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2005读者合订本-第14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前些天,中央电视台有一个节目叫《感动中国》,据说十分让人感动,我没有看,总听朋友提起。那天去吃饭,一桌男男女女,开始大家都说手机段子取笑。后来有人说到《感动中国》,于是有人提议,这样吧,我们一人说一件感动的事吧,谁能让大家感动哭了,其他的人就要喝酒。这个提议不错,大家纷纷同意。
第一个人是个三十多岁的女人,她说起自己的婆婆。她是一个离婚的女人,虽然离婚了,可婆婆依然忘不掉她,总是记得她的生日,还知道她爱吃豆沙包,作了豆沙包会给她送来,不管天多冷多热。她离婚后一直叫婆婆阿姨,当有一次看到婆婆穿过人群喊着她的名字递给她一包腊肉时,她说自己的眼泪当时就下来了。那天,她叫了婆婆一声妈,离婚了,婆婆还是她的妈。在场的六个人全流泪了,这样的婆媳情,的确让人感动。
第二个人是个男人,他说的是自己的父母。他一个人在北京混,没车没房,为了买房,父母把一生的积蓄全拿出来,即使这样还不够,于是父母来给他排号,搭了个帐篷,为了让儿子能买得起便宜些的经济适用房!寒冬腊月啊,父母轮换着给他排队,他再有中央空调的屋子呆着。房子买好后,父母全得了风湿。说完,他的眼角湿了。大家说,唉,可怜天下父母心啊。有是一饮而尽。
第三个女孩刚结婚,她讲了自己的母亲。说的是有一次和老公吵架,半夜里打得不可开交,于是打电话给自己的母亲。天正下大雪,她根本不知道外面有多冷,只知道自己受了委屈,要找母亲为自己讨个公道。母亲去了,看到他们给他们一人一顿骂,当然主要是骂自己的女儿了,老公低着头一个劲道歉。母亲见两个人和好就走了,他们小夫妻很快就亲亲热热睡觉去了。早晨起来去买早点,却发现母亲躺在一楼冰冷的石椅上!她母亲有高血压,而她还‘~~说到这里她哽咽了讲不下去了。坐在她边上的女友也哭了,有人提议在母亲节的时候给母亲买康乃馨,有人让他给母亲道歉。母亲要得哪里是她的道歉,母亲要的只是女儿的幸福。
第四个说他们单位的一个同事。平时,他们根本就合不来,甚至于不说话。因为彼此都是年轻人,所以有竞争免,不了你踩我我踩你,明争暗斗的局面持续了好几年了。后来他们单位组织旅游,可以带家属,在玩漂流的的时候他们在一个竹筏上。结果到河中间的时候竹筏翻了,他的妻女都不习水性,而同事的妻子也不会水。让他震撼的是,同事第一个救起的人居然是他的女儿!他以为同事会救自己的妻子的,但是同事说,当时那管得了那么多,带着谁就是谁了!说着他有些哽咽,他说,你说这算不算感动人的事情?所有的人在一次一饮而尽。
第五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女孩,还没有结婚,在一家报社工作,他常常会加夜班,所以,晚上回家时总是害怕。终于有一天,他被一个坏人盯上了,那个男人始终跟着她,她的包里有钱有手机有各种证件,不不,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安全,她是一个美丽的上进的女孩子,她也听说过,这条小巷不安全,男朋友要来接她,她怕耽误他第二天上班,于是总是说,不需要,没事的。结果,她遇到了坏人。她知道她是坏人。那时,她那不准跑还是不跑,跑,无异于自杀式行为,到底还是会被人逮住。不跑,她等于一块猎物等候狼吃。在转过身面对的一刹那,她叫了一声大哥,她说,大哥,我害怕,请你把我送出这个巷子吧,这巷子经常有坏人,我一看你就不是坏人。这是他最好的计策了,她想用自己的脆弱换取他那人性中的善良。结果她成功了,他陪她走完了小巷,然后说了再见。她说,每个人心里都有善,哪怕是最坏的人,关键是怎么把他的善激发出来。不错不错,大家说,很感人。于是再喝。
是的,所有地感动都缘于心灵深处的震撼,所有的感动都来自灵魂深处,没有真情,哪儿来的感动?不要说我们太爱流泪,因为,每一个感动都是对生活的感恩,都足以让我们洒下一捧感动之泪。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P12)
美国的福利政策较为完善
作者:盛立中
欧美等国家目前实行的福利财政政策,几乎涵盖了人们的生老病死、失业、退休、住房等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内容广泛,项目繁杂。它既包括政府对低收入群体的援助,也有纳税人自个儿为防病残养老买单的部分。当然,这些国家还有一个“第三种力量”,比如社区互助、各类基金等民间团体。不过,这些面对本国居民的非政府救助只是作为一种“力量”,并不构成整个社会保障网的基石。
◆美国的住房补助◆
近年来,人人有所居,并能住得起,是欧美等国实施多年福利财政政策后仍在致力于解决的一个重要内容。可大量难民的涌入、经济的不景气、低收入者的增加、房屋价格的飞涨,致使贫苦人口的住房问题对社会安定形成了新的威胁。
