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时方妙用-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足。以佐熟地所不及。欲补脾。必先浓土。故取山药具土气之冲和。以佐白术所不及而为脾
肾之总根者。则在命门。命门之外。为两肾坎外之耦也。两肾之中。为命门。坎中之奇也。
方中。附子入命门血分。肉桂入命门气分。二药温养水脏。为生生之本。即邵康节先生所谓
地下有雷声。春光弥宇宙是也。又合生脉散(人参五味麦冬。)之酸甘化阴。俾辛热之阳药
不
。再加鹿茸为血气所长。较无情之草木倍灵。外以朱砂为衣者。取其色赤入心。
内经云。心藏神。肾藏志。朱子论语注云。心之所之之谓志是也。各家之说不足凭。而
内经为三坟之一。证之圣经贤训。字字相符。医与儒。原非二道也。
卷一
痨症
属性:前人分别名色最多。其实铺张语。临症之际。反启人多岐之惑。大抵外感内伤。七情过
用。皆能致之。其症倦怠少食。或常畏寒。或常发热。或寒热往来。气色日见憔悴。肌肉日
见消瘦。即将入痨症之门。若咳嗽不已。吐血时止时来。是既成痨症。法在不治。二症另立
一门。宜参看。
凡脉。极大极小极虚。皆痨也。但渐缓。则渐渐有生意。若渐数。则渐入死门。若数而
兼紧弦。十不救一。左右关俱弦。死期不远。
昔人谓此症服寒凉之药必死。愚以为不尽然。火盛抽薪。正不可无权宜之计。火平即舍
去。亦何害哉。且寒凉之药不可久服。人人俱知也。唯滋阴降火。及不凉不温之品。最足误
人。余每遇痨病之家。未诊时。见其案上有薛氏医按景岳全书医方集解本草备要等书。曰以
麦门冬代茶。则不复与诊。知其中于药魔。定其必死也。余素不喜寒凉。姑以寒凉方之不可
弃者。首列之。
肺痿声嘶。喉痹咳血烦躁。宜
x滋肾丸。x(九十四)
小便癃闭者。亦宜之。
血热妄行。脉洪大。身壮热。或吐血。或衄血。宜
x四生丸。x(一目)
吐血便血。妇人血崩血淋。及伤寒斑黄未已而吐血者。宜
x犀角地黄汤。x(九十九)
骨蒸发热。日静夜剧。及妇人热入血室。胎前发热者。宜
x地骨皮散。x(九十五)
午后发热。盗汗不止者。宜
x当归大黄汤。x(六十五)
吐血衄血盈盆盈斗者。忌骤用苦寒及辛温之药。急用后方。服后熟睡。勿触其醒。则立
可重生。一夜复元。宜
x独参汤。x(八)
胃中湿热。身黄溺赤。口疮牙床糜烂。吐血衄血。宜
x甘露饮。x(八十七)
感秋燥之气。咳嗽不已。宜
x泻白散。x(八十六)
感秋燥之气。洒淅恶寒。寒已发热。渐至咳嗽误以参木补之。致肺中之热。无处可宣。
急奔大肠。食入。则不待运化而出食不入。而肠中之垢。亦随气奔出。泻痢不休。宜以润肺
之药兼润其肠。则源流俱清。寒热咳嗽泄利。一剂俱止。此喻嘉言得意之法也。宜
x泻白散x
去粳米。如黄芩阿胶杏仁。
梦遗失精。及梦与鬼交。宜x封髓丹。x(七十四)
午后发热。腰痛足酸。服六味丸不效者。宜x大补阴丸。x(二十三)
气上逆。烦热呕吐。若惊悸不眠。宜x温胆汤。x
加真阿胶枣仁。(九十)
气 郁之属于肺者。属于肺之燥也。诸痰喘呕之属于上者。亦属于肺之燥也。宜
x清x
x燥救肺汤。x(七十六)
以上诸方。虽曰寒凉。却能培养生气。为痨门不可少之方。亦是权宜暂用。为痨门不可
恃之方。
痨字从火。未有痨症而不发热者。世医以若寒为戒。谓滋阴一法。最为妥当。而不知此
症多是阴盛为病。滋阴是益其病也。人皆曰。阴虚则火动。吾独曰。阴盛则火动。何以言之。
心肺在上。阳之位也。胸中之阳宣布。如日月一出。爝火无光。何有发热之病。唯下焦之阴
气一盛。上干阳位。足太阴脾之湿气动而为水饮。干于手太阴肺。则咳嗽不已。足少阴肾之
