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

第53章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第53章

小说: 唯识名词白话新解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名焰慧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烦恼如薪,智如火焰,四地道火,烧烦恼薪,法喻双标,名焰慧地。’参阅‘十地’条。

 

【亲胜】梵名 Bandhucri。音译畔度室利、畔徒室利。为唯识十大论师之一。生平事迹不详,只在《成唯识论述记》中有片断介绍,述记中说他是︰‘天亲菩萨同时人也,本颂初行,先为略释,妙得作者之意,后德因而释焉。’意思是说,《唯识三十颂》初出,亲胜首先作释,深得世亲的原意,而后其他的人才开始注释。可见他在唯识学史上地位的重要。参考‘十大论师’条。参阅‘十大论师’条。

 

【窥基】唯识宗的开创人,为该宗初祖。俗姓尉迟,字洪道,是元魏尉迟部后裔,为唐初勋臣尉迟恭独子,唐代京兆长安人。出生于唐太宗贞观六年(六三二),禀性聪慧,体貌魁伟,年十七岁奉敕出家,为玄奘弟子,依玄奘学佛教经论及天竺语文。二十五岁参与译经,唐高宗显庆四年(六五九),玄奘译《成唯识论》,原拟将十家释论各别诠译,并命窥基与神昉、嘉尚、普光三人,分别担任检文、笔受、纂义工作,数日之后,窥基请求退出,奘师固问其故,基言:‘群圣制作,各驰誉于五天,虽文具传于贝叶,而义不备于一本,情见各异,禀者无依,请错综群言,以为一本,……’。奘师乃礼遣三贤,窥基独任笔受,译出《成唯识论》十卷。其后奘师又为窥基阐说陈那之《因明正理门论》,及《瑜伽师地论》等论典,故窥基通达因明之学与五性的宗法。

 

唐高宗龙朔元年(六六一),玄奘译《辨中边论颂》、《二十唯识论》、《异部宗轮论》、《阿毗达磨界身足论》等典籍,皆由窥基任笔受。并各为之作述记。窥基晚年曾游五台山,登太行,造玉石文殊像;东行博陵,受请讲《法华经》,后返长安,驻锡慈恩寺。高宗永淳元年(六八二)示寂于慈恩寺翻经院,世寿五十一岁,葬于樊川北原玄奘塔之侧畔。窥基著述丰富,有‘百部疏主’之称,其主要且与唯识有关者有《瑜伽师地论略纂》十六卷,《瑜伽论劫章颂》一卷,《成唯识论述记》二十卷,《成唯识论掌中枢要》四卷,《唯识二十论述记》三卷,《大乘百法明门论解》一卷,《成唯识论别钞》四卷,《辨中遑论述记》三卷,《杂集论述记》十卷,《因明入正理论疏》六卷,《大乘法苑义林章》十四卷。

 

十七划

 

【声境】又名声处,为五尘之一,是耳根所对之境,耳识所缘的对象。《百法纂释》曰:‘声尘者,四大种所造之声,为耳根所对之境,一切语言音声,风雷钟鼓,可意不可意之声,虽有多种,总名为声,是耳识之所取故。’此在《大乘广五蕴论》中则曰:‘云何声,谓耳之境,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概略而言,以生起原因的不同来说,有执受大种因声,非执受大种因声,俱大种因声。大种即地、水、火、风四大种,执受是众生四大和合之身称为根身,执是指第八阿赖耶识执持万法种子、及摄持根身,持令不坏;受是领根身以为境,令生觉受。以上三种声境,是以原因差别分的。如以损益差别来分,则有可意声、不可意声、俱违声之不同。另见三声别释条。

 

【声闻乘】为二乘之一,三乘之一,五乘之一。指能成就声闻果之四谛法门。乘为运载之意,指能乘载众生至彼岸者;即指佛陀之教法。声闻之人由观四谛之理而出离生死,以达涅槃,故称四谛法门为声闻乘。

 

【声闻四果】指小乘声闻修行所得之四种证果。其阶段依次为预流果、一来果、不还果、阿罗汉果。或仅指第四之阿罗汉果。

 

