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华百家姓谱 >

第38章

中华百家姓谱-第38章

小说: 中华百家姓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得姓始祖:姜小白。齐桓公是春秋时期齐国的第十五位君主,姓姜,名小白,齐釐公子,齐襄公弟,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是首先称霸中原的国君。齐襄公是一个暴虐的君主,国内怨声载道,人人愤恨。姜小白进宫劝谏,齐襄公不听。他在鲍叔牙的劝说下,出奔到莒国。公元前685年,齐襄公的族弟以公孙无知与大臣连称、管至父串通发动政变,杀了齐襄公,篡夺了王位。一个多月后,雍廪、高傒诸大夫又杀了公孙无知等,准备迎接出奔在鲁国的姜小白哥公子纠回国即位。而国内高氏、国氏等贵族支持姜小白继位。姜小白抄近道首先回到齐都临淄,当上了国君,即齐桓公。齐桓公认为父亲为君只一个月就被杀,这是一个凶兆,为了辟邪,就以祖父名字“夷仲年”中的年字为姓,称年氏,世代相传。齐桓公重用鲍叔牙,不计前嫌,任命曾辅佐公子纠的管仲为相国,把国家大家事委托于管仲,让其一展才华。管仲确实是一个匡世济时的良才。他认为君主要创建霸业,首先要能识贤、用贤,要防止小人的渗入。他建议齐桓公起用隰朋,宁越等五个人,同时悬榜国门,号召国人献计献策,招纳四方志士。在管仲的主持下,齐桓公在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特别是因地制宜,发展渔业,使齐国富强起来,为最后称霸尊奠定了基础。为了扩大影响,他兴兵伐鲁,大获全胜,占领了鲁国的遂邑。后又归还战争中夺取的土地,各国诸侯认为他是一个可信的贤德之君,愿和他同盟,使他的声誉鹊起。齐桓公派遣使臣朝拜刚继位的周僖王,赢得了周天子的欢心。他召集各国诸侯到北杏开会,被推举为盟主,后又在幽地与宋、鱼、卫曹等八国歃血为盟,齐国称霸的局面终于确立,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故年氏后人奉姜小白为年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年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年氏家族,系出姜姓和严姓。一是,据《路史》记载显示,上古时,姜太公帮助周武王建立周朝后,受封而建立了诸侯国齐国,所以姜太公又称齐太公。有一本叫《路史》的古书里说:“齐太公后有年氏。”也就是说,姜太公的后代中有一支姓年,年姓的鼻祖是齐太公。齐太公便是3000多年前辅佐武王定国安邦的贤士姜子牙裔孙齐桓公之后代。年氏具有数千年悠久的源流。另一支到了明朝时期,具有数千年悠久历史的年氏又有新的血液加入。这新的血液,就出自严姓。年姓的望族居怀远郡。据《明史·年富传》记载,“年姓本姓严,后讹为年。”年姓望居怀远郡(治所怀远县,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

三、历史名人——

年富:字大有,明代安徽省怀远人。本姓严,因人错呼“年”,即以讹传讹,改“严”为“年”。历事成祖、仁宗、宣宗、宣宗、景帝五朝,先后在地方和中央部门任职,不论在哪里,他都能清廉刚正,始终不渝,从而成为一代名臣。年富在他的从政生涯中,很突出的一点,就是比较关心民间的疾苦。当时江南百姓佃富人之田,每年要交纳很重的田租,可是一遇荒年凶岁,朝廷往往下诏蠲免税粮。但在佃农向地主交租、地主向国家交税的情况下,蠲免税粮,只是恩及地主富户,而佃农的田租却一仍其旧,负担没有丝毫减轻。所以年富请求朝廷下令,凡“被灾之处,佃农田租如例蠲免。”他通过调查又发现,每逢饥年,各地方政府没有现粮赈济贫民,而一些大户往往囤积居奇,抬高粮价以牟取暴利,州县官竟毫无救恤之方,因此他奏准朝廷,今后凡遇荒歉,政府为贫民立券,贷富人粟分给贫民,候年丰偿还,富户不准提价,但官府可以免去富人杂役,以为利息。

