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092-时方妙用 >

第7章

092-时方妙用-第7章

小说: 092-时方妙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虚人及产后。加阿胶甘草。亦有下鲜血而非火症者。若血带黯而成块者。属热者少。属 
寒者多。俱宜从脉症细辨之。若口中和。脉细。小便长。手足冷者。属虚寒无疑。宜以理中 
汤。加灶心土八钱主之。下血多者。宜间服黄土汤。一日二服。三日渐愈。盖以脾胃如分金 
之炉。理中汤分其清浊。是治其本源也。屋漏水。即血水之黯滞不稠者。为虚寒症。误用寒 
凉攻破所致。若见咽痛。语言无序。半日必死。亦用理中汤救之。 
一医书云能食者轻。不能者重。绝食者死。发呕者死。盖不能食。有食滞。即宜以平胃 
散加消导之药。若脾胃虚弱。即宜用香砂六君子汤及理中汤。健脾以运胃。又有辨于其微者。 
不 
即是噤口痢。丹溪用人参石莲肉黄连煎汤。入生姜汁。徐徐呷之。只认作湿热上冲之症。故 
不效。宜参上诸法治之。若食入即吐不利于香砂橘半者。宜用干姜黄连黄芩汤。苦辛以开拒 
格。若胸满而吐。及干呕吐涎沫者。宜吴茱萸汤。温镇以和土木。其效如神。○凡心下痞满 
。从仲景三泻心汤。及浓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等。择用如神。 
一医书云。妇人新产即发痢者死。余放金匮白头翁汤加甘草阿胶之例。可知产后宜照病 
用药。毫无顾忌。又云小儿出痘后即发痢者死。余以为不尽然。大抵产后失于过温致死痘后 
失于过寒致死。俱因病而药之。不必泥于一说。 

卷三
恒法
属性:一痢疾无外症恶症。但见里急后重便脓血者。三日内。俱宜 
x芍药汤。x(六十) 
一痢疾腹中撮痛。或下血片。及噤口恶痢。诸药不效者。宜 
斗门秘传方。(七十) 
一痢疾不论新久。以陈米汤送下香连丸三钱。一日三服。极验。至于久痢。以四君子汤 
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汤送下。法本薛氏多效。 
一久痢诸药不效。审其为虚脱不禁无余邪者。宜 
x真人养脏汤。x(七十五) 
一久痢流连不愈。愈而又作。名为休息痢。是堵涩太早。余邪未尽。宜羊脂四钱。白蜡 
三钱。黄连末三钱。白蜜八钱。乌梅肉炒研末二钱。血余灰三钱。煎搅为丸丸如桐子大。以 
米饮送下三十丸。日三服。此孙真人法也。○又有服补中益气汤。不应。反下鲜紫血块者。 
此久风成食泄。风气通于肝。肝伤不能藏血也。宜玉屏风散。去白术。倍防风。加羌活葛根 
升麻主之。宜 
x玉屏风散。x(六十七) 
一洞泄寒中。注下水谷。赤痢白痢。食已即出。 
食物不消者。宜 
x圣济附子丸。x(七十) 

卷三
时疫
属性:(修园新订) 
程山龄云。时疫之症。须知有来路两条。去路五条。何谓来路两条。疫有在天者。在人 
者。如春应温而反寒。夏应热而反凉。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非其时而有其气。自 
人受之。皆从经络而入。或为头痛发热咳嗽。或颈肿发?大头风之类。斯在天之疫也。若一 
人之病。染及一室。一室之病。染及一乡。以及阖邑。病气秽气。互相传染。其气从口鼻而 
入。其见症。憎寒壮热。胸膈饱闷。○吐黄涎。乃在人之疫以气相感。与天无涉。所谓来路 
两条者此也。夫在天之疫。邪从经络入。寒多者。治以辛温。宜五积散。热多者。治以辛凉。 
宜九味羌活汤。审其气虚不能作汗者。宜人参败毒散。热甚格邪。不作汗者。宜防风通圣散。 
若发颐及大头症。是风火相乘而为毒。宜防风通圣散。加牛蒡子金银花桔梗贝母栝蒌仁之类。 
俾邪从经络入者。仍从经络出。此以发汗为去路也。在人之疫。邪从口鼻入。或香苏饮。 
加玉竹川芎忍冬。或神术散。加葛根葱头。或藿香正气散之类。俾其从口鼻入者。仍从口鼻 
出。此以解秽为去路也。至于经络口鼻所受之邪。传于阳明之经。则为自汗大渴大热斑黄等 
症。宜甘露饮。生其津液。以为胜邪回生之本。甚者必用人参白虎汤。以清阳明散漫之热。 
此以清火为去路也。如入于胃腑。则为谵语发狂。大便实小腹拒按等症。宜三一承气汤下之 
。或内有实热外有实邪者。宜防风通圣以两解。此方。疫症第一良方用之得法。不论新久。 
头头是道。此以攻下为去路也。复有虚人患疫。或病久变虚。或误治变虚。须用四物汤四君 
子汤补中益气汤等加减。此以补养托邪为去路也。要之疫症必从大汗而解。人壮者。不战而 
汗。人虚者。必战栗而后大汗。汗未彻者。俟七日后而又作汗。以上五法。该于发汗一法之 
中。散邪。是发汗正法。而秽浊之气袭经络。不以辛香解之。则汗不出。火邪内燔。血干津 
涸。非清火。则阴气不滋而汗不出。胃气壅塞不攻。其实。则浊气不解。而汗不出。汗由液 
化其出自阳。其源自阴。非补养阴阳。则气血不充。而汗不出。此发汗一法。为治疫大关头 
。有汗则生无汗则死。若治之失法。或涸其汗源。或强逼使汗皆枉其死也。可不慎哉 
未汗。宜阳脉。忌阴脉。 已汗。宜阴脉。忌阳脉。 

