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第43章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第43章

小说: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无执受】又作非执受。为‘有执受’的对称。执受,感觉之意。无执受,即对外境无有执著觉受者。如眼等五根及、色、香、味、触四境,于现在位堕有情处是有执受;于过去未来为无执受。总之,无感觉者即无执受。参阅‘有执受’条。

 

【无为】无造作之意。为‘有为’的对称。即非由因缘所造作,离生灭变化而绝对常住之法。又作无为法。无为法原是涅槃的异名,后世更于涅槃以外立种种无为,于是产生三无为、六无为、九无为等诸说。一切有为法,均具‘生、住、异、灭四相,生灭无常,所以只是现象。而无为法无此四相,不生不灭,是一切现象的本体。本体不待因缘造作,故名无为。无为法亦即是真如,真者真实,如者如常,本体有真实如常之相,故名真如。有为法是世俗谛之法,是世俗所见世间的事相;无为法是胜义谛之法,是圣智所见的真实理性。无为法是体、是性、是理;有为法是用、是相、是事。如水与波,水是体、波是用,水是性、波是相,所以此二者是‘非一非异’。

 

【无为法】在五位百法中,第五位法是无为法。《百法明门论》:‘第五无为法,略有六种,一、虚空无为,二、择灭无为,三、非择灭无为,四、不动无为,五、想受灭无为,六、真如无为。’无为法,是前四位法的真实法性,故称为识实性,即第五实性唯识。在五位法中,六位心所为识之相应,称相应唯识。十一种色法为识之所缘,称所缘唯识。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是识之分位,称分位唯识。而无为法是识之实性,故称实性唯识。

 

【无著】梵名阿僧伽 Asaga,是印度笈多王朝(公元三二○至五○○年)中期的人,住世年代约在公元三六○至四六○年之间,为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学派的创始人。无著是北印度健陀罗国富娄沙富城人,出身于婆罗门家庭,父名憍尸迦 Kausika,居国师之位,有子三人,长名无著,次子世亲,幼子师子觉。无著先在小乘佛教化地部出家,相传他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曾欲自杀,后得遇宾头罗罗汉为讲小乘空观,他初闻悟入,然犹不能满意,传说兜率天宫的弥勒菩萨,降临中印度阿瑜遮那国的瑜遮那讲堂,为无著说五部大论,无著继承此说,集众宣之,由是大乘瑜伽法门传至四方。

 

无著晚年游化于中天竺的憍赏弥国,百余岁时始入圆寂。他的著作很多,时有千部论主之称。他所遗留的著作,主要者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大乘庄严经论》、《金刚般若论》、《能断金刚般若论颂》、《六门教授习定论颂》、《顺中论》等。

 

【无著八支】印度大乘有宗兴起后,构成瑜伽行派的八种重要著作,称‘无著八支’。唐代义净撰《南海寄归内法传》称:‘瑜伽毕学,体穷无著之八支。’意思是说,学习瑜伽行派理论到毕业程度,就得穷究无著这八本著作。这八本著作是:一、《摄大乘论》。二、《大乘阿毗达磨集论》。三、《辨中边论》。四、《大庄严经论》。五、《缘起论》。六、《成业论》。七、《二十唯识论》。八、《三十唯论识》。事实上,这八种著作并不全是无著一人所造,其中包括著弥勒、世亲的著作在内,但当时都列入‘无著八支’之内。

 

【无著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七位。此位菩萨,修方便行,求法度生,心无厌足,悟诸法寂静,一无所著,称无著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无著无缚解脱心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九位。此位菩萨,于所摄善根,离憍慢等所有缚著,得解脱心,行所修诸善,以无缚著解脱之心,回向饶益一切众生。参阅‘十回向’条。

 

【无想天】为二十四种不相应行法之一。亦称无想报,是修无想定所得的果报。《百法直解》曰:‘无想报者,外道修无想定既得成就,舍此身后,生在第四禅天,五百劫中,前六识及彼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揽彼第四禅中微细色质为身,彼微细色,即是第八识所变相分。’在《百法纂释》中则谓:‘言无想报者,由在欲界修彼无想定,故感彼无想天果,名无想报。’生无想天,是心识处于无想的状态。

 

【无想定】为二十四不相应行法之一。这是外道所修的一种禅定,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不起现行。《百法直解》曰:‘无想定者,外道厌恶想心,作意求灭,功用淳熟,令前六识心及心所一切不行,惟第七识俱生我执,与第八识仍在,不离根身,依此身心分位假立。’在《百法纂释》中谓:‘言无想定者,谓六识心王不行,令其身心安隐调和,亦名定,想等心聚悉皆不行。而云无想者何也,谓此外道厌想如病,祈求无想,以为微妙,以灭想为首,故立无想定名,非实灭也。’此为欲证得无想果,而致于使一切精神活动停止的禅定。外道修无想定,以色界第四禅的无想天为涅槃之果。

 

