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国成语大辞典 >

第84章

中国成语大辞典-第84章

小说: 中国成语大辞典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命发号】发布号令。
【施衿结褵】语本《诗·豳风·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又《仪礼·士昏礼》:“母施衿结帨,曰:‘勉之敬之,夙夜毋违宫事。’”本指古代女子出嫁,母亲将五彩丝绳和佩巾结于其身。后喻父母对子女的教训。
【施号发令】发布号令。
【施绯拖绿】形容衣衫不整。
【十二金钗】南朝梁武帝《河中之水歌》:“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金钗十二行”本用以形容美女头上金钗之多,后以“十二金钗”喻指众多的妃嫔或姬妾。
【十二金牌】《宋史·岳飞传》:“(秦桧)言飞孤军不可久留,乞令班师。一日奉十二金字牌,飞愤惋泣下,东向再拜曰:‘十年之力,废於一旦!’宋代凡传递赦书及军事上最紧急的命令,皆用金字牌。”后因以“十二金牌”作为紧急命令的代称。
【十二万分】形容程度极深。
【十十五五】①谓十个一群,五个一组。形容错乱不齐。②谓每十里五里。
【十口相传】许多人辗转相传。
【十夫楺椎】谓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十夫桡椎】见“十夫楺椎”。
【十不当一】十个不抵一个。谓人虽多但不顶用。
【十日并出】①古代神话传说天本有十个同时出现的太阳。②比喻暴乱并起。
【十手争指】谓人如有不善,众人则争相指责。语本《礼记·大学》:“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十世单传】连续十代独子相传。形容极其宝贵。
【十目所视】见“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十生九死】形容经历极大危险而幸存。
【十有八九】①谓绝大多数。②犹言大致不差,差不离。
【十死一生】谓死的可能远大于生。
【十死九活】形容难以幸存。
【十死不问】谓即使犯十次死罪也予宽恕。
【十成九稳】谓相当稳妥可靠。
【十光五色】形容景象纷繁,色彩绚丽。
【十年磨剑】唐贾岛《剑客》诗:“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似君,谁为不平事?”后因以“十年磨剑”比喻多年刻苦磨练。
【十年读书】谓长期努力于学业。
【十行俱下】一眼同时看十行文字,形容读书敏捷。
【十全十美】谓完美无缺。
【十羊九牧】①比喻民少官多。②比喻多头领导,命令不一,使人无所适从。
【十米九糠】饭食中多糠。形容穷苦。
【十字街口】十字街头。
【十字街头】①街道横直交叉的地方。多为行人往来频繁的热闹地方。②借指现实社会。
【十字路口】①街道或道路纵横交叉的地方。②比喻社会生活中不同道路的交集点。
【十字路头】道路横直交叉的地方。
【十里洋场】①旧时上海的租界区域因外国人较多,洋货充斥,或称十里洋场;后因以借指旧上海市区。多含贬义。②泛指繁荣的市场。
【十雨五风】十天下一场雨,五天刮一次风。谓风调雨顺。
【十拷九棒】谓严刑拷打。
【十指连心】①谓十个指头的痛楚都与心息息相通。②比喻关系异常密切。
【十面埋伏】①谓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②琵琶大曲。又名《淮阴平楚》、《楚汉》。自明代后期流传至今。以刘邦与项羽垓下大战为主题,用琵琶演奏,表达了古代战场上千军万马震撼山岳的声势。明末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曾以善弹此曲著称。参阅清张山来《虞初新志》卷一所载清王猷定《汤琵琶传》。
【十风五雨】十天刮一次风,五天下一场雨。谓风调雨顺。
【十室九空】形容因灾荒、战乱或苛征暴敛以致百姓破产或流亡的景象。
【十室九匮】形容因各种自然或社会的原因而造成百姓贫困的景象。匮,指财物匮乏。
【十室容贤】谓只有十户人家的小地方也有贤人。
【十拏九稳】见“十拿九稳”。
【十眠九坐】时躺时坐。形容病体难支。
【十拿九稳】亦作“十拏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十病九痛】形容经常生病。
【十恶五逆】谓种种不可赦免的大罪。
【十恶不赦】①封建时代谓犯有属于“十恶”罪行者均不得赦免。②形容罪大恶极或坏到极点。
【十万火急】形容情况非常紧急,刻不容缓。
【十万火速】形容在紧急情况下动作极快地行事。
【十寒一暴】冻十天,晒一天。比喻做事时而抓紧,时而懈怠,进展不快。
【十发十中】射十次皆中的。形容善射。
【十载寒窗】谓长期清苦勤读。窗,亦作“漦”。
【十鼠同穴】比喻把坏人集中于一处,以便一举歼灭。
【十浆五馈】典出《列子·黄帝》:“子列子之齐,中道而反,遇伯昏瞀人。伯昏瞀人曰:‘奚方而反?’曰:‘吾惊焉。’‘恶乎惊?’‘吾食於十浆,而五浆先馈。’”谓十家卖浆者之中有五家争先送来。本谓卖浆者争利,后用以比喻争相设宴款待。
【十战十胜】谓每战必胜。
【十亲九眷】众多亲戚。
【十转九空】十次去九次空着手回来。形容赌博经常输钱。
【十变五化】谓变化多端。
【什围伍攻】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
【石火风灯】见“石火风烛”。
【石火风烛】比喻为时短暂。
【石火电光】佛教语。喻时光的短促。
【石赤不夺】石质坚硬,丹砂色鲜红,均不可改变。比喻意志坚定不移。