说起解决住房问题,美国与欧洲相比矛盾更为突出。美国社会犹如一个联合国,来自世界各地的新老移民无不奢望在美国的地盘上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永久居所。当然,美国在解决低收入者住房问题上也形成了一套颇具看点的方法。
先说美国的租房。低于一定收入水平的美国居民可以向政府申请租房补贴。前提是:享受补贴的居民每月要拿出自己收入的1/3用于租房,不足部分由政府补足。由于美国各州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各个地区在居民收入水平的界定上也有一定的差异。比如说,美国波士顿的单亲家庭年收入低于2。4万美元,才有资格申请住房补贴。美国也有面向低收入者提供的政府房出租。其实美国多数地方政府自身并没有房产。这些廉价房主要来源于地方政府与社区、开发商联合开发建设的专用房产,政府出资负责维护。纽约市政府今年3月向低收入者提供的一批廉价住房公布的标准是,年收入1。7万美元到2。5万美元的,可以租一套一居室住房,房租每月四五百美元(免费使用煤气)。这样一套标准的住房即使在纽约市较偏僻的地带也要上千美元。美国提供廉价房的一个特点是,强制性的划出相应比例供给残障人士。
去年,美联邦政府拿出了5亿美元实施了一项让低收入家庭“拥有自住房”的特别援助计划。根据该计划,政府为没有自住房的家庭首次购房应付首期款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时的有关费用买单。(最高可获得1万美元购房补助)
◆如何安排养老◆
欧美等国相对较为重要的是为养老设立的基本社会福利保障系统,这也是他们社会安全保障网的核心。不过,西方的基本社会福利保障体系不仅与退休养老相关,它还保障着纳税人以及与其家属相关的福利享受。俗话说“羊毛出在羊身上”,支撑西方国家基本社会福利保障系统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纳税人上缴的专项税金。
在美国,雇主和雇员各拿出工资的6。2%作为税收,形成“社安金”。美国人的退休金、残疾金、遗属遗孤抚恤金都从这部分税收中解决。美国社安金中的85%用于养老金,其余的15%则与其他的社会保障相关。在法国,基本养老金由雇主交8。2%,雇员交6。55%;法国对遗属遗孤补助的资金来源于由雇主按雇员收入的5。4%缴纳,作为困难家庭补助金。
欧美90%以上的退休人员不单纯依靠那块基本养老金。这些国家有一个非常发达的保障老有所养的辅助网络。比如说,美国就有多项政府支持的退休保险项目供个人自愿参加。欧美等国对养老金的支持主要体现在税收政策上。也有的国家直接由政府拨款来弥补缺口。比如德联邦政府,每年都要拿出近千亿欧元来支持其基本社会福利保障系统的运转。
◆鼓励老有所为◆
人们比较关心的是,欧美等国的职工退休后到底能领取多少退休金。其实西方多数国家职工退休后取得的收入并不是一个固定额,少者,只能领到原工资的50%~60%,多者则可以领到原工资的100%以上。其中的原因主要与退休年龄相关。比如,芬兰65岁退休领取的养老金比60岁退休高出40%。美国对到了法定退休年龄仍继续工作的人,每多工作一年就奖励10多个百分点的退休金,直至正式退休。
目前欧美等大多数国家的法定退休年龄是65岁,美国和德国在今后几年内将把退休年龄提高到67岁。这些国家鼓励人们到了法定退休年龄时继续留在岗位上。按英国人的说法是,50岁创业才开始。“55岁太老了?我们连65岁的人都雇呢。”这是树立在德国科隆市大街上一家公司的广告词。
实际情况确实如此。老道的资本家目前正在重新审视退休人员的使用价值,并热衷于对老年人的“余热”进行开发。据美国劳工部统计,在1994年至2004年间,65岁~69岁年龄段的老年男性就业率从27%上升到33%,女性就业率也从18%上升至23%。
◆医疗保障制度◆
在西欧地区,公共医保费一般由雇主和雇员按工资收入的一定数额缴纳。法国,雇主交2。8%,雇员交6。8%;德国,按工资收入的13。4%收取,雇员和雇主各交一半。德国,每季度看病收取医疗费10欧元,病人住院个人每天负担10欧元,一年缴纳的住院费超过280欧元后由政府承担。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享受免费医疗服务。安装假牙由个人出资另保,非处方药的费用由个人承担。
不过,美国的情况比较特殊,美国不为其国民提供基本的免费医疗服务。政府补贴的医疗保险是美国人享受免费医疗服务的主要途径。美国只对贫困线以下的家庭提供免费医疗服务。如果一个家庭收入超过这一贫困线,就得自己想法解决医疗问题,这也是很多美国人自愿留在贫困线以下的一个原因吧。
目前美国70%以上的就业人员能够从雇主那里得到一份基本医疗保险,其余的人则要自己想办法加入其他医疗险种来解决。美国公司比较注重给雇员买工伤险,否则,雇员在工作期间一旦出点意外,雇主的麻烦就惹大了。
