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普通心理学(1) >

第38章

普通心理学(1)-第38章

小说: 普通心理学(1)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早在新生婴儿即已存在。又有人报导,大脑两半球对言语刺 
激和非言语刺激,在婴儿的早期即表现出功能上的差异。例 
如对出生1周至10个月的正常婴儿的研究表明,左半球对语 
词刺激产生的平均诱发电位较大,而右半球对非语词刺激的 
① 
平均诱发电位较大  。 
① 
参见M . . 
F Gardiner. .  . 
D O  WalterIn,     Lateralization in the Nervb 
cus System,1976。 
 
 
普 通 心 理 学 
? 331? 
对12岁以前的儿童,如果他们的后部语言区受损伤,他 
们已发展的言语完全丧失,但一年后会开始恢复,而且有希 
望学习完善的言语。因为幼儿优势半球语言区损伤后可以由 
非优势半球的这个相应部位起代偿作用。可是这种损伤若发 
生在12岁以后,儿童一般就难以再学会言语。 
说话时不单单只有言语运动分析器的活动,言语听觉分 
析器的活动也参与其中。说话者的话音需要被他本人听到,他 
的听觉在言语活动中执行着监督作用。因此说话过程中的反 
馈传入信息,不仅是言语发音器官的动觉信息,还包括来自 
听觉分析器的听觉信息。用人为方法阻断说话人对自己话语 
的听觉,会发现他话语的流畅性和准确性都受到明显的损害。 
初学言语的过程也表明言语听觉对言语运动的这种监督作 
用。学习语言的人起初不具备听觉监督能力,所以发出的语 
音常出错误而不能自知,他需要依赖教话者的听觉的监督和 
校正。以后,由于学习,他本人建立并巩固了关于标准语音 
的听觉表象,学话者才具有了自我判别语音的能力,于是这 
种听觉的监督作用要求由教话者转移到说话者本人。 
言语也要求视觉分析器活动的参加。这主要表现在阅读 
和书写活动中。儿童在学习识字过程中,就在已形成的口语 
的基础上,通过言语运动分析器、言语听觉分析器和言语视 
觉分析器的协同活动,逐渐建立起字形、字音和字义的联系 
系统。在书写训练中,除发音器官的动觉参与外,还有手、臂 
的动觉参与这样的联系。 
 
 
? 332? 
普 通 心 理 学 
三 表达性言语和印入性言语的脑机构 

言语活动的过程包含着许多不同的心理生理因素,其中 
每一个因素都以大脑皮层的不同部位或系统为其神经基础。 
虽然言语活动各个环节在大脑上并没有截然划分的空间定 
位,但皮层的不同部位或系统在协同活动的条件下是有相对 
的机能分工的。A.P.鲁利亚对言语活动进行了系统的神经 
心理学研究,他所获得的结果表明,表达性言语和印入性言 
语的脑机构是有所不同的。 
(一)表达性言语的脑机构 
为了形成完整而正确的句子,不能离开两个条件:其一 
是能正确区分和处理每一个词的词形变化(在俄语中),其二 
是能把若干个句子成分 (句素)适当地组织起来。鲁利亚的 
研究证明,这两种活动是由大脑皮层的不同机构实现的,而 
且二者存在明显的独着性。换言之,某些处理词形变化能力 
受到破坏的病人,其句素组织能力仍保持相对完好,而某些 
丧失句素组织能力的病人,则保留立处理词形变化的能力。据 
此,鲁 利 亚 提 出 言 语 信 息 编 码 过 程 的 句 素 器 官〃 
(PFOca‘NacF^'P'Fd   aeeaa‘)和言语信息编码过程的词形变 
eaa‘F‘NacF^'P'Fd   aeeaa‘)的概念。 
言语编码句素器官位于大脑皮层前部,词形变化器官位 
于脑皮层后部的特殊区域 (中央后回、颞部和顶- 枕部的言 
语区)。前者受到损伤的患者,表现出组织连贯的、扩展的句 
子的能力受到破坏,但却具有掌握和利用词形变化规则的能 
力;相反,上述皮层后部的特殊区域受损的病人,他们利用 
化器官 ( 
 
