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 >

第25章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第25章

小说: 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是一个肯定性反诘句。这个反诘句突如其来,但细想起来,又用得十
分合理。他用格外肯定的语气自然而然地引出其反面“假恶丑”,进而用二
者之间的联系来阐述香花和真理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内容。

另外,前面说过,运用反诘法时,作者或讲话人一般都不作回答,毛泽
东一般也是这样做的。但有时他作过反诘之后,自己又作回答。例如:

。。岂有共产党员而可以闭着眼睛瞎说一顿的吗?

要不得!

要不得!(《反对本本主义》)

他为什么还要回答自己已经肯定了的问题呢?无非是他对自己的观点作进一
步的强调。

毛泽东灵活地运用诘问法,还善于把诘问法与其他各种修辞手法结合起
来运用,特别是他善于把诘问法与总分式、并列式、层递式、重复法、设问
法结合起来运用。

诘问法与总分式合用。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一组诘问句按先总后分
的形式排列,如上文中引用的《质问国民党》一文的例子,其中有四个诘问
句:关于“别的(指其他的“主义”——引者)都是好家伙么?”这个诘问
句,属于总提,关于“汪精卫的三民主义”、“希特勒、墨索里尼、东条英
机的法西斯主义”和“张涤非的托洛茨基主义”这三个诘问句是并列的三个
分述。另一种情况是,使诘问句按先分后总的形式排列。例如:

。。孙中山可以向苏联人学习,。。为什么孙中山的继承者,孙中山死
后的中国人,就不可以向苏联人学习呢?为什么孙中山以外的中国人从马克
思列宁主义学了科学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理论,。。就叫做“受苏联控制”,”
共产国际的第五纵队”,“赤色帝国主义的走狗”呢?世上有这样高明的逻
辑吗?(《唯心历史观的破产》)

这段话有三个诘问句。关于孙中山的“继承者”和他死后的“中国人”向苏
联人学习、孙中山以外的中国人学习马列主义这两个诘问句,是并列的内容,
而最后一个诘问句(“世上有这样高明的逻辑吗?”)是总括,所以这属于
分总式诘问。

诘问法与并列式合用。这就是使诘问句按并列的形式排列。《在延安文
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有这样的话:

。。一个党,只顾发宣言,实行不实行是不管的。

试问这种立场也是正确的吗?这样的心,也是好的吗?

这里关于“立场”和“心”两个诘问句,显然是并列的,所以这是并列式诘
问。

诘问法与层递式合用。毛泽东运用诘问句,常常把它们按大小、轻重、
深浅等顺序排列在一起,这就是诘问法与层递式合用。这种情况也是很常见
的。蒋家王朝覆亡前夕,国民党政府要求与共产党和平谈判。共产党提出,
和平谈判的基础条件是要惩办国内外一切战犯。国民党政府口头表示,他们
有“和平诚意”,愿意“缩短战争时间”、“减轻人民痛苦”、“以拯救人
民为前提”,但对于立刻逮捕战犯感到有“为难之处”。毛泽东在答复国民
党政府所发布的一份声明中,先是退一步,让国民党看好战犯,不要使战犯
逃跑了,然后连续诘问道:

先生们,请想一想,当着你们辛辛苦苦地派出代表团和我们讨论惩办战
犯问题的时候,战犯们已经跑了,那末,还谈什么呢?你们的代表团先生们
的脸上还有什么光彩呢?你们那样多的“和平诚意”从何表现呢?怎么可以
证明先生们是真的愿意“缩短战争时间”、“减轻人民痛苦”、“以拯救人
民为前提”,而没有一点儿假呢?(《中共发言人关于和平条件必须包括惩
办日本战犯和国民党战犯的声明》)

这段话中有四个反诘句,第一句,如果“战犯们跑了”没什么可“谈”的,
就要引起第二句“先生们的脸上”没有“光彩”,脸上没有“光彩”就要引
起第三句的“和平诚意”无法“表现”,“和平诚意”无法“表现”就引出
第四句的“愿意缩短战争时间”等等必然要“有一点儿假”的表示。由此可
见,这四个反诘句的顺序是由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层层深入,所以它们
是一组程度性阶升诘问句。

又如,《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中有这样三个诘问句:

有人说,只要建设,不要破坏。那末,请问:汪精卫要不要破坏?日本
帝国主义要不要破坏?封建制度要不要破坏?

这三个诘问句中的“汪精卫”、“日本帝国主义”和“封建制度”是三个概
念,范围一个比一个大,所以这三个诘问句是范围性阶升诘问句。
《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一文中有四个诘问句,是反驳美国国务卿艾奇逊
诬蔑中国革命的:

革命的发生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吗?古今中外有过很多的革命,都是
由于人口太多吗?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
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于人口太多吗?

