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姓氏地图-第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萧姓名人
1;“汉初三杰”之一萧何
萧何,汉初大臣,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楚汉之争中他向刘邦推荐了韩信。留守关中时,征发兵卒,运送粮草,为刘邦在楚汉争霸中胜出立下了汗马功劳。汉朝建立后,协助刘邦消灭异姓王,被封侯。他与韩信的故事最富传奇色彩。
楚汉争霸开始时,韩信在刘邦手下只做了一个掌管粮饷的小官——治粟都尉,因得不到重用便在一天晚上逃走了。萧何深知韩信是个千年难遇的将才,于是连夜追赶,三天后才追上韩信。最终韩信在萧何的极力推荐下当上了大将,帮助刘邦打败了项羽,建立了刘氏汉朝。
虽然韩信是在萧何的举荐下才得到重用的,但汉朝建立后,萧何认识到,要想巩固汉朝的统治,必须铲除那些手握重兵的异姓王,特别是实力最强且又英勇善战的韩信。而韩信也因对刘邦削除他的兵权、一再降低他的爵位心怀不满,决定趁刘邦亲征陈叛乱时在长安造反。
当时情势危急,于是萧何出面谎称刘邦已将陈诛杀并邀请韩信进宫向吕后道喜。韩信深信举荐自己的萧何,于是进了宫。结果一代名将就这样被吕后诛杀于长乐宫室。可以说,韩信的成败与萧何有着直接的关系,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2。北地巾帼萧太后
萧太后是辽景宗的皇后,姓萧,名绰,小字燕燕,通常称为燕燕太后,是辽国著名的有才略、有作为的女政治家、军事家。
辽景帝体弱多病,驾崩时圣宗耶律隆绪才几岁。萧太后面临着母寡子弱、族属雄强、边防未靖的局面。她以超人的胆略,一方面大力提拔有治国之才的契丹官员,一方面重用汉族官吏,特别倚重以汉人宰相韩德让为首的汉官集团,对辽国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从而扭转了穆宗以后的衰落之势。
萧太后不仅善于驾驭左右大臣,而且精通军事,曾经亲自率领辽国军队进攻宋朝,并在澶渊之战中指挥三军,赏罚分明,极大地鼓舞了兵士的士气,为辽国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姚 舜帝子孙
姚姓是舜的后裔,是中国古老的姓氏之一。舜生于姚墟,即今河南濮城镇,他的其中一支氏族的姓氏就取自所居的地名,即姚姓。由此推断,姚姓至少已有4000年的历史了。
到了东汉末年,舜的儿子商均的后代为了躲避王莽之乱,南迁到今浙江吴兴和福建南安一带,他们本来姓田,后来改姓为姚。这是王莽篡汉之后出现的一支姚姓,成为当代东部姚姓的主要来源。
一、姚姓迁变
在民族大融合中,姚姓和其他姓氏一样,也融入了外族血缘。十六国时期羌族的部落首领和帝王有几个都是姚姓,如姚弋仲、姚苌、姚兴等。
姚姓得姓比较早,开始播迁的时间也很早。据说春秋时吴国有一位得道之士叫姚光,他获取了神丹,能分形散影,还有“火烧不焦,刀砍不伤”的神通。这说明,早在春秋时期姚姓就渡江南迁到了今江浙一带。
二、姚姓名人录
姚姓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名人辈出,比如唐朝的著名宰相姚崇,诗人姚合,史学家姚思廉;元朝的政治家、文学家、教育家姚枢,文学家姚燧;明朝的画家姚绶,佛学家和政治家姚广孝,抗倭义士姚长子等。在清朝,姚鼐是著名散文家,姚范、姚燮是文学家,姚文田、姚际恒是学者。
现在,姚姓在我国姓氏中排名第六十四位。
三、姚姓名人
1。“救时宰相”姚崇