【无想果】指修无想定,死后升入无想天的一种果报。又作无想报。二十四种心不相应行法之一。谓生无想天者,其心、心所悉灭,而呈无意识状态。外道谓此为真涅槃界,故于现世修无想定,死后则生于无想天。盖以无想定为因,感得一种非色非心的境界,使心、心所不生,此非色非心的境界,乃无想定的异熟果,故称无想果。

 

【无愧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中随烦恼心所之一。无愧是愧之反,没有廉耻之心,不顾世间清议,不畏社会舆论。《成唯识论》卷六曰:‘云何无愧,不顾世间,崇重暴恶为性,能障碍愧,生长恶行为业。谓于世间无所顾者,崇重暴恶,不耻过罪,障愧生长诸恶行为业。’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种性】又作无有出世功德种性、人天乘种性,为唯识所立的众生之五种种性之一。无种性者虽无三乘无漏种子,然具有可成人天果的有漏种子。

 

【无惭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中随烦恼心所之一。无惭是惭之反,即没有羞恶之心,不顾本身人格尊严,拒绝贤人的教诲,不接受世间出世间善法。《成唯识论》曰:‘云何无惭,不顾自法,轻拒贤善为性,能障碍惭,生长恶行为业。谓于自法无所顾者,轻拒贤善,不耻过恶,障惭生长诸恶行故。’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漏】为‘有漏’的对称。漏,为漏泄之意,为烦恼的异名。贪、嗔等烦恼,日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故称为漏。又漏有漏落之意,烦恼能令人落入于三恶道,故称漏。因之称有烦恼之法为有漏;称离烦恼垢染之清净法为无漏,如涅槃、菩提,与一切能断除三界烦恼之法,均属无漏。见《大乘义章》卷五。

 

【无漏善】指远离烦恼过非的善法。为‘有漏善’的对称。是‘见道’以上之圣者所生起之善。在小乘指四向三果的圣者所起之有学善、阿罗汉果所起的无学善,及涅槃之胜义善;在大乘则为初地以上菩萨所修的六度等之无漏有为及无为涅槃法。《成唯识论述记》卷五载:‘无漏有为、无为亦尔,此世、他世违越生死,有得、有证,及由涅槃获二世益,非生恶趣等,故并名为善。’

 

【无漏九地】指色界四禅天中的未至定、中间定、四根本定,以及四无色定中之下三无色定(不包括有顶天)等九地。此九地虽皆属有漏定,但其境地乃为生起无漏定的强力依处,亦为无漏正智之所依,故称无漏。于小乘,认为欲界及无色界之有顶天皆无无漏法,此因前者为‘散地’之故,后者以微细昧劣之故。又二禅以上之近分定,所以无无漏法,乃因其无厌背自地之法。然大乘于有顶天尚有‘游观无漏’之说,此则异于小乘所说。

 

【无漏果】指由无漏因所证得之果德。即四谛中的灭谛,亦即涅槃。又指阿罗汉果。

 

【无漏种子】无漏种子是能生菩提之因的种子,此有三种,一者生空无漏种子,即我空无漏,此属见道位无漏种子。二者法空无漏,此属修道位无漏种子。三者二空(我空、法空)无漏种子,此为无学道无漏种子.无漏种子依附于异熟识的自体分,而非异熟识性所摄持。以无漏种子,其性唯善,不是无记性,故不与异熟识之体性相顺,体性既不相顺,故此无漏种子与异熟识体不可相即,无漏种子依于异熟识的自体分,以非异熟识所摄持,亦不为异熟识之见分所缘。

 

【无尽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四位。此位菩萨,修精进行,历经多劫,受诸剧苦,而不退其上求下化之心,称无尽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

 

【无尽功德藏回向】修唯识行,十回向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萨,修悔过善根,离一切业障,于诸如来一切众生所有善根,皆悉随喜,回向此随喜善根,庄严诸佛净土,常作佛事,具诸功德,得无尽善根。参阅‘十回向’条。

 

【无余依涅槃】为四种涅槃之一,略称无余涅槃。谓出离生死苦所显现之真理。即烦恼断尽,所余五阴之身亦灭,失去一切有为法之所依,自然归于灭尽,众苦永寂。见‘四种涅槃’条。

 

【无嗔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十一善心所之一.逆境当前,不生恚恨之心,谓之无嗔。《成唯识论》曰:‘云何无嗔,于苦苦具,无恚为性,对治嗔恚,作善为业。’苦者三苦——苦苦、坏苦、行苦,苦具,即生苦之因。对于苦及生苦之因,不起嗔恚之心,于诸有情,常存慈愍,曰无嗔。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质独影】三境之一。独影境分为二种,即无质独影与有质独影。无质独影,如第六识独头意识所缘的龟毛、兔角、空华,以及过去、未来种种,其相分与第六识的见分同种而生,称独影境。再者,龟毛兔角等根本是幻想的影像,无其本质,故称无质独影。

 

【无学】为‘有学’的对称。虽已知佛教之真理,但未断迷惑,尚有所学者,称为有学。相对于此,无学指已达佛教真理之极致,无迷惑可断,亦无可学者。声闻乘四果中之前三果为有学,第四阿罗汉果为无学。见《俱舍论》卷二十四。

