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讲-第8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就是帮助人出家,几十万人,达摩祖师到中国来,粱武帝跟他见了面就很自豪地说:我替佛教做这么多的事情,我的功德大不大?达摩祖师说了个老实话,说他并无功德,粱武帝听了这一句话就很生气,就不护他的法,搞得达摩祖师没有法子,跑到少林寺去面壁去。假如达摩祖师那个时候要点点头说:你老人家功德很大,粱武帝是不是就护他的法啦!还得了吗?假如粱武帝要问:我的福报大不大?福德大不大?那达摩祖师一定说甚大甚大!他修的是福啊!功德是戒、定、慧,持戒修定是功德,这个东西不是拿金钱能买得到的,也不是别人可以代替的,一定要自己修,要持戒,戒律我们在讲席当中已经说得很多很多,持戒就是守法,就是依教奉行。所以我们看到持戒这两个字,戒、定、慧三学,看到戒就不要想到五戒、十戒、比丘戒、菩萨戒,你把那个戒想得那么窄小,错啦!戒律的意义非常广大,老师的教诫要遵守,老师教我们一门深入啊!昨天新加坡演培法师到台湾来,我们谈了很多,谈到从前他在观宗寺的教学,就是一门深入,除了本宗的教学之外,其他任何宗派经典都不准看。所以他那个时候年轻,在观宗寺看到这种教学方法,心里面都不服,到以后才知道那里面真是有道理啊!因为他的教学不是教你博学多闻,目的是教你修定啊!修戒定慧的啊!你能够遵守他这个方法去修行,你容易得清净。所以他的目的是在修清净平等觉的,他不主张广学多闻,等到你心地真正清净平等了,然后再开放,再广学多闻,那是第二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心没有得到清净绝对不许可。换句话说,第一个阶段是品德的修养,第二个阶段是学术的修养,分两个阶段的。你一定要遵守老师的教诫,在家庭里面父母的教诫,朋友的规劝,往往我们自己有过失不知道,朋友看到了,他来劝告我们,只要是对的我们一定要守,一定要改过,这统统叫持戒,你才晓得持戒的意思是多么地广啊!乃至于晚辈、下人看到我们过失,告诉我们,我们也要遵守改过自新。所以看到这个戒就想到佛在经上讲这个是死在字句之下,不懂得佛的意思,开经偈讲;愿解如来真实义啊!你死在字句里面,怎么能解如来真实义呢?所以唯有真正守法的人,他心清净,心清净就能开智慧,这个叫功德,戒是功德,戒是改过自新是功德,定是功德,慧是功德,这是讲的这个。
‘严’是庄严美好,我们每一个人都希望自己长得很美好,我们这一副长相是你神识投胎的时候依照父母相貌变现出来的,为什么呢?喜欢父母,你不喜欢你就不会来投胎了嘛!喜欢父母就自自然然变成父母那个样子,现在人不懂这道理,认为是遗传,不是的,是神识来投胎的时候取的相,出生下来想改也不能改啦!但是诸位晓得能改,不能那么快地改,要慢慢地可以改,从那里改呢?从心改,所以四十岁以上相貌就不是你投胎那个时候来的,叫后天的,你在这个一生当中起心动念,你的心地善良、心地温厚,相貌就是厚重善良之相,慈悲之相;心胸险恶相貌就不善。所以四十岁以后相貌就要自己负责了,那就不是你投胎来的,相会变啊!相随心转啊!所以一个真正有修持的人,真正有学问的人,你想骗他,骗不了,为什么呢?你的心思都挂在相上,有学问有功夫的人一看就知道了,你这个心是清净还是染污?是善是恶都能看到一个大概。所以要想自己相貌好,先要修一个好心,相随心转嘛!心好相就好了,这多重要啊!太重要了!心好相好境界就好了,境界是环境,环境就好了!为什么呢?依报随着正报转,你相好是有福啊!有福的人他就住在福地,看风水的人常说:福地福人居、福人居福地啊!就是这个道理。没有福报的人,这一块是福地,他住不住的,他住在这个地方总是别别扭扭的住不安,几天就般走了,没有福啊!所以你就晓得修福多重要。