姚崇(公元650~721年),陕州硖石(今河南三门峡南)人。本名元崇,改名元之,后来为了避“开元”年号的讳,改名崇。他做过武则天、睿宗、玄宗三朝宰相,为治国之能手,后荐宋接替自己继任相位,辅佐唐玄宗开创了名扬历史的“开元盛世”。
姚崇为人耿介,仕途并非一帆风顺。他参与了五人宫廷政变,迫使武则天退位,中宗复辟。
但姚崇感念武则天旧恩,因此被贬。睿宗时,太平公主干政,结党营私。姚崇上书奏请太平公主迁居东都以削弱其手中的权力,又因此而获罪,被免去宰相之位,贬为申州刺史。从此朝中更加混乱无纪。
玄宗即位后,认为姚崇是个难得之才,便复其相位。姚崇曾向玄宗提出十条建议,包括禁止宦官、外戚干预政事,禁止增建寺观,奖励群臣上谏等,玄宗均欣然采纳。
姚崇兴利除弊,大胆革新,注重发展生产,为“开元盛世”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经济基础。
姚崇行法不避权贵。开元二年(公元714年),薛王李业的舅舅王仙童欺压百姓,本该依法治罪。李业到玄宗那里去求情。玄宗念舅甥之亲,打算赦免他。姚崇坚决要对仙童依法制裁,认为“不可纵舍”。玄宗只好同意将他定罪,自此以后,那些皇亲国戚再也不敢无法无天了。
开元三年,姚崇的儿子死了,请假了10多天,结果案子积压很多,其他人都束手无策。姚崇假满回来后,十几天的政事一会儿就裁决完毕。他自豪地问齐 :“我可以和谁相比?”齐说:“你可以称得上‘救时宰相’了。”
这一年,山东闹蝗灾。当时人们认为蝗灾是天意,只能通过朝廷“修德”来治理。姚崇力排众议,坚决除蝗,并派出大批负责治蝗的御史。结果成绩显著,老百姓因此免除了饥荒。
2。一生从政的僧人姚广孝
姚广孝,长洲(今属江苏苏州)人,十四岁出家为僧,法号道衍,世称道衍和尚。他博览群书,关心政治,是明成祖朱棣身边的谋士,力劝朱棣夺位,后又受明成祖之命主持编修《永乐大典》,修行、功名二者兼得。
姚广孝精于佛学,擅长诗文,曾两次被朝廷选为高僧,但他志向并不在方丈之间。著名术士袁珙一见他就说:“这是哪里来的怪异僧人,三角眼,像生了病的老虎,将来的业绩一定在政治上。”姚广孝听了很高兴。
姚广孝遇见燕王朱棣后,为他分析了天下形势,力劝朱棣夺位,是“靖难”起兵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人物。
后来朱棣称帝,是为明成祖。姚广孝被封为僧录司左善世,管理佛教事务。姚广孝工作非常认真负责,每天起早贪黑,处理政务。后来明成祖觉得他的功劳太大,职位太低,想升他的官职,但碍于他是出家人,只好任他为太子少师。
因为姚广孝博学多才,世所罕见,明成祖便让他主持编修《永乐大典》。本来《永乐大典》由其他人编订,但与该书的规划宏旨相去甚远,明成祖就将它交给了姚广孝。姚广孝不辱使命,汇集三教九流参与编订,几年之后,世上学问无所不包的《永乐大典》终于成书。姚广孝也因此积劳成疾,不久病逝。明成祖亲自为他写了祭文,并按出家人的方式将他安葬在北京西郊的卢沟河畔。
像姚广孝这样一生为僧而从政的,在中国历史上实不多见。
第五部分:外族血脉融入史姓汪 防风氏和周文王的后裔
据传,汪姓是四五千年以前今浙江武康一带汪芒氏的后裔。
早在夏朝时,有个诸侯国叫防风氏国,到了商朝后改名为汪芒氏国。其国民也取国名中的汪字为姓,世代繁衍至今。
不过,也有人认为汪姓源出周文王的后裔。商末周文王占领位于河南鲁山的古鲁国,把它封给其孙伯禽。周武王灭商后派伯禽征平商的盟国徐、奄十七国,并命伯禽长驻奄地,鲁国就由河南移封山东。传至鲁成公,其庶子公子汪,食邑平阳,其子汪诵以父之字为氏,流传下来。
一、汪姓迁变
发源于浙江武康的汪氏,安土重迁的观念特别重,所以几千年来播迁的幅度不是很大,范围也不是很广。他们的播迁路线主要是由东向西,先是江苏、安徽,后至江西、四川等地。
