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远古之迷txt-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何将一座陵墓建在生气盎然的地中海城市的中心?对此,有人从古希腊人的价值观角度来解释。在古希腊的文化氛围里,这种坟墓并没有不体面与阴森之嫌。在希腊人看来,死者的世界黑暗而寂静,出没着可怖的幽灵,人死后就会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解脱之法只有一个:尽可能地为自己赢得死后的荣誉,这样亡灵就会依然存在于活着的人的意识之中;这样才能超越死亡,赋予生命永恒的意义。
幸许摩索拉斯王就是这样做的,他也的确因此而名垂青史了。然而,他的躯体所依赖之物却在公元15世纪前的一次大地震中受损。但人祸甚于天灾,陵墓最终彻底毁于人类之手。1402年,汪达尔人圣·乔万尼率领的骑兵征服了哈利卡纳苏斯,征服者对于这座异教徒的艺术之殿非但毫无仰慕之情,反而深恶痛绝。1494年,为了加固要塞,统治者们毫不留情地把陵墓当成了采石场,甚至连很小的碎片都被送进了石灰碾磨厂,用于大规模建造他们的堡垒圣·彼得堡。摩索拉斯的陵墓就这样渐渐被毁掉了。所幸有少量浮雕幸免于难,其中包括那件由大理石雕成的亚马孙族女战士的浮雕,现今仍保存在英国博物馆内供人们观瞻。
呼啸而过的历史之风会留住永恒吗?面对摩索拉斯陵墓的残砖碎瓦,不知人们会作何感想;面对褒贬不一的说辞,不知人们会如何评断;面对各种似是而非的断言,不知人们能否期待着谜底的解开。其实,人人心中都有一杆秤。
走出偏见的误区腓尼基文明之谜(1)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腓尼基”一词对于多数人而言比较陌生,它被人淡忘已有3000余年。它是古代地中海沿岸兴起的一个民族,一个城邦国家,一种文明,也是一个为时人所憎恨的民族。时过境迁,该如何看待这个谜一般的民族?
公元前13~前11世纪,在今天的叙利亚境内,西临地中海,东倚黎巴嫩山,北接小亚细亚,南连巴勒斯坦的地方,活跃着一个不知从何处来的民族,她的名字叫“腓尼基”。“腓
尼基”在希腊语中是“紫红色”的意思,可它为何成了一个民族的称呼呢?这其中还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奥秘。
据说,在当时埃及、巴比伦、赫梯以及希腊的贵族和僧侣,都喜欢穿紫红色的袍子,可是令他们懊恼的是,这种颜色很容易褪去。他们都注意到,居住在地中海东岸的一些人因为会生产一种绛紫色的颜料,所以总是穿着鲜亮的紫红色衣服,似乎他们的衣服总也不会褪色,即使穿破了,颜色也跟新的时候一样。这实在太引人注目了,所以大家把地中海东岸的这些居民就叫做“紫红色的人”,即腓尼基人。
在流传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各种著作中,对腓尼基人都颇有微词:他们苛刻、狡诈,用一艘船的油从西班牙人手里换取不计其数的白银,以致差点压沉了他们的船只;他们对居住在非洲内陆的黑人横征暴敛,毫无恻隐之心,推崇那些最能榨取民脂民膏、待民如虎的总督;他们不耻于做强盗,公开拦截在海上航行的船只,抢劫船上的财物,搞得人心惶惶;他们还贩卖奴隶,甚至耍诡计诱骗自由人为奴隶,比如将靠岸者的船推入茫茫大海中,使其失去交通工具而被迫为奴……真可谓劣迹斑斑,周边的民族对之恨之入骨但又无可奈何。
正是靠着这些见不得阳光的手段,古代腓尼基人积聚起了巨额财富。腓尼基最大的城市推罗的富庶在古代作家们的笔下,让人展开最丰富的想象都不为过,“街上堆银如土,堆金如沙”。
但是,谁也不能否认,这是一个勇敢的民族。在人类造了第一只简单的船只之后的很多很多个世纪里,人们来到水天连接之处,望着浩淼的海洋,却步不前,因为那里全是黑暗的失望和死亡。之后,来了腓尼基人,他们没有这种恐惧。腓尼基人不愧为最勇敢的探险家。往日令人生畏的海洋刹那之间变成了平安大道,地平线的危险变成了神话。
相传,2600多年前的一天,埃及法老尼科想杀一杀腓尼基人的威风,同时又想开辟一条从没有人走过的航线。他把几位腓尼基最优秀的航海家召集到王宫里来,对他们说:“听说你们经常自吹腓尼基人最善于航海,我让你们从埃及出发,一次也不向后转,而且海岸始终要在右边航行,最后回到埃及。如果你们做不到,现在就对我说,我也不会惩处你们。但是今后就不要再自吹自擂了。如果你们能够做到,我一定重赏你们!”
