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12月24日人类学与文化寻根叶舒宪 >

第2章

12月24日人类学与文化寻根叶舒宪-第2章

小说: 12月24日人类学与文化寻根叶舒宪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19世纪后期,为人类学这门学科,奠定基础的一部著作是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的《原始文化》,这部书已经有了中译本,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这部书第一次对文化这个概念下了定义。说明了什么是文化。同时呢,又对人类学这门学科所研究的范围,对象做了一个清楚的说明,所以这部书被看做是人类学这门学科诞生的标志,它的第一次发表在1871年。比它稍后,在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亨利。摩尔根发表了另一本书叫做《古代社会》。这本书我们也有了中译本,收在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名著丛书”里边,它是上下册。这套黄皮的书是历史一类,实际上这个书是标准的人类学著作,因为当时不好归类,就把它归到历史这一类。
  这个《古代社会》也好,《原始文化》也好,一个被看做是欧洲的“人类学之父”,一个是看做美洲的“人类学之父”,那么他们两个如果要寻找一个共同点的话,那么就是今天的人类学家统统的把他们称做是古典进化论派的人类学,什么意思呢,就是自从达尔文以来,在19世纪中后期,弥漫整个知识界的是达尔文的进化论的思想,人是从动物演化而来的,那么动物是从低级的简单的向高级的复杂的一步一步一个阶段一个阶段演化而来的,这就是所谓进化论的模式。
  这两位学者分别把达尔文的进化论,落实在他们自己的研究对象上,《原始文化》这部书,主要是侧重于研究原始文化中的宗教现象的,那么他提出了万物有灵,图腾,巫术这样一些原始宗教现象,然后,按照进化的序列把他们排起来,认为是前科学时代,科学还没有到来的时代,进化早期的人类精神文化的现象。《古代社会》这本书,它的侧重点在研究社会结构,特别是社会的基础单位,婚姻和家庭。所以它对人类社会也做出了一个进化论模式的阶段划分。简单地说,就是从蒙昧社会到野蛮社会,再到文明社会,所谓的三段进化论。和每一个社会形态相应,技术水平从低到高,使用的工具和生活方式,都有所发展变化。特别是婚姻家庭的形态,也随之变化。摩尔根想像中最原始的蒙昧社会,人类早期的婚姻是什么状态呢,它用了一个词叫做“乱婚”,今天又叫做“群婚”。就是指这个社会群体中任何一个男子都可以和任何一个女子发生性的关系。这样的一种假说,在我们过去所接受的历史的教育之中,社会发展演变的教育之中,都是被当做科学定理的,但是呢,在20世纪的人类学发展中,这样一些进化论的模式,被基本上否定了,因为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那一个原始社会,不管是生产,生活水平多么低下,没有一个社会是实行乱婚的。所以,人类学家早期的研究带有很大的假想的成分,因为达尔文告诉我们,事物的进化是从简单到高级,那么我们今天已经进入到一夫一妻制这样一个高级形态了,要想寻找最原始那个阶段,怎么办呢,没有活的化石,没有更多文字的证据,靠什么呢,有的时候就靠逻辑的推理加上想像,构建出来。所以今天来看,人们把这些早期人类学家的观点叫做古典进化论,意思就是说它作为一种学说,只能代表它那个时代的知识水平,那么到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又有所谓的新进化论,基本上不再按照原来的模式来看待问题了。以上就是我讲的人类学产生的早期的情况。
  这样一门学科,在西方的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个的格局中,相对来说是比较晚出的,但是它在20世纪却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这就是我在下面要说的:人类学它为什么有这么样大的学科渗透力和思想的穿透力。关键就在于文化这个概念。现在我们再回到文化这个概念,简单地说两句,文化用来定义人的本质,人是文化动物,它把历史上西方思想史上已有的各种关于人的定义,不敢说是完全推翻了,至少是取代和更新了。比如说思想史上最常见的说法有:人是政治动物,人是社会动物,人是理性动物,人是能够使用工具的动物,等等,关于人和其他生物的区别,思想家们一代又一代提出了很多定义,但是在人类学家的广阔的眼光中看来,这些定义是有缺陷的,不完整的。比如说人是社会动物,社会是什么呢,社会是社会的组织,有上层有下层,有劳动分工,有阶层。过去人对动物的了解比较少,看起来好像动物没有社会组织,但是20世纪的生物学特别是跨学科的社会生物学,发现许许多多的动物都是社会动物,就拿最简单的我们每一个人从小就观察过的蚂蚁来说吧。