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的语言技巧 作者:不详-第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技巧,有些具体的技巧中还包括若干更小的技巧。这些小的技巧合在一起,
约有100 多种。人们知道,语言的方法和技巧运用得越多越灵活,其语言便
越生动。就是我们在评述毛泽东语言“准确性”和“鲜明性”两章内容中的
各种方法和技巧,虽然主要是增强毛泽东语言准确性和鲜明性的手段,但这
些方法和技巧同样也增强他的语言的生动性。
严格地说,掌握方法和技巧与运用方法和技巧,存在着一定区别。掌握
不等于善于运用。诚然,如果不掌握任何方法和技巧,或掌握得极少,自然
不会使语言生动。方法和技巧是工具,“人巧不如家什妙”,说的就是这个
道理。但是,掌握了方法和技巧而不善于运用,还是不能使语言生动。善于
运用方法和技巧,也属于技巧的内容,其关键在于“善用”二字。毛泽东不
仅掌握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而且善于运用它们,这是使他的语言具有感
人的生动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毛泽东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和技巧,主要的有连用、合用、融用三种。当
然也有这三种综合运用的情况。所谓连用,就是指某个单一方法或技巧的连
续运用;所谓合用,就是指多种方法和技巧相对独立地结合运用。这两种形
式,我们在本书中每一种方法或技巧的评述中几乎都作了介绍,这里从略。
所谓融用,就是把两种以上(含两种)的方法或技巧浑成一体,不能截然划
分,即从一个角度看,属于此种技法,从另一角度看,又属于彼种技法。请
看下面一段人们都很熟悉的文字:
它(指“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引者)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
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
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星星
之火,可以燎原》)
没有一个人不认为这段文字是非常生动的。这是因为,它是由三个单句构成
的排比复句;三个分句中的“航船”、“朝日”、“婴儿”是比喻(隐喻),
每个分句都是一组鲜明的形象,因此都是摹状;整段话中都洋溢着革命的激
情,所以这又是抒情。正是由于这段文字中同时把排比、比喻、摹状、抒情
四种技法巧妙自然地融成一体,密不可分,才达到如此生动的程度。
关于几种技巧综合运用的情况,在毛泽东的语言中,也时而可见,这是
多种相同或不相同的技法交错混合运用。这种情况较为复杂。例如,在《改
造我们的学习》中,毛泽东批评脱离实际、只注重空洞理论研究不做实陈工
作,与只注重热情和经验这两种人时说:
这两种人都凭主观,忽视客观实际事物的存在。或作讲演,则甲乙丙丁、
一二三四的一大串;或作文章,则夸夸其谈的一大篇。无实事求是之意,有
哗众取宠之心。华而不实,脆而不坚。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
臣”满天飞。这就是我们队伍中若干同志的作风。这种作风,拿了律己,则
害了自己,拿了教人,则害了别人;拿了指导革命,则害了革命。总之,这
种反科学的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的方法,是共产党的大敌,是工人
阶级的大敌,是人民的大敌,是民族的大敌,是党性不纯的一种表现。大敌
当前,我们有打倒它的必要。只有打倒了主观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
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这殷话,议论风生,异常生动。为什么?就是因为交错运用了许多方法和技
巧。为了阅读的方便,我们把其中运用的每一种技法都列在下面:
总分总式:开头一句是总提,“总之”之后为总收,中间部分皆为分述。
对偶式:“或作讲演”和“或作文章”两句:“无实”和“有哗”两句;“华
而”和“脆而”两句。
层递式:“拿了”三句,“律己”、“教人”、“指导革命”和“害己”、
“害人”、“害革命”,属于范围性阶升;“是。。大敌”四句,“共产党”、
“工人阶级”、“人民”和“民族”,也是范围性阶升;“真理”、“党性”