【声闻乘种性】唯识所立的众生之五种种性之一,又作声闻定性、定性声闻,乃具有可证阿罗汉果之无漏种子者。参阅‘五种性’条。

 

【总相别相】一切有为法,有总别相。总括全体状态的,称为总相;仅指个别状态的称为别相。如无常、无我,通于一切有为法,称为总相;而地之坚相、水之湿相则为别相。如房舍为总相,砖、瓦、木、石各为别相。

 

【总苞众义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显扬圣教论》,这是错综《瑜伽师地论》十七地要义,而以明教为宗。参阅‘十支论’条。

 

【总报别报】总报与别报之并称。为唯识宗所立教义之一。第八识之果,称为总报;前六识之果,称为别报;二者合称总别二果。因第八识之引业力能牵引众生感得五趣、四生等异熟之总体,称为总报;另前六识之满业力所感受之异熟生各不相同,例如肢体、诸根等各自有别,称为别报。譬如人类,其同生为人界之果报即称总报,而此中,各人千差万别之贫富、美丑、智愚等,即称别报。见《成唯识论》卷二。

 

【隐劣显胜识】唯识宗依三性观的观行法门,立此五重唯识观,隐劣显胜识为第四种观法。八识心王,各有其相应的心所,心王是主要作用、是胜,心所是相应作用,是劣。故隐去劣法之心所,以显胜法之心王,这是王所相对的观法。

 

【闇钝障】十地菩萨所断十种障的第三种,也就是俱生所知障的一部分,令所闻、所思、所修之法忘失,不能明记。因此能障三地殊胜无漏禅定与总持,以及由此禅定及总持所发的闻、思、修三慧。此障二地未断,入三地时便能永远断除。因此,三地所断有二种愚及其粗重。所谓二愚?一、欲贪愚,就是此中能障胜定及修慧的那个愚。因为它过去常与贪欲在一起,以此名欲贪愚,今因三地中得无漏胜定及修所成慧,彼所知障的根本既已永断,那欲贪的枝末也就随之而伏灭了。当知这欲贪烦恼,无始以来,就是依彼所知障而转变的。二、圆满闻持陀罗尼愚,就是此中所说能障总持闻、思、慧的那个愚。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重障’条。

 

【湿生】四生之一。如蚊虫、蠓蚋,依湿气而生者。

 

【韩清净】近代著名的唯识学家,民国早期在北京弘扬唯识。清净原名克宗,又名镜清,河北河间人,清光绪十年(一八八四)生,光绪二十七年辛丑科举人,不乐仕进,以研究佛学为终生职志。民国十年,他在北平与研究佛学的韩哲武、朱芾煌、徐森玉、饶风璜等组织‘法相研究会’,以研究唯识学为宗旨,由清净主讲《成唯识论》。民国十六年,法相研究会改组为‘三时学会’,众推清净为会长。三时者,指释尊三时说法,遮遣空有,讲非空非有的唯识中道,该会宗旨,于此可见。

 

民国十四年,日本在东京召开‘东亚佛教大会’,中国组团参加,清净与会,在大会上宣读他撰写的(十义量)论文,博得与会学者赞许。释东初著《中国佛教近代史》,称清净:‘韩氏不唯精于《瑜伽》、《摄论》,且能熟背。他讲《摄论》,一字一句,皆交出来自《瑜伽》某卷某句。普通讲《摄论》,多则一年,少则半年。韩氏讲之,则非二年不可,以其精故,不能速也。’时欧阳竟无在南京创办‘支那内学院’,清净在北平主持‘三时学会’,同为研唯识学之巨擘,时有‘南欧北韩’之称。清净一九四九年在北京病逝,享年六十六岁。遗留的著作有《瑜伽师地论科记披寻记》、《成唯识论讲义》、《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唯识指掌》等多种。

 

十八划

 

【离言中道】为‘言诠中道’的对称。唯识宗立二重中道,其中,就言诠而论中道之旨者,称为言诠中道,亦即于世俗门中论法之或有或无;反之,于胜义谛中以断绝思虑言诠为非有非无之中道者,则称为离言中道。参阅‘二重中道’条。