蚂蚁有没有社会呀?你看看那蚂蚁窝里,有一些是专门出来劳动觅食的,有一些兵蚁是用来打仗的,还有一些蚂蚁王是坐在那里既不劳动又不打仗,吃得最大最肥胖的。可见这蚂蚁窝里不也有社会分工、社会组织吗?我们在动物世界一类的电视节目中,看到狼群的活动:三只狼在捕猎,难道是盲无目的的个人抢个人的食物吗,不是的。有一个狼在前面埋伏,堵截,后一个狼在后边驱赶,还有一个狼发动主攻击,真是非常天衣无缝的劳动分工和社会配合。我们过去认为只有人才是社会动物,这样一些说法,在今天看来是不太能够说服人的。那么人是能够劳动,能够使用工具的动物,这个说法在今天的灵长类的研究,特别是在大猩猩的研究发达了以后,也受到挑战,人们在非洲发现有一些猩猩非常聪明,它比如要吃蚂蚁洞中的蚂蚁,但是又捉不到里边的蚂蚁,怎么办呢?它从树上摘一个小树枝,撕去树叶,用自己的唾液沾一沾,然后伸到蚂蚁洞里去,搅一搅,蚂蚁粘上来就像吃冰棍儿一样美餐一顿。这个树枝它长在树上是一个天然的东西,一旦被它修剪加工变成了一个工具,像筷子一样,能够伸到蚂蚁洞里去粘蚂蚁,这不是使用工具又是什么呢?只不过它这个工具没有我们今天飞机大炮,宇宙飞船那样先进罢了。从本质上说它也是一种工具呀。所以能够使用工具的,能够劳动的动物所有这些说法,在今天看来,面临着人类学的重新定义的挑战。人类学把人重新定义为文化的动物,也就是说,世界上还没有那一种动物具有文化创造的能力。
  所以有一个人类学家宣称,19、20世纪确立的文化的概念,应该和哥白尼的科学发现同样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真正界定了人这种独特生物的独特性所在。当然围绕这个概念还有一些其他的争议,我们在这里就不过多地赘述了。
  接下来我们进入要讲的第二个问题,人类学在20世纪的发展和转向。刚才主要讲了19世纪后期以来建立的这门学科,它是研究什么的,它是怎么成立的,它的条件是什么,它确立了那些最基本的核心概念。在20世纪,特别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学的发展突飞猛进,主要的进展就是它改变了早期人类学的学科的方向。刚才我们讲人类学的早期定义,是人的科学,那么到了20世纪的后期,人们认为人类学不能够再效法自然科学的这种研究方法、范式,去寻找人及其文化的所谓普遍规律了。因为这个规律不能说是没有,但是目前的这个智力水平、知识水平还远远地把握不住。如果要想把人的行为人的思想,人的生活用像研究化学反应那样,用既定的公式术语来表示,现在看来是有很大的困难,也就是说,后期的人类学家认为人类学不能够再模仿自然科学的方向了,它应该转换一个方向,什么方向呢?就是更加具有人文的美学的或者说是解释学的方向,这也就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诞生的叫做解释学派的人类学。
  解释学派的人类学认为,文化这个概念需要重新定义。过去文化可以被看做是一个科学研究的对象,现在呢,把它看做是一个解释的对象。这是什么意思呢?什么是文化,文化是一套由意义、象征、符号编织成网络,人类学的工作,不是要寻找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客观规律,而是要寻找在这个意义网络中的具体的意义的构成,实际上是一个理解的问题,是一个解释的问题,那么从道理上讲,人类学背离了过去认为的这种自然科学的方向,走向了哲学解释学、人文学的方向,它有什么意义呢?对我们来说,它的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过去认为,人及其思想行为,人类社会,人的生活,能不能够完全地按照自然科学的方法来加以理性的把握,实际上关系到这个问题。俗话说,人心怎么样?是叵测,或者说不可测;人心隔肚皮;知人知面不知心,等等。这些说法都表明人这样一种对象,你认为你能把他把握了,实际上是把握不了的,他是处在变化之中的,他是处在人和环境,人和人之间的关系的互动之中,你自以为能够把握住他的规律,但是很可能是靠不住的,他明天或者说是明年,或者十年后,会发生怎样的变化,难以预测。所以这样的一种复杂的对象,不能够简单地套用自然科学的方法,去加以规律化的理解,而应该用解释学的方法,真正地深入到人的具体生活情境,深入到人的社会中去,设身处地地加以理解。我讲的这个解释人类学,这一学派代表人物是一个美国人类学家,叫做吉尔兹(Clifford Geertz,又翻译成为格尔兹)。这个人物呢他曾经在摩洛哥、在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做田野作业。顺便说一下,田野作业,这是人类学这门学科区别于其他的人文社会科学的一个主要的方法。你作为一个人类学的学者,你不能够研究你自己的发达的高科技社会,这在过去几乎是不成文的工作法则。你必须到一个边缘的、语言风俗和生活方式差异极大的一个异民族文化中去从事研究。所以这样一种田野作业它的要求是很高的,要求人类学家必须到当地去,学习当地的语言,和当地人生活在一起,从社会的内部去理解这个文化。通过这样一种田野作业的方式,许多人类学家发现用西方社会科学的这一套规范术语概念,来描述所谓的原始社会,往往会事与愿违。往往描述出来,表达出来,这个原始社会就不存在了,为什么呢?因为它的原汁原味的东西无法用西方的社会科学的范式和用语来捕捉,来表达。