寒气动而为阴血。干于手少阴心。则吐血不休。虚痨以此二症为提纲。非阴盛所致而何。且
心肺之位。如太空也。下焦之阴气上冲。阴霾密布。白昼亦如长夜。不独灯烛之火有光。
即腐草萤虫。俱能生光。岂非阴盛火动之一证乎。况人身中有龙雷之火。非诸经之火可比。
然必阴云四合。而龙雷方得遂其奔腾之势。而烈日当空。雷龙潜伏矣。以下诸方。皆退热之
良法。学人须当细玩。
一仲景法。以小建中汤为主。方中桂枝生姜。宣胸中之阳。即所以除阴火也。后人识见
不及古人。虑姜桂之热。只用温补之品。东垣云。参 甘草。为泻火之良药。又云。甘温除
大热。视古方虽低一格。犹有先民之矩 。
宣肺阳。则天气清明。地气不能蒸湿而为云。而龙雷之火不作。为退热一大法。计八方。
保元汤。(七)补中益气汤。(五)当归补血汤。(六)四君子汤。(一)六君子汤。(二)五
味异功散。(四)香砂六君子汤。(三)归脾汤。(二十一)
以上八方。皆手足太阴之药补也。退热进食除痰止血极验。唯咳嗽一症。方由饮邪方中
人参。其味甘苦属阴。其质柔润多液助湿非饮症所宜。故仲景于咳嗽症。去人参。加干姜五
味。或再加细辛三味为主。寒热燥湿之药随宜加入。其法最妙。不可不知。如肺燥肺热。人
参又为要药。
宣心阳。则离光普照。爝火无光。又为退热一大法。计十方。
附子理中汤。(一百零七)近效术附汤。(一百零六)人参养荣汤。(十二)圣愈汤。(十
八)正元丹。(二十)二加龙骨汤。(三十二)黑锡丹。(三十)术附汤。(一百零五) 附汤。
(一百零五)参附汤。(一百零五)
以上十方。皆手足少阴之药。治验同前。通有流精气扶元气补火以攻水之妙。但吐血症。
以理中汤照古法等分煎服神妙。或照仁斋直指。加木香当归亦妙。所以妙者。血得暖。则循
行经络。干姜与甘草并相之功也。或用炙草四钱。干姜炮黑二钱。三味子二钱煎服。亦妙。
引火归源。用八味丸。自薛立斋张景岳以后。皆奉为枕中之秘。其实治标之法。不可常服。
余每见久服滋阴之剂。发热日甚。后医翻前医之案。谓热药固不可用。而以地黄滋阴之品。
倍用以制其毒。则能引火归源。其热气退。投以八味地黄汤等。初服一二剂如神。再服一二
剂。不甚见效。再服三四剂。虚症大作。其热如焚。病家或疑桂附之误。而更医。或信任不
疑。而归咎于附子之制法不佳。其肉桂之产非道地。视二药如鸩。遂以滋阴者枉其归阴。所
以然之故。千古无一人悟。及余谓一一明之。盖阴气居于阳位。邪火因而窃动。忽得桂附扶
胸中之阳。则邪火自然退听而不敢动。故初服而效。至三四服而不效者。习以为常也。至五
六服而发热更甚者。桂附阳药之少。不敌地黄一派阴药之多也。或曰数方中阴药数倍于阳药
。阳药固掣肘而不尽其量。宜其不效。何以前效而后不效欤。余曰。此问正不可少。个中机
关。必须识破。然后可以得病情。凡阴药性柔而行缓。缓则相续而不绝。阳药性刚而行急
。急则迅发而无余也。胃如分金之炉。一柔缓而逡巡不进。一刚急而捷足先登。入咽之后。
但见桂附之扶阳。若忘地黄之滋阴。故初服而效。至于数服。桂附虽烈。无如前日之地黄等
药。缓行未了。又得新入之地黄以助之。势可相敌。故三四服不甚见效。乃服至五六剂而大
发者奈何。盖以每日所服之桂附。如火一发而无余。而同剂中之地黄等药。如水之渐注。
不骤之积日多。些少之桂附。安能与之为敌。宜其服之增热也。天地间两可之见。最为误事。
不可不知。
八味地黄汤。(十五)全真一气汤。(三十一)十味地黄丸。(十九)
痨症愈后。不可无调养之法。丸剂优于汤药。宜
八味地黄丸。(十四)天王补心丹。(十三)龟鹿二仙膏。(十七)还少丹。(十七)全鹿
丸。(二十五)八味地黄丸。(十五)加味虎潜丸。(二十四)
