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全 >

第7章

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全-第7章

小说: 79个潜规则:改变生活的心理学法则(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仅仅抓住并根据事物的个别特征,而对事物的本质或全部特征下结论,是十分片面的。晕轮效应带给人们认知最大的缺陷便是容易形成偏见。有时我们抓住了人或物的某个特征,便凭借主观臆断,牵强附会地推断出其他特征,或完美无缺,或一无是处,犯下片面性的错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该注意不要被别人的晕轮效应所影响,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
 
  三国时,凤雏庞统准备效力东吴,前去面见孙权。哪知孙权见他其貌不扬,举止傲慢不羁,便心生不悦,将这位堪与诸葛亮比肩齐名的奇才拒之门外,尽管鲁肃苦言相劝,也无济于事。礼节、相貌与才华原本并无直接联系,孙权仅凭庞统没有英俊的相貌和得体的举止,便片面地断定他只是一名沽名钓誉的平凡之辈,白白失去了一位栋梁之才。
 
  相反,我们在应聘、交友过程中,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晕轮效应,有意将自己最优秀的一面展示出来,便容易博得他人的好感与认可,获得成功。
 
  小刘是一位刚毕业的专科生。一天,他来到一家公司应聘,发现其他应聘者大多是本科、研究生学历,顿时傻了眼。他想,如果按照常规程序投递简历,自己肯定没戏。于是,他趁中午招聘人员吃午饭时,拿着一张全英文版的画报在他们面前阅读。果然不出所料,招聘人员被彩色画报吸引,探过头来向小刘询问。小刘充分利用自己深厚的英文功底,用一口流利的英文向招聘人员介绍画报上的内容。最后,他们对眼前这位擅长英文的小伙子十分青睐,从众多高学历的应聘者中录用了仅有专科学历的小刘。




第41节: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1)

  尽管晕轮效应是一种容易将人导入认知误区的心理效应,如果运用得当,我们也能够化腐朽为神奇,将它变作一块通往成功之路的垫脚石。
 
  16。 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
 
  有这么一个实验:某高校举办一次特殊的活动,请德国化学家展示他最近发明的某种挥发性液体。当主持人将满脸大胡子的“德国化学家”介绍给阶梯教室里的学生后,化学家用沙哑的嗓音向同学们说:“我最近研究出了一种强烈挥发性液体,现在我要进行实验,看要用多长时间能从讲台挥发到全教室,凡闻到一点味道的,马上举手,我要计算时间。”说着,他打开了密封的瓶塞,让透明的液体挥发……不一会,后排的同学,前排的同学,中间的同学都先后举起了手。不到2分钟,全体同学都举起了手。
 
  此时,“化学家”一把把大胡子扯下,拿掉墨镜,原来他是本校的德语老师。他笑着说:“我这里装的是蒸馏水!”
 
  从众心理是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在知觉、判断、行为等方面与大众趋于一致的心理现象。“从众”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一般而言,大多数人的意见比个人的更具有科学性,少数服从多数,也有可取之处。但是,若不加思考便盲目地服从多数,随大流,则是消极的“盲目从众”,这是不可取的。
 
  美国人詹姆斯?瑟伯有一段文字,传神地描述了盲目从众的现象:“突然,一个人跑了起来。也许是他猛然想起了与情人的约会,现在已经过时很久了。不管他想些什么吧,反正他在大街上跑了起来,向东跑去。另一个人也跑了起来,这可能是个兴致勃勃的报童。第三个人,一个有急事的胖绅士,也小跑起来……十分钟之内,这条大街上所有的人都跑了起来。”
 
  法国自然科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试验:他们把一群毛虫放在盘子的四周,让它们首尾相接,绕着盘子爬行,而在盘子中间放着毛虫们喜爱的食物。毛虫们开始爬行,一个接着一个,每一只都紧紧地尾随着前面的一只,谁也不敢掉队,也不敢独自远离队伍。它们连续爬了七天七夜,最终因饥饿而全部死去,而它们最喜欢的食物正静静地躺在盘子中间呢!




第42节: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2)

  或许有人会讥笑毛虫的愚笨与呆板,其实这种盲目从众的现象在我们人类身上也时有发生。几个朋友一起吃饭,或许你会放弃自己的喜好,和大家保持一致;同事一起讨论问题,当你的观点和众人相左时,即使认为自己是对的,也极有可能会放弃自己的观点而“随大流”;在公司里,有时领导的意见本是错误的,有些员工为了明哲保身,而违心地投了赞成票,结果后面的人都跟着投了赞成票;眼见身边的同学都成双成对了,如果自己也不找个异性朋友,岂不是太掉价了;看见路边有人发生了车祸,第一个人熟视无睹地走过去了,后面的人也很少有人伸出援手,等等。
 
  在人类的潜意识中有一种强烈的归属感,当个人的感觉与大多数人的意见发生冲突时,为了使自己不被别人认为是“标新立异”,不被群体所排斥,我们通常会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看法而跟大多数人的意见趋于一致。
 