  这也就是说,20世纪人类学的转向,它是转向了人类认识的一个新的方向,对文化问题,对不同文化的理解问题的认识,必须设身处地地深入到那个文化本身中去。那么刚才说到的这位代表人物吉尔兹他的代表作就是描绘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一个民间的节庆——斗鸡,这样一种场面。这篇论文收在他的代表著作,名叫《文化的解释》,这书前两年也出了中译本。这样一种民间风俗现象,在当地村落社会中,村庄中的男子培养出来一种特殊好斗的公鸡,在特定的场合,让它们互相打仗,然后,整个村庄社会的人,全部出来观看,参加这样一种全民性的庆典。这种活动在我们今天看来就好像是一种民俗,是一种旅游开发价值很大的,很能够吸引外来游客的娱乐活动。但是,这位人类学家通过他的描述告诉我们,斗鸡在巴厘岛绝不仅仅是那么简单的事情,它是这个社会的特质所在,或者说是你要理解巴厘岛民的生活,他们的生活、思想和行为方式,斗鸡是一个最好的窗口。为什么是这样的呢?因为你如果是仅仅从外在的,从一个观光游客的眼光去看,那就是热闹一下,一个鸡斗败了,一个鸡斗胜了如此而已。但是你如果要真正地设身处地地进入到岛民的社会中去,你会发现你的脉搏,你的血液会随着斗鸡的场面,一起奔涌而跳动,在这个时候,你才发现,它是这个社会重新整合的一个契机,包括这个社会中的政治权力的分野,男人与男人之间社会地位高下的判别,男性英雄气概的表现,都是在代表人出场表演的鸡这里。在这场表演结束时,是要决出高下胜负的,那么与此同时,整个社会的结构,价值观念,英雄理想,通过斗鸡得到淋漓尽致地表现。他,作为一个人类学家,深入到这个村庄中去,经过长久的生活和观察,从内部发现这个斗鸡是岛民文化社会一种意义编码表达方式,外人是看不懂的。用西方人的眼光看只能是猎奇,用外来者的眼光只是好玩儿。这样一来,他所提出的这样一种认识对象,用一个词来命名,叫做“地方性的知识”。什么意思呢?过去认为,知识就是写在辞典里边,在大学课堂和中学课堂里传授的,百科全书里定义的,这是标准的知识。但是在这样一些知识的面前,形形色色的地方性知识是没有地位的,是不算知识的,在某种意义上是下里巴人的东西,不能够算知识。现在吉尔兹提出了这个解释人类学的方向以后,他认为你如果不去设身处地地掌握内部理解的方式,你是无法真正把握住一个文化的精髓的。表面上的东西,是容易把握的。而真正独特的文化特质,代表这个文化内核的东西,往往是最难体会到的,最难为其他文化的人体会到的,那么这样一种难点,必须用长期的田野作业的方式去加以克服。
  再举个例子来说,什么是地方性知识。如果我们承认西方的医学是标准的知识,现在的医院里边进去全是用X光,化验,化验单抽血的方式来检查病,那么我们再想一想我们的中医是什么样的方式呢?中医根本没有这一套,它的望闻问切完全是把人当做一个整体,看看你的气色怎么样,看看你的舌苔,号一号脉,至于你的内部结构是血中有了某一种元素,中了那一种病毒,你的骨骼是不是增生了,中医是不用这种深入分析的方法去把握的。如果把西医看成是标准的知识,中医学就是典型的关于人和疾病的一种地方性的知识。在解释人类学诞生以前,地方性的知识是没有地位的,就是在西方知识一统天下,惟我独尊的这种情况下,地方性的知识没有地位。通常认为它们往往是非知识,或者是偏见,原始,迷信。通过吉尔兹的深入调查,把这种偏见扭转过来。西方人的科学也好,知识也好,只不过是人类千千万万种文化中体系中的一种知识体系而已,尽管它今天写进了百科全书,尽管它在中学里,在大学里已经被当做合法的东西,在教授了,但是实际上它的合法性是要打上问号的。
  再举一个例子,有一个美国人类学专业的博士生,到菲律宾的热带丛林民族中去做田野作业,做调查。主要调查什么,调查菲律宾一个民族叫哈努诺族,这一族人他们和自然植物世界之间的关系。调查的结果用英文发表了以后,引起了轩然大波。为什么呢?这个被看来是没有衣服穿刀耕火种的原始民族,他们对自然植物的分类,达到了1800多种,而西方的自然科学,西方的植物学对植物的分类,是1300种,相比之下,差了500种。在哈努诺人的语言之中,对植物的各个不同部位的命名,树根、树干、树叶,树茎等达到了100至200种之多,比我们汉语中的要多几十倍,比英语、德语也是同样的多。这说明他们对植物观察如此细致入微,对植物种类的划分,比西方人的要精确到500多种,那么相比之下,究竟哪一个是科学,哪一个是不科学呢。如果我们按照西方的自然科学来教,按照西方的植物学分类,如果教给菲律宾的热带丛林民族,让他们来看待他们的植物的话,那么究竟是能够帮助他们认识事物呢,还是遮蔽了他们贴近现实世界的眼界呢。这个答案是不言自明的。所以这样的一些调查,提出了根本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