年妃:敦肃皇贵妃,年氏,湖北巡抚年遐龄之女。事世宗潜邸,为侧福晋。雍正元年(1723年),封贵妃。雍正三年十一月,妃病笃,进皇贵妃。并谕妃病如不起,礼仪视皇贵妃例行。妃薨逾月,妃兄年羹尧得罪死。谥曰敦肃皇贵妃。

年遐龄:清代康熙年间官至工部侍郎、湖北巡抚,被封为一等公,外加太傅衔。

年希尧:清朝初年的文官,出身于汉军镶黄旗。凭着与雍正皇帝的亲密关系而官运亨通,但在仕途上并无大的建树。与其政绩平庸相比较,年希尧在科学和艺术上的贡献却不同凡响。他被朝廷派到江西景德镇去监督烧瓷器,因为宫廷用的瓷器都由那里烧成。他在景德镇陶瓷业的恢复和创新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作用。由他编纂的《纲鉴甲子图》被送往欧洲出版,引起西方汉学家的注意。他是最早接受并宣传西方对数计算方式的中国数学家之一,并热心推动西算与中学的结合。他还精于绘画,将西方的透视技法改编为《视学》在中国出版。而这一切,都跟他同西方传教士的交往和友谊分不开。年希尧对中国瓷业的发展有较大贡献。

年羹尧:清汉军镶黄旗人,字亮工。康熙进士。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任四川巡抚,办事明。五十七年晋四川总督,以理四川防务,支援定西将军噶尔弼进藏。六十年为川陕总督。世宗即位,以藩邸旧人获宠,接管抚远大将军允禵军务,寻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叛乱,规划善后十三条。事定,封一等公。骄纵揽权,屡干涉朝中及地方事务,军中及川陕用人自专,称为“年选”。奴视同僚,督抚跪道迎送。雍正三年(1725年)遭世宗猜忌,调杭州将军,降闲散章京,旋以九十二大罪勒令自缢。

四、郡望堂号1、郡望:怀远郡:北周建德三年(574年),在原汉代饮汗城置怀远郡、怀远县(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郊掌政乡洼路村一带),隶灵州管辖,此为银川设治之始。唐高宗仪凤二年(677年),怀远县城遭黄河水患冲毁。第二年,在旧怀远县城西唐徕渠东侧(今银川市城区)筑怀远新城,为后来银川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堂号(缺)

年姓与辇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2、第五

始祖:神农后人姜尚,汉刘邦迁神农族齐人第五支族人,后人为姓。

历史名人:汉臣第五伦;汉数学家第五元先;唐相第五琦;唐臣第五峰;元史学家第五居仁等。

姓氏源流:第五(D…wǔ)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出自田姓,源自汉代迁徙齐国公族所改。据《姓氏考略》载:“齐田氏后,汉时齐诸田徙至京兆房陵,以次第为姓,有第一至第八。”又《后汉书·第五伦传》载:“后或改姓。”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为了增强关中的经济实力,削弱各地豪强的残余势力,曾经把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六国国王的后裔和豪族名门共十万多人都迁徙到关中房陵(今湖北省房县)一带定居。在迁徙原齐国田姓贵族时,因族大人众,以门第顺序被分为第一至第八氏,例如大族田广的弟弟田英为第八氏,其孙田登为第二氏,元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就是其中的一支,也就产生了第五姓氏。唯有“第五”氏这一支后来出了不少名人,得以较普遍流传,所以作为显姓收到《续百家姓》中。第一至第八等姓,后来都改为单姓“第”及“五”(伍)两个姓氏,现在保留复姓的很少。

