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华百家姓谱 >

第51章

中华百家姓谱-第51章

小说: 中华百家姓谱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忧疏,授兵部主事,改御史,未几病卒于延平。著有《天拥子集》、《艾千子全稿》等。

艾可久:明代上海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士,历官太常寺傅、御史、衡州知州、山东副使、江西和陕西参政、按察使、南京通政使等。为官刚正清廉,在南京御史任上,巡视江山,针对豪富横行、流民四起的状况,弹劾不法勋贵及其豪奴多人,提出江防事宜若干,并加施行;衡州知州任上,某督抚暗嘱他对一私仇者,罗织罪名,置以死地,他经过仔细核查,认为无罪可治,予以坚决拒绝,督抚以词威胁,他义正词严地回答:“杀人以媚人,我不为也”。艾可久,以良好的官德官声,获得了朝野好评。

艾元征:清朝文士,由进士而当左都御史、刑部尚书的高官,政绩优良。此外,艾姓名人在宋、明时期,表现较为突出。南宋高宗绍兴年间的艾若纳,为吴兴令时,曾大书座屏曰:“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捧折乡胥手,何劳育大乘。”艾姓名人,还有宋代的画家艾淑;明代的四川巡抚艾穆;明末的勇将艾能奇;清代画家艾显等等。

四、郡望堂号1、郡望:陇西郡:战国时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设置,因在陇山之西而得名。相当于今甘肃省东乡以东及陇西地区。治所狄道,在今甘肃省临洮县南。河南郡: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设置,治所在雒阳(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天水郡:西汉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置,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陇西以东地区。治所在平襄(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东汉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魏仍改为天水郡。

2、堂号: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艾姓与爱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1、焦
始祖:神农,后裔周封焦国。历史名人:汉经学家焦延寿;宋将焦守节;明臣焦芳;明臣焦宏等。

姓氏源流:焦(Jiāo)姓源出有四:

1、出自姜姓,上古神农氏后裔,以国为姓。据《通志·氏族略》、《广韵》及《史记》所载,西周初周武王立国之后,封神农氏后代裔孙于焦,建立焦国(在后世的陕州东北百步之遥的焦城),春秋时被晋国所灭,其后代以国为姓,遂为焦氏。

2、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据《广韵》所载,周朝时,有王室同姓诸侯国焦国(故城在今河南省陕县南二里之焦城),后被晋国所灭,原焦国王族之后遂以国名为姓。

3、系自姜姓,以地名为氏。春秋时许灵公迁焦,其后以地名为氏。

4、出自他族改姓:①据《通鉴》所载,南安焦姓出自氐人;②据《华阳国志》所载,南中夷四姓有焦,别为一派;③西夏人中有焦姓;④清满洲八旗姓党佳氏,后改为焦;今满、土家、蒙古、布依等民族均有此姓;⑤根据《华阳国志》上记载,古代南中夷(今四川省大渡河以南和云南、贵州两省)少数民族中有焦姓,另为一派。