卷三
避疫法
属性:避疫之法。惟在节欲节劳。仍勿忍饥以受其气。○胆为中正之官。胆气壮。则十一经之 
气赖以俱壮。邪不能入。○医统云男人病邪气出于口女人病邪气出于前阴。其对坐之间。必 
须识其向背。或以雄黄涂鼻孔中。从容察位而入。 

卷三
暑症
属性:洁古谓动而得之为中热。静而得之为中暑。暑阴而热阳。未免称名不正。盖夏日炎炎。 
人触之则生暑病。即为中热。无非动以得之。他若畏热求凉。凉袭于外。则为发热恶寒头痛 
项强等症。宜九味羌活汤以散之。凉中于中。则为吐泻肠痛。宜理中汤以温之。若兼烦躁则 
间用凉水调下大顺散病虽作于暑月。不得以暑病名之也。大抵暑症辨法。以口渴烦心溺赤身 
热脉洪而虚为的。轻者为伤。以六一散荡涤热气。从小便而泄。若暑热闭郁而无汗。必用香 
薷饮。发越阳气。彻上彻下。解表兼利小便。则愈。重者为中。大渴大汗。宜白虎加人参汤 
主之。或汗出身热而两足冷者。是暑而挟湿。宜白虎加苍术汤主之。若中暑昏闷不醒并伏暑 
停食吐泻。用半夏四两醋煮茯苓甘草各二两。共为末。以生姜汁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六 
十丸。开水送下。若昏愦不醒者。研碎灌之立苏。此孙真人之神方也。(名消暑丸。为暑症 
第一神方。)至于生脉散清暑益气汤。为暑伤元气而立。或预服以却暑。或病愈后以收功。 
非暑病正方也。 
六一散(五十二) 香薷饮(四十一) 清暑益气汤(九十六) 生脉散(七十八) 

卷三
湿病
属性:湿有从外入者。有自内得者。阴雨湿地。皆从外入。其症头重腰冷。一身尽重。冷浆瓜 
果。皆自内得。其症泄泻腹胀。肠有水气。淋浊痰饮。然外湿亦可渐入于内。内湿亦有浸渍 
于外。失此不治。则郁而为热。变症多端。不可不察。湿脉多缓。(是怠缓。非和缓。) 浮 
大者易治。沉细小者难医。 
一内外湿总方。宜 
二陈汤加苍术白术羌活王之。○外湿加紫苏防风猪苓泽泻干葛木瓜主之。○内湿。加木 
通泽泻砂仁木香。食积。加山楂麦芽枳实。寒湿。加干姜。湿热。加黄连黄芩。热轻者。只 
用连翘。○槟榔时嚼。亦妙。(八十二) 
受湿腰痛。其痛冷重沉着。如带五千钱。宜肾着汤。(八十四) 
白浊不止。为湿热下注。妇人白带亦然。宜萆 厘清饮。○如妇人白带。加半夏芡实苡 
仁黄柏生白术主之。(八十三) 
一伤湿一身尽痛。不可转动。宜 
一味白术酒。(八十五) 
一苍术多脂易霉而治湿。与僵蚕死于风而治风。驴皮动火制成阿胶而降火。俱是造物妙 
处。即大易所谓同气相求。内经所谓衰之以其属是也。盖湿邪在人肠胃。原自不安。一得苍 
术。气味便与之合一。气从汗出。味随水谷下行。先诱之。而后攻之也。 