二、迁徙分布:第五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东汉时期,关中地区田氏后裔主要有两支,第五姓和法姓。据《风俗通·姓氏篇》载“第一氏,其先诸田徙园陵者多,故以次第为氏。第二氏,田广之孙田登为二氏。第三田广之孙田癸为第三氏。第五氏,齐诸田之后。汉高祖徙诸田,而有第一至第八氏,汉第五伦,其后也。第八氏,亦齐诸田之后,田广之弟英为第八门,因氏焉。”其中第一、第二、第三氏,均无事迹。第八氏中有一位叫第八矫的曾为王莽的讲学大夫。第五第氏的代表人物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人第五伦,伦少年时非常狭义,在宗族中很有威信,曾率人抗击过赤眉军。东汉建立后,第五伦被光武帝刘秀召见并任命为会稽太守,“虽为二千石,躬自斩草养马,妻执炊爨,受俸裁留一月,粮余皆贱贸与民之贫羸者。会稽民俗杀牛祭祀,第五伦治之。”(《后汉书·第五伦传》)在任鞠躬尽瘁,多有佳绩。伦迁为蜀郡太守后,以任人知贤而闻名。东汉明帝时官至司空,位列三公,在任期间,反对外戚专权,逝时年80余。其小儿子第五颉历任郡太守,汉顺帝时为将作大匠。第五伦曾孙第五种,少年郡中有名,汉桓帝时任兖州刺史,“不避强暴,弹劾中常侍单超兄子匡,降服泰山贼叔孙无忌,遭单超陷害。”(《后汉书·第五种传》)卒于家中。第五种子第五巡,曾任太尉掾,也是少年有为。第五访是第五伦的族孙,少有学识,为县令,开仓赈济,一县具治,得到汉顺帝的嘉奖。后任护羌校尉,边境服其威信。第五伦家族几与东汉相始终,且政绩颇佳。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曾师从博士京兆人第五元先。魏晋南北朝时期,不见第五氏事迹。至唐朝,有京兆人第五琦,曾任江淮度支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掌管大唐财赋十余年,其子第五峰以孝道著称,其兄曰第五华。可见第五氏家族在中古史上是一个绵延长达800余年甚至更为悠久的著名家族。第五姓望居陇西郡(战国时秦国置郡。相当于现在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一带地区)。

三、历史名人——

第五伦:字伯鱼,东汉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东北)人。先世为战国田氏,后徙西汉园陵,便以迁徙次序为姓。少年时耿介而好义气。王莽末年,盗贼四起,宗族乡亲争着依付第五伦。第五伦于是在险要之处修筑堡垒,贼人来后,他便率众引弓持矛坚守自卫。先后有铜马、赤眉的军兵数十部围攻他们,都无法攻克。第五伦开始以营垒首领去见郡长官鲜于褒,鲜于褒见到他后,很欣赏他的才干,征为自己的属吏。后来鲜于褒因过失降职为高唐县令,临行时,握着第五伦的手告别说:“只恨与你相知太晚。”东汉初,被京兆尹阎兴召为主簿,后任铸钱掾,领长安市,百姓悦服。建武二十七年,举孝廉,补淮阳国医工长。光武帝召之,有政见,拜会稽太守。虽为二千万官,亲自锄草养马,妻子为炊。受俸禄仅留一月粮,其余皆助百姓之贫者。后任蜀郡太守。所至皆有政声,举荐贫者为属官,多至两千石。章帝初,代牟融为司空,奏请削弱马、窦等外戚权势。第五伦奉公尽节,言事不阿附;性质憨,少文采,任官以贞洁著称,后来任乡里啬夫,均平徭役,调解怨忿,很得乡里人欢心,人们把他比作西汉的贡禹。

第五种:字兴先,历官高密侯相、兖州刺史。因弹劾中常侍单超及其侄子单匡,屡受陷害。当时人说:“清高正直,以第五种为第一。”

第五访:字仲谋,东汉中期京兆长陵(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人。他的祖父第五伦曾做过汉朝司空的官。祖父以后,家境衰败,沦为贫苦农民。早年就失去了父母,由兄嫂把他拉扯成人。由于他天性聪敏,富有智慧,再加勤奋刻苦,不耻下问,学识逐步渊博起来。由于汉代选拔官吏不把学府读书取仕当作唯一途径(正式的科举考试在隋朝才建立),一个偶然的机会,第五访被荐,做了某郡的功曹。这“功曹”的官,相当于郡守的总务长,除掌人事之权外,并参与一定政务的处理。第五访克尽职守,忠于政务,颇有政绩,很快被荐举为孝廉,补任新都(今四川省新都县)县令。第五访任县令后,治政有方,百业兴盛,三年之间,有相邻的几个县入籍新都县,新都县的户数增加十倍。