和“革命”三句,“真理抬头”、“党性巩固”和“革命胜利”是程度性阶
升。
摹状法:“甲乙丙丁”和“夸夸其谈”两句,“满天飞”一句。
夸张法:“满天飞”一句。
重复法:“或作”、“一大”、“拿了”、“害了”、“己”、“人”、
“革命”、“是。。大敌”、“才会”等,这些字面或句式都有重复。
比喻法:“钦差大臣”(借喻)、“大敌”(隐喻)。
比拟法:“抬头”(拟人)。
成语选用:“夸夸其谈”、“实事求是”、“哗众取宠”、“华而不实”、
“脆而不坚”、“自以为是”。
谚语选用:“老子天下第一”、“钦差大臣满天飞”。
抒情法:间接抒情,整篇文字中充满了对主观主义的愤怒之情。
上述各种方法和技巧的运用,三组对偶式、两个谚语,都属于连用,有
的成语并用、串用,也属于连用。对偶句和层递句中都有重复字面,属于重
复法与对偶式和层递式融用;“满天飞”既属于比喻,也属于夸张,还属于
谚语,属于三法融用。对偶句中有成语,属于对偶式与成语融用。至于各种
方法和技巧的合用的情况,就更多了。
总之,这段文字包括标点在内,共274 个字,连续穿插运用了11 种方法
和技巧,其中既有连用、合用,也有融用。因此,这段文字是各种语言方法
和技巧综合运用的极典型的范例。虽然毛泽东的文章和讲话,并不篇篇如此,
但这种综合运用各种语言方法和技巧的情况并不少见。在其他文章中,他也
是时而叙述,时而议论;一会儿勾勒形象,一会说明解释;这里打个比方,
那里举个实例;一边设问,一边作答。。总是那样轻松自如,有如风行水上,
自然成文。
以上我们介绍了毛泽东语言生动性的方法多样性及其灵活运用的问题。
下面,为了叙述和理解上的方便起见,还是把毛泽东的语言具有生动性的一
系列重要方法和技巧分别加以评述。这些重要方法和技巧,除了在第一章中
提到的成语和典故的运用、风趣性的各种技巧以外,主要包括摹状法、比喻
法、比拟法、借代法、夸张法、拈连法、仿化法、换用法、易色法、引用法,
共10 种。
一摹状法的运用
摹状法原是文艺作品或记叙文中常用的一种主要的表现方法,它是通过
形象描写来反映思想和感情的重要手段。如果在实用性的文章和讲话中运用
得好,也会增强形象性和文学性。
毛泽东很善于运用摹状法。解放前,他在安源办工人日校、夜校给工人
讲话时,在黑板上写一个“工”字,然后解释道:上面一横是天,下面一横
是地,中间一竖代表工人自己,工人就是顶天立地的人,整个世界都应该属
于工人阶级;在长沙给人力车夫夜校讲话时,他在黑板上又把“人”字放到
“工”字的下面,于是便成了“天”字,他解释道:如果工人团结起来,便
可以顶天(据R·特里尔《毛泽东传》)。这种形象化的讲话方法,真是别
出心裁,令人“叹为听止”。他的一般文章和讲话中,也能广泛地运用摹状
法,所以他的语言形象性很强。例如,在《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中给“人
民公敌”蒋介石画像:
在中国,有这样一个人,他叛变了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和一九二七年的大
革命。他将中国人民推入了十年内战的血海,因而引来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
略。然后,他失魂落魄地拔步便跑,率领一群人,从黑龙江一直退到贵州
省。他袖手旁观,坐待胜利。果然,胜利到来了,他叫人民军队“驻防待
命”,他叫敌人汉奸“维持治安”,以便他摇摇摆摆地回南京。
请看,这段文字是何等形象生动!即使不提蒋介石的名字,人们也知道说的
是谁。尤其是其中的“推入。。血海”、“失魂落魄”、“拔步便跑”、“袖
手旁观,坐待胜利”、“摇摇摆摆”数语,把蒋介石这个人物形象勾画得活
灵活现,如见其人。
毛泽东运用摹状法很是高明,一般不需要很多语言,甚至仅仅用几个关
键性词语,便可以把一个形象十分生动地刻画出来。他在《别了,司徒雷登》
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美国人在北平,在天津,在上海,都洒了些救济粉,看一看什么人愿
意弯腰拾起来。
这句话里仅仅用了“洒”和“看一看”两个词语,便把美国侵略者的做
法和神态刻画得形象传神。
1。运用摹状法的种类
毛泽东运用摹状法,主要分为人物摹状和事物摹状两大类。
①人物摹状法
毛泽东对人物进行摹状的情况较多,有个人摹状、群像摹状、神态摹状、
言语摹状、心理摹状、行为摹状等。
个人摹状。这是一种对某一单个人物形象的描写。《在陕北公学纪念鲁
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毛泽东这样描写鲁迅:
他往往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坚韧地反抗著,呼啸着前进!
