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文学史-第1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的希望不能全部实现,
打头风会时时吹向行船。
他的诗中含有丰富的历史资料,他用诗记录每个战役,提到历史学家忽
略的某些地名和事件。他还认为自己是民族的骄傲,显示出对自己的无比自
信:
我不靠民族而尊荣,
民族却因我而自豪;
我不以祖先而矜持,
只为我自己而骄傲。
穆太纳比对诗歌的贡献在于他使一些陈旧的诗的内容和形式焕发了新的
生机,他以自己傲然的个性和天才给诗歌注入了精神和生命。
艾布·阿拉·麦阿里 (公元973—1058年)是阿拔斯王朝后期的代表诗
人,他出生于叙利亚的一位外交官家庭,年幼时因出天花而双目失明,但仍
刻苦学习,终于成为颇负盛名的盲诗人。他的诗充满哲理,被称作“诗人中
的哲学家;哲学家中的诗人”。他认为,精神高于物质,精神的富足胜过万
贯家财:
假如一个青年,
以衣饰打扮为荣,
那么佩戴宝剑,
是他最好的装束。
他的著名的《达勒韵基诗》是阿拉伯诗歌中的精品,为怀念教义学家艾
布·哈姆扎而作。诗中包含着真切的哀伤和深刻的思想,哲理与情感有机地
结合在一起,表达了生与死的价值观念。麦阿里特别注重理性,认为理性是
引导他走向真理的唯一先知,“世间本没有什么先知,只有理智常给你启示”,
这种用理性判断一切的观点具有进步意义。也许因为诗人独特的生活遭遇,
① 卡孚尔于公元965—967 年为埃及和叙利亚的苏丹 (君主),其门下汇集着许多名士。
… Page 61…
他的诗中有一种悲观主义情绪,但同时他也在孤寂中更多地对现实产生怀
疑。 《鲁祖米特亚》表达的是诗人对宗教、社会、人生的深刻怀疑。麦阿里
还有一些重要的散文作品,《章节与目的》是一部教诲和劝诫性质的集子,
写作的目的据说是为了与《古兰经》竞比的;《宽恕书》是一部历史、传闻、
宗教、语言、语法的百科全书,显示了诗人渊博的知识和巨大的创造才能。
阿拔斯王朝末期出现了著名诗人蒲绥里(1213—1296年),他因生于埃
及的艾蒲绥尔港而得名。他一生中写了许多诗篇,最受欢迎且影响最大的是
《天方诗经》,早在清代就在中国有译本。这是长篇的宗教颂诗,歌颂的对
象是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主要内容是表现对先知的敬仰和礼赞,共10
篇161章,狂热地颂扬穆罕默德是至高无上的圣人,告诫人们克制个人欲望
回归圣德。这部长诗的艺术成就较突出,其想象丰富,比喻生动,语言确切,
音韵和谐,全诗每章都押双韵,琅琅上口,便于吟咏和记忆。《天方诗经》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其注释就有近百种,还有各种与之相唱和的作品,
在欧洲也早有译本。
… Page 62…
3。《古兰经》
《古兰经》(又译《可兰经》)是伊斯兰教的神圣经典,也是阿拉伯文
学史上早期的伟大文献和散文巨著,它包括历史、文学、风俗、习惯、教法
规定和教义等丰富内容。《古兰经》用优美的散文写成,读来铿锵有韵,结
构也独特不俗。阿拉伯语文正是依靠它,才以旺盛的生命力传播至世界各地,
影响了许多民族的文学创作。
关于《古兰经》的形成过程,有许多神秘的宗教传说。根据《古兰经》
的启示,《古兰经》是包括《讨拉特》(即《旧约》中的“摩西五经”)、
《宰甫尔》(即《旧约》中的《诗篇》)和《引支勒》(即《新约》中的“四
福音书”)在内的四大天经,其原版珍藏在七层天上,是真主派遣天使吉卜
利里分若干次降示给穆罕默德的。穆罕默德生前把这些经典中的经文,陆续
地口授给门徒,每次口授不过数节,直到门徒们反复背诵记熟为止,再降示
新的启示。有的门徒则随手记在纸、羊皮、兽骨、树叶,石头上,散存多处。
穆罕默德归真主后,首任哈里发艾卜·伯克尔组成了以先知的首任秘书宰德
为首的一个小组,经过三年的整理辑成册子;到了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时,
又对已汇集的本子统一加工修订,称为“奥斯曼本”,并烧毁其它手抄传本,
流传至今的即奥斯曼本。
《古兰经》是公元7世纪初阿拉伯历史深刻变革时期的社会产物。公元
5、6世纪时,阿拉伯半岛尚处于原始公社末期,盛行多神教和偶像崇拜,各
部之间的仇杀战争连年不断。公元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上的许多
国家处于历史的转折关头,游牧人的氏族制度逐渐瓦解,阶级社会缓慢形成;