 

【无学果】即声闻四果中的阿罗汉果。以其学道圆满,不更修学,故称无学果。

 

【无学道】又作无学位、无学地。为佛教修行阶位之一。与见道、修道合称为三道。系尽证真谛之理,解脱一切烦恼,学道圆满,而不更修学胜果之道,即指阿罗汉果。大小乘规定无学道之内容有所不同,小乘以阿罗汉果位为无学道,以其余四向三果为有学道。大乘则以菩萨修行阶位之第十地最后所得之佛果为无学道。见《成唯识论》卷六。

 

【无覆无记】为‘有覆无记’的对称。若以道德之性质为准则,一切诸法可大别为善、恶、无记等三大类。其中,无记系指非善非不善,不能记为善业或恶业之法,又可分为有覆与无覆两种。无覆无记,即指不覆障圣道的非善非恶之法。据《俱舍论》卷七载,无覆无记可分为有为与无为两类:一、有为无记,即由因缘造作所生的无记法;二、无为无记,即非由因缘造作所生的无记法。八识中的第八阿赖耶识,即是非善非不善的‘无覆无记’。《成唯识论》曰:‘于善不善损益中,不可记别,故名无记。’《俱舍论》曰:‘无记者,不可记为善不善性,故名无记。有说,不能成异熟果,故名无记。’无记有二种,一曰有覆无记,指第七识,以有四烦恼常俱故;一曰无覆无记,指第八识之自体。

 

【无类别真如】参阅‘十真如’条。

 

【无痴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善心所之一。无痴,是明达事理,不为迷惑。《成唯识论》曰:‘云何无痴,于诸理事明解为性,对治愚痴,作善为业。’所谓明解理事,是指明确理解四圣谛、八正道等佛教义理而言。

 

【无摄受真如】修唯识行,第四修习位的十真如之一。这是第四地断微细烦恼现行障所证,此真如非我执等所依处,亦非我执取,无所系缚,故名无摄受。参阅‘十真如’条。

 

【无体随情假】二种假之一。无体随情假,乃世间所称的我法,世间之人于心外之境执为实我实法,此法体但是妄情,为遍计所执性摄,而无实体,世人随此妄情而执虚假之我法,故称无体随情假。参阅‘二假’条。

 

【善心】以惭愧之二法及无贪等之三根为善之自性,与之相应而生起之一切心心所,名曰善心。

 

【善心所】六位心所的第三位,计有十一种,即信、惭、愧、无贪、无嗔、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何谓善,随顺法理,于此世他世顺益于自他者,谓之善;反之,于此世他世损害于自他者,名不善。故以上十一种善心所,赅括世出世间一切善法,其自体远离一切秽恶,而聚集一切功德。见《成唯识论》卷六。参阅‘十一善’条。

 

【善因】为善根招善果之因。《本业经》下曰:‘善果从善因生。’

 

【善法】五戒十善为世间之善法,。三学六度为出世间之善法,浅深虽异,而皆为顺理益己之法,故谓之善法。

 

【善法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九位。此位菩萨,修力行,成就四无碍陀罗尼门诸善法慧,护持此法,令佛种不断,称善法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善果】依善业所招之善妙结果也。《本业经》曰:‘是故善果从善因生。’

 

【善根】身口意三业之善,固不可拔,谓之根。又善能生妙果,生余善,故谓之根。《维摩经菩萨行品》曰:‘不惜躯命,种诸善根。’注曰:‘什曰:谓坚固善心深不可拔,乃名根也。’

 

【善现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六位。此位菩萨,修智慧行,悟入法无自性,三业寂静,不受系缚染著,而随机教化众生,称善现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条。

 

【善恶二业】善业即十善业道,恶业即十不善业道,见‘十善业’及‘十恶业’条。

 

【善恶无记三性】在唯识学上,三性有两种,一者是称为‘三自性’的三性,即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一者是善、不善、非善非不善的三性。不善即是恶,非善非不善即是无记,所以三性又称善、恶、无记三性。一、善:善是能顺益此世、他世之法,其定义是指能于现在世、未来世中,给与自他利益者。善与恶,都有理、事之分,理是分析善恶的性质,事是说明善恶的行为。先以善来说,在理的一面,《俱舍论》十三,把善分为四种,一者胜义善,二者自性善,三者相应善,四者等起善。在事的一面来说,修唯识行,持五戒、行十善,是基本的行持。十善是:不杀生,进而行放生、救生、护生。不偷盗,进而行施舍,财施、法施、无畏施。不邪淫,进而修梵(清净)行,出家人则完全断淫。不妄言,进而说诚实语。不绮语,进而说质直语。不两舌,进而说调解语。不恶口,进而说柔软语。不贪,进而修不净观,以对治贪欲。不嗔,进而修慈悲观,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不痴,进而修因缘观。二、不善又称为恶,指其能违损此世他世之法。《成唯识论》中称:‘违损此世、他世为恶。’《俱舍论》十三,把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