【石沉大海】亦作“石沈大海”。比喻无影无踪,杳无信息或事情没有下文。
【石沈大海】见“石沉大海”。
【石泐海枯】直到石头碎裂,海水干涸。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
【石城汤池】比喻防守坚固不易攻破的城池。
【石室金匮】亦作“石室金鐀”。古代国家收藏重要文献的地方。
【石室金鐀】见“石室金匮”。
【石破天惊】唐李贺《李凭箜篌引》:“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形容乐声高亢激越,有惊天动地之势。后多用以比喻某一事物或文章议论新奇惊人。
【石缄金匮】同“石室金匮”。
【石烂江枯】直到石头变土,江水干涸。比喻不可能发生的事情。
【石烂海枯】直到石头变土,海水干涸。比喻永久。
【时不可失】时机不可错过。谓要抓住有利时机。
【时不再来】时机一失,不会再来。激励人要抓紧时机。
【时不我待】时间不等人。谓要抓紧时间。
【时不我与】时间不等待我们。感叹错过时机,追悔莫及。语出《论语·阳货》:“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时亨运泰】旧时指命运亨通。
【时来运转】时机来临,命运开始好转。
【时乖命蹇】犹言时乖运蹇。
【时乖运蹇】时机不顺,命运不好。谓时运不济,处境不顺利。
【时和年丰】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
【时异势殊】谓时代、情势等都已起了变化。
【时过境迁】时间推移,环境发生变化。
【时移世易】时代变迁,世事也不一样。
【时移俗易】时代更替,社会风俗变易。泛指时世、风俗等都起了变化。
【时移势易】犹时异势殊。
【时清海宴】时世清平,四方安定。
【时绌举赢】当衰败之时,而强作奢侈之事。绌,不足;赢,有余。
【时诎举赢】见“时绌举赢”。
【识二五而不知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识二五而不知十”谓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才尊贤】能识别并尊重有才能的人。
【识文谈字】见“识文断字”。
【识文断字】知晓文字。
【识字知书】谓有文化知识。
【识明智审】识见明敏,智虑周详。
【识时务者为俊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后以“识时务者为俊杰”谓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识时通变】见“识时达变”。
【识时达务】认清时势,通达事务。
【识时达变】认清时势,通达权变。
【识途老马】《韩非子·说林上》:“管仲、隰朋从於桓公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后遂以“识途老马”比喻对某种事情熟悉有经验的人。
【识微见几】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认识和察见事物的本质和发展。
【识微见远】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远景。
【识微知著】谓看到事物的苗头而能察知它的发展趋向或问题的实质。
【识涂老马】见“识途老马”。
【识礼知书】懂得礼仪,熟知诗书。
【识变从宜】谓认识事物的变化,灵活地处理问题。
【实心实意】言行发自内心,真诚。
【实至名归】谓有了实际成就,就会有相应的声誉。
【实事求是】本谓弄清事实,求得正确的结论。后多指从实际情况出发,不夸大,不缩小,正确地对待和处理问题。
【实偪处此】《左传·隐公十一年》:“无滋他族,实偪处此,以与我郑国争此土也。”本意为迫于形势而占有此地。后用以表示为情势所迫,不得不如此。
【实蕃有徒】见“实繁有徒”。
【实繁有徒】亦作“实蕃有徒”。意谓确实有不少这样的人。一般用贬义。
【拾人牙慧】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后以“拾人牙慧”比喻拾取人家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
【拾人涕唾】比喻蹈袭他人的意见、言论,没有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拾人唾涕】见“拾人涕唾”。
【拾人唾余】见“拾人涕唾”。
【拾金不昧】谓拾得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
【拾陈蹈故】因袭陈词滥调。
【拾带重还】相传唐宰相裴度少时游香山寺,拾得某妇人所遗下的三条宝带,这是她借来为父亲脱罪的,裴度守候着还了她。见宋丁用晦《芝田录·裴度》。后以喻拾到财物,物归原主,不占为己有。
【拾遗补阙】①补正别人的缺点过失。②采录遗逸的事迹。
【食子徇君】谓吃自己兒子的肉以媚主邀功。
【食不二味】吃饭不用两道菜肴。谓饮食节俭。
【食不下咽】食物虽在口中但咽不下去。形容忧心忡忡,不思饮食。语出唐韩愈《张中丞传后叙》:“霁云(南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馀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
【食不甘味】吃东西时感觉不到它的美好滋味。形容心中有事不安。
【食不充口】见“食不餬口”。
【食不充饥】犹言食不果腹。
【食不充肠】见“食不充饥”。
【食不果腹】吃不饱肚子。形容生活贫困。语本《庄子·逍遥游》:“適莽苍者,三铮矗褂坦弧!
