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自己最好的医生:经络养生的秘-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言,即指“当今之世,人们患病以后,必须用汤药来治疗他们的内部病症,用砭石、针灸治疗他们的外部病症,这样才能使他们恢复健康”。所以,《本经》时代对毒药形成较为清晰的认识也是很自然的:即有毒药物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除治疗作用外会产生对人体有害的毒副作用,甚至危及生命,不可久服。正如张介宾所言:“毒药者,总括药饵而言。凡能除病者,皆可称为毒药。”
张介宾,字会卿,号景岳,明代浙江绍兴人。青年时代,拜当时的名医金英(字梦石)为师,尽得其传。中年时代,又曾从戎幕府,到过华北大部分地区,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至五十余岁才全力研究岐黄之术。他不仅在中医理论方面很有研究,且在临床治疗方面亦颇有造诣,成为明代一大医家。
其所著《类经》,综核百家,剖析微义,凡数十万言,历四十年而后成。被后人称为“海内奇书”。张介宾十分重视温补真阴真阳,后世称其为温补派的代表。又由于其创立左右归丸、左右归饮诸方剂,方中喜用熟地,后世又称其“张熟地”。
也正因为此,对是药三分毒,就有了更深刻的解释,而我以为,还有另外一种含义。
2007年11月8日,是二十四节气的立冬,之所以记得这天,是因为这天,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女患者。
在诊室中看到她,皮肤白皙、面色红润、步履稳健,着实不像有病的样子。
“您哪里不舒服吗?”我问她。
“没有,我身体好得很。今天不是立冬嘛,家里人都说要补补,结果按他们说的,我在药店买了这一大堆药材,可是也不知道到底用哪些煲汤才合适。我就在这楼里办公,想起您这个诊所,于是挂个号来找您问问,您帮我看看这些药,吃哪些比较合适?”
枸杞、茯苓、山药、人参、黄芪、阿胶、何首乌、当归……她拿出来的中药还真不少。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冬季进补的各种食品中,“药”的因素越来越多了。炖只鸡,放点“黄芪、当归”;炖个排骨,放点“山药、首乌”;就是炖个萝卜也要放点“红花”等。
我帮她把药材装了回去:“既然身体很健康,那么为什么要吃药呢?药材,不管是放在菜肴里,还是用在汤药中,始终是药材呀!”
在我的职业生涯中,遇到这样的事情不是第一次了,不仅有患者向我咨询,就连我的一些好友,也都经常会拿着某些药材问我有没有什么使用注意事项。
每每这时,我都是建议他们:“进补的食品中,有针对性地使用一些中药,是合理的,但什么病都没有,单纯习惯性地进补药膳,或是在食物中盲目加入药材,可就不妥了。”
虽说食药同源,但只要是药材就有药性,就有使用不当造成的药之偏性,就有使人体中“毒”的可能,因此素有“用药如用兵”之说。
药没有不同,而用的人却多有差异,这就是“是药三分毒”的另一种含义吧。
记得2000年看过一则报道:
居住广州的一位60岁老太太,感觉身体虚弱,加上入冬以来气温下降,她听别人说用中药附子煲汤喝可以补虚去寒,就用附子煲汤喝了几次。几天后,她就出现严重的心律失常,处于危险状态,急救车把老太太接到医院后,她已停止呼吸,心脏停止跳动达三分多钟,连血压也测不到。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一起采取抢救措施,进行胸外按摩、打针等紧急处理,抢救两个多小时病情才得以控制。
“中药吃不坏”这种错误的理解,使得人们不对症下药,盲目乱吃中药,动辄就在饮食中增加中药材,命名为“药膳”,结果却适得其反。
古语说“不为名仕,即为名医”,很多人就因此认为,只要认得字,看得懂医书,甚至只要读得懂药物说明书,就能自己给自己看病了。如果真的是这样,医学院的学生5年寒窗,岂不是在浪费光阴?(况且就算读了5年大学本科,学的还是基础的东西。)
同仁堂的“牛黄清心丸”、“牛黄清胃丸”、“牛黄上清丸”等“牛黄系列”的丸药,通用功能都有一条“清热泻火”,许多人就此不管三七二十一,只要觉得“上火”了,拿起来就吃。姑且不论这些不同名称的药的主治到底是什么,你知道不知道凡“清热泻火”药,都有寒凉之性呢?你知道不知道这种“寒凉之性”可以伤“胃气”呢?你知道不知道人“得胃气者昌,失胃气者亡”呢?
