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弘明集-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ㄈ柿x禮賀信)五常符同。仁者不殺之禁也。義者不盜之禁也。禮者不邪之禁也。智者不酒之禁也。信者不妄之禁也。至如畋狩軍旅宴饗刑罰。因民之性不可卒除。就為之節使不淫濫耳。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
俗之謗者大抵有五。其一以世界外事及神化無方。為迂誕也。其二以吉凶禍福或未報應。為欺誑也。其三以僧尼行業多不精純。為姦慝也。其四以縻費金寶減耗課役。為損國也。其五以縱有因緣而報善惡。安能辛苦今日之甲。利益後世之乙乎乙乎。為異人也。今並釋之于下云。
釋一曰夫遙大之物。寧可度量。今人所知莫若天地。天為精氣。日為陽精。月為陰精。星為萬物之精。儒家所安也。星有墜落。乃為石矣。精若是石。不可有光性。又伲亍:嗡M屬。一星之徑大者百里。一宿首尾相去數萬百里之物數萬相連。闊狹縱斜常不盈縮。又星與日月光色同耳。但以大小為其等差。然而日月又當石耶。石既牢密。烏兔焉容石在氣中。豈能獨呷赵滦浅健H艚允菤狻怏w輕浮。當與天合往來環轉。不得偝摺F溟g遲疾理寧一等。何故日月五星二十八宿。各有度數移動不均。寧當氣墮忽變為石。地既滓濁。法應沈厚。鑿土得泉。乃浮水上積水之下。復有何物。江河百谷從何處生。枺鞯胶:螢椴灰纭w塘尾閭渫何所到。沃焦之石何氣所然。潮汐去還誰所節度。天漢懸指那不散落。水性就下何故上騰。天地初開便有星宿。九州未劃列國未分。剪疆區野若為躔次。封建以來誰所制割。國有增減星無進退。災祥禍福就中不差。懸象之大列星之夥。何為分野止繫中國。昴為旄頭。匈奴之次西胡枺膹}交趾。獨棄之乎。以此而求。迄無了者。豈得以人事尋常抑必宇宙之外乎。
凡人所信惟耳與目。自此之外咸致疑焉。儒家說天。自有數義。或渾或蓋乍穹乍安。斗極所周埂S所屬。若所親見不容不同。若所測量寧足依據。何故信凡人之臆說。疑大拢钪肌6責o恒沙世界微塵數劫乎。而鄒衍亦有九州之談。由中人不信有魚大如木。海上人不信有木大如魚。漢武不信弦膠。魏文不信火布。胡人見宀恍庞邢x食樹吐絲所成。昔在江南不信有千人氈帳。及來河北不信有二萬石船。皆實驗也。世有咒師及諸幻術。猶能履火蹈刃種瓜移井。倏忽之間千變萬化。人力所為尚能如此。何妨神通感應不可思量千里寶幢百由旬座化成淨土踊出妙塔乎。
釋二曰。夫信謗之興。有如影響。耳聞眼見其事已多。或乃精詹簧顦I緣未感。時儻差簡終難獲報耳。善惡之行禍福所歸。九流百氏皆同此論。豈獨釋典為虛妄乎。項託顏回之短折。伯夷原憲之凍穑А1I跖蹻之福壽。齊景桓魋之富強。若引之先業。冀以後生更為實耳。如以行善而偶鍾禍報。為惡而儻值福徵。便可怨尤即為欺詭。則亦堯舜之云虛。周孔之不實也。又安所依信而立身乎。
釋三曰。開闢已來不善人多而善人少。何由恚責其精潔乎。見有名僧高行。棄而不說。若睹凡猥流俗。便生非毀。且學者之不勤。豈教者之為過。俗僧之學經律。何異士人之學詩禮。詩禮之教格朝廷之士。略無全行者。經律之禁格出家之輩。而獨責無犯哉。且闕行之臣猶求祿位。毀禁之侶何慚供養乎。其於戒行自當有犯。一被法服已墮僧數。歲中所計齋講誦持。比諸白衣猶不啻山海也。