卷一
附录慎柔五书
属性:凡久病服寒凉。气伐过多。以至三阳气衰。痰凝气滞。以调元之剂治之。阳气一动。则
少阳先升。少阳欲先出。前有太阳。后有阳明。遏截不能伸。少阳之气至太阳。太阳与之并
则寒。与阳明并则热。适成寒热疟状。非真疟也。其太阳气达。遂有伤风之状。鼻塞恶风寒
之症见矣。阳明气达。则有作泻之症。此时正当调脾补元。分头施治。则旧病尽脱矣。
损病。六脉俱数。声哑口中生疮。昼夜发热无间。经云。数则脾气虚。此真阴虚也。用
四君。加黄 山药莲肉白芍五味子麦冬煎。去头煎不用。止服第二三煎。此为养脾阴秘法也。
服十余日。发热渐退。口疮渐好。方用丸剂。如参苓白术散。亦去头煎。晒干为末。陈米锅
焦打糊为丸。如绿豆大。每日服三钱。或上午一钱。百沸汤下。盖煎去头煎。则燥气尽。遂
成甘淡之味。淡养胃气。微甘养脾阴。师师相授之语。毋轻忽焉。
愚按。煎去头煎不用。黄履素(讳承昊)折眩漫录。亦云神妙秘法。
又按。以淡补脾之说。余一时亦不能会悟。后得徐灵胎书。谓五味各有所属。味甘属土。
然土实无味也。故洪范论五行之味。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KT 作辛。皆即
其物言之。惟于土则曰稼穑作甘不指土而指土之所生者。可知土本无味也。无味即为淡。淡
者。五味之所从出。即土之正味也。故味之淡者。皆属于土。如茯苓山药石斛之类是也。五
脏皆受气于脾。故脾为五脏之本。五味皆托始于淡。故淡为五味之本。慎柔黄履素煎去头煎。
取无味之味以补脾。诚秘法也。
卷二
肿
属性:(肿者。皮肤肿大也。胀者。心腹胀满也。臌者。心腹痞满。而四肢瘦小。昔人谓之蛊
肿症。从来有气肿水肿之辨。内经以按之 而不起者为气。即起者为水。后医多反其说。
然气滞水亦滞。水行气亦行。正不必分。总以不起为肿甚。即起为肿轻。肾囊及茎中肿。大
多死。
脉本沉。 若浮而弦。宜发汗。 若浮而鼓指有力。宜越脾汤。 若浮在皮外。多死。 若
沉而紧。宜麻黄细辛附子之类。 若沉而缓。易愈。 若沉而微细。宜温补。
初起。面上微肿。两目下名卧蚕。更肿些。一身觉重滞。微喘。小便不利。即肿症之渐。
宜
如皮肤肿大。气喘小便不利。宜
x五皮饮。x
上肿。宜发汗。加苏叶防风杏仁各三钱。下肿。宜利水。加猪苓防己各二钱。木通一钱。
小水多。为阴水。加附子干姜各二钱。白术三钱。川椒木香各一钱。小便不利。为阳水。加
防己猪苓知母各二钱。凡脉虚人羸。宜加白术人参肉桂附子。脉实人健。加莱菔子枳壳各二
钱。凡畏风之甚。宜加生黄 。三四钱。或再加附子二钱。(八十)
如小便点滴俱无。气喘口不渴。宜
x滋肾丸。x(九十四)
如前药不效。宜用济生肾气丸。药料作汤服。或前症愈后。亦以此丸服一月收功。
x济生加减肾气丸。x(一百零九)
如服利水之药。而小便愈少者。
x补中益气汤。x
首煎照常服。二煎服后。以手指探吐。(五)
愚按。水肿病。浅者照上法治之愈矣。深者。必遵金匮五水而治之。余着有金匮浅注。
颇有发明。风水由于外邪。法宜发汗。皮水者。外邪已去经而入皮。故不恶风。病在皮间。
故内不胀而外如鼓皮病不涉于内。故口不渴。然水在于皮。亦必从汗以泄之也。石水病在脐
下。阴邪多沉于下。法用麻黄附子甘草汤。重在附子。以破阴也。黄汗者。外邪伤心。郁热
成黄。胸满。四肢头面俱肿。病在于上。法用桂枝汤。加黄 。啜热粥以取微汗。重在桂枝。
以化气。尤赖啜粥取汗。以发内外交郁之邪也。唯正水一症。正内经所谓三阴结谓之水。结
则脉沉。水属阴则脉迟。三阴结。则下焦阴气不复与胸中之阳相调。水气格阳则为喘。其目