  为了测验从众心理对认知的影响,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将十个被测试者请到实验室,在黑板上画了A、B、C三条长短不一的直线,然后在旁边画了一条与B线等长的X线。心理学家问被试者X线与三条线中的哪一条等长。前九个被试者被事先安排,只有最后一个人是真正的被试者,事先并不知情。当前面的人都异口同声地回答X与A等长,轮到最后一个被试者时,他经过再三思索,极有可能放弃正确的答案,也回答说X与A等长。
 
  结果,在被测试的100个中,有38%的被试者会回答X与A等长。这表明,在面对群体的压力时,有三分之一左右的人会屈从于压力,选择错误的答案。
 
  不同类型的人,从众行为的程度也不一样。一般而言,较为感性的女性从众行为高于男性;年龄小的人从众行为多于年龄大的;生活阅历浅的比阅历丰富的人更易于从众;自卑、内向、没有主见的人,比自信、外向、有个性的人较易发生从众行为;文化修养低的人比修养高的人易于从众。




第43节:从众心理:人云亦云,盲目跟风(3)

  诚然,对于从众行为,我们要一分为二地看待。从众行为具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是有助于学习前人的经验智慧,增长知识,消除个人的故步自封,开阔视野;消极的一面是抑制个性发展,束缚思维,扼杀创造力,使人变得缺乏主见,墨守成规。因此,在生活中,我们既要发扬从众的优势,吸收他人的长处和智慧,也要避免从众的劣势,遇事时在参考众人的意见基础上,通过独立的思考和分析,得出较为客观的结论。
 
  近几年,媒体经常报道,在众目睽睽之下发生的意外灾难,竟没有人愿意伸出援助之手,大部分人充当了冷漠的看客。这真的是现代人良知泯灭、道德沦丧的结果吗?其实从心理学角度来讲,这也是一种从众行为。从众心理让社会职责分散化,每个人都心安理得地认为“危难面前,人人有责”,凭啥要我去做冤大头?因此,一位心理专家建议,当你身处险境、面对无人相助的境地,最有效的办法是针对性地向某人寻求援助。这样,道德和责任的压力会迫使他责无旁贷地尽力帮助你。
 
  有一些精明的商家,深谙从众行为的精妙,专门利用消费者的从众心理达到宣传产品、获取商业利润的目的。他们通过广告宣传、公关活动、媒介报道等手段,在社会中引起轰动效应,激起群众竞相传播、议论、参与,从而将自己的商品炒热,达到盈利的目的。
 
  我们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盲目的从众将会让自己失去独特的魅力。保持特立独行的思想,融入大众的群体,不失为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有了自己的理念与方向,尽管身处芸芸众生之中,依然可以放出迷人的光彩。平凡,却不平庸。




第44节:约哈里窗户理论: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1)

  17。 约哈里窗户理论: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
 
  一天,美国亨利食品加工业公司的经理亨利?霍金士在媒体上发布消息说:“保险食品所用的防腐剂含有轻微的毒素,长期食用对人体有害,奉劝顾客慎重使用。”他坦言自己是偶然从化验鉴定报告单上发现这种情况的,最后承诺本公司今后绝不使用这种有毒的防腐添加剂。
 
  亨利开诚布公地披露产品中的问题,原意是想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树立公司良好的公众形象,从而获取消费者的信任,赢得市场。当时几乎所有的食品加工厂都使用防腐剂来保鲜食品,亨利的这一举动招来了同行业的激烈反对和诋毁。在同行的联合抵制下,亨利公司的产品在市场上节节败退,公司一度濒临倒闭。没过多久,亨利的坦诚赢来了政府和民众的理解与支持,在民众中树立了诚实企业家的形象。在很短的时间内,亨利公司迅速恢复元气,一度滞销的产品成为热门货,后来发展成为美国食品加工业中的佼佼者。
 
  在通常情况下,人们习惯于展示自己的长处,隐蔽自己的劣势和不足。有时如果反其道而行之,适当向对方暴露自己的短处,反而能够赢得别人的信赖和敬重。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约瑟夫?勒弗特和哈里?英厄姆将这一社会现象称为“约哈里窗户”理论。他们认为,每个人心里都存在四个区域:自己了解、别人也了解的“开放区域”,别人了解、自己却不了解的“盲目区域”,只有自己了解、从未向人透露的“秘密区域”,自己和别人都不了解的“未知区域”。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际之间的交往状况好坏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相互之间“自我展示”的程度。人与人的交往是一个互动过程,我对别人开放的区域越大,往往容易获得对方相一致的开放区域。一般而言,尽量扩大“开放区域”,缩小“秘密区域”,多向对方袒露心扉,自然容易获得别人的好感。
 