得姓始祖:焦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焦氏的得姓早在周朝之时,迄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是华夏古老姓氏之一,也是南夷的大姓之一。周朝初年,周武王大肆分封诸侯,除分封有功之臣及王族外,还分封前代圣贤之后,经查访,他找到炎帝神农氏的嫡系后裔,就将其封于焦,建立焦国,因其为伯爵,故世称焦伯。春秋时,焦国被晋国所吞并,其后子孙即以故国为氏,称焦姓。他们尊焦伯为焦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始建于西周初年的焦国,春秋时灭于晋,于是子孙纷纷出奔,或北渡黄河进入山西,或西徙陕西,或向东北方向的河北、山东播迁。先秦时期,焦姓人于史书不显,表现得较为沉寂。西汉时,见诸史册之焦姓除梁(今河南省商丘)人焦延寿外,还有在《田延年传》中稍微提了一下的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富人焦氏。东汉时,入载史册之焦姓有焦触、焦和、焦永,还有庐江(今属安徽省)人焦仲卿,曾任河东太守的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焦贶。这些资料表明,此际焦姓除继续繁衍于北方外,已有焦姓人在长江以北之安徽,长江以南之浙江等地定居。繁衍于北方的焦姓,逐渐发展成为河北中山(今定州)、广平(今鸡泽东)以及陕西冯翊等地的望族。魏晋南北朝时,有河东(今山西省夏县)人焦先,梁人焦宝愿,安定(治所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人焦嵩,南安(今甘肃省陇西)人焦遗、焦楷父子以及氐人改为焦姓的焦明、焦度父子。说明此际社会动荡造成焦姓南迁外,更多的焦姓经陕西避兵火于宁夏、甘肃一带。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使上述焦姓之郡望繁衍更胜。安史之乱和黄巢起义以及五代十国虽造成焦姓人口锐减,但其繁衍播迁却是呈小规模、无序的播迁,原因是藩镇割据或各国分立,天下乌鸦一般黑,哪里还有战火不焚烧的净土。宋靖康之耻后,焦姓避居江东,繁衍于今安徽、江西、江苏、浙江一带,宋理宗时,有焦炳炎由安徽宣州迁居浙江嘉兴。宋末元初,焦姓又不得不播迁于更广泛的南方其他诸省。明初,山西焦姓作为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江苏、河南、山东等地。明清之际,焦姓人家大量出现于江南各地,同时人才辈出,声誉响亮,使得迄今为止焦姓在南方各地一直都是一个著名的姓氏。如今,焦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江西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焦姓人口的百分之二十六。焦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一百二十八位的姓氏,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一。

三、历史名人——

焦先:字考然,三国时魏国河东郡(治所在今山西省夏县)人,隐士。隐居荒野河边草庐中,见人不语,冬夏不穿衣,睡不铺席,满身污垢,数天吃一顿饭,相传活了一百多年。

焦遗:十六国时西秦南安(今甘肃省陇西)人。曾为太子太师,后迁安南将军、广宁太守等职。南安诸羌族人曾推举其为主代秦,被其拒绝。

焦度:南安氐人,南朝齐将领。少有勇力,善骑射。历任辅国将军、东宫直阁将军、淮陵太守、游击将军等职。沈攸之起兵造反,焦度镇守郢城,曾于城楼上辱骂沈攸之,人呼其楼为焦度楼。

焦遂:唐代名士。说话口吃,清醒时话不成句,醉酒时对答如流。与贺知章、李适之、李白、王王进、崔宗之、苏晋、张旭并称饮中八仙。焦守节:许州长社(今属河南)人,宋代大臣。其父焦继勋官至彰德军节度。守节以父荫补官。真宗时,置江淮南、荆湖路兵马都监。降施州蛮,出使契丹。后迁四方馆舍,以右神武大将军致仕。

焦芳:河南省泌阳(今唐河)人,明代大臣。天顺进士,授编修。历任吏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累加少师、华盖殿大学士。其性阴狠、贪婪。家藏万金,居第宏丽。后被革职。

焦馨:山东省章丘人,明代直臣。万历年间进士。由中书舍人迁兵部员外郎,天启间官至右副都御史、巡抚宁夏,拒建魏忠贤生祠。崇祯元年解官。

焦竑:字弱侯(1541—1589),号漪园,又号澹园,明代学者。祖籍日照市大花崖村,出生于江苏省江宁。自幼聪颖好学,16岁在南京考中秀才,便到天界寺、报恩寺埋头苦读。万历十七年(1589年)49岁时考中己丑科状元,以殿试第一入翰林修撰。焦竑为人性格直率,政见不同则当面辩论,并上书谏争,因而受到当政者厌恶。因而他出任顺天乡试副主考时,曾受谗臣的诬陷。从而他看透官场险恶,忿然辞官,从此,不再出仕,是年,他为李贽作《藏书序》。焦竑一生博览群书,精于文、史、哲学科。他治学严谨,不入俗流,常有独到之处。著作甚丰,著有《澹园集》、《澹园续集》、《焦氏类林》、《老子翼》、《庄子翼》、《养正图解》、《玉堂丛话》等。