像龙胆泄肝丸、排石颗粒、排石冲剂等中药,长期盲目滥用,反而会引起肾病。
上古圣人保全人民生计的方法,是把谷物作为主食,果品作为副食,牲畜作为滋补品,菜蔬作为供养物,用药物攻治病邪,所以即使甘草、人参这些平和的药物,错误地使用也会造成危害。喜爱服食丹药的古人,必然产生重病,这就好像贪求作战逞胜的人,一定招致大祸一样。因此设置军队是用来除害的,但也要等到不得已才动用;陈设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然后才使用。它们的道理是相同的。
中药从种植、采摘到炮制、加工,都有一套系统而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所以经营中药的老字号——同仁堂有古训“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虽贵必不敢省物力”;成药及饮片的适用范围、注意事项、禁忌症,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预后,疾病的辨证分型,都是药物的使用者——医生,一生在孜孜不倦学习的事情。如果一张简单的不过百字的药品说明书上就把这些事情了解得清晰透彻,不是太荒谬了吗?
近年来,各大媒体报道中药中毒的事件从未停歇,使得近百年来就争论不休的是否“废弃中医”之战愈演愈烈。其实,这种因服用药物而导致的药源性疾病,从古至今皆有,引起的后果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
《本经》记载下品药(药有上中下三品之分)125种,多有毒。既然说有毒性的药对人体危害这么大,为什么流传了几千年,人们仍在使用它们呢?
有人说,害人的药,就是毒药,因此应当废止,不予使用。可最简单的道理:虽然药有毒,如果人不吃,又怎么会危害到人类呢?
又有人说,药之害在医。因为使用药物治疗疾病的是医生。病人和医药,病人和病因,病因和医药,这是在治疗疾病过程中,三种影响疾病治疗、预后的关系。医生掌握医药诊疗手段,病人是医生的研究对象和服务对象。疾病转化的根据存于病人身上,医生的诊断应当正确反映它。药是用来治疗疾病的,医生的治疗应当依据病人所患疾病的规律,合理使用医药,使患者康复。之所以导致中药的药害或者是由于医者辨证错误,或者对药物不了解而错误使用的结果。
听起来颇有道理。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问及使用药膳时不慎药物中毒的患者,他们会很确定地告诉你:“我在大药店买的中药,绝对不是假冒伪劣,不会吃坏的。”
随着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除要求高质量的治疗药物外,不少人还追求服用抗老防衰、强身益寿的保健药。国内医药市场因此出现了中药保健品热。中药的保健品、功能食品、化妆品的品种、数量猛增,但是真正既了解药品的治疗作用和保健作用,又对其引起的毒副反应清楚,做到心中有数的人,能有几个呢?
也许,一种能够取代甚至超越药物的效果,没有任何毒副作用,又不需要掌握太精深的医学道理就可以用于日常养生保健,甚至疾病治疗的绿色、自然的方法,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那么,为什么不去研读一下《针经》呢?
或许,本书带给你的关于经络、穴位的知识,带给你的这些人体上固有的健康良方,会被越来越多的人重视起来。
提起中国兵法,也许你马上会想起《鬼谷子》、《孙子兵法》、《孙膑兵法》等一系列古代名著,但今天我要说的,并非是那些在兵荒马乱的古代社会中,军事家们驰骋沙场所用的“兵法”,而是即使太平盛世也不得不倚仗的,上至皇亲国戚,下至平民百姓,人人皆需要的“兵法”,而这个“兵法”的使用者,就是背着药箱的医生。
中医的辨证论治思想,与《道德经》中的辩证思想殊途同归。即人体各脏腑之间,人体与外界环境既对立又统一,它们在不断地产生着矛盾,同时也在不断地解决矛盾——在这种产生与解决中,维持着生命的动态平衡。当达到这样的平衡时,身体就处于“健康”状态了。而生病,恰恰是这种平衡因为某种原因遭到了破坏。中医学认为,无论外感六淫,还是内伤七情、饮食劳逸,在正气旺盛、生理功能正常的情况下,不会导致人体发病。只有在正气虚弱、人体功能活动不能适应诸因素的变化时,才会使人发病。
拿着药箱、掌握着医理的医生如同掌握着患者的生命,要使患者身体恢复平衡,恢复健康,就如同将军要带兵收回失去的国土一样,兵法用得准确到位,士兵勇猛杀敌,才可以恢复主权。如果兵法用得不好、用错兵法,或者兵卒们消极怠战,不仅收不回失地,还可能导致更大的损失,甚至领土尽失,人也就会因为病重而死亡了。
疾病给人体造成的伤害,小患能耗散正气,大祸则危及生命,这严重得好比面对一个敌对的国家一样。如果利用药物的功效、特性,来攻治祸及脏腑的疾病,则必须既了解疾病,又掌握药性,综合使用多种方法制服病邪,才不会有丧失性命的忧虑。
在方法上,对于沿着六经顺序依次传变的病邪,要预先估计它将要侵袭而尚未侵袭的部位,加以保护,防患于未然,这就好比切断了敌军必经之道。
对来势迅猛的病邪,要赶快守护那尚未致病的脏腑经络,这如同坚守我方险要疆土一般。