  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如果能够敞开心扉,适当暴露自己,将真实的一面展示出来,往往较易赢得对方的信任。在多数的情况下,人们总是喜欢和一些坦诚、真实的人交往。如果对方勇于坦言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我们反而觉得他很坦率,拉近了彼此的心理距离,心里会感觉更加踏实。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隐秘世界中,人与人之间总有一些隔阂和戒备,而自我暴露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融化这层隔阂,使人与人之间能够互相理解与接纳,相处更加融洽、和谐。




第45节:约哈里窗户理论: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2)

  心理学家奥特曼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信任程度的提高,双方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己。”一般情况下,关系越密切,人们的自我暴露就越广泛、越深刻。因此,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成了测量人际关系深浅的“尺度”:自我暴露的层次越深,说明双方的交情越深,关系越融洽;相反,如果对方对自己的私生活讳莫如深,则表明他对你心存戒心,并没有把你当做他的知己朋友。
 
  心理学家将自我暴露的层次由浅到深,划分为四个层次。首先,是情趣爱好方面,比如饮食习惯、偏好等;其次,是态度,如对人的看法,对政府和时事的评价等;第三,是自我概念与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比如自己的自卑情绪和家人的关系等;第四,是隐私方面,比如个体的性经验,个体不为社会接受的一些想法和行为等。
 
  当然,无论两人之间的关系多么密切,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些不愿为任何人所知的秘密。自我暴露并不是越多越好,而是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分寸。恰如其分地自我暴露能够快速拉近彼此的距离,而过早、太少和太多的自我暴露反而让双方更加疏远。过早的自我暴露容易引起对方的慌乱和怀疑,进而产生自我防卫的措施,反而拉大了双方的心理距离;太少的暴露不利于建立平等和谐的关系,而过多的暴露又容易让人产生厌恶的情绪。正确的做法是,彼此自我暴露的程度要趋于一致,暴露的过程一定要循序渐进。对比较亲密的朋友可以做较多的暴露,对泛泛之交可以做中等程度的暴露。
 
  我们在求职过程中可以运用“约哈里窗户”理论,适当暴露自己的秘密,袒露胸怀以获取对方的同情与理解。某大学计算机系的贫困生小杨,毕业后来到一家大型电子企业应聘,看见前来应聘的毕业生强手如云,不禁有些泄气。后来,他心生一计,成功使用“自我暴露”的计策,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成了这家公司的员工。




第46节:约哈里窗户理论:恰如其分地暴露自己(3)

  原来,他了解到这次招聘的主考官曾经也是一位贫困生,后来经过多年的打拼,成就了今天的事业。面试结束后,小杨不失时机地暴露了自己艰难的处境:如果这次的面试没有通过,自己的生活将难以为继。面试官心中一怔,好奇地探问缘由。于是,小杨便将自己贫寒的家境、远大的抱负,以及目前尴尬的处境讲述给面试官听,态度诚挚而热情,表情凄苦而坚定。面试官为他的真诚所打动,耐心地问了他一些专业问题,发现他确实十分优秀,最终录用了小杨。
 
  此外,“约哈里窗户”理论还能应用于商务谈判中。我们在商务谈判中,并非一定要寸步不让。如果双方能够坦诚相对,事先吐露出自己的真实需求,做出较小的让步,反而能够各取所需,换取更大的利益,达成共赢的局面。
 
  恰如其分的自我暴露,不仅不会将你置于危险的境地,反而会为你营造一个相对和谐、友好的交际环境。只要能够把握好自我暴露的火候和分寸,我们便会在社交和职场中游刃有余,深受人们的欢迎和青睐。




第47节: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1)

  18。 异性效应: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在宇航员、野外考察人员等一些工种比较单一的男性职业中,时间久了,从业人员会患上一种“怪病”。在航天宇宙飞行中,有半数以上的男性宇航员会产生一种“航天综合症”,出现头痛、眩晕、失眠、烦躁等症状,服用任何药物都无济于事;无独有偶,很多前往南极考察的澳大利亚科研人员也出现了同样的病症:晚上失眠多梦,白天昏昏沉沉,试用了多种治疗方案都丝毫不见起色。
 
  后来,经过调查研究表明,这是由于“性别比例失调严重,导致异性气味匮乏的结果”。于是,美国医学博士哈里教授向美国宇航局提出建议,在每次宇航飞行中,挑选一位健康貌美的女性参加;一些国家也有意安排一两名女性参加南极的考察队。于是,航天员和考察员们所患的“怪病”便不治而愈了。
 
  俗话说:“男女搭配,干活不累。”在日常工作中,团队如果由适当比例的异性组成,员工的工作热情相对高涨,不易感到疲倦和厌烦。这便是心理学上“异性效应”的作用。“异性效应”既不是指亲密的夫妻关系,也不是指与男女之间日常的一般性接触,而是指异性在工作、学习、娱乐中,为了加深了解而进行的接触交流。这种交流是男女双方为了事业进步、丰富人生、感情愉悦而进行的有益活动,是男女之间基于健康交往基础之上的一种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