卷三
头痛
属性:大抵暂痛为邪。久痛为虚。邪则分寒热而除之。虚则审阴阳而补之。然亦有久痛为邪所 
缠。新痛因虚而发者。当因脉证而辨之。 
脉浮滑者生。短涩者死。 
一伤寒六经俱有头痛。太阳痛在脑后。必连项强。宜九味羌活汤。加葱白三根。○阳明 
痛在额前。必连目眶。宜升麻葛根汤。○少阳痛在侧。必兼两胁痛多呕。宜逍遥散。去白术。 
加半夏黄芩川芎。○太阴无头痛。然湿土动而生痰。亦为头痛。宜二陈汤。加制南星苍术川 
芎。○少阴头痛。脉细俱欲寐。宜五积散。加细辛附子。○厥阴头痛如破。干呕吐涎沫。宜 
吴茱萸二钱。人参一钱五分。生姜四钱。大枣四枚。水煎服。名吴茱萸汤。 
一火邪头痛。火盛者宜竹叶石膏汤加减。方见伤寒。如火势轻者。只用辛凉之品。火郁 
发之之义也。宜 
x加味逍遥散。x加葛根二钱酒炒。黄柏一钱。薄荷五分。(四十八) 
一气实有痰。或头重眩晕。用大黄酒炒三遍为末。茶调三钱服。此釜下抽薪之法也。 
一偏头痛。宜 
x二陈汤。x偏在右者。宜沙参一两酒炒。黄芩黄连川芎防风制南星之类。偏在左者。 
加当归一 
气虚头痛。宜 
x补中益气汤。x少加川芎蔓荆子之类。(五) 
一血虚头痛。宜 
x四物汤。x倍川芎。加黄柏知母。少加蔓荆子细辛之类。(九) 
x当归补血汤。x加鹿茸五钱。水酒各半煎。(六) 
一眉棱角痛。宜半夏六钱。生姜三片。水煎。调沉香末五分服。 
一真头痛。痛甚。脑尽痛。手足寒至节不治。然不忍坐视其死。急灸百会。吞黑锡丹。 
(三十) 
一肾虚头痛。诸药不效。宜 
x六味汤。x去丹泽。加枸杞三钱炙甘草细辛各一钱。川芎二钱。肉苁蓉三钱五分。 
○如命门火 
一蒸法最效方。用川芎半两。晚蚕砂二两。僵蚕如患者年岁之数。以水五碗。煎至三碗。 
就砂锅中。以浓纸糊满。中间开钱大一孔。取药气。熏蒸痛处。每日一次。虽年久者。三五 
次永不再发。 

卷三

属性:普明子曰。瘰 者。肝病也。肝主筋。肝经血燥有火。则筋急而生瘰 。多生于耳前后 
者。胆之部位。胆与肝相表里。其初起。即宜消瘰丸消散之。不可用刀针。及敷溃烂之药。 
若病久已经溃烂者。外贴普救万全膏。内服消瘰丸。并逍遥散。自无不愈。更宜戒恼怒。断 
煎炒及发气闭气诸物。免致脓水淋漓。渐成虚损。患此者可毋戒欤。 
(新采)x消瘰丸。x 
此方奇效。治愈者不可胜计。予亦刻方普送矣。 
元参(蒸。)牡蛎( 醋淬。)贝母(去心蒸。各四两。) 
共为末。炼蜜为丸。每服三钱。开水下。日一服。 
愚按普明着医学心悟一书。逐未亡本。用之鲜效。唯此方平淡而神奇。当共宝之。但耳 
前后为少阳部位。(渠云肝之部位者误也。故改正之。) 