 

【离垢地】修唯识行,于第四修习位中十地的第二位。此位菩萨,具清净戒,远离能起微细毁犯烦恼垢染。如《解深密经》云:远离一切微细犯戒,是故第二名离垢地。唐代遁伦撰著《瑜伽论记》,有云:‘故犯名粗,误犯名细,初离故犯,二地离误,故云远离微细犯戒。’

 

【离僻彰中支】唯识宗所依经论的‘十支论’之一,即《辨中边论》这是叙七品以成瑜伽法相,而以中道为宗。参阅‘十支论’条。

 

【离痴乱行】菩萨修唯识行,此为十行位的第五位。此位菩萨,常住禅定,恒无散乱,于世出世间一切诸法,无有散乱,称离痴乱行。见《成唯识论》卷十。参阅‘十行位’条。

 

【转依】是‘转其所依’的意思。转为转舍、转得之义;依,指使染净迷悟等诸法得以成立之所依。转依,即转舍劣法之所依,而证得胜净法之所依。如唯识宗所说,由修圣道,断灭烦恼障、所知障,而证得涅槃、菩提之果,此二果即称为二转依果,或二转依妙果,此乃修习之最殊胜境界。又上记之中,所断除之烦恼、所知二障,即是所转舍之法;所证得之涅槃、菩提二果,即是所转得之法。

 

《成唯识论》卷九,对‘转依’的解释有二说:一、依,乃染净法的所依,即指‘依他起性’;转,乃转舍‘依他起性’上的‘遍计所执性’,而转得‘依他起性’中的‘圆成实性’。此系从三性上说明人之思想应如何自世间转向出世间,对于缘起现象不应执为实我、实法,而应见到唯识真性。二、依,指生死与涅槃所依之唯识真如;转,乃灭除依于唯识真如之生死,而证得依于唯识真如之涅槃。此系直接从对唯识真如之迷悟之认识上,说明如何自生死苦而达涅槃乐。此种转依,均通过阿赖耶识中种子之消长生灭来实现,转舍烦恼障种子即转得涅槃果,转舍所知障种子即转得菩提果。

 

【转起】转,即起之义。谓有为法依因缘而生起。《成唯识论述记》卷一谓︰转者,起义。随彼彼缘,起彼种种我法相故。’

 

【转识】唯识宗以前七识为七转识。转是转变、转起的意思,眼、耳、鼻、舌、身、意、末那等前七识,以阿赖耶识为所依,缘色、声、香、味、触、法等诸境而转起,能改转苦、乐、舍等三受,转变善、恶、无记等三性,故称七转识。再者,前六识对第七识而言称为六转识。

 

【转识成智】瑜伽行学派及唯识宗认为,经过特定的修行,至证得佛果时,即可转有漏的八识为无漏,从而得到四种智慧。即:一、转前五识(眼、耳、鼻、舌、身识)得成所作智,此智为欲利乐诸有情,故能于十方以身、口、意三业为众生行善。二、转第六识(意识)得妙观察智,此智善观诸法自相、共相,无碍而转,能依众生不同根机自在说法,教化众生。三、转第七识(末那识)得平等性智,此智观一切法,自他有情,悉皆平等,大慈悲等,恒共相应,能平等普度一切众生。四、第八识(阿赖耶识)转至无漏时,得大圆镜智,此智离诸分别,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妄不愚,一切境相,性相清净,离诸杂染,如大圆镜之光明,能遍映万象,纤毫不遗。见《成唯识论》卷十。

 

【证自证分】唯识宗所立识体四分的第四分。这是识体作用的一部分,即是对自证分再加以证知的作用。自证分有证知见分的作用,但谁来证知自证分有无谬误呢?于是识体更起能缘作用,以证知自证分的所证是否正确,此再度证知的作用,即是证自证分。但谁来证知证自证分有无谬误呢?就是原来的自证分,因为自证分和证自证分二者互缘互证的作用,所以就不必另立一个证自证分了。

 

