇特、独立不羁,喜标新立异,时着男装,渴求平等自由和个性解放。
1832年她的处女作《安蒂亚娜》问世,作者以其对社会的敏锐观察和切身的感受,在作品中鲜明而尖锐的提出了妇女解放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注目。继而发表了《莱利亚》、《莫普拉》等小说,继续申明自己的人生主张。
随着作者对社会矛盾的深入了解和对下层人民同情的增强,她的创作日趋成熟,走向了以“社会问题”为标志的创作繁荣期。1840年的《木工小史》是第一部反映工人生活中的作品。小说《奥拉斯》则反映了1832年六月共和国人的起义事件。优秀作品《康素爱罗》是以一个品性高尚的穷女歌唱家康素爱罗的坷坎经历为题材,歌颂了主人公嫉恶如仇,不慕荣华,热情单纯的高贵品质,具有激进的民主主义思想。
1845年,乔治·桑的重要作品《安吉堡的磨工》发表,小说描写了善良、聪明的磨工路易与资产阶级热情暴发户女儿萝丝相爱,在贵妇人玛赛尔太太的热情帮忙与资助下如意成婚的故事。作品反映出封建贵族在农村的地位和权益被资产者所取代的命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金钱这一“魔女”也开始向农村侵入,成为统治一切支配一切的“国王”。作者对此极为反感,但又无可奈何,十分矛盾。
1845年以后,乔治·桑大力从事以农村为背景的田园创作,追求宁静、安谧的情调。中篇小说《魔沼》就是其中最主要的创作,被誉为乡村小说的“宝石”。《磨沼》写于1846年,是一部歌颂农民美好品德的作品,从《魔沼》中可以看到乔治·桑晚期小说创作的风貌。作品内容上保持了以下层人民爱情婚姻为中心的特点,歌颂小说中男女主人公争取自由恋爱,美满婚姻的思想和行为。男方不为有钱的寡妇所动,女方竭力挣脱农场主的纠缠,终于实现了他们的理想婚姻。同时,作者又以抒情的笔调描绘了大自然的绮丽风光。小说还不时穿插十九世纪法国农村中的许多有趣的风情习俗,如写日尔曼与小玛丽的婚礼仪式。使乔治·桑的小说散发出一种农家田园生活所特有的清幽、欢快的气息,也使作品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抒情色彩,这正是乔治·桑晚斯创作的特色和风格所在。
对于1848年的革命,乔治·桑原是激情满怀的。她不仅发表了《致人民的信》,还亲自参加了五月游行。她的“过激”行动遭到资产阶级的攻击,由于社会的压力及其向自身思想因素,她的创作又回到往日田园小说的境界之中。如《小法岱儿》和《弃儿弗朗莎》,可谓《魔沼》的姊妹篇。作品中透露出作者对丑恶现实的厌恶,和对宁静田园的向往。晚年,她还写过一些儿童作品,如《祖母的故事》等,并撰写了自己的传记《我的平生》,还曾将小说 《弃儿弗朗莎》、《金林美男子》等改编为剧本,搬上戏剧舞台。
乔治·桑是一位颇有特色的浪漫主义女作家。她冲破了封建羁绊,追求个性解放,关心妇女命运,并提出,妇女在爱情与婚姻上的种种不幸,实质是一个社会问题,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她的作品揭露了封建制度和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反映了工人、农民的生活疾苦。因此,恩格斯称她为当时反映下层人民的文学流派的代表之一。但是也应看到作者在思想和创作上存在明显的局限:她同情劳动人民,却惧怕人民革命,如对法国工人六月起义以至巴黎公社起义均持异议;在其创作上,也存在逃避现实、追求世外桃园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倾向。
两位著名的仲马
——大仲马和小仲马
法国文学史上有两位著名的仲马:一位是《基督山伯爵》的作者大仲马(1802—1970)。大仲马是十九世纪上半期法国浪漫主义文学潮流中另一个类型的杰出作家,他在当时报刊连载通俗小说的高潮中,用浪漫主义的精神和方法,创作了故事生动、情节曲折、处处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把这种文学体裁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新境界。另一位是《茶花女》的作者小仲马,他是法国戏剧由浪漫主义过渡期间的重要作家,是大仲马的私生子。