釋四曰。內教多途。出家自是其一法耳。若能招⒃谛摹H驶轂楸尽m氝_流水不必剔落髦髮。豈令罄井田而起塔廟。窮編戶以為僧尼也。皆由為政不能節之。遂使非法之寺妨民稼穡。無業之僧空國賦算。非大覺之本旨也。抑又論之。求道者身計也。惜費者國忠病I碛媷不可兩遂。粘坚咧鞫鴹売H。孝子安家而忘國。各有行也。儒有不屈王侯高尚其事。耄в凶屚蹀o相避世山林。安可計其賦役以為罪人也。若能皆化黔首悉入道場。如妙樂之世儴佉之國。則有自然粳米無盡寶藏。安求田蠶之利乎。
釋五曰。形體雖死精神猶存。人生在世。望於後身。似不連屬。及其殻釀t與前身猶老少朝夕耳。世有魂神示見夢想。或降僮妾。或感妻孥。求索飲食徵須福祐。亦為不少矣。今人貧賤疾苦。莫不怨尤。前世不修功德。以此而論可不為之作地乎。夫有子孫自是天地間一蒼生耳。何預身事而乃愛護道以基趾。況於己之神爽頓欲棄之乎。故兩疏得其一隅。累代詠而彌光矣。
凡夫曚蔽不見未來。故言彼生與今生非一體耳。若有天眼鑒其念念隨滅生生不斷。豈可不怖畏耶。又君子處世。貴能克己復禮濟時益物。治家者欲一家之慶。治國者欲一國之良。僕妾臣民與身竟何親也。而為其勤苦修德乎。亦是堯舜周孔虛失愉樂。一人修道濟度幾許蒼生。免脫幾身罪累。幸熟思之。
人生居世。須顧俗計樹立門戶。不得悉棄妻子一皆出家。但當兼修行業留心讀誦。以為來世資糧。人身難得。勿虛過也。
七錄序梁處士阮孝緒。
日月貞明。匪光景不能垂照。嵩華載育。非風雲無以懸感。大拢ι鷳诿馈K钥餄L俗矯正彞倫。非夫丘墳典詩書禮樂。何以成穆穆之功致蕩蕩之化也哉。故鴻荒道喪。帝昊興其爻畫。結繩義耄А;暑R肇其文字。自斯以往□襲異宜。功成治定各有方冊。正宗既殄樂崩禮壞。先拢ㄓ腥艟Y旒。故仲尼歎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之英。丘未逮也。而有志焉。夫有志以為。古文猶好也。故自衛反魯。始立素王。於是刪詩書定禮樂。列五始於春秋。興十翼於易道。夫子既亡微言殆絕。七十並喪大義遂乖。逮乎戰國俗殊政異。百家競起九流互作。嬴正疾之。故有坑焚之禍。至漢惠四年。始除挾書之律。其後外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內有延閣廣內祕室之府。開獻書之路。置寫書之官。至孝成之世。頗有亡逸。乃使郑д哧愞r求遺書於天下。光祿大夫劉向及子伋歆等。讎校篇籍。每一篇已輒錄而奏之。會向亡哀。帝使歆嗣其前業。乃徙溫室中書於天祿閣上。歆遂總括群篇。奏其七略。及後漢蘭臺。猶為書部。又於枺^及仁壽闥。撰集新記。校書郎班固傅毅並典祕籍。固乃因七略之辭。為漢書藝文志。其後有著述者。袁山松亦錄在其書。魏晉之世文籍逾廣。皆藏在祕書中外三閣。魏祕書朗鄭默刪定舊文。時之論者謂為朱紫有別。晉領祕書監荀勗。因魏中經更著新薄。雖分為十有餘卷。而總以四部別之。惠懷之亂。其書略盡江左草創十不一存。後雖鳩集。淆亂以甚。及著作佐郎李充始加刪正。因荀勗舊簿四部之法。而換其乙丙之書。洠员娖?傄约滓覟榇巍W詴r厥後世相祖述。宋祕書監謝臁丞王儉齊祕書丞王亮監謝崙朏等。並有新進。更撰目錄為七志。其中朝遺書收集稍廣。然所亡者猶太半焉。齊末兵火延及祕閣。有梁之初缺亡甚眾。爰命祕書監任昉躬加部集。又於文德殿內別藏眾書。使學士劉孝標等重加搜進。乃分數術之文。更為一部。使奉朝請祖^2□未有踰於當今者也。孝緒少愛墳籍。長而弗倦。臥病閑居傍無塵雜。晨光纔啟荆乙焉ⅰO┘确咒涏窖凇*q不能窮究流略探盡祕奧。每披錄內省多有缺然。其遺耄в涱H好搜集。凡自宋齊以來王公摚澲^。茍蓄聚墳籍。必思致其名簿。凡在所遇若見若聞。校之官目多所遺漏。遂總集眾家。更為新錄。其方內經記至于術技。合為五錄。謂之內篇。