第五上:东汉刺史,为官冠名州郡,永寿中以奉使称职,拜高密侯相,惩治贪恶,刚直不宥。

第五琦:唐代扶风郡公。能言强国富民术,不益赋而用以饶。乾元时升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后为刺史,有惠政。

第五元先:东汉学者,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为郑康成之师。

四、郡望堂号1、郡望:陇西郡:秦置陇西郡,治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曹魏移治襄武(今东乡以东及陇西南一带地区)。隋唐为渭州陇西郡。2、堂号(缺)。

73、司

始祖:神农时司巫职官员司怪;。其它族也有司姓。历史名人:元臣司允德;元理学家司良辅;明名医司轲等。

姓氏起源:神农为上古部落首领时,有一位专事占卜的大臣名司怪,其后代子孙以司为姓,称司氏。春秋时,郑国有大夫名司成,其子孙以祖字为姓。为司氏一支。春秋时,晋国有大夫叔虎,被封于郄,建立郄国,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亦姓司氏。春秋时有程国,伯爵,时称程伯。至程伯休父时,为周王室司马官,受赐为官族,其支庶子孙遂为司姓。春秋时卫国卫灵公有子公子郢,其子孙世为卫国司寇,后裔以官为氏,姓司寇氏,后改为单姓司。历史上的复姓司德、司城等,其后裔亦改为单姓司,称司氏。还有一支司姓也形成于春秋时期,当时晋国有大夫叔虎,他的手下有卿士司臣,其后世子孙也把“司"作为自己的姓氏。司轲是春秋时期,郑国的大夫泄寇是执政大臣之一,与叔詹、师叔并称为“三良",因为他被封于堵邑(今河南省的方城一带)

堂号:淮右堂:宋朝时候舒州团练司超,屡立战功,在蔡州、绛州、郑州、蕲州等地做官。这些地方都属淮河之右,他熟悉淮右江山的险易,所以打起仗来百战百胜。

历史名人:司居敬:元朝时恩县(今山东平原县等地)人,生活简朴,为人耿直至元末为邹县尹。他勤政爱民,常到各地查询民情。当地县民当时最大的困难,是要把田赋运到胶州交纳,路途遥远,往返困难。他曾三次上书,要求改运滕县,终于得到允许。后来又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于是他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他离职后,县民为他刻石,歌颂他的功德。

司姓与思、俟、驷、汜、偲姓是五种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74、福

始祖:神农裔,姜尚后人福子丹,齐公子。

历史名人:宋僧福裕;元僧福遇;元臣福寿等。

姓氏源流:福(F…)姓源出有三:

1、出自春秋时齐国大夫福子丹之后,以祖名为氏。据《姓氏考略》载:“春秋齐大夫有福子丹。”又《国语》云:“当为福氏之始。”春秋时齐国大夫名为福子丹,他的后代就以他的名字中的“福”字为姓,称为福氏。

2、出自唐代百济国福富顺氏所改。唐朝时朝鲜半岛上的百济国与新罗国有隙,后百济国被新罗国所灭,百济国中不少人逃难到中原,其中有一支姓福富顺氏的,依照汉人的习惯,把自己的姓氏简化为福姓,又形成了福氏。

3、出自明朝大臣张福时所改,其后世代相传姓福氏。明朝时,有大臣名叫张福时,身居要职而两袖清风,世宗皇帝赞其曰:“清不过富时。”因此他被称为福时,其后人为纪念这特殊的奖赏,就改姓为福,又形成了一支福氏。

得姓始祖:福子丹。福姓源流有多种说法,一说为出自春秋时福子丹之后,根据《姓氏考略》上的记载,认为福姓的始祖是春秋时期齐大夫福子丹。另一说是他姓改成的。其中《唐书·突厥传》一书认为,福氏是唐代百济八姓之一。后来百济国遭灭国后,子孙疏散各地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