 
普 通 心 理 学 
? 333? 
词形变化规则的能力受到破坏,却仍保留着形成连贯而扩展 
的句子的能力。 
在言语信息编码的句素器官受到损伤的类型中,又具有 
几种不同的情形。 
表达性言语的起始因素是想要说话的动机,人若没有说 
话的动机,显然他就不会说出有意义的话来。动机的建立和 
维持是在大脑皮层额叶的参与下实现的。额叶的正常活动使 
人形成说话的动机或意图,并规划说话的程序。额叶损伤的 
病人,主动性言语受到严重破坏,只是保留着执行性操作的 
能力。病人能模仿地说话或复述性地说话,却难以主动挑选 
词汇。例如医生问他:〃你吃过午饭吗?〃他能够回答:〃我吃 
过午饭了。〃若是问:〃午饭吃的是什么?〃或〃什么时候吃的 
午饭?〃他就难以作答,因为回答后两个问题需要说话者主动 
地选择问句中所没有的词。 
当言语区前部(左半球额叶后部和前运动区)损伤时,引 
起的症候则与此不同:有时病人能说出复述性的连贯言语,但 
不能独立地把自己的思想扩展为言语;有时病人的言语中失 
去谓语结构,只剩下指示词;有时则出现外导的运动性失语 
症,类似于布罗卡失语症,完全不能说出流畅的连贯的言语。 
在言语编码的词形变化器官受损时,也有不同水平的破 
坏:左半球皮层中央后回下部损伤,引起作为言语发音动作 
基础的动觉内导作用的破坏;左半球颞上回后部受损时,患 
者难以区分音素,只把别人的话感知为模糊的声音流。这两 
种情形都是语音水平上的破坏。当左半球皮层的顶- 枕部损 
伤时,则产生语义性失语症:病人具备发音能力,却难以选 
 
 
? 334? 
普 通 心 理 学 
择适当的词,常用其它有关的词来代替;同时他的词形变化 
能力受到严重破坏,并不能掌握言语的语义体系。 
(二)印入性言语的脑机制 
感知言语的首先条件是区分出语音。左半球颞叶皮层二 
级区对此起着决定性作用。这一区域的损伤,导致听觉认知 
性失语症。左半球颞上回(或维尔尼克中枢)损伤的病人,有 
着听懂词意的愿望,并能进行听懂话语的主动尝试,但由于 
不能分辨语音,始终不能完成任务。 
印入性言语要求对句子有完整的理解。为此,就需要在 
记忆中保持句子的全部成分。当左半球颞区中部或颞叶深部 
受损伤时,造成听觉记忆性失语症,患者常由于遗忘句子的 
结尾而不能理解句子。 
理解完整而展开的话语还要求对它的各个成分进行同时 
性综合。当左侧顶枕部受损时,患者难以形成同时性空间图 
式,从而难以在思想上对言语构成〃语义图式〃,因此难以实 
现对话语的理解。 
最后,为理解完整而展开的话语,经常要求听话人主动 
地分析言语内容的最主要成分,有时还要理解〃言外之意〃。 
在这方面,大脑额叶部起着决定性作用。额叶的损伤,不一 
定影响简单句子的理解,但使复杂句子的理解成为不可能。额 
叶的功能保证着主动的探索愿望的形成、行为程序的制定和 
行为进程的监督。而所有这些,对于分析、理解艰深的文字 
作品或难懂的话语是必不可少的。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不同脑损伤所导致的主要障碍,只 
有额叶损伤的影响不是特异性的。额叶的病变造成一般行为 
 
