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文学史-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诗笼罩着悲剧气氛,显示了氏族社会的风貌。“史传萨迦”中的《定居记》,
描写斯堪底纳维亚人去冰岛前后的生活状况和著名人物的事迹。
芬兰的《卡列瓦拉》是欧洲中世纪早期著名史诗之一。芬兰人民在漫长
的历史过程中,由口口相传到有意识地收集整理,终于编成完整的史诗。它
包括50篇长诗,以争夺三宝——能制造谷物、盐和金币的神磨——为故事的
情节线,其中又插入了许多小故事,反映了氏族社会末期的状况和矛盾。史
诗中有一位智慧老人名为维亚摩能,他既善于耕作、渔猎、治病,又有音乐
与诗歌的天才,他的歌曲能使鸟兽起舞,也能使敌人丧胆,在争夺三宝的斗
争中,这位智慧老人以其智慧和勇气立下丰功伟绩,他和同伴并非为了个人
的私利去争夺宝物,而是为了人民大众的幸福而战斗,他告诫世人:“不可
为黄金卑躬屈膝,不可为白银贬低自己”。史诗中还歌颂了另一位有着希腊
神话中的英雄赫淮司塔司般的能量的伊尔马利能,他技能高超,锻造出各种
武器、工具和艺术品,“三宝”就为他所创造。史诗中歌颂的英雄们,个个
品格高尚,才能卓著,并为正义而奋斗。史诗中英雄为“三宝”而战,也象
征了对美的理想的追求。史诗洋溢着乐观精神,其民间色彩和民族特点较为
… Page 16…
显著。
中世纪早期最完整的英雄史诗是《贝奥武甫》,它是第一篇英语长诗,
共3182行,达到古典史诗的宏大规模与艺术高度。这首诗首创于公元7世纪
末8世纪初,到公元10世纪出现了手抄本,至今没有考证清楚谁是原作者。
诗中的主人公贝奥武甫是公元6世纪的一个历史人物,但在长诗中这个形象
却带有神话色彩。史诗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的情节发生在丹麦,叙述贝奥
武甫年轻时在军事上屡建的战功;第二部分的情节发生在瑞典南部,描绘贝
奥武甫晚年的英雄业绩。具体内容是这样的:丹麦国王合罗斯加为了宴请宾
客,特地建造了一座漂亮的大厅,取名为“鹿厅”。有一天晚上,妖怪格兰
代尔闯进了“鹿厅”,杀死和吞食了三十个战士,此后又常来进行偷袭,连
续侵扰达十二年之久,使得国王再也不敢在厅里饮宴臣下了。高特族的勇士
贝奥武甫听到流浪的歌手谈起这件事,决定过海去斩除妖怪,为民除害。于
是他带领十四个勇士去找丹麦国王,请求允许他们在宴会过后留在鹿厅过
夜,半夜时妖怪又来作乱,并杀死了一个战士,贝奥武甫扑上去与其搏斗,
扯下了妖怪的一只胳膊,妖怪仓惶逃走。格兰代尔死后,他的母亲疯狂地跑
来为儿子报仇,贝奥武甫又与这个老妖进行了殊死搏斗,经过长久地交战,
终于杀死了敌手。合罗斯加对他的功劳极为感谢,并给他以重赏。贝奥武甫
回国后,国王希格拉克将他立为王储,在国王死后,他登上了王位。贝奥武
甫统治高特人达五十年之久,国泰民安,深受人民爱戴。在他年老时,他的
国境内出现了一条火龙,火龙所居的山洞内藏着无数珍宝,由于有一个高特
人盗走洞中的一只宝杯,火龙极为愤怒,进行着疯狂的报复,经常滥杀无辜,
放火烧村庄。贝奥武甫决心为民除害。于是他上山向火龙挑战,双方的战斗
异常激烈,贝奥武甫的利剑砍断在魔鬼的盔甲上,妖魔口喷烈焰,烧毁了他
的木盾,在这生死危亡关头,他的侄子威格拉夫奋不顾身地奔向敌人,终于
制服了妖魔,叔侄二人取得了胜利,但贝奥武甫已身受重伤,在临终前,这