【证成道理】万事万物之存在或变化,皆有其所依的法则或道理,此可别为四种,即观待、作用、证成、法尔四种道理,其第三种的证成道理,又称成就道理。谓由现量、比量及圣教量而证明成立之道理。如‘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等。参阅四种道理条。

 

【证得世俗谛】四种世俗谛之一,又名方便安立谛,这是以佛之方便,安立知、断、证。修的四谛法门,这是修行者的证悟之法,故曰证得;而因之相状分明可知,故曰世俗。参阅‘四种世俗谛’条。

 

【杂染】为‘清净’的对称,一切有漏法的总名。杂者,间杂、和杂之义;染者,是染污之法。唯言染,则限于恶性烦恼;言杂染,则通于善、恶、无记三性。《成唯识论述记》卷二载:‘诸有漏法,皆名杂染。’杂染分为三类,称三杂染,即:一、烦恼杂染,二、业杂染,三、生杂染。见分释条。

 

【杂集论述记】唐慈恩寺窥基撰。又作《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述记》、凡十卷。系玄奘所译的《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之注译书。窥基以简洁的文笔,依阿毗达磨之传统,论述唯识教义。内容大别为本事分、决择分二类,以教起所因、论兴所为、彰体性、显宗旨、释题目、解本文等六门,次第敷演。

 

【覆心所】此为心所有法中的小随烦恼心所之一.覆是覆盖,犯了过恶,怕丧失名利,故把过恶隐藏起来。《成唯识论》曰:‘云何覆,谓于过失,隐藏为性,于自罪恶,恐失利誉,隐藏为性,能障不覆,悔恼为业,谓覆罪者后必悔恼。’见《成唯识论》卷六。

 

【藏识三义】第八阿赖耶识,义译为藏识具能藏、所藏、执藏三义。一:能藏,就阿赖耶与种子之关系而言,阿赖耶识乃微细任运相续,无始终亦无间断,能摄藏诸法种子而不失,故谓能藏,而种子为所藏。二、所藏,就能熏之七转识与所熏之阿赖耶识之关系而言,能熏是能藏,所熏是所藏。现行之胜用有七转识,于现行之刹那必熏附其种子于第八阿赖耶识,而称新熏种子。三、执藏,谓染污之第七末那识执其为‘内我’之义。‘我’,为常一主宰之义。第八识生灭相续而非常一主宰,然其相续之相微细,恰似常一主宰,故第七末那识误以为实我而妄加执著,此乃我见之根源。如是执著,称为执藏。见《成唯识论述记》卷二。

 

【道理胜义谛】四种胜义谛之一,又名自果差别谛,此即是世俗四谛中的第三谛、证得世俗谛的四谛法门。这知、证、断、修因果之差别,谓之道理;这是无漏智的境界,异于前第三俗,故名胜义。参阅‘四种胜义谛’条。

 

【萨伽耶见】译曰身见,这是一种外道的见解,认为五蕴实有,执此为我,而生出种种谬误的见解。《成唯识论》曰:‘萨伽耶见,谓于五取蕴执我、我所,一切见趣所依为业。’

 

【缘变】为‘生变’的对称。唯识家就诸识之变诸法,分别为因能变(生变)和果能变(缘变)两种。果能变之变,为变现之义,非生而现,系诸识于自体分上,变现见分(能缘)、相分(所缘),而成为缘虑作用,故称缘变。《成唯识论述记》卷三载:‘缘名变,即变现义,是果能变,且第八识唯变种子及有根身等,眼等转识变色等是,此中但言缘,故名变。’参阅‘生变’条。

 

十九划

 

【识】唯识学立论,以为一切法相(世间一切现象)唯识所变,此在唯识理论上称为‘识’。欲了解识变,必先了解什么是‘识’。《大乘法苑义林章》曰:‘识者心也,由心集起彩画为主之根本,故经曰唯心;分别了达之根本,故论曰唯识。或经义通因果,总言唯心,论说唯在因,但称唯识。识了别义,在因位中识用强故,说识为唯,其义无二。二十论曰:心意识了,名之差别。’由上文可知,识即是心。但是,心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