1802年7月24日,大仲马诞生于法国北部的维莱科特雷镇。他的父亲曾是拿破仑手下的陆军少将,母亲是科特雷镇上一家旅馆的老板的女儿。大仲马才四岁,父亲就离开了人间,因此他在幼年、少年以至青年时代始终生活在穷困之中。大仲马的母亲希望儿子能学得一技之长,节衣缩食为他请了小提琴教师,但他学不下去;后来母亲又要他去神学院就职,他也安不下心来。然而他是个有开赋的孩子,而且有他自己的抱负。一次偶然的机会,他跟撞球店老板赌输赢,结果赢得了九十法郎,他把这笔钱用作到巴黎去的旅费,开始了他的新生涯。到了巴黎以后,他凭借父亲的人事关系,在奥尔良公爵的私人秘书处寻到了个抄抄写写的差事。与此同时,他狂吞乱咽般地大量读书,广泛涉猎了文学、历史、哲学和自然科学等知识领域,为日后的多产创作奠定了基础。看了伦敦的剧团在巴黎演出的莎士比亚戏剧以后,他激动不已地感到“精神上受到强烈的震动”。他花了五个星期写出了第一个剧本 《克里斯蒂娜》,而且得到了内行人的好评。但由于一个演惯了古典主义剧目的名演员的阻挠,剧本未能如期上演。现在我们熟知的 《亨利三世及其宫廷》,是大仲马写的第二个剧本。这个剧本之所以负有盛名,一则由于作品充分显示了作者卓越的才华,二则由于它是法国第一部突破古典主义传统的的浪漫主义戏剧。经过很有戏剧性的一番周折以后,这个批判封建专制主义的剧本终于在古典主义固守的堡垒——法兰西剧院上演并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上演的时间,比雨果的《欧那尼》还早一年,不仅开创了历史剧这个新的文学领域,而且体现了一些浪漫主义戏剧的创作原则,这正是大仲马在法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伟大功绩。
三十年代初,法国报刊大量增加,为了适应读者的需要,往往开辟文学专栏,连载的通俗小说便应运而生。大仲马是喜欢司各特的。他仔细钻研了司各特的历史小说及其特色后,便运用自己编织故事的神妙技巧和丰富充沛的想象力,从历史上取材,写了不少通俗而引人入胜的长篇小说,在报刊上连载,成为当时法国首屈一指的通俗小说专栏作家。1844年,《三个火枪手》的巨大成功,已为他奠定了历史小说家的声誉;1845年秋开始在《辩论报》上连载的《基督山伯爵》又轰动了整个巴黎。稿费源源而来,他这时真可以说得上是富比王侯了。1848年,他竟然耗资几十万法郎建起一座富丽堂皇的府邸,并把它命名为“基督山城堡。”
大仲马作为十九世纪最多产而且最受读者欢迎的作家之一,在法国文学史上的功绩是不可抹杀的。最保守的统计,他创作戏剧九十部,小说一百五十部 (计三百本)。最著名的戏剧除《亨利三世及其宫廷》(1829)以外,还有《安东尼》(1831)和《拿破仑·波拿巴》(1831)。最著名的小说除
《基督山伯爵》外还有:描写路易十三到路易十四时期的达达尼昂三部曲,即《三个火枪手》(1844)、《二十年后》(1845)和《布拉热洛纳子爵》(1848—1850);描写“三亨利之战”的三部曲,即《玛戈王后》(1845)、《蒙梭罗夫人》(1846)和《四十五卫士》(1848);以及描写法国君主政体瓦解的一系列小说,如 《约瑟·巴尔萨莫》(1846—1848)、《王后的项链》 (1849—1850)、《红房子骑士》(1846)、《昂热·皮都》(1853)和《夏尔尼伯爵夫人》(1853)。而其中影响最大、最受读者欢迎的,当然首推《基督山伯爵》和《三个火枪手》。
从1845的8月28日起,巴黎的《辩论报》上开始连载《基督山伯爵》。小说马上就引起了轰动,如痴如狂的读者从四面八方写信到报馆,打听主人公以后的遭遇;被好奇心撩拨得按捺不住的读者,甚至赶到印刷厂去“买通”印刷工人,为的是能对次日见报的故事先睹为快。一部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