位老英雄下令将山洞中的宝物分给他的人民。这部史诗形象而生动的反映了
氏族社会崩溃时期人民的生活和斗争,充满着人们对征服神秘的自然力的丰
富想象。贝奥武甫这一形象兼有神话与传说的特征,是当时人民英雄的代表,
为了保卫族人和全氏族的利益,他英勇无畏,赴汤蹈火,用生命来为国家和
人民尽责,是人民所深深敬佩的正直无私的英雄。史诗的情节生动,人物性
格鲜明,具有真正史诗的规模与气氛,是早期英雄史诗的顶峰之作。
(2)中期英雄史诗
中世纪中期英雄史诗是封建国家逐渐形成或完全形成之后的产物。它们
往往有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基础,最初是人民口头创作,经过民间广泛流传,
不断加工充实,最后由文人加工整理而定型。这一时期史诗中歌颂的英雄已
与前一时期有了区别,他们的荣誉观念与行动的动力不再源于对部落的责任
感和复仇的义务,而是为了忠于祖国、忠于君主,具有封建国家上升时代爱
国英雄的思想意识和性格特征。史诗中往往还塑造刚毅坚韧、能够制服封建
叛乱的代表强大国家力量的贤明君主形象。这些都符合当时社会从封建割据
走向统一的历史要求,与这一上升时代气息相吻合,史诗还表现出反禁欲主
义、反封建等级观念的进步意识,达到了那个时代所能达到的高度。当然,
在基督教的影响下,英雄们的爱国行为往往又表现为反异教徒的斗争。史诗
的文学特征更复杂也更丰富,民间文学、古代文学、教会文学以及东方文学
的诸多因素都有体现,而地域色彩也更明显。中期著名的英雄史诗有:西班
… Page 17…
牙的《熙德之歌》、法国的《罗兰之歌》、德国的《尼伯龙根之歌》和俄罗
斯的《伊戈尔远征记》,其共同的思想特征在于反对内讧、要求统一,富有
爱国热情和民族意识。
① 《熙德之歌》
《熙德之歌》反映的是西班牙人民反抗阿拉伯人入侵并战胜侵略者的史
诗。公元8世纪初,阿拉伯人占领了西班牙。为赶走侵略者,西班牙人民进
行了长期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熙德就是反抗外族侵略者的英雄典型,其原型
为西班牙的民族英雄罗德利戈。全诗分为三章:第一章写熙德遭政治陷害,
被国王放逐,妻离子散。但他勇敢地与摩尔人作战,收复失地,并强迫摩尔
人纳贡,屡屡建立功勋;第二章写国王给熙德的两个女儿提亲,熙德内心并
不乐意,但为了表示对国王的忠诚,只好勉强答应;第三章写熙德的两个女
婿不但无能,还虐待他的女儿,熙德与这两个贪生怕死的人比武并战胜了他
们,救出了二女、控告于国王,并宣布这两个人为背信弃义者。史诗塑造了
一位忠君、爱国、善战、勇猛的英雄,西班牙人民的气质和灵魂都寄托在这
一伟大的英雄身上,他意志坚强、作风稳健、感情真挚、忠诚宽厚;他对部
下和亲人极为仁慈温情,对敌人却决不姑息放任,是人民心目中的理想化身。
史诗中把个人的命运与国家人民的命运联结在一起,体现了个别人物的经历
与历史事件相融合的特点,已初具近代史诗的格调。与以前史诗的那种神秘
奇幻色彩不同,这一史诗大多采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来描写熙德的浴血沙场和
个人命运的坎坷,艺术上更接近近代风格。
② 《罗兰之歌》
《罗兰之歌》是中世纪欧洲影响最大的英雄史诗。全诗长4002行,共
291节,成诗年代大约在1080年左右。中心情节是法兰西大帝查理的忠将罗
兰勇士在远征西班牙的过程中遭叛徒甘尼仑的出卖而英勇牺牲。全诗可分为
