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

第5章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第5章

小说: 434-素问灵枢类纂约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脏。(天元纪大论曰。天以阳生阴长。地以阳杀阴脏。新校正云。干阳也。位戌亥。 
九月十月。万物之所收杀也。孰谓无阳杀之理哉。)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理。极则变生。即 
大易老变而少不变之义。)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 (音真。)胀。此阴阳反作。 
病之逆从也。(阴阳相反。清浊易位。则为逆。顺则为从矣。)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 
地气。云出天气。(天地相交。云行雨施。而后能化生万物。以人言之。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 
归于肺。是地气上为云也。肺行下降之令。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是天气下为雨也。六微旨大论云。升而已 
降。降者谓天。是云出天气也。降已而升。升者谓地。是雨出地气也。此皆上下相输应也。故互言之。)故清阳出上窍。 
(耳目口鼻。)浊阴出下窍。(前后二阴。)清阳发腠理。(阳主外。)浊阴走五脏。(阴主内。)清阳实四肢。(四肢为诸阳 
之本。)浊阴归六腑。(传化五谷。)水为阴。火为阳。(人身之水火。)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 
化。(王注。形食味。故味归形。气生形。故形归气。精食气。故气归精。化生精。故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气和 
精生。味和形长。)化生精。气生形。(神能生精。气能生形。)味伤形。气伤精。(味太过。则偏胜。故伤形。气有余。 
便是火。故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食伤则气怠。)阴味出下窍。(便溺。)阳气出上窍。(精神。)味浓者为阴。薄 
为阴之阳。气浓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浓则泄。(纯阴下降。故能泻火。)薄则通。(薄但通利。不至大泄。)气薄则发 
泄。(能发汗升散。)浓则发热。(气浓纯阳。能补阳。)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已必衰。少已则壮。壮火食气。气 
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火。即气也。火壮则能耗散元气。故曰壮火食气。少火则能生长元气。故曰气食少火。 
盖人身赖此火以有生。亦因此火而致病。但可使之和平。而不可使之亢盛。以亢则必致害耳。马注乃以此段解作药味。 
反訾王注为不明。引东垣用药法象以实之。而曰用气味太浓之药。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是桂 
附永无可用之期也。有是理乎。叛经背道。贻误后学。不可不辨也。)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此处加气味 
二字别之。则上文专言气而不言味可知矣。安得以壮火属之药味乎。辛散甘缓。故发散为阳。酸收苦泄。故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物极则反。)寒伤形。(寒由形感。)热伤气。(热 
则气泄。亦犹壮火食气之义。)气伤痛。形伤肿。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风胜则动。(眩 
运搐搦。热胜则肿。(痈疡痤 。)燥胜则干。(津液枯涸。皮肤皴揭。)寒胜则浮。(寒变为热。神气乃浮。)湿胜则濡泻。 
(土不能防水。而水反侮土。)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外感五邪。水寒。火暑。金燥。土湿。 
木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内伤五邪。心喜。肝怒。肺悲。脾忧。肾恐。)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 
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形。(逆气上行。能满溢于经络。而令神气离形。)喜怒不节。(内伤。)寒暑过度。 
(外感。)生乃不固。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阴症反似阳。阳症反似阴。)故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寒毒最为杀厉。 
伏藏肉裹。至春变为温病。至夏变为热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风木克土。)夏伤于暑。秋必 疟。(暑热伏藏。复 
感秋风。必为寒热之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王注。秋湿既多。冬水复旺。寒湿相搏。故嗽。喻嘉言改作秋伤于燥。 
多事。)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 
者。万物之能始也。(资始成能。)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为阳营守。)阳在外。阴之使也。(为阴捍卫。)阳胜则身 
热。腠理闭。喘粗。(腠理不开。而气并于鼻。故喘粗。)为之俯仰。(不安之貌。)汗不出。(阳胜而腠理闭。故无汗。) 
而热。齿干(阳明热盛。)以烦冤。腹满死。(热胀。内外合邪。故死。)能(作耐。)冬不能夏。(夏为火令。冬尚可耐。) 
阴胜则身寒汗出。(阴胜多汗。阳虚不能卫外。)身常清。(冷。)数栗而寒。寒则厥。(四肢逆冷。)厥则腹满死。(寒胀。) 
能夏不能冬。(冬为水令。)(阴阳应象大论) 
【素】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也。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 
也。主内。(阴阳异位。)故阳道实。阴道虚。(更实更虚。吴鹤皋加阴道实。阳道虚句。)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 