佛,称为二足尊,二,一个是智慧,一个是福德,足是满足,就是圆满的意思,成佛就是福报圆满了、智慧圆满了,两种圆满叫二足尊。福慧当中他是第一,第一福德、第一智慧。所以不可以把他看作二足,两条腿里面最尊贵的,那就错了!那是误会!大错特错了!由此可知,依正庄严都要从心地上修,修因才能得到果报,庄严要清净,那才是真正的庄严。庄严是美好,美好而不清净那是假,那不是真的,天公很美好,不清净,所以他是有漏的福报,不清净嘛!清净就是无漏的福报,那可就不得了了。无漏的福报我们通常都称为功德,因为净是功德,严是福德,严是庄严美好是福德。严净合在一起,那个福德也变成功德了,功德可以包括福德,福德不能包含功德。
‘广大圆满之相’,广大是讲十方无尽诸佛刹土,太大了,圆满是完完全全讲解给他听,没有漏掉的、没有缺失的,全部都给他说出来了。
‘应其心愿。悉现与之’,不但讲解给他听,佛有神力,把诸佛的世界展现在他的面前,让他自己去参观。换一句话说,他不但听佛所说,而且真正见到、听到啊!就像释迦牟尼佛在皇宫里面讲观无量寿经的情形一样,释迦牟尼佛把诸佛刹土现出来让韦提希夫人自己去看,那时候看不是夫人一个人看见的啊!宫中还有五百个宫女同时看到,统统看了之后,韦提希夫人选择西方极乐世界,所以这个西方极乐世界不是释迦牟尼佛主动推荐的,是把十方世界统统展现给你看,你喜欢那个世界?我教给你怎么修法,让夫人自己选择。世间自在王佛也是这样的,把十方一切诸佛的刹土都展现在法藏比丘的面前让他看。
‘说是法时。经千亿岁’,这一句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他告诉我们两句话,诲人不倦,学而不厌。老师有耐心教,说这个是千亿岁,这么长的时间,学的人也学不疲倦,这么长的时间来修学,我们今天修学的时间稍微长了,大家都不肯干,怎么能成就呢?怎么能够跟法藏相比呢?十方无量无边诸佛世界,短时间是没有办法讲清楚的啊!那个时候人的寿命长,四十二劫,所以他有这么长的时间来教学。我今天劝诸位同修,劝你们学一部经,学十年,如果你们要嫌长,那成就就很有限啦!十年学一部经,说老实话,才能学得透彻,学得彻底啊!真的把一部经消化掉了,学到了,十年学十部经,等于一年学一部,学一个皮毛而已,一年要再个五部十部,那更是开玩笑了,什么都学不到。第一部经要十年,第二部经给诸位说;二、三年就行了,第三部经大概半年就行了,第四部经一两个月就行了,愈学愈快,而且保证你所学的部部都通达,部部都圆满,那才叫真正快速的成就,你不用这个方法,一切经一生都不得其门而入,这个话你相不相信呢?你要相信,依照这个方法去修学,这就是持戒啊!就是得定了,为什么呢?心里面不打妄想了,不想再学第二部经了,心定了,一门深入就是慧,戒定慧三学立刻就得到了,这是真的戒定慧三学,不是假的,虽然是浅一点不深,但是他是真的三学,他不是假的,三学确确实实可以得到,所以这个地方我们常常念经要注意到,你看看人家教学的这种精神,耐心,为什么他有成就?道理就在这里。
这一段就是叙说世间自在王的教学,法藏比丘的求学的经过,所以这一段是西方世界的历史啊!经文不长,没有几行,你要晓得,这样已经千亿岁了,时间可是很长啊!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于彼二十一俱胝佛土。功德庄严之事。明了通达。如一佛刹。所摄佛国。超过于彼。”