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甘尼仑的叛变经过。查理大帝在西班牙征战七年,只
有信奉伊斯兰教的马西里国王还未被征服,后者派来使者讲和。查理大帝的
妹夫甘尼仑主张议和,而查理大帝的侄子罗兰是甘尼仑的儿子却提出让继父
甘尼仑出使敌营。甘尼仑因此会冒有生命危害,对罗兰怀恨在心。他向敌方
国王马西里献计:送投降礼物和人质给查理大帝,请求其罢兵,然后在归途
中袭击其后卫部队。当查理大帝决定收兵回朝,甘尼仑又向查理提议安排罗
兰率领后卫部队。第二部分写罗兰率领的两万骑兵遭伏击而全军覆没的经
过。罗兰只要了两万部队殿后,而马西里率领十万人在荆棘谷截击罗兰的后
卫部队,罗兰的战友三次劝罗兰吹响回兵援救的号角,罗兰都拒绝了,直至
战斗到只剩下六十人罗兰才吹响了号角,当查理大帝赶回声援时,已全军覆
没。太阳即将落山,查理大帝吁求上帝让太阳暂停西落,他率军追击马西里
的部队,使之大部分士兵落水溺死,其余被歼,马西里也着急而亡。第三部
分是审判甘尼仑的经过。甘尼仑的三十个亲族为他喊冤,查理大帝的权威受
到威胁,这时,一个骑士挺身而出,通过比武打败了甘尼仑的亲信,甘尼仑
被四马分尸,其亲族也都被吊死。
史诗成功地塑造了忠君爱国的罗兰形象。在敌军重重围困之中,他沉着
果断地指挥着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他一马当先,把
马西里的侄子打得人仰马翻,取得了第一回合的胜利。由于寡不敌众,他身
陷重围,然而在濒临死亡时,还举刀砍下马西里的右手;弥留之际,他仍在
怀念着祖国、战友和查理大帝。在罗兰身上,对查理大帝的忠诚是与对“可
… Page 18…
爱的法兰西”的热爱联系在一起的,为了国王和祖国,他身先士卒,“赴汤
蹈火,甘受烈日烤炙,甘受严寒侵袭,抛尽血肉”,他认为“死总比屈辱强”,
一位忠诚、耿直、勇敢的理想人物站立起来了。他的死并非敌人所为,而是
因吹号角用力过度,胀裂了太阳穴才死的,死后,上帝派天使把他的灵魂接
上了天堂,这些描写,都进一步完善了这位英雄。作品中并没有回避罗兰性
格中的缺点,比如他过于自信,只要求留下两万人殿后;在身临危境时又三
次拒绝吹号呼救;这些描写不但不损害这个人物,反而衬托出这个高大形象
的真实可信,更为栩栩如生。忠君与爱国,正是封建主义上升时期的普遍理
想,罗兰身上寄托着时代的期望和社会理想,因而后世的法兰西的爱国英烈
们,无不从这个人物身上得到鼓舞与力量。
查理大帝是贯穿全诗的中心人物。历史上的查理当政近半个世纪 (公元
768—814年),他南征北战,使帝国强盛而庞大,后世的人们视查理为封建
王国统一和兴旺的象征。史诗中的查理既有生活中的原型,更是一个典型化
的崇高艺术形象。出现在《罗兰之歌》中的查理不是当年仅36岁的年轻国王,
而是一个须发皆白的二百岁老人,体现了人们对英明而卓有权威的领袖人物
的期望。他体恤忠贤、明察奸佞、主持公道、深谋远虑;他不但年高德劭,
而且若有神助,为了帮助他追击敌人,上帝甚至让太阳暂不落山为其照明。
查理的顺应民心和最终胜利,象征着封建王权战胜诸侯割据,是符合历史发
展的趋势的。
史诗中还塑造了叛徒甘尼仑的形象,对此予以无情的鞭挞。与罗兰的高
大形象形成对照,他虽出身高贵,却有着丑恶的灵魂。他贪生怕死,鸡鼠肚
肠,特别是他为了苛全性命不惜以卖国为代价,成了可耻的民族败类。对甘
尼仑的批判是爱国主义主题的进一步深化。