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外感阳受。内伤阴受。所谓从内从外。)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腑属。阳 
脏属阴。)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 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 。(便血下痢。)故喉主天气。咽 
主地气。(肺系属喉。司呼吸。受气于鼻。胃系属咽。纳水谷。受气于口。)故阳受风气。(风为阳邪。)阴受湿气。(湿为 
阴邪。)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从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灵枢曰。手三阴从脏走手。手三 
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所谓更逆更从也。)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故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为天气。极则下行。)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为地气。极则上行。)(太阴阳明论) 
【素】阳虚则外寒。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 
故寒栗。(阳虚之人。无以卫外。虽不感邪。亦必畏寒。)阴虚生内热。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形劳气虚食少。 
此内伤之症。)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虚而生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阴虚之人。水不能制火。则内热自 
生。)阳盛生外热。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汗孔也。)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此即今人 
外感伤寒之症。)阴盛生内寒。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涩。)凝则脉不通。 
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昂按。阴盛中寒血涩之人。何以反得盛大之脉。)(调经论篇) 
【素】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人之有阳。犹天有日。)是故阳因而上。卫 
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如枢运动。则寒气散。)起居如惊。神气乃浮。(经曰。寒胜则浮。盖寒变为热。令人起居 
惊扰。而神气浮越。)因于暑汗。(暑多挟湿挟虚。故多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暑先入心。而热熏肺。故烦喘多言。)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暑症无甚热。不宜汗。若热如燔炭。必汗以散之。)因于湿。首如裹。(头目昏重。如物裹之。) 
湿热不攘。大筋 (音软。)短。小筋弛长。 。短为拘。弛长为痿。(筋受热则缩而短。故拘急。受湿则弛而长。故痿 
。)因于气为肿。(气伤形而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坏。(王注。筋骨血肉。更代而坏。马注。四维。四肢也。按至 
真要大论。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则四维乃四时也。二句总结上文四段。言 
感此邪者。更历寒暑之代谢。则阳气尽坏矣。非单指因气而言也。)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气张于外。精绝于中。) 
辟积于夏。(如衣襞积。)使人煎厥。(煎烦厥逆。)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精绝所致。)溃溃乎若坏都。 乎 
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常行之经气阻绝。不周于形体。)而血菀。(郁同。)于上。使人薄厥。(有升无降而厥 
逆。)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纵缓不能为容止。)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沮。止也。偏。不遍也。阳气不能周于一身。 
无汗之处。必有半身不遂之患。)汗出见湿。乃生痤 。(痤,疖也。 。风瘾也。)高(膏同。)粱之变。足(能也。)生 
大丁。受如持虚。(王注。如持虚器。以受邪毒。吴注。初起之时。不觉其重。)劳汗当风。寒薄为 。(粉刺。)郁乃痤。 
(久则为痤。)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身形拘急俯偻。吴注。此阳气受伤。 
不能养筋也。)陷脉为 。(漏也。音闾。亦音漏。寒气陷入血中。而生疡漏。)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 
骇。(寒气留连于肉腠之间。由俞穴传化。而薄于脏腑。则为恐畏惊骇。此阳气被伤。不能养神也。)营气不从。(顺。) 
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血逆于肉之条理。热聚为痈。)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汗未止。而为 
风暑之气所烁。闭于穴俞。则发为风疟。故下文接言风。)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莫之能 
害。此因时之序也。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卫气昼行于阳二十五度。)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 
气门乃闭。(气门。谓玄府。即汗孔。)是故暮而收拒。(阳气藏宜收敛。)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旦中暮。) 
形乃困薄。风客淫气。(风之客邪。淫乱于气。)精乃亡。邪伤肝也。(风气通于肝。风能生热。故伤精。)因而饱食。筋 
脉横解。肠 为痔。(风木克制脾土。而为肠风血痔之症。)因而大饮。则气逆。(饮多则肺布叶举。故气逆。)因而强力。 