一些定居在麦加、麦地那和塔伊夫地区的部落贵族逐渐上升为奴隶主,而普
通氏族成员沦为奴隶,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同时,民族危机也不断加深,与
半岛毗邻的波斯和拜占庭两大帝国,为控制也门——麦加——叙利亚这条传
统商道,掠夺、强占半岛上的矿产和物产,与阿拉伯国家不断发生摩擦,动
辄兵戎相见。所有这些直接威胁着阿拉伯民族的政治经济利益。在这种情况
下,保持阿拉伯半岛的社会安宁,维护商道的畅通,实行政治统一,建立阿
拉伯的民族国家,便成为半岛各部落的共同愿望和迫切要求。穆罕默德正是
顺应了这一历史潮流建立了伊斯兰一神教,为团结一盘散沙的半岛人民举起
了一面旗帜。《古兰经》是穆罕默德在伊斯兰教初创时期的政治热情、宗教
主张和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
“古兰”为阿拉伯语音译,意为“诵读”或“讲述”。《古兰经》是以
真主启示的语录体形式编定的,计30卷,114章,6236节。各章所包含的节
数不等,长者如第三章,有286节;短者如103、108、110章,各只三节,
每节有一二句或五六句文字,各节之间,有些在内容上毫无联系。每章的首
句是“奉至仁至慈的真主之名”,其作用相当于《论语》的“子曰”或佛典
的“我闻如是”,既说明经文来源,又含有祈祷的神圣之义。《古兰经》的
各章顺序大致是按篇幅长短而编排的,长者在前,短者在后。各章与章内的
各节并无内在联系,因而在内容方面,教义、政事、法律、伦理、神话故事、
谚语等穿插在一起。《古兰经》的内容十分丰富,是伊斯兰教形成和发展时
期阿拉伯的信仰、历史、政治、法律、条例、伦理、道德、语言、文学、风
俗和民情的百科全书,大致可分为宗教、律例和文学三大部分。
作为经典的 《古兰经》,其基本内容是对伊斯兰教的信仰、仪式和情感
… Page 63…
的阐释,即信仰、义务和善行三大原则,伊斯兰教的根本标志是五大信仰:
信真主,信末日,信天神,信天经,信先知。信仰真主为唯一之神,万物之
主是信仰的核心与基石,贯穿于《古兰经》始终的是对真主的无限崇敬。义
务,即伊斯兰教的宗教制度,是每个穆斯林在宗教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定,
其五大义务为:信仰的表白 (念功)、礼拜(拜功)、斋戒(斋功)、施舍
(课功)、朝觐(朝功)。善行,是道德要求,与信仰紧密相联。
《古兰经》的另一部分内容是法律和条例的规定,其基础仍然是对真主
的信仰。在以伊斯兰教为中心的阿拉伯社会生活中,伊斯兰教的律例同道德
伦理结合在一起,不仅是宗教条文,同时也是社会政治的民法和刑事条例,
这对阿拉伯帝国的形成起过促进作用。
《古兰经》还是阿拉伯散文的开山之作,它的经文中包括了大量的文学
故事,如神话传说、格言谚语、历史故事等。虽然《古兰经》中的文学故事
是为信仰服务、以信仰价值为主,但它所显示的审美价值是引人注目的。《古
兰经》中的故事生活气息浓郁,内容丰富多采,它影响了许多代人的观念、
语言、风俗、文化,至今,阿拉伯世界内外的文学家们仍不断地从中汲取艺
术养份。
《古兰经》曾以安拉的口气声称:“我借着启示你这部《古兰经》而告
诉你最美的故事。”确实,各色各样的文学故事使《古兰经》的文学意味大
增。如关于真主用血块造人的神话;真主创造天地万物的神话; 《古兰经》
是珍藏在七层天上的天经的神话;穆罕默德首次接受启示的“高贵的夜间”
的故事;以及著名的“夜行登宵”的传说等等。这些故事的意义首先在于确
立真主一神的地位及对天经、先知的信仰,充满宗教神秘色彩。其次,《古
兰经》中的文学故事大都来源于《旧约》和《新约》,这两部经典中的著名
人物大都被《古兰经》列为先知,并反复提及和叙述他们的故事,不过人名
已改为阿拉伯通用的名字。此外,还有少量的阿拉伯神话传说。第三,《古
兰经》中的文学故事大都是零碎地穿插在经文中,并没有什么文学性描写,
只有第12章中的优素福的故事是唯一完整的,这还是《旧约》中约瑟故事的
缩写。
《古兰经》的艺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首先,《古兰经》独创了一种新颖优雅的散文文体。伊斯兰教产生以前,
诗歌已得到一定的发展,散文却几乎是空白,为了表达新思想新学说,穆罕
默德综合借鉴了古代诗歌、卜辞韵文和咒语等表现手法,以传统预言演说家
常用的天启式文体为基础,首创了一种具有独特的节奏和韵脚、又不拘泥于
古诗格律的散文样式。经文以节为单位,每节能表达一个独立的意义,终了
时,读者在气势和情感上也正需要停顿,有张有弛,抑扬有致。