方外佛道各為一錄。謂之外篇。凡為錄有七。故名七錄。昔司馬子長記數千年事。先哲愍其勤。雖復稱為良史。猶有捃拾之責。況總括群書四萬餘卷。皆討論研覈標判宗旨。才愧疏通學慚博達。靡班嗣之賜書。微黃香之枺^。儻欲尋檢內寡卷軸。如有疑滯傍無沃啟。其為紕謬。不亦多乎。將恐後之罪子者。豈不在於斯錄。如有刊正。請俟君子。昔劉向校書。輒為一錄。論其指歸辯其訛謬。隨竟奏上。皆載在本書。時又別集眾錄。謂之別錄。即今之別錄是也。子歆探其指要。著為七略。其一篇即六篇之總最。故以撮略為名。次六藝略。次諸子略。次詩賦略。次兵書略。次數術略。次方技略。王儉七志改六藝為經典。次諸子。次詩賦為文翰。次兵為軍書。次數術為陰陽。次方技為術藝。以向歆雖云七略。實有六條。故立圖譜一志。以全七限。其外又條七略及漢藝文志中經簿所闕之書。并方外之經。佛經道經各為一錄雖繼七志之後。而不在其數。今所撰七錄斟酌王劉。王以六藝之稱不足。標榜經目改為經典。今則從之。故序經典錄為內篇第一。劉王並以眾史合于春秋。劉氏之世史書甚寡。附見春秋盏闷淅=癖娂矣泜鞅鹅督浀洹*q從此志。實為繁蕪。且七略詩賦不從六藝諸部。蓋由其書既多。所以別為一略。今依擬斯例分出眾史。序記傳錄為內篇第二。諸子之稱。劉王並同。又劉有兵書略。王以兵字湵≤娧陨顝V。故改兵為軍。浮^古有兵革兵戎治兵用兵之言。斯則武事之總名也。所以還改軍從兵。兵書既少。不足別錄。今附于子總以子兵為稱。故序子兵錄為內篇弟三。王以詩賦之名不兼餘制。故改為文翰。浮詢A世文詞。總謂之集。變翰為集。於名尤顯。故序文集錄為內篇第四。王以數術之稱有繁雜之嫌。改為陰陽。方技之言事無典據。又改為藝術。浮躁庩柶兴M。不如數術之該通。術藝則濫六藝與數術。不逮方技之要顯。故還依劉氏各守本名。但房中神仙既入仙道。醫經經方不足別創。故合術技之稱以名一錄為內篇第五。王氏圖譜一志劉略所無。劉數術中雖有。歷譜而與今譜有異。浮詧D畫之篇。宜從所圖為部。故隨其名睿鞲奖句涀V。既注記之類。宜與史體相參。故載于記傳之末。自斯以上皆內篇也。
釋氏之教實被中土。講說諷味方軌孔籍。王氏雖載于篇。而不在志限。即理求事未是所安。故序佛法。錄為外篇第一。仙道之書。由來尚矣。劉氏神仙陳於方技之末。王氏道經書於七志之外。今合序仙道。錄為外篇第二。王既先道而後佛。今則先佛而後道。蓋所宗有不同。亦由其教有溕钜病7矁韧舛蠟槠咪洝L煜轮z書祕記。庶幾窮於是矣。
有梁普通四年。歲惟單閼仲春十有七日。於建康禁中里宅。始述此書。通人平原劉杳。從余撸АR蛘f其事。杳有志。積久未獲操筆。聞余已先著鞭。欣然會意。凡所抄集。盡以相與廣其聞見。實有力焉。斯亦康成之於傳釋。盡歸子順之書也。
古今書最。
七略書三十八種六百三家一萬三千二百一十九卷。五百七十二家亡。三十一家存。
漢書藝文志書三十八種五百九十六家一萬三千三百六十九卷。五百五十二家亡。四十四家存。袁山松後漢藝文志書。八十七家亡。
晉中經簿四部書一千八百八十五部二萬九百三十五卷。其中十六卷佛經書簿少二卷不詳所載多少一千一百一十九部亡。七百六十六部存。
晉元帝書目四部三百五帙三千一十四卷。
晉義熙四年祕閣四部目錄。
宋元嘉八年祕閣四部目錄一千五百六十四帙一萬四千五百八十二卷(五十五帙四百三十八卷佛經也)。
宋元徽元年祕閣四部書目錄二千二十帙一萬五千七十四卷。
齊永明元年祕閣四部目錄五千新足合二千三百三十二帙一萬八千一十卷。
梁天鑒四年文德正御四部及術數書目錄合二千九百六十八帙二萬三千一百六卷(祕書丞殷鈞撰祕閣四部書少於廣德書故不錄其數也)。