 
普 通 心 理 学 
? 335? 
的主动性的丧失,形成目的、动机、计划的能力受到损害;言 
语方面的相应障碍只是一个局部表现。但上述的其余各种脑 
损伤所招致的言语损害则大多是特异性的。由此说明言语活 
动对于这些脑机构有着特定的依赖性;这也就意味着,有关 
的脑机构确实负担着特异性的各种不同的言语功能。 

第三节 个体言语获得的学说 

个体究竟是怎样获得言语的?为了回答这个复杂的问题, 
出现了种种学说。有些学说认为,后天的学习是个体获得言 
语的决定因素。如苏联心理学中以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为 
基础的言语形成理论,以及西方的斯金纳等人所主张的学习 
强化学说。而另一种理论,如乔姆斯基的转换- 生成学说,则 
着重强调个体言语获得的先天性因素。 

一 强调后天学习因素的学说 

苏联心理学对儿童言语获得过程的理解,是以条件反射 
学说,尤其是以两种信号系统学说为基础的。它认为,儿童 
言语系统的形成,归根结底是复杂的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这 
个过程包括语词和与之相应的具体事物的联系的建立,和语 
言诸成分本身之间联系的建立。 
在儿童学习言语的最初阶段,言语信号是和同时作用于 
儿童的情景的一切成分联系在一起的。这时儿童只对整个复 
合刺激物作相应的反应,而词则只是这些复合刺激物的组成 
成分之一。例如:9、10个月的婴儿在室内被母亲抱着的时候, 
 
 
? 336? 
普 通 心 理 学 
母亲问他:〃爸爸在哪里?〃婴儿会把头转向父亲的方向。如 
果这个复合刺激的一切成分都具备,儿童就会始终不变地以 
相应的反应来回答。可是,只要改变这些条件之一,如果把 
儿童放在床上,或者在另一个陈设不同的房间,或者改变声 
调,预期的反应也就不再出现。甚至在保持其它条件不变的 
情况下,也可以用其它声音或甚至重复任何同一个音节代替 
词来引起这一反应。这就表明,儿童此时还不能把词从复合 
刺激物中区分出来。 
下一步,是儿童的直观知觉起主导作用的阶段。这时,词 
是物体的某种个别特征的信号,而并不代表整个物体。例如 
在一个实验中,实验者说出某一物体的名称,要求儿童从许 
多物体中取出该物体,但是实际上这些物体中并没有所说出 
的物体,只有与它有某种相同特征的物体。在这种情况下,2、 
3岁儿童因为找不到该物体而束手无策,1岁儿童则不加思索 
地拿出与该物体有某种共同特征的物体来。如果对儿童说: 
〃拿出小熊〃,他就拿出一只长毛绒手套来。由此可见,在儿 
童头脑里,词没有与包含许多特征的完整物体相联系,而只 
是与物品的个别特征相联系。词的最后被区分出来,是在儿 
童操作物体的过程中,把物体的个别特征加以综合,并和相 
应的词联系起来以后,才逐渐完成的。 
要掌握言语,形成词和相应对象之间的联系只是第一步, 
接着还需要在词和词之间形成联系,构成语言结构的复杂系 
统。这个复杂系统包括两方面:一个是通过外部的形和声,归 
入一定的词法、语法系统(如偏旁部首,表音、表意的归类, 
近义、形似的归类等等);另一个是以词的对象意义为基础的 
 