汪姓大约在东汉建安年间进入安徽,到了唐代,今安徽的歙县汪氏一族兴旺发展,甚至有了“十姓九汪”的现象。唐代以后的江西、贵州、福建及两广等地的汪氏就大多是从安徽迁徙过去的。
汪姓发展至今,人口已达456万,约占全国人口的4‰,在百家姓中列第五十七位。
二、汪姓名人录
历史上汪姓名人众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东汉会稽令汪文和,唐朝歙州刺史汪华,南宋文学家汪藻、诗人汪元量、名臣汪伯彦,明代文学家汪廷讷、汪道昆,清朝学者汪中、医学家汪昂、画家汪士慎、名臣汪由敦、太平天国名将汪海洋,现代有大汉奸汪精卫,当代则有著名化学家汪猷、水利学家汪胡桢、逻辑学家汪奠基等。
二、汪姓名人
画家汪士慎
扬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公元1686~约1762年),字近人,号巢林,又称溪东外史、甘泉山人、七峰居士等,安徽歙县人,家居扬州城北。
汪士慎一生不追求功名利禄,酷爱喝茶,喜欢梅花,也善于画梅,以卖画为生。他一生清贫困窘,自谓“茗饮半生干雪,蓬生三经逐年贫”。
汪士慎擅长画梅花,平时也画人物和花卉画。他画梅得益于杨补之的纵横铁骨和王元章的繁花瘦干,并融合自我风格,着重体现出梅的冷香清苦之特性,作品有《墨梅图》卷、《梅花图》册、《拟石涛镜影水月图》轴、《花卉册》等。此外他还著了一本《巢林诗集》。
汪士慎54岁时左眼失明,长年在外地漂泊,便带上一枚“尚留一目著花梢”的小印。可没多久就双目失明了。但他用心意运腕,用手摸索着写字作画,自号心观道人。丁敬称其“肉眼已无天眼在,好看万象又更新”。饮茶、焚香、吟诗、作画构成了汪士慎人生的至高境界。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毛 以国为姓
毛姓源自黄帝姓氏——姬姓。史载周武王将他的母弟叔郑(周文王第八子)分封到渭河上游今岐山、扶风一带的毛国,叔郑的后代就以国名为姓。而另外一说是有一位周文王的第九子姬明,受封于河南的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他的子孙就以封地为姓。南北朝时期,有少数民族的血统加入毛氏。今天的毛姓按人口多寡计,在百家大姓中排名第七十六位。
一、毛姓迁变
世居北方的毛氏,约在汉唐时期南迁江南各地。毛姓的一支从中原迁居今江西吉州龙城,在那里繁衍生息。元朝至正年间,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华的率领下迁居云南,后毛太华又率长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桥。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迁至湘潭三十九都(今韶山),从此定居下来。不久,又有一支毛姓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到毛太华下传二十代时,出了一位改写中国历史的杰出人物——毛泽东。除他之外,毛姓名人还有周代的毛公亭;战国时代的毛遂以及传《诗经》的“大毛公”毛亨和“小毛公”毛苌;三国名臣毛 ;北朝权臣毛修之;唐代画家毛婆罗;宋朝大臣毛友、毛洵,画家毛信卿、毛义、毛允、毛政;明朝名臣毛纪、毛恺、毛伯温、毛凤韶、毛节,画家毛良、藏书家毛晋;清朝经学家、文学家毛奇龄,文学批评家毛宗岗,诗人毛远公等。
二、毛姓名人
敢于自荐的毛遂
毛遂是战国时期的一位士人,做过赵国平原君的食客。