窠如蚕。一身尽肿。可知金匮之论甚精。徐忠可之注甚妙。试节录之。金匮云。寸口脉浮而
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
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
沉则脉络虚。伏则小便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徐忠可注云。此段论正水
之由也。谓人身中健运不息。所以成云行雨施之用。故人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人之气。
以天地之疾风名之。寸口脉主上。犹之天道必下济而光明。故曰阴生于阳。趺阳脉主下。犹
之地轴必上出而旋运。故曰卫气起于下焦。今寸口脉浮而迟。浮主热。乃又见迟。迟者。元
气潜于下也。既见热脉。又见潜脉。是热为虚热。而潜为真潜。故曰热潜相搏名曰沉。言其
所下济之元气。沉而不复举也。今趺阳脉浮而数。浮主热。乃又见数。数者。卫气止于下也。
既见热脉。又且止脉。是于客气为热。而真气为止。故曰热止相搏名曰伏。言其宜上出之卫
气。伏而不能升也。从上而下者。不返而终沉。从下而上者。停止而久伏。则旋运之气几乎
熄矣。熄则阴水乘之。故曰沉伏相搏名曰水。见非止客水也。又恐人之不明乎沉伏之义。故
又曰。络脉者。阴精阳气所往来也。寸口阳气沉而在下。则络脉虚。小便者。水道之所从出
也。跌阳真气止而在下。气有余即是火。火热甚。则小便难。于是上不能运其水。下不能出
其水。又焉能禁水之胡行乱走耶。故曰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水者。即身中之阴
气。合水饮而横溢也。沉伏二义。俱于浮脉见之。非真明天地升降阴阳之道者。其能道只字
耶。
此仲景所以为万世师也。徐忠可此注。妙不可言。独惜仲景不立方。忠可又不补出应用
何方。致世之患此者。或死于庸医之舟车丸神佑丸疏凿饮子等方。或死于明医之实脾饮济生
肾气丸补中益气汤导水茯苓汤等方。以挺与刃。余又不忍坐视而不救。故拟方于后。
卷二肿
消水圣愈汤
属性:治水第一方。然必两手脉浮而迟。足趺阳脉浮而数。诊法丝毫不错。一服即验。五服全
愈。否则不可轻用此秘方也。大道无私。方不宜秘。然黄帝有兰台之藏。长桑有
一恐轻试之误。一恐泄天地之机也。余出此方。以俟一隅之反。非谓一方可以
天雄(一钱制) 牡桂(二钱去皮) 细辛(一钱) 麻黄(一钱五分) 甘草(一钱
炙) 生
姜(二钱) 大枣(二枚) 知母(二钱去皮) 水二杯半。先煎麻黄。吹去沫。次入诸药。
煮
八分服。日夜作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水盛者。加防己二钱。
天雄补上焦之阳。而下行入肾。犹天造下济而光明。而又恐下济之气潜而不返。故取细
辛之一茎直上者以举之。牡桂暖下焦之水。而上通于心。犹地轴之上出而旋运。而又恐其上
出
施之用。若潜而不返。则气不外濡而络脉虚。故用姜枣甘草。化气生液。以补络脉。若止而
不上。则气聚为火。而小便难。故以知母。滋阴化阳。以通小便。且知母治肿。出之神农本
草经。而金匮治历节风脚肿如脱与麻黄附子并用。可以此例而明也。此方即仲景桂甘姜枣麻
卷二肿
辛附子汤
属性:加知母一味。主治迥殊。可知经方之变化如龙也。
野老某。年八旬有奇。传予奇方。用生金樱根。去粗皮一两半。吴风草三钱。香菌极小
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