由于西方国家保险业非常发达,相对应的医疗险种也很多,他们涵盖了从婴儿到老年人适应各收入水平不同性别的群体。举一个例子,美国有一个家庭医疗储蓄险种,投保人每月向指定账户存入400多美元,全家一年的医疗费总额如果超出4500美元,多出的部分就由保险公司买单。当然,西方各国也为富人量身定做险种,只要多交钱,除了换脑浆外,治疗身体任何部位的开销都归保险公司。
◆摆过头的时钟◆
由于西方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涉及整个社会安全的一张大网,它试图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不漏在网外。也正因如此,很多洋人老蹲在网里啃馅饼,出外找工作倒成了一个错误。看看德国最近发生的这个“福利的时钟摆过头”的案例。
德国巴伐利亚州安斯巴赫地区有一位35岁的男子,领着政府救济“失业”在家,悠闲自得地呆了几个月后竟然突发“奇想”,将当地政府告上法庭。他的要求是政府应为他获取色情资料以及嫖娼费报销。这位男子在法庭上大倒“苦水”,称他的妻子远在泰国,他为了自己的身心健康而需要去妓院。保证每个人的身心健康是德国社会保障的基石,政府理应为他‘经常呈现且有些迫不及待的性要求”提供援助。他向政府提出的报销金额大约为每个月3000美元。
安斯巴赫法庭最近作出裁决,原告提出的涉及个人性生活方面的相关费用应该从他领取的救济金中支付。法庭表示,社会救济已经涵盖了“每天的需求”,政府不应该另行为其安排“嫖娼”预算。不过,这名男子并不服安斯巴赫地方法庭的判决,仍在“固执”地利用政府提供的免费法律援助提起上诉。
其实,类似的灰色幽默在西方国家并非鲜见。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
苹果的最佳分法
作者:感动
那时,我在一个农民工子弟小学教一年级数学。期中考试时,我给孩子们出了这样一道题:“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0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从年龄与智力发展水平来说,让七、八年级的孩子来回答这道题,应该是很简单的。
但是当试卷交上来后,我却大吃一惊,我发现,由于打字员疏忽,“10”变成了“1”,迷样,这道题变成了:“假如你家有5口人,买来1个苹果,每个人能分到几个苹果?”
我想,试题本身就错了,所以这道题根本就不可能有答案了。
但阅卷时,我发现几乎所有同学都在那道题下都写出了答案。
其中有一个答案震憾着我的心灵。
答案的内容是:每个人能分到一个苹果。后面接着写了原因:假如爷爷买来一个苹果,他一定不会吃,因为他知道有病的奶奶一定很想吃,分会留给奶奶的;但奶奶也不会吃,她通常会把苹果送给她最疼爱的小孙女——我;但我也一定不会吃这个苹果,我会把它送给每天在街上卖报纸的妈妈,因为妈妈每天在太阳下晒着,口渴的她一定需要这个苹果;但妈妈也不会吃的,她一定会送给爸爸,因为爸爸进城这一年来每天都在工地上干很累很累的活,却从没吃过苹果。
所以,我们家每个人都有会得到一个苹果。
我含着眼泪,给孩子的答案了满分。
(本文摘自《读者》2005年第24期P13)
前沟村三丫头
作者:谷云华
今年十一期间,我应邀参加一个学生的婚礼。在婚宴上,当新郎新娘来到我们这一桌敬酒时;新郎在我耳边悄悄对我说,你看那穿红衣服的伴娘,就是我曾给你讲过的前沟村李大爷家的三丫头。一听此言,我一下子转过身注视着她,只见她有着秋水般明澈的眸子,青春勃勃的脸庞
上漾着纯真的笑容。我情不自禁地站起身,斟了满满一杯酒,走到三丫头面前,对她说,我敬你一杯酒,我听过你的故事,一直想见到你.我从你身上懂得了什么叫纯真如水……这故事还得从我这位学生身上说起。
那是在六年前;我这位学生师范刚毕业。毕业前夕,他和他的女友及另外两个同学一同来到河南农村搞社会调查,在一个叫前沟村的偏远山村呆了一个多星期。在这一个多星期里,他们被这里的贫困深深地震撼了,他们没有想到在今天的中国还有这么穷的地方。怪不得安徽一对作家夫妻发出了中国农民最苦,中国农民最难的呐喊。他的女友拿出糖果分给小朋友们吃,小朋友问;现在不过年怎么能吃糖,村里大人小孩很少有穿袜子的,一位小男孩看到他们吃方便面,对他们讲,他就想生病发高烧,那样妈妈就会买这好吃的面条给他吃;当时他们听了泪如泉涌。
村里有所小学;就是两间不遮风雨,摇摇欲坠的破房子,从七八岁到十几岁的孩子混在一块儿读书。我的这位学生说他目睹了这一切后.他感到他的脚步已迈不出这个小山村了,他要在这块土地上留下来,虽然不是在这里生根、开花、结果,但最起码呆上几年.把这个小学办起来。他把自己的想法对女友讲了,女友也同意他的想法,愿意和他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