他听经闻法千亿岁,‘尔时’,这个尔时是讲他在求学之中,不是千亿岁之后,就在他求学的当中,‘闻佛所说’,听到老师世间自在王所讲;而且一切诸佛刹土里面,功德严净,广大圆满之相,他统统见到了,这见到之后他就起发无上殊胜之愿,这个愿不是一次发的,是在千亿岁当中逐渐逐渐发的。譬如说第一个见到许许多多诸佛国土都有三恶道,看到三恶道太苦了,所以发一个大愿;我将来成佛,我的国土里没有三恶道。所以他四十八愿不是凭空想的,是看到诸佛国土那些缺陷,我不要,那些好的地方我采纳,你看看这是符合我们今天所讲科学的精神。佛跟他讲经千亿岁,就是读万卷书,十方诸佛国土展现在他的面前给他看,这是行万里路。我们今天讲的观光、旅游、考察,到外面旅游回来之后,你得到什么?如果什么都没有得到,只知道那里好玩,那就完蛋了!看看人家那些长处,回来我们要学,人家的缺点,回来要检讨检讨,我有没有?有赶快改进,这个样子你出去旅游观光就没有白观了,真正有收获,真正得到东西回来啦!
法藏就是很聪明的人,我们到外面馆子里面去一餐,吃完之后,你得到什么?也是看看他那个菜什么材料?怎么个做法?回来之后我自己就会做了,不但会做,我还能改进,做得比他更好,那一餐饭你没有白吃,否则的话,你到馆子那不叫白吃了吗?吃了回来之后,就做的比它好,比他高明,为什么?有改进就有进步。我们要想得到自己一生的幸福美满,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要学法藏比丘,他会看,看了会改,会取会舍,知道取舍,知道改进。所以他的世界超过一切诸佛刹土,这理所当然,很合理的,不是凭空捏造的,不是凭空想像的。我们今天这个团体,我们看了许许多多佛教团体,看到人家优点我们学习,看到人家缺点我们改进,我们这个团体比别人团体就好了,就殊胜了。家庭也是如此啊!看看别人家庭,到外国去参观,看看外国人家庭好的地方,我们学习,缺陷的地方我们改进,我们的家庭比他们美满。
念了这个经要会啊!头脑就聪明了,这样的经典怎么能不读呢?愈念愈聪明,我听说你们一天有念十遍的,你们的聪明在那里呢?如果念了不能应用在生活上,那叫念死书啊!念了之后都变成书呆子了,念佛书也变佛呆子啦!那不管用,所以读了要活用,马上就用在生活上,就用在你家庭上、就用在你人际关系上,你怎么不离苦得乐呢?这样的书如果念了不管用处的话,我念他干什么?我讲了也没味道,念了马上就管用,立刻就得到好处,这个是要学习的啊!
所以这一段实际上就是我们古人所讲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从前跟方东美先生求学的时候,方老师就告诉我,单单读书是不够的,要旅行,而且还特别告诉我,那个时候我们还没坐过飞机,他说一个人一定至少要坐一次飞机,为什么呢?飞到太空当中才晓得人的渺小,才真正会看破放下啦!这个里面才有真正的学问,求得真实的智慧。现在坐飞机的机会太多了,你们不想出国,从台北飞到高雄也可以飞半个小时,飞得也很高,也可以仔细地观察一下。所以书不能白念,经更不能白念,我们所以采取这个经本的好处比其他一般经典好得太多了,因为他里面性、相、事、理,因果面面都讲到,非常深入,经典的好处在这个地方,学了马上就有用处。
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清净平等觉经 第四十卷(二次宣讲) B2…5…40
请掀开经本二十一面第四行从最后两个字看起。
“尔时法藏闻佛所说。皆悉睹见。起发无上殊胜之愿。于彼天人善恶。国土粗妙。思惟究竟。便一其心。选择所欲。结得大愿。精勤求索。恭慎保持。修习功德。满足五劫。”
我们看这一小段,这个经典不仅是我们一生学佛的依靠,实在也是人生在世一生作人的指南,依照经典教训去作,才能真正得到像经上所讲的‘真实之利’;真实的利益我们才能够得到,违背经教那么换句话说,依旧是出不了业报;业报也就是六道轮回,不能超越六道轮回必定是在三恶道的时间长久,三善道的时间短暂!