这则例子与上一则例子相反。后三个诘问句中的“革命”(指所有的革命)、
“古今中外”“很多的革命”、“中国(只是中国——引者)几千年以来的
很多次的革命”、“美国一百七十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只是一次)四个
内容的数量(革命的次数)一个比一个少,所以它们是程度性阶降诘问句;
然而,作者所诘问的内容,从“古今中外”的一般革命,到中国的革命,再
到美国的革命,对于论敌(美国人)来说,步步切近,因此,这里的反诘,
又属于程度性阶升。由于既属于阶降,又属于阶升,所以显得诘问格外有力。

诘问法与重复法合用。从上文我们引用过的诘问句的一些例子,如《新
民主主义的宪政》的三个诘问句中都有“要不要破坏”的字面,《唯心历史
观的破产》的四个诘问句中都有“是由于人口太多的缘故吗”的字面,就可
以说明,它们都属于诘问法与重复法合用的情况。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
让我们再举两则更典型的例子。《向国民党的十点要求》一文中有这样一段
话:

主张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者,非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与边区乎? 
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建立统一民主共和国而身体力行之者,非共产
党、八路军、新四军与边区乎?立于国防之最前线。。坚决实行三民主义

与《抗战建国纲领》者,非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与边区乎? 

这节文字的三个反诘句中都有“。。者,非共产党、八路军、新四军与边区
乎”的句式和字样,它们都很有规律地出现,这是反诘法与间隔重复法的合
用。另外,这三个反诘句具有并列的关系,它们又属于排比句。所以,这段
话又是诘问法、重复法和排比法三种修辞手法合用。因此这殷话显得十分典
型。

毛泽东还有一篇奇文——1936 年9 月22 日《致蔡元培》。这封信是用
文言写的。蔡元培是光复会和同盟会有影响的人物,又是当时国民党政府教
育、学术和文化界的领袖,同情抗日救国事业,属于国民党内左派重要代表
人物之一。毛泽东以前曾数次听过他的讲话和发言。当时正处于争取与国民
党合作,建立统一战线之际,但国民党右派那些“当权在势之衮衮诸公”竭
力反对。毛泽东以为,如果把像蔡元培这样的人物争取过来,对于抗日统一
战线的建立,“不但坐言,而且起行,不但同情,而且倡导”,那就一定会
起到推动作用。于是他给蔡元培写了这封信。这封信的第二部分(相当于一
个层次)内容,是催请蔡元培确定明朗的抗日态度,它又分为三个较小的层
次,即从三个方面催请蔡元培表态。第一个小层次说,整个中国将陷于敌手,
毛泽东诘问道,当此“民族国家存亡绝续之日”和“亡国灭种”之际,“先
生将何以处此也?”第二个小层次说,共产党“创议”抗日统一战线,大多
数中国人都群起响应,唯独国民党右派持反对意见,这就好像“盗入门而不
拒,虎噬入而不斗”,把中国人民置于“麻木不仁窒息待死之绝境”,毛泽
东再次诘问道:“先生将何以处此也?”第三个小层次说,由于孙中山的三
大政策被“毁弃”,国共合作(指第一次合作)被破坏,招致外患,有如“溃
围决堤滔滔不可收拾”,在这种形势下,共产党又向国民党重提“旧策”,
希望再度卖现国共合作,这时毛泽东第三次诘问道:“先生将何以处此也?”
(《毛泽东书信选集》)这三个小层次的末尾,字面都是“先生将何以处此
也”,并且也是有规律地出现,可见这既属于间隔性重复,又是明显的诘问。
诘问句本身就具有对思想观点充分强调的作用,再一重复,这种充分强调就
更增加分量了,因此,使得毛泽东的这封信的内容产生了巨大作用,成为不
朽之作。

诘问法与设问法合用。毛泽东有时先行设问,提出问题,然后用反诘作
答。在《论联合政府》中有相邻两组这样的例子:

两个问题:

第一个,究竟什么原因使得国民党政府抛弃了从黑龙江到芦沟桥,又从

芦沟桥到贵州省这样广大的国土和这样众多的人民?难道不是由于国民党政

府所采取的不抵抗政策、消极的抗日政策和反人民的国内政策吗?

第二个,究竟什么原因使得中国解放区战胜了敌伪军长期的残酷的进

攻,从民族敌人手里恢复了这样广大的国土,解放了这样众多的人民?难道

不是由于人民战争的正确路线吗?