对挟带积食而造成的疾病,首先消除积食,这好比烧毁敌方的辎重粮草,断其补给。
对与陈疾旧病一起发作的疾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切断敌方的内应一样。
辨明经络虚实而不随便使用药物,这好比安排预先侦察的部队侦察敌之虚实。
依据寒热不同却使用相反的治疗方法,这好比使用分化离间的策略。
将一种疾病进行分割治疗,则用少量药物就可以战胜众多的病邪,使之前后不能互相救援,那么病势自然衰退。
面对几种病如果要同时治疗它们,就应该集中药力摧毁主要病邪,使病邪分散、得不到统领,那么众多病邪也将完全溃退。
病势正在进展的时候,不宜趁病邪猖獗而攻治,应坚守正气,可使敌军疲怠。
病势开始衰退的关键时刻,就要沿着病邪退去的方向穷追不舍,再增加精练勇锐的药物,直捣敌人巢穴。
对正气已衰而邪气已入者,攻治不可迅猛,应以性味平和的药物为主,以性味猛烈的药物为辅,这好比国力衰弱之时,不能用尽所有民力。
而对邪气伤及而正气尚实的人,攻治却不可轻缓,应以性味猛烈的药物为主,而以性味平和的药物调和,这好比富有强盛的国家,可以武力扬威。
虽然这样,还要注意选材一定要恰当,器具必须要精良,限定日期,不得延误,排列阵势,要有规律,这些又是数不胜数的。《孙子兵法》一书一十三篇章,治病的方法全都包括在里面了。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府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傅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岩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尊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忧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溃。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
之;富强之国,可以振武也。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
布阵有方,此又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医学源流论》
这是徐大椿在《医学源流论》中对于“用药如用兵”的精彩阐释。这篇论述中的很多论点,直到今天仍然对医生的治疗方法、方式有很大的指导意义。中医非常讲究因人施药,“攻不可过”,“攻不可缓”,逢事不可过,用药如此,用兵自然也是如此。也只有如此,才可能让病人得到恰当的治疗,才可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
对医家来说,药材为兵,经络、穴位亦为兵。
记得祖父程莘农院士经常用中药比喻穴位来教导我们:人体上的关元穴好比中药人参,可以大补元气,而气海好比黄芪,足三里好比山药,太冲、合谷好比香附,血海、三阴交好比当归,等等。
我们可以形象地把经络、穴位理解为我们身上与生俱来的中药、方剂,不仅不用炮制蒸煮,而且简便易行,安全没有毒副作用,具备智能调节的功效,也称之为双向良性调节作用。例如前臂内侧靠近腕关节处的内关穴,既可以升压也可以降压;又如腹部脐旁的天枢穴,既可以止泻又可以治疗便秘。
表1…1
穴与药功效主治
中药人参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
穴位关元培补元气,导赤通淋少腹疼痛,霍乱吐泻,疝气,遗精,阳痿,早泄,白浊,尿闭,尿频,黄白带下,痛经,中风脱症,虚痨冷惫,羸瘦无力,眩晕,下消
中药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水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痿黄,内热消渴
穴位气海升发阳气,补气固脱绕脐腹痛,水肿鼓胀,脘腹胀满,水谷不化,大便不通,泄痢不禁,癃淋,遗尿,遗精,阳痿,疝气,月经不调,痛经,经闭,崩漏,带下,阴挺,产后恶露不止,胞衣不下,脏气虚惫,形体羸瘦,四肢乏力
中药香附理气解郁,调经止痛用于肝郁气滞,胸、胁、脘腹胀痛,消化不良,月经不调,经闭痛经,寒疝腹痛,乳房胀痛
穴位太冲疏肝理气头痛,眩晕,失眠,癫痫,目赤肿痛,胁肋胀痛,黄疸,疝气,遗溺,尿闭,遗精,崩漏,闭经,滞产,小儿惊风,脚软无力
(续)
穴与药功效主治
中药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血虚萎黄,眩晕心悸,月经不调,经闭痛经,虚寒腹痛,肠燥便秘,风湿痹痛,跌扑损伤,痈疽疮疡
穴位血海活血化瘀止痒月经不调,经闭,暴崩,漏下恶血,两腿内侧生疮痒痛或红肿有脓,气逆腹胀,肾藏风,痃癖,阴疮,五淋
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