(用力过度。或入房太甚。)肾气乃伤。高骨乃坏。(腰间命门穴上。有骨高起。)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 
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无阳则阴无以生。)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 
离决。精气乃绝。(生气通天论) 
【素】五气所病。心为噫。(嗳同。脉解篇云。上走心为噫者。阴盛而上走于阳明。阳明络属心也。)肺为咳。(肺属 
金。邪中之则有声。)肝为语。(肝属木。木欲舒。故为语。)脾为吞。(坤土翕受。为吞。)肾为欠为嚏。(阴阳相引。故 
呵欠。人之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而为嚏。盖肾络上通于肺也。)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哕。气牾也。俗作呃忒。寒盛 
气逆故哕。肾志为恐。土下克水。故恐。)大肠小肠为泄。(二经虚则泄利。)下焦溢为水。(不能蓄泄。溢而为水。)膀胱 
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热实则癃闭。虚寒则遗溺。)胆为怒。(刚决善怒。)是谓五病。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 
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骨属少阴。) 
阳病发于血。(阳动阴静。阳乘阴。而发于血。)阴病发于肉。(肉属太阴。)阳病发于冬。(阳不能敌阴。)阴病发于夏。 
(阴 
不能胜阳。)是谓五发。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火盛狂癫。)邪入于阴则痹。(痹者。闭也。)搏阳则为巅疾。(头为 
六阳之会。邪搏阳分。则为巅顶之疾。)搏阴则为喑。(三阴脉连舌循喉。邪搏之则不能言搏。灵枢俱作转。)阳入之阴则 
静。(阳邪传入阴分则静。)阴出之阳则怒。(阴邪传出阳分。则怒。)是谓五乱。五劳所伤。久视伤血。(目得血而能视。) 
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宣明五气篇)(灵枢九针论并同) 
【素】春善病鼽衄。(春气在头。鼻水曰鼽。鼻血曰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 
痹厥。(金匮真言论) 
【素】神有余则笑不休。(心藏神。心在声为笑。在志为喜。)神不足则悲。气有余则喘咳上气。(肺藏气。)不足则 
息利少气。(灵枢本神篇。作鼻息不利少气。)血有余则怒。(肝藏血。在志为怒。)不足则恐。形有余则腹胀。(脾藏形。) 
泾溲不利。(土克水。)不足则四肢不用。(脾主四肢。虚则四肢不随人用。)志有余则腹胀飧泄。(肾藏志。为胃之关。故 
或胀或泻。)不足则厥。(厥论。阳气衰于下。则为寒厥。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帝曰。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 
生。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血为阴。气为阳。)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并则分离。阴阳不交。 
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炅中。(热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马注。 
惋当作 。读为闷。)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善忘。(按灵枢大惑论。上气不足。下气有余。肠胃实而心肺虚。虚则 
营卫留于下。久之不以时上。故善忘。)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涩。)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 
血虚。(有阳无阴。)血之所并为气虚。(有阴无阳。)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 
故为虚焉。络之与孙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下不足。故并走于上而厥 
逆。)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外感阳 
受。)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内伤阴受。)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孙脉。孙脉满则传入于 
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皮部论曰。百病之始生也。必先于皮毛。邪中之则腠理开。开则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 
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脏腑也。)。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腠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 
之则痛。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全元起曰。不仁也。甲乙太素无不字。)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 
聂辟。(聂皱襞积。)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调经篇) 
【灵】风雨寒热。(外感之邪。)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豪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 
必因虚邪之风。(天有八方虚实之风。实风主长养万物。虚风伤人。主杀主害。)与其身形。(人有身形虚实之别。)两虚 
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气有定舍。因处 
为名。(因邪所舍之处。属某经则名为某病。)上下中外。分为三员。(马注。人身自纵言之。则以上中下为三部。自横言 
之。则以在表在里在半表半里为三部。故病有中上中下中表中里之异。)是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