说鲁迅的反抗和前进的背景是“站在战士的血痕中”,反抗的样子是“坚韧
地”,前进的样子是“呼啸着”,使鲁迅这个大无畏的革命者的形象跃然纸
上,呼之欲出。
群像摹状。这种摹状的对象是一组群体性人物。在《论联合政府》中,
毛泽东是这样描写大革命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
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并没有被吓倒,被征服,被杀绝。他们从
地下爬起来,揩干净身上的血迹,掩埋好同伴的尸首,他们又继续战斗
了。他们高举起革命的大旗,举行了武装的抵抗。。
这段话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这组人物形象的刻画,有爬起、揩血、
掩尸、举旗等细节,十分典型,既有鲜明的个性,又有突出的代表性,令人
感动。
神态摹状。这是通过人物的神态描写来反映人物形象。下面是一则很典
型的例子:
中国亲日派大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汪精卫,看了这种情形(指日本帝国
主义灭亡中国的基本方针不会变更的情形——引者),吓得发疯,跪倒在
日本面前,订立了日汪卖国条约。。(《团结一切抗日力量,反对反共顽固
派》)
注精卫被“吓得发疯,跪倒在日本面前”签订卖国条约,真是一副奴才相,
摹状极为逼真。
言语摹状。通过人物谈话刻画人物形象,就是言语摹状。毛泽东在教育
外来干部与本地干部必须团结合作,但外来干部往往不尊重本地干部的时
候,他这样说:
。。有些人轻视本地干部,讥笑本地干部,他们说:“本地人懂得什么,
土包子!”(《整顿党的作风》)
仅一句话,就把瞧不起本地干部的外来干部的思想反映出来了。
心理摹状。通过心理活动或想法来刻画人物的态度,可以称为心理摹状。
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毛泽东对小资产阶级中生活下降那部分人
是这样描写的:
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
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种人在精神上感觉的痛苦很
大,。。
“瞻念前途,不寒而栗”、“在精神上感觉的痛苦很大”,都是人物心理上
的具体反映,读者完全可以从中看出他们的思想状况。
行为摹状。通过人物的举止行为刻画人物形象,就是行为摹状。例如,
毛泽东写闻一多:
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
(《别了,司徒雷登》)
一个“拍案而起”,一个“横眉怒对”,两个动作,就使一身正气的闻一多
这个英雄形象永垂不朽。
毛泽东进行人物摹状时,往往把两种以上的摹状手法结合起来,使被描
写的对象更加形象生动:
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有些同志却在
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则仅
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 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
出去。(《整顿党的作风》)
这段话中“乱放一通”、“搓来搓去”属于行为摹状;“连声赞曰”属于神
态摹状;引号内的话是言语摹状。这是三种摹状的结合运用。又如:
比如富裕中农,大家看到,无论在那个革命中间,他们总是动摇的,不
坚定的,高兴起来可以发狂,悲观起来可以垂头丧气。他的眼睛经常看到
的是他那一点小财产,无非是一两匹牲口呀,一辆大车呀,十几亩地呀。他
们患得患失,生怕失掉这些东西。(《增强党的团结,继承党的传统》)
其中“发狂”、“垂头丧气”等是神态摹状;“眼睛看到”、“患得患失”、
“生怕失掉”是心理摹状。这是两种摹状法的结合运用。
②事物摹状法
毛泽东对具体事物的摹状也很形象,例如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
中对当时时局的描写:
。。现在世界上的局面,是革命和反革命两大势力作最后斗争的局面。
这两大势力竖起了两面大旗:一面是红色的革命的大旗,第三国际高举着,
号召全世界一切被压迫阶级集合于其旗帜之下;一面是白色的反革命的大
旗,国际联盟高举着,号召全世界一切反革命分子集合于其旗帜之下。
两面大旗,且分红白,由两个组织分别“高举着”、“号召着”,把当时世
界形势的格局勾画得可见可触。
2。摹状法的灵活运用
关于摹状法的灵活运用,毛泽东一般多把它与比喻、比拟等其他技巧结
合运用,具体情况,请参阅下文有关内容。毛泽东还有时把摹状法与虚拟法
结合起来,形成一种特殊的摹状技巧,这种技巧是根据文章或讲话中事理的
需要,把不可能出现的事物按照可能出现的推想,形象化地把它们描绘出来,
显得格外风趣。这种技巧,有人称之为“示现法”。请看《反对党八股》中
的一段话:
。。那些口讲大众化而实是小众化的人就很要当心,如果有一天大众中
间有一个什么人在路上碰到他,对他说:“先生,请你化一下给我看。”就
会将起军的。
这是一个细节,而且是一个很典型的细节,其中有时间、地点、人物,人物
还作对话,很形象,但这完全是虚构出来的事实,不会真有其事,但是,人
们却又不会以为是在骗人,反而感到风趣有味。
毛泽东在鼓励人们的时候,有时也运用这种特殊的技巧。例如他在对延
安抗大第四期毕业生讲演时说过这样一段诺:
。。我们要一直往东打,把日本人打回东京去。那时日本的老百姓开群
众大会来欢迎你们,问你们从哪里来的,你们说:
“我是从抗大来的——”(引白危《毛泽东印象》)
这也是一种虚拟性摹状,但是,这是多么令人鼓舞啊!
毛泽东所运用的摹状性语言很多,上面我们仅仅举了少数例子。他的摹
状性语言有一个特点,即虽然不像文艺作品那样对形象刻画得细致入微,纤
毫毕悉,但典型性却极强,其原因就是,他刻画形象一般都是采用杂文中“取
型”时所运用的粗线条的勾勒法。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让我们再看两则例子:
阳奉阴违,口是心非,当面说得好听,背后又在捣鬼,这就是两面派行
为的表现。(《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