 
普 通 心 理 学 
? 337? 
系统。有实验证明,以语音为基础的系统和以词义为基础的 
系统是不同的。在一个用血管反应作指标进行的实验中,把 
无条件的寒冷刺激物连续几次和某个词结合起来,形成对这 
个词的条件反射 (在说出这个词时,即使没有寒冷伴随,血 
管也发生收缩)。开始时反射发生泛化,在说出发音相近的词 
时也出现血管收缩现象。如果用〃医生〃这个词作为条件刺 
激,那么当出现和〃医生〃相近的音时也出现反应 (血管收 
缩)。但是,如果这个近音词得不到强化,就产生分化现象, 
即被试只对被强化的词〃医生〃发生反应。在分化巩固以后, 
主试者说出〃医师〃、〃大夫〃等词,又会引起原先的反射 
(血管收缩)。尽管〃大夫〃、〃医师〃这些词同〃医生〃一词 
在发音上有很大差别,而且这些词在实验中一次也未曾提起 
过,却也能引起和〃医生〃一词同样的反应,这显然是因为 
它们的意义相同。也就是说,对发音不同的词,在其相同的 
意义上建立了联系。 
在发出语音相近的词的时候,反射发生泛化,这证明存 
在以语音为基础的系统;当以具有相同意义的词替换已经形 
成反射的词的时候,条件反射仍然保留,这又证明存在着以 
词的对象意义为基础的系统。由于发音相似的词发生分化以 
后,同义词可以继续引起条件反射,就表明以对象意义为基 
础的系统是更为牢固的系统。 
斯金纳(B.F.Skinner)的学习强化学说也认为个体言 
语的获得主要依靠后天的学习,这一学说是以行为主义理论 
为基础的。行为主义不承认人的内部意识,只承认人的行为, 
而这行为是根据〃刺激- 反应〃的公式产生的。学习强化说, 
 
 
? 338? 
普 通 心 理 学 
把人的言语活动也看成是一种行为,原则上和老鼠按压杠杆 
一样,也是内外部的强化而获得的,只不过比较复杂而已。当 
婴儿作不规则的呀呀学语时,他的双亲强化着其中某些接近 
于正确语音的声音。不被强化的声音则逐渐消失。儿童的语 
词行为又常常是在儿童想要得到什么的时候产生的,当他发 
出祈求式言语而又得到了所要之物时,这种言语便得到强化。 
如果他使用〃请〃字(〃请给我几块饼干〃)比较容易达到目 
的(得到强化),那么儿童以后就经常在祈求的话语中包含这 
个〃请〃字。儿童学习句子也通过同样的途径。另一位心理 
学家摩尔(O.H.Mowror)提出:儿童学习言语主要通过模 
仿。儿童最初模仿成人发出的语音,是由于他由此感到愉快; 
因为这些首先由母亲发出的词的声音常和母亲对他的哺乳或 
爱抚相联系的,他发出类似的声音就使自己愉快地回忆。由 
于声音曾和作为主要强化条件的哺乳结合起来,这些词的声 
音也就获得一种次要的强化性质,即声音本身具有了强化作 
用。儿童最初发出的词并没有意义。以后当词和实物相联系, 
才进而领会词的意义。如儿童说出〃娃娃〃一词,母亲就给 
他娃娃,词和实物之间就发生了联系。 
强化学习理论在西方受到不少学者的责难,这些学者认 
为强化学说不能解释儿童获得言语过程中的许多事实。例如, 
儿童约在1.5岁时开始呀呀学语,到3.5岁左右就大体掌 
握了母语的基本语法结构,会自由地说出形形色色的句子。学 
会这些基本的语言知识,一个有知识的成年人要几年功夫才 
能作到,而一个如此幼小的、连自身基本需要都无法料理的 
儿童,竟能在短短24个月中完成,这是难以单用强化学说来 
 
 
普 通 心 理 学 
? 339? 
说明的。其次,大多数学者都承认儿童学习言语有一个〃关 
键期〃,即在2岁至4、5岁期间为学习言语的最好时期。在 
12岁以前学习言语尚比较容易;而超过这个年龄,情形就大 
不相同。为什么在〃关键期〃之后,学习和强化的效果就有 
大幅度地降低呢?第三,对各民族儿童学习母语过程的比较 
研究发现,尽管英、俄、日、德等各种语法规则是如此地不 
同,可是各民族儿童开始学话时都表现出某些共同性,他们 
不仅经历大致相同的阶段,而且常常犯类似的句法错误。第 
四,有人由专门的观察发现,母亲在和儿童的早期言语交往 
中,并不常对儿童言语的语法错误作出反应,而是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