这两则例子中,“两个问题”的提出,都是设问法,目的在于明确地“启下”;
回答问题,都是反诘法,用意在于充分肯定反诘中的观点。不过,两个问题
和两个答案,内容都是相反的。其中的反诘中的内容,前者是应该否定的,

而后者是应该肯定的。故前者的反诘属于否定性反诘,后者则属于肯定性反
诘。

诘问法与设问法合用,能够使问题与答案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因
而具有一种整体美,所以这种情况值得借鉴。

5。增色法的运用
增色法,是指增强语言感情色彩,使语言增强鲜明性的一种有效手段。
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都属于实用文,政治性、实用性都很强,所以,
相比之下,不像文艺作品那样感情色彩浓烈。不过,由于毛泽东是一位伟大
的革命家,有着鲜明的爱憎。据参加过党的“七大”的人讲,毛泽东在“七
大”上,当讲到时达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还有可能再次挑起内
战,把战争强加到人民头上的时候,他激动地说:“中国人民真是多灾多难
啊!”之后,他声音哽咽,热泪流淌(据王鹤滨《紫云轩主人》)。据李银
桥介绍,1955 年以后,毛泽东有一个要求,在他身边工作的人员,每次探亲
回来都要向他交一份调查报告。1957 年12 月左右,战士马维不但交了一份
调查报告,还带回一个又黑又硬的窝头交给毛泽东:“我们家乡的农民还很
苦,他们就是吃这个窝头,我讲的是实话。”毛泽东接过这个窝头,手直发
抖,眼圈发红。他掰一块窝头放到嘴里,泪水立刻溢满眼眶,咽下那口窝头
时,豆大的泪珠顺着脸颊淌下来,鼻子也壅塞了。他一边哭,一边掰了窝头
分给身边的人。此后,他总是自言自语:“为什么这样呢?为什么。。人民
当家作主了,不再为地主种田,是为人民群众自身搞生产,生产力应该得解
放嘛。。”(《走向神坛的毛泽东》)

从以上这两个事实中,我们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加
上他是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有那种“敢把皇帝拉下马”的大无畏的战斗
精神,能生能杀、敢爱敢憎,所以他的文章和讲话,除了那些学术论文、决
议、决定、通知等文体之外,几乎所有的社论、评论、报告、演讲,乃至调
查报告等,都充溢着强烈的感情色彩,从而使他的语言增加了更多的鲜明性。
毛洋东这种把抒发浓烈感情于议论、说明和叙述之中,以增强感情色彩来增
强文章和讲话鲜明性和生动性的方法,我们称之为增色法。

毛泽东运用的增色法有三种具体情况:一是运用比喻、夸张、讽刺等修
辞技巧,二是借助于一定事理抒发感情(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三是
选择某些感情色彩十分强烈的词语。关于讽刺的内容,请参阅第一章中的有
关内容;关于运用比喻和夸张等修辞技巧的问题,请参阅第四章中的专门评
述,这里只介绍如何抒情和选择词语两方面内容、三种具体情况。

①直接抒情
毛泽东在阐述某些具体事理时,有时感情冲动,无法遏止,于是便直抒
其情。例如,1940 年正当处于抗日战争第二阶段——相持阶段,全国范围内
“妥协空气,反共声浪”又“甚嚣尘上”,许多人感到迷惘,毛泽东为此撰
写了《新民主主义论》,文中提出“要建立一个新中国”——新民主主义的
人民共和国,同时还设计出了这个共和国的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
都是什么样子。在这之后,就是文章的结尾。这个结尾有三个自然段,每个
自然段都只是一句话:

新中国站在每个人民的面前,我们应该迎接它。
新中国航船的桅顶已经冒出地平线了,我们应该拍掌欢迎它。

举起你的双手吧,新中国是我们的。

这是对美好未来的渴望,是对革命同志的鼓励,是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号召!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毛泽东是这样欢欣鼓舞;对敌人的失败,他又如何
呢?1949 年国民党反动派已陷入灭顶之灾,帝国主义者也在悄然敛迹,9 月
21 日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将于10 月1 日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毛泽东在这次会议的开幕词《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
结尾之时,情绪激昂:

让那些内外反动派在我们面前发抖罢,让他们去说我们这也不行那也不
行罢,中国人民的不屈不挠的努力必将稳步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就是毛泽东对待敌人的态度:对于我们的胜利,敌人是什么办法也没有了,
他们只能“发抖”了,剩下的,可能还会诬蔑、谩骂,对此,我们不必理睬,
我们要走自己的路。当然,其中也表达了毛泽东对自己事业的必胜信心。

毛泽东有时还通过对比,抒发对丑恶、腐朽事物的憎恶和对革命新生事
物的赞美。在1940 年初写的《新民主主义论》一文中,他根据当时的国际形
势和对前途的展望,曾经讲过下面一段著名的话:

封建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是进了历史博物馆的东西了。资本主
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已有一部分进了博物馆(在苏联);其余部分,
也已“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快进博物馆了。惟独
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正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磅礴
于全世界,而葆其美妙之青春。

对于封建主义、资本主义的思想体系和社会制度,说它们是没落腐朽的”东
西”,不是“进了博物馆”,就是到了垂死阶段,而对共产主义的思想体系
和社会制度则是昂扬向上,充满生机,无限美好:一贬一褒,一抑一扬,表
现出鲜明的爱憎。

②间接抒情
在许多文章和讲话中,毛泽东把感情好恶爱憎溢于言表,把它完全融于
具体的事物或问题的阐述当中。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毛泽东抒情比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