焦循:甘泉(今江苏省扬州)人,清朝经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嘉庆举人。出身治《易》世家。他以数学原理及音韵训诂整理《易经》。有《雕菰楼易学三书》、《孟子正义》、《论语道释》、《剧说》、《释弧》、《释轮》、《加减乘除释》。

焦延寿:西汉梁人,官小黄县令,颇有政绩。专攻《易经》,自称得孟喜之传,曾传授给京房,于是汉代《易》遂有京氏之学。

焦达峰:湖南省浏阳人,原名大鹏(1887—1911),字鞠荪。近代民主革命烈士。1904年(清光绪三十年)留学日本,次年在东京参加同盟会。1907年与张百祥、孙武等在日本组织共进会。回国后曾参加萍、浏、醴起义,失败后逃亡日本。武昌起义后,他首先响应,发动长沙起义,被推为湖南都督,不久被谭延所杀害。

焦裕禄:山东省淄博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干部。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时,以身作则,同严重的自然灾害作顽强斗争,努力改变兰考面貌,身患肝癌,强忍剧痛,坚持工作。被群众誉为“党的好干部”。1964年病逝,终年42岁。

四、郡望堂号。1、郡望:据《郡望百家姓》记载:焦氏望出中山郡。又《姓氏考略》记载:望出中山、广平、冯翊。中山郡:战国时为中山国,被赵国所灭。秦代为巨鹿郡的领地。汉高帝初年(公元前206年)设置中山郡。汉景帝后改为中山国。相当于河北省北部地区。广平郡;汉景帝中元初年(公元前149年)置郡。在今河北省南部永年县一带。冯翊郡:汉武帝时置挢蠓腭磾,相当于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

2、堂号:三诏堂:源出江苏省镇江市名山焦山处士焦光的家世,自东汉焦光结庐隐居此处,平生饥不苟食,寒不苟衣,故焦山便是以焦光为名的。在这里,可看到上游八九里,矗立江流转折处,江中心号称浮玉的名胜区焦山。东汉时,焦山大宅的姓焦主人,因汉灵帝三度下诏请去做官而拒绝,名传千古的焦光后裔,就以“三诏堂”作为堂号。此外,焦姓的主要堂号还有:“饮仙堂”、“中山堂”等。

五、宗族特征:1、焦姓南迁始于两汉之际,为他姓所不可比拟。2、由上可知,我国的焦姓家族,是最标准、最地道的炎黄子孙。他们一部分是黄帝轩辕氏的后裔,一部分是炎帝神农氏的后裔。3、周武王时焦国,虽说共有两个,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这两个古国的所在位置,却只能知晓神农裔孙所建立的确切位置,而姬姓焦国已不可考。

焦姓与皎姓是同音而不同字,又不同义的姓氏,本文不再赘述。

62、易

始祖:神农后裔,姜尚子孙易牙,齐名厨。历史名人:宋臣易杖;宋画家易元吉;明文学家易三搂;清诗人易安;清经学家、孝子易正言等。

1、历史来源:来自姜姓,以易为氏。武王伐纣时,姜尚担任统兵的军师,协助武王取得了胜利,赢得了武王的信任。封他于齐。后来又封他的子孙于易地,这一部分姜尚的后代于是以地名作为姓氏,为易姓。这就是河北易氏的由来。

2、出自齐大夫易牙之后,以先人的名字作为姓氏。春秋时有齐王的宠臣壅巫,字牙,因采食于易邑,也叫易牙。此人精于烹调技术,但性善逢迎,存有野心。管仲死时曾说易牙“杀子适君”,违反人情,不可重用,但齐王不听。管仲死后,易牙与竖刁、开方共同专权,齐王病了以后,他们趁机作乱,杀掉大批官吏,并将太子赶出皇宫,立公子无亏为国君。后来被其他的大臣所杀。易牙的子孙以易为姓称易氏。是为山东易氏。

3、出自姜太公后裔,以封邑名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姜太公后裔有被封于易州(今河北省易县一带),且以封邑为氏,称为易姓。是为河北易姓。