卷三
眩晕
属性:内经云。上虚则眩。又云。肾虚则高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皆指不足而言仲景论眩。 
以痰饮为先。丹溪宗河间之说。亦谓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皆指有余而言。前圣后贤。何其 
相反至此。不知此症不离于肝。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此风非外来之风。指厥阴风木 
而言。厥阴风木。与少阳相火同居。厥阴气逆。则风生而火发。故河间以风火立论也。风生 
必挟木势而克土。土病则聚液而成痰。故仲景以痰饮立论。丹溪以痰火立论也。然一身聚邪 
之处。即为偏虚之处。头为诸阳之会相火得以逆行上 者。非上焦之虚而何。肾为肝母。 
肾主藏精。精虚则髓海空而头重。故内经以上虚及肾虚髓海不足立论也。言虚者。言其病根。 
言 
脉数热多 脉涩血少。 弦为肝风。 滑实痰责。 虚小气虚。 大为病进。 
一眩晕脉弦发热。或寒热往来。宜 
x逍遥散。x加半夏天麻钩藤主之。(四十八) 
一眩晕脉数或滑实。大小便闭。胸胁作痛。耳聋耳鸣多怒。凡属肝经实火。宜 
x当归芦荟丸x○此法。从喻嘉言寓意草医吴添宫之母一案得来。 
一眩晕脉涩。乃精气不足。欲荣其上。必灌耳根。宜 
x六味地黄汤。x倍地黄。去丹皮泽泻。加细辛炙甘草各一钱。川芎二钱。枸杞子三 
钱。肉苁蓉 
一脉虚细弱小。是气虚。宜 
x补中益气汤。x加天麻半夏钩藤。(五) 
一脉弦而滑。眩晕而呕逆。为痰饮。宜泽泻四钱白术二钱水煎服。或用二承汤。加天麻 
合此二味。 
一实火眩晕不可当。宜大黄酒炒三遍研末。茶调下二三钱。 
一虚眩诸药不效。宜鹿茸五钱。酒煎去滓。入麝香少许服。缘鹿茸生于头。以类相从也。 
一眩晕大虚。诸药不效。及虚人愈后调理。俱宜正元丹。(二十) 
x桂附八味丸。x(十五) 

卷三
眼目
属性:眼目一症。古有五轮八廓及七十二症之辨。其实不足凭也业是科者。庸妄固无论已。而 
高明之士。于实症。则曰风曰火。于虚症。则曰肝血少曰肾水衰。言之亲切有味。而施治则 
毫无少效。且以增病。余历数交游。凡目痛者。无不因医而致瞽。即有一二幸免者。原为轻 
浅之病。即不服药亦愈。于医固无与也。盖此症除风火赤肿外障等症。外而一切目视无光及 
昏黑倦视等症。皆为阳虚。心肺为上焦之阳。心属火。火能烛物。肺属金。金能鉴物。二脏 
之阳不宣则火不能烛。金不能鉴矣医者不知。以补血之药滋肝。以补水之药滋肾。下焦之阴 
愈盛。则上焦之阳愈虚。且令下焦阴气。上加于天。白昼如夜。爝火有光。阴云四合。龙雷 
飞腾。原欲滋阴以降火。其实滋阴以助火。火盛则遂增出赤肿红丝 肉羞明诸火象。渐成废 
疾矣。予非专业此道。不敢多言。请向瞽者而询其所服何药。所点何药。便得前车之鉴。今 
于眼科所未载外。搜出数方。以救逐流之弊。 
x四君子汤。x(一。加肉苁蓉川椒菟丝为丸。治虚寒症。)豆腐一块。(中挖一空。 
入朴硝一二钱。仍用豆腐盖上蒸出水即以此水洗目效。治实热症。) 
桂附地黄丸(十五)当归补血汤。加鹿茸三钱。(六)磁珠丸。(二十六)还少丹。以菊 
花汤 
送下。(十六)初起翳障。不可遽用点药。及一切洗药。盖目不染尘。药汁入目。亦见羞涩。 
唯用洁净开水。以洁净茶盏盛之。用洁净本色绢片。乘热淋洗。洗后水混浊。换水再洗。洗 
至水清无垢方止。如此数次即愈。水内并不用药。名天然水。水必煎沸者。以热能散风。水 
能制火也。 

卷三
耳聋
属性:肾开窍于耳。固也。而肾脉却不能上头。肾与心交。假道于心之腑以上耳中之穴。曰听 
宫。小肠之经脉贯之。为司听之神所居之位。其形如珠。皮膜包裹真水。若真水破而耳立聋。 
有为大声所振而聋者。皮膜破也。或聋或不聋者。心肾不交也。宜磁朱丸交媾水火。有先耳 
鸣而后聋者。肾虚不能开藏。阴气窒塞于阳窍也。宜六味丸。去丹皮重加磁石。再加五味子 
龟板胶为丸。令阴气自盛于本宫。不触于阳窍。若感冒暴聋。总不外少阳一经。足少阳胆脉。 
绕耳输。手少阳三焦脉。入于耳。邪气壅实。听官为其所掩。宜逍遥散。去白术。加黄芩 
半夏生姜玉竹大枣主之。如风火交煽。宜防风通圣散。肝火炽盛。宜芦荟当归丸。尺脉弱 
者。宜桂附地黄丸。尺脉数者。宜大补阴丸二丸俱加磁石菖蒲苁蓉之类。神而明之。存乎其 
人。非可以笔楮传者。 
浮大为风。洪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