公元前257年,秦军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赵王派相国平原君出使楚国,希望楚与赵联合抗秦。平原君打算从食客中挑出20个智勇双全的人随同他前往楚国。可是挑出19人后,再也找不到合适的人了。毛遂向平原君自我推荐道:“请您让我凑满这个数去楚国吧。”平原君不大熟悉毛遂,说:“一个有本事的人在世上,好比一把锥子装进口袋,马上可以看到锥尖刺破袋露出来。你来这里三年了,我从未听别人称赞过你,可见你一无所长,所以你不适合去。”毛遂说:“今天我就请你把我当做锥子放进口袋。”于是,平原君同意他随同前往楚国,代表其他19人上台去说服楚王。他按着剑走近楚王,大声说道:“如今大王与我处于十步之内,楚国纵然强大,大王也倚仗不着,因为您的性命掌握在我手里!”楚王被毛遂勇敢的举动吓呆了。听完毛遂分析共同抗秦的好处后,楚王决定和赵国联合抗秦。“毛遂自荐”这个成语就源于这个故事。
第六部分:以国为姓狄 渊源复杂
关于狄姓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周王朝。周成王将其舅舅孝伯封在狄城,孝伯就在那里建立了狄国。后来,狄国的族人以国名为姓,世代姓狄。
另外,据记载,炎帝的后裔也有姓狄的,经过长期的繁衍生息,他们成为北方的狄、氐、羌等少数民族。天水(今属甘肃)的狄姓是当地的望族。
狄姓子孙的组成,有汉族,亦有少数民族。据《北史》记载,高车族也有以狄为姓的。
一、狄姓名人录
狄姓历史名人不多。春秋时,中山国人有制酒家狄希,据说饮他所制的酒,可以醉千日;卫国有孔子的弟子狄黑;西汉有博士狄山;唐朝有为官清正的宰相狄仁杰;宋代有勇而善谋的枢密使狄青;清代有进士狄亿。
二、狄姓名人
1。中唐名相狄仁杰
狄仁杰(公元607~700年),字怀英,唐并州太原人。历任大理寺丞、侍御史、刺史、宰相等职。
狄仁杰自小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在他小时候,门人中有人被杀害,官吏前来查办时,狄仁杰在官差与门人的争辩声中读书,丝毫不受影响。官吏责问他,他却回答:“与书中圣贤对话不比与世间俗人说话重要吗?”后来因其才能被升调做汴州参军。那个官吏对被骂一事耿耿于怀,便找机会诬告他,黜陟使阎立本召见并讯问他,发现了狄仁杰的卓越才能,极力推荐他。从此,狄仁杰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涯。
狄仁杰以敢于直言而扬名中国历史。唐高宗时,左威大将军权善才、右监门中郎将薛怀义误砍了昭陵的柏树,高宗要下诏杀掉二人。狄仁杰据理力谏,才保住了二人性命。武则天想要花费数百万建造佛像大菩萨,狄仁杰冒着被杀头的危险,痛斥了这一件事情的弊端。武则天于是听从了狄仁杰的意见,并拜他为宰相。
狄仁杰于圣历三年逝世,享年71岁,被追赠文昌右相,谥号“文惠”。他生前所推荐的张柬之、桓彦范、敬晖等都成为中唐的中流砥柱。
唐中宗登帝位后,追赠狄仁杰司空;睿宗又封他为梁国公。
2。北宋名将狄青
狄青,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阳)人,士兵出身,对西夏作战屡立战功,升为大将。
皇年间(公元1049~1053年),侬智高反叛,兵困广州城。狄青向皇帝请命,南征侬智高。战前,狄青命令各将严阵以待,听从他统一指挥。广西钤辖陈曙趁狄青未到,私自出兵,大败而归。狄青说:“各将私自用兵,岂有不败之理?”将陈曙等30多人斩首示众。狄青下令军队休整10天,敌人以为官军不会很快出兵。但第二天狄青的军队出奇不意地过了昆仑关,叛军失去了要地,展开疯狂的攻势。前锋孙节战死后,孙沔等人大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