《罗兰之歌》在艺术上也达到了那个时代的高峰。史诗成功地塑造了几
个性格鲜明的形象,描写人物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展现其心理世界;
在刻划人物时常常以相当准确的形容词来点明其性格特征。大规模的战争场
面的描写也分外吸引人,显示出奇特的想象力和控制局面的能力。史诗中还
弥漫着浪漫色彩,夸张、拟人、对比手法常用来营造奇异的氛围,为英雄人
物的功绩增添无尽的魅力。总之,《罗兰之歌》是英雄史诗中的杰出之作。
③ 《尼伯龙根之歌》
德意志的英雄史诗 《尼伯龙根之歌》结构庞大,有9516行,共39歌,
每歌均有标解。它产生于公元1200年前后,然而早在民族大迁徙时代其中心
内容已经流传并逐渐具有胚胎,到公元12世纪才真正定型。史诗分上、下两
部分,第一部分从第1歌到第19歌,名为《齐格弗里德之死》,从第20歌
到39歌为第二部分,名为《克里姆希尔特的复仇》。史诗由北欧神话、一定
的历史根据和英雄传说混和而成,被称为德国的《伊利昂记》。
贯串《尼伯龙根之歌》的中心情节是争夺尼伯龙根宝物。尼德兰王子齐
格弗里德杀死巨龙,得到了尼伯龙根宝物。他向勃艮第国王巩特尔的妹妹求
婚,巩特尔答应把妹妹克里姆希尔特嫁给他,同时要求齐格弗里德帮助他打
败撒克逊人并去征服冰岛女王布伦希尔特。齐格弗里德凭着隐身衣和刀枪不
入的奇功使巩特尔如愿以偿娶了冰岛女王。哥哥、妹妹双双成婚。10年后,
姑嫂争执,哥哥的忠臣杀死了妹夫并将尼伯龙根宝物沉入莱茵河。13年后,
妹妹克里姆希尔特嫁给了更强大的匈奴王埃采尔,立志为齐格弗里德复仇。
又过了13年,克里姆希尔特终于杀死了哥哥巩特尔和他的忠臣哈根,她的部
… Page 19…
下目睹其残酷地杀害堂堂武士,愤怒至极,杀死了克里姆希尔特。在遍地血
泊中史诗结束。
《尼伯龙根之歌》虽取材于神话并以民族大迁徙为时代背景,但反映的
却是公元12世纪日耳曼民族的社会现实,是刚刚形成并逐渐巩固起来的封建
社会思想道德观念的体现。这里有严格的等级观念,君对于臣、夫之于妻的
道德规范。最为具有时代特点的是对于财产的贪婪欲望,为了夺得尼伯龙根
这个象征权势的宝物,史诗中的人们置兄弟姐妹、夫妻、朋友的情份于不顾,
尔虞我诈、相互残杀。史诗淋漓尽致地刻划了一幅阴暗、残酷的封建现实的
图景。值得深思的是,在同一时期出现的《熙德之歌》、《罗兰之歌》等欧
洲英雄史诗所具有的为祖国、为集体、为个人的荣誉而奋斗的英雄精神,在
《尼伯龙根之歌》中根本寻觅不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只是些虚伪丑恶的世相。
④ 《伊戈尔远征记》
俄国的《伊戈尔远征记》是一部带有浓厚爱国主义色彩的英雄史诗。它
由序诗、3章和结尾组成,史诗描写基辅罗斯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国内王公
相互残杀,盘踞在黑海沿岸的突厥族波洛夫人乘机侵袭抢劫,严重地威胁着
人民的安全。伊戈尔这位作战英勇、深受众望的英雄出于对荣誉的追求而远
征,讨伐波洛夫人,由于远离俄罗斯诸侯而孤军奋战,虽有万夫不挡之勇仍
然惨遭失败并遭囚禁。基辅大公斯维雅托斯拉夫号召诸侯团结起来保卫祖
国,抵御外敌,为“罗斯的土地”、为“伊戈尔的创伤”报仇雪耻。伊戈尔
逃出牢笼,重返祖国。
浓厚的爱国主义是这部史诗的鲜明主题。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