新集七錄內外篇圖書凡五十五部六干二百八十八種八千五百四十七帙四萬四千五百二十六卷(六千七十八種八千二百八十四帙四萬三千六百二十四卷經書二百三種二百六十三帙八百七十九卷圖符)。
內篇五錄四十六部三千四百五十三種五千四百九十三帙三萬七千九百八十三卷(三千三百一十八種五千二百六帙三萬七千一百八卷經書一百三十五種一百八十七帙七百七十五卷圖也)。
外篇二錄九部二千八百三十五種三千五十四帙六千五百三十八卷(二千七百五十九種二千九百七十八帙六千四百三十四卷經書七十八帙一百四卷符)。
七錄目錄經典錄內篇一
易部本四種九十六帙五百九十卷。
尚書部二十七種二十八帙一百九十卷詩部五十二種六十一帙三百九十八卷禮部一百四十種二百一十一帙一千五百七十卷。樂部五種五帙二十五卷。春秋部一百一十一種一百三十九帙一千一百五十三卷。論語部五十一種五十二帙四百一十六卷。孝經部五十九種五十九帙一百四十四卷。小學部七十二種七十二帙三百一十三卷。
右九部五百九十一種七百一十帙四千七百一卷。
記傳錄內篇二
國史部二百一十六種五百九帙四千五百九十六卷。注歷部五十九種一百六十七帙一千二百二十一卷。舊事部八十七種一百二十七帙一千三十八卷職官部八十一種一百四帙八百一卷。
儀典部八十種二百五十帙二千二百五十六卷。法制部四十七種九十五帙八百八十六卷。偽史部二十六種二十七帙一百六十一卷。雜傳部二百四十一種二百八十九帙一千四百四十六卷。鬼神部二十九種三十四帙二百五卷。土地部七十三種一百七十一帙八百六十九卷。譜狀部四十三種四百二十三帙一千六十四卷。簿錄部三十六種六十二帙三百四十八卷。
右十二部一千二十種二千二百四十八帙一萬四千八百八十八卷。
子兵錄內篇三
儒部六十六種七十五帙六百三十卷。
道部六十九種七十六帙四百三十一卷。陰陽部一種一帙一卷。法部十三種十五帙一百一十八卷。名部九種九帙二十三卷。墨部四種四帙一十卷。縱橫部二種二帙五卷。雜部五十七種二百九十七帙二千三百三十八卷。農部一種一帙三卷。小說部十種十二帙六十三卷。兵部五十八種六十一帙二百四十五卷。
右一十一部二百九十種五百五十帙三千八百九十四卷。
文集錄內篇四
楚辭部五種五帙二十七卷。別集部七百六十八種八百五十八帙六千四百九十七卷。總集部十六種六十四帙六百四十九卷。雜文部二百七十三種四百五十一帙三千五百八十七卷。
右四部一千四十二種一千三百七十五帙一萬七百五十五卷。
術技錄內篇五
天文部四十九種六十七帙五百二十八卷。緯讖部三十二種四十七帙二百五十四卷。曆算部五十種五十帙二百一十九卷。五行部八十四種九十三帙六百一十五卷。卜筮部五十種六十帙三百九十卷。雜占部十七種十七帙四十五卷。刑法部四十七種六十一帙三百七卷。醫經部八種八帙五十卷。經方部一百四十種一百八十帙千二百五十九卷。雜藝部十五種十八帙六十六卷右十部五百五種六百六帙三千七百三十六卷。
佛法錄三卷外篇一
戒律部七十一種八十八帙三百三十九卷。禪定部一百四種一百八帙一百七十六卷。智慧部二千七十七種二千一百九十帙三千六百七十七卷。疑似部四十六種四十六帙六十卷。論記部一百一十二種一百六十四帙一千一百五十八卷右五部二千四百一十種二千五百九十五帙五千四百卷。
仙道錄外篇二
經戒部二百九十種三百一十八帙八百二十八卷。服餌部四十八種五十二帙一百六十七卷。房中部十三種十三帙三十八卷。符圖部七十種七十六帙一百三卷。
右四部四百二十五種四百五十九帙一千一百三十八卷。
文字集略一帙三卷序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