【食不知味】同“食不甘味”。
【食不重肉】见“食不兼肉”。
【食不重味】同“食不二味”。
【食不兼肉】吃饭不用两道肉食。谓饮食节俭。
【食不兼味】见“食不二味”。
【食不累味】同“食不二味”。
【食不终味】同“食不甘味”。
【食不遑味】同“食不甘味”。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用以形容饮食极其讲究。
【食不餬口】不能吃饱肚子。形容生活艰难困苦。
【食少事烦】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身体衰弱,不堪承受繁重任务。语本《晋书·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竟如其言。”
【食少事繁】见“食少事烦”。
【食毛践土】居其地而食其土之所产。毛,指可食植物。谓一切生活所需,均属国君所有。旧时常用作感戴君恩之辞。语本《左传·昭公七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食方于前】同“食前方丈”。
【食玉炊桂】比喻物价昂贵,生活艰难。
【食甘寝安】见“食甘寝宁”。
【食甘寝宁】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形容心绪宁静。
【食古不化】读书、作画一味学习古人,拘泥陈法,不善灵活运用。亦泛指拘泥不能变通。
【食古如鲠】犹言食古不化。
【食生不化】谓生吞活剥,不善灵活运用。
【食必方丈】同“食前方丈”。
【食而不化】吃了东西而不消化。比喻对所学的知识未能融会贯通。
【食肉寝皮】《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庄公为勇爵,殖绰、郭最欲与焉。州绰……对曰:‘臣为隶新。然二子者,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后遂以“食肉寝皮”喻敌人为禽兽,恨不得割他的肉吃,剥他的皮当垫褥,表示极端仇恨。
【食言而肥】谓违背诺言,只图对自己有利。语本《左传·哀公二十五年》:“公宴於五梧。武伯为祝,恶郭重,曰:‘何肥也?’季孙曰:‘请饮彘也!以鲁国之密迩仇雠,臣是以不获从君,克免於大行,又谓重也肥。’公曰:‘是食言多矣,能无肥乎?’”
【食味方丈】同“食前方丈”。
【食前方丈】吃饭时面前一丈见方的地方都摆满了食物。形容生活奢侈。
【食马留肝】《史记·封禅书》:“文成(少翁)食马肝死耳。”司马贞索隐:“案:《论衡》云:‘气热而毒盛,故食走马肝杀人。’”又《汉书。儒林传·辕固》:“辕固,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於上前……於是上曰:‘食肉毋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后反用其义,以“食马留肝”比喻未能吸取精华。
【食荼卧棘】吃苦菜,睡粗草。形容初民的生活艰苦。
【食租衣税】靠收取赋税而生活。
【食案方丈】同“食前方丈”。
【食鱼遇鯖】比喻调换口味,使不单调。鲭,鱼肉合烧的美味。
【食宿相兼】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语本《艺文类聚》卷四十引汉应劭《风俗通·两袒》:“齐人有女,二人求之。东家子丑而富,西家子好而贫。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適,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此为两袒者也。”
【食为民天】谓粮食是人民赖以生存的最为重要的东西。
【食辨劳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荀勖尝在晋武帝坐上食笋进饭,谓在坐人曰:‘此是劳薪所炊也。’坐者未之信,密遣问之,实用故车脚。”后遂以“食辨劳薪”形容识见卓越。
【食箪浆壶】为欢迎所拥护的军队,用箪盛饭,用壶盛水,进行犒劳。语本《孟子·梁惠王下》:“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食藿悬鹑】谓生活穷苦。食藿,以豆叶为食;悬鹑,衣衫褴褛,似鹑鸟悬垂的秃尾。
【食饥息劳】谓使饥饿者得食,疲劳者休息。
【史不绝书】史册上不断有这类记载。形容历史上经常发生同类事情。
【史无前例】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事例。
【豕分蛇断】比喻支离破碎。
【豕亥鱼鲁】《吕氏春秋·察传》载有“己亥”误作“三豕”的故事。晋葛洪《抱朴子·遐览》:“书字人知之,犹尚写之多误。故谚曰:书三写,鱼成鲁,虚成虎。此之谓也。”后以“豕亥鱼鲁”谓书籍传写或刊印中的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