其次,《古兰经》具有伊斯兰教所特有的风格,典雅庄严而神秘朦胧,
充分表达了真主的尊严和崇高,反映了他对事物凝重而深远的洞察力。经文
一般用第一人称,以示此乃真主原话;当记录穆罕默德与弟子交谈时,前面
加上命令词“你说”,用以强调他是奉安拉之命讲话。文风雄伟而优美,文
辞流畅而质朴,整个经文半叙述半抒情,同时又具有警告的意味,气势磅礴,
感情深沉,在神秘的气氛中回荡着一股强大的气势。
《古兰经》的艺术成就还表现为多种修辞手法的成功运用。从经文中几
度出现真主“创造了人并教人修辞”的句子可见,讲道者有意识地变幻手法
来吸引听众、打动人心。《古兰经》常用譬喻、夸张、排比、对比、反问等
… Page 64…
手法,来加强语气增强感染力。把真主比喻为“天地的光明”,像灿烂的明
星引导人们走向光明;美妙的天堂与恐怖的地狱两相对照,使人们追求行善
而摈弃罪恶;这样,枯燥的经文教条就获得了形象的意义,既给人留下鲜明
深刻的印象,又易于为人们接受。
《古兰经》是阿拉伯文学史上的奠基作,它为人类文化的发展起过重要
作用。如今它的译本种类之多仅次于 《圣经》。
… Page 65…
4。一千零一夜
《一千零一夜》是一部具有浓郁东方情调的中世纪阿拉伯民间故事总
集,是世界民间文学史上一座壮丽的纪念碑。汉译名《天方夜谭》有两种说
法,一是说“天方”为“天房”的讹传,因为我国对阿拉伯的旧称为“天房”,
指的是麦加的克尔白庙;一说我国在明朝后称阿拉伯为“天方国”,在夜间
讲述的这些故事也称为《天方夜谭》。《一千零一夜》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
长的过程,一般研究者认为,早在公元6世纪左右,它的许多故事便在波斯、
伊拉克和埃及民间产生并流传着,经过阿拉伯封建帝国的极盛时代阿拔斯王
朝数百年间的不断收集、整理、加工和修改,大约到公元16世纪时,才由文
人荟萃,编订成书问世,公元18世纪流传着手抄本,公元19世纪初开始刊
印,现在的流行本是由1835年埃及政府刊印的善本。
有关《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及结构来源问题,研究者们认为有三个渠道:
(一)波斯故事集《赫佐尔·艾夫萨乃》,意为“一千个故事”,这是一本
从梵语译成古波斯语的故事集。 《一千零—夜》的最早编辑者哲海什雅里以
这部故事集为基础,吸收其框架结构形式、总的故事梗概和人物姓名,又补
充了一些收集来的故事。(二)公元11世纪在阿拔斯王朝文化中心巴格达编
定的部分,主要是黑衣大食的故事。我国古时称阿拔斯王朝为大食,因其旗
帜是黑色的,故有黑衣大食之称。(三)公元13至16世纪在埃及麦马立克
王朝收集的故事。
《一千零一夜》的结构非常独特,大框架套小框架,大故事套小故事。
全书总的框架是《国王山鲁亚尔及其兄弟的故事》:相传在古代印度和中国
的海岛有一个萨桑国,国王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山鲁亚尔继承王位,小儿子
被封为撒马尔干第的国王。开始当政时,兄弟二人大公无私深得民心,不久,
两人都发现王后不贞,山鲁亚尔杀死淫荡的王后,并由此仇视妇女,存心报
复。他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夜,次日便杀掉再娶。如此持续了三年,妇女不
是死于国王刀下,便是逃之夭夭,城中十室九空恐怖不安。一天,负责寻找
女子的宰相找遍民间,一无所获,便满怀恐惧,坐卧不安,他的长女山鲁佐
德决定前去宫中,既为父亲解围,更为拯救千百个姐妹。山鲁佐德一见国王
就悲伤地哭泣,说希望在她死之前能和妹妹再见一面,国王同意了,妹妹敦
亚佐德进宫来,姐妹二人坐在床下谈笑,妹妹请求姐姐讲个故事消磨时间,
山鲁佐德讲的故事极为美妙有趣,把国王的好奇心和兴趣引发出来,国王第
二天未杀死她,以便让她晚上再讲故事。就这样日复一日,山鲁佐德一直讲
了一千零一个夜晚,最后终于使国王悔悟,并娶山鲁佐德为后,与之白头偕
老。《一千零一夜》就是以宰相女儿山鲁佐德给国王讲故事作为结构线索的,
她讲了一千零一夜,却并没有一千零一个故事,因为她每夜讲的长短分量不
同,有时一个故事讲好几夜,一般认为大约有264个故事。
《一千零一夜》包括阿拉伯各族的民间故事,寓言和童话。它题材极为
丰富,广泛地描绘了中世纪阿拉伯的宗教信仰、社会制度、现实生活、幻想
世界、文化历史、风土民情。出现在这里的人物众多,有渔翁、木匠、理发
师、裁缝、脚夫、厨子等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