4、出自以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古有易州(今河北省易县),州人以地为氏,称为易姓。

5、出自少数民族源流有易姓。彝、水、苗、土家、纳西等族均有易姓。

得姓始祖:吕尚。吕尚,字子牙,后人称姜子牙,周朝初年,为姜姓部落族长。武王伐纣时,吕尚统兵在牧野(今河南省淇县西南)之战中大败商纣,为灭商建周第一功臣,被武王尊为“尚父”,封于齐国,授以征讨五侯九伯的特权,位列其他封国之上。吕尚后人有被封于易地,且以封邑为氏者,遂为易姓。吕尚因其德高望重,深受子孙敬仰而被视为易姓始祖

姓氏分布:易氏的发源地主要是河北和山东。易氏的早期情况,缺乏史料,直到三国时期才有了一些零星的记载:三国时期有雍州刺史,魏郡人;西晋有舂陵令易雄,浏阳人;前凉有将军易挺;唐代有大理评事易重,并在当地安家。由此可知,易氏三国至唐代分布于今河北、湖南、甘肃、江西的一些地方。从宋代开始,见于史册的易姓逐渐增多。北宋有画家易元吉,长沙人;宋太宗时有大理丞易延庆;元代时有易炳文,襄阳人。可见易姓在宋元时期还分布于今山西、广东、山东、湖北等地。明代有易节,万载人,永乐进士;学者易翼之,腾越人;易元贞,桂林人,官至崇阳令;易时中,晋江人。这说明易氏在明代已有迁如今贵州、云南、广西、福建者。清朝至现代,易氏主要是在江南发展繁衍。新加坡有易姓华侨。

郡望堂号1、郡望:济阳郡:晋惠帝时分陈留置郡,治所在济阳。相当于今河南兰考东境、山东东明南境。太原郡:战国时秦庄襄王四年置郡,治所在晋阳。秦时相当于今山西五台山、霍山以北等地区。北魏时相当于今阳曲,交城、和顺间的晋中地区。

2、堂号:主要有纯孝堂、植栗堂:宋朝时,易延庆为奉礼郎,出任临淮县县令。后因父丧守墓而辞官,服满又任大理丞。后又因母丧回家葬母,他母亲生前爱吃栗子,于是他守墓时在母亲墓旁种了两棵栗子树,后来这两棵树竟然长在一起,成了连理。墓前又生出两棵灵芝。人们都说这是他的孝行感动了上天,称他为“纯孝先生”。

姓氏家谱:江苏:南通易氏三修宗谱四卷首一卷。

江西:宜春霖田易氏宗谱七卷末一卷、宜春赤溪塘下易氏宗谱卷湖北:宜昌县晓峰易氏家乘一卷。

湖南:长沙易氏重修族谱九卷、长沙易氏家谱十七卷、宁乡易氏族谱卷、宁乡沩源易氏支谱卷、宁乡沩宁易氏支谱七卷、宁乡易堂铺易氏四世支谱十卷首一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八卷、攸县鸾山易氏三修族谱六卷、湘潭易家塘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湘乡易氏支谱六卷、湘乡易氏族谱不分卷、新化易氏四修宗谱卷。

广东:古冈易氏世谱不分卷、鹤山易氏易氏前谱考证一卷、新会玉桥易氏族谱二十三卷、钟山易氏置谱牒不分卷、瓦锡田易氏家谱十卷首一卷、瓦锡田易氏续修家谱十四卷首一卷。

历史名人——

易雄:东晋长沙浏阳(今属湖南省)人,官任舂陵令,曾从湘州刺史司马承起兵讨王敦,事败被俘,以不畏死难而扬名天下。

易重:唐朝人,官至大理评事。时云其:“放里仙才若相问,一年攀折两重枝。”

易充:分宜人,宋代学者,聪慧超群,年仅十六、七岁时即通《易》、《书》、《诗》,号“三经处士”,著有《中州文集》。

易祓: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宋代淳熙年间进士第一,后官至南宋礼部尚书,著述甚丰。

易元吉:长沙(今属湖南省)人,北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