佛在经上常常这样提醒我们,那么我们自己想一想,佛讲的这么话有没有过份呢?冷静去思考佛所讲的话句句是真实的;怎么知道佛说的没过份呢?那就从我们自己起心动念上去观察,我们从早到晚待人接物一天起了几个善念,所谓善念是与大众与社会有好处的念头;有几个念头是为了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就是恶念,不知不觉当中作了一些损人利己之事;损人还罢了,损害国家社会这个罪过造的就大了,破坏佛法那个罪业就更大了,佛法里面的结罪,诸位如果要是念念戒经就寒毛直竖,我害一个人我结罪只对这一个人,将来冤冤相报就一个人;如果我要害这一个团体,害这个国家,那结罪就要跟那一国人一个团体人结罪,如果在佛门里面造罪业呢?那个罪业是尽虚空遍法界,永远是没完没了。譬如:这个经里面讲的盗戒。这个盗戒很容易犯,盗它的定义是不与取。没有得到主人同意我们就把它拿来取过来了,这叫盗窃。我们偷一个人的东西,将来偷的当然要还债,欠人钱还债,这还一个人的,我只欠他一个人的债。假如政府公共设施,像公用电话这是市政府设的,你把它偷去了;那将来这个要还谁的债呢?这个市政府的东西是全市老百姓的税收买的这个东西,那么那个债主就是这一个都市里头二百多万人都是债主,你欠这么多人的,这个事情就麻烦大了;如果这个公共设施是国家的那更不得了,这一国有多少人你就统统都变成你的债主了;所以偷不如偷一个人的,偷一个人的将来还好还啊!那我们还不清的。寺院里面叫十方常住,这个寺院是道场,道场是通十方的,尽虚空遍法界所有出家人都有份,所以这个常住物不能盗,盗了常住物那个欠的债主是尽虚空遍法界所有一切的出家人都是债主。
所以这个罪业是阿鼻地狱的罪业,比什么都重。所以常住物要爱惜!毁损都有罪过,何况是盗取呢?所以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之后,在日常生活当中就会小心谨慎,断一切恶修一切善。阿弥陀佛是我们的典型是我们的榜样,看人家的修学,他怎么样修成的;昨天我们也讲了不少了,今天我们继续来探讨。
这一段是说他听了老师的开示,老师的教导。‘闻佛所说’。这是听老师的讲解。‘皆悉睹见’,是老师以神力将十方诸佛刹土展现在他的面前,他统统都看清楚了,都明白了;这个里面最重要的是因果,看到果报要知道这个果是怎样结成的;善因必定结善果,恶因必定得恶报;我们要想得善果,那你就要修善因;你不愿意受恶报,那就不要再作恶因;善恶果报是自作自受!没有人能给我们,如果说是有人会给我们,这个观念是错误的。没有人能给我们,成了佛也不行,佛的果报也是自己修的,所以西方极乐世界就比别的佛土殊胜,阿弥陀佛因地上修的不一样嘛!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跟阿弥陀佛因地上修的不一样,所以得的果报不相同,我们这个世界叫五浊恶世,那个世界叫极乐世界;成了佛也没有办法把因果颠倒过来,改变过来,作不到!
这才晓得修因的重要,所以他把这些事情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才发‘无上殊胜之愿’。无上殊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