开辟新航道,要冒极大的危险。因为当时欧洲人曾经传说,大西洋就是世界的尽头,没有人能够越过直布罗陀海峡。但腓尼基航海家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尼科法老的挑战。几天后,腓尼基航海家驾着3艘双层的划桨船,朝着未知的世界出发了。一晃3年音讯全无,尼科法老以为这些大胆的腓尼基人早就掉到茫茫大海中喂鱼了,也逐渐地把这件事情淡忘掉了。
一天,尼科法老的一个大臣向他报告:“报告陛下,3年前出海的腓尼基人回来了,正在宫外听令。”尼科法老一听,大吃一惊地说:“什么,他们还活着,快让他们进宫。”腓尼基人进来后,尼科法老把脸一板,说:“大胆的腓尼基人,竟敢欺骗我,快说,这3年你们躲到哪里去了!”腓尼基人将这3年的航海经历详细地说了一遍,然后向尼科法老献上了他们沿途搜集到的各种珍奇异宝。尼科法老终于相信了,说:“腓尼基人真是最优秀的航海家。”然后重赏了这些航海家。腓尼基人的环非洲航行,是人类航海史上的一次壮举。腓尼基的航海家们驶过地中海,进入大西洋,向北一直到达英吉利,向南一直到达西非。这足以证明腓尼基人在航海方面的能力。
正是凭借着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加上自身的精明能干,腓尼基人成了一个使以精明著称的犹太商人相形见绌的商业民族。他们在陡峭的山崖上建了两个商业中心,一个叫泰尔(tyre),一个叫昔顿(sidow)。为什么建在险峻之处?因为他们相信这样敌人就不会攻克。像今天的马赛和加得斯那样的大城市的祖先就是泰尔和昔顿,都以始于腓尼基而自豪。大约建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腓尼基城市乌加里特城在被地震摧毁之前,是一座名符其实的“国际性城市”。当时城里云集着来自五湖四海的各行各业的人。他们在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和遥远的西利岛沿岸建筑起有堡垒的商站。他们从事中转贸易,还积极地推销本国生产的物品。
腓尼基人的辉煌还不至于此,传说世界上最早的字母文字也是他们发明出来的。
相传,有一个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他的聪明远近皆知。有一次,他在别人家里干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记带来了。他随手拿起一片木头,用刀在上面划了点什么,然后让一个奴隶送给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妻子看了木片,什么都没说,就递给了奴隶一件工具。奴隶惊呆了,认为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种神秘的方式,通过木片上的符号来表示出他需要的东西。据说,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划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现的字母文字。许多人都知道了这件事情,来向卡德穆斯求教,卡德穆斯就将他发明的字母文字教给了其他人。这样腓尼基字母就逐渐传播开来。
走出偏见的误区腓尼基文明之谜(2)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实际上,腓尼基字母的产生并非偶然,而是实际需要的结果。腓尼基人忙于商业和航海业,记账签署“文件”之类的事可不容忽视,但是,当时流行的象形文字和楔形文字无疑太费时了,视时间如金钱的腓尼基人怎能忍受得了?被逼无奈之下,只好割舍了旧写法的美观,从埃及象形文字中借得一点画儿,又从巴比伦文字里简化了一些楔形文字,把旧写法的几个画重组成一组。如此,借鉴了前人的成果,又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终于发明了简便的22个字母。
近现代考古学家们在乌加里特古城发现了数以千计的用楔形符号写的字母文字泥版。学者们还在这里发现了一本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本有字母文字表的《识字读本》。后来在腓尼基南北通用的由22个辅音音符所组成的字母,就是由此演进而来的。这种字母的确是省时省力,但是却没能代替埃及的象形文字和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有人解释说,当时也曾提出过许多改良措施,但在埃及和巴比伦,写字是一种很郑重的事,几乎是神圣的,结果,改良被当作渎神之举而付诸东流。这一说法的真伪现在无从考证,然而在没有文字的地中海地区,腓尼基人的字母大获成功。随后,古希腊人又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又形成了罗马及其周围地区拉丁人的拉丁字母。如今欧洲各国的拼音字母差不多都是从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演变而来的。因此可以说,腓尼基字母文字是欧洲国家字母文字的始祖。
如今,人们从腓尼基人那里寻找到了今天的欧洲国家字母的缘起,以下便是例证。
A在字母表上名列前茅,是事出有因的。在古腓尼基的时候,字母A叫aleph,意思是牛。当时A的写法是V,样子象牛的双角。当中并有斜斜的一横。牛是腓尼基人的衣食之源,任劳任怨的劳动力,一群牛对他们来说就意味着一大笔财富。希腊人把它翻转过来,成为现在这个样子。
在腓尼基语中,B叫做Beth,意思是帐篷或房子。腓尼基人当初写字母B时,看起来很像原始的两间一套住房。一间给男人住,一间给妇女住。因为生存的第二个重要条件是住房。所以B就排在了第二位。
D在腓尼基语中叫deleth,是从埃及象形文字那儿吸收过来的。埃及象形文字D,意思是门,样子也很像门。
第三个字母“C”代表骆驼,这符号像一只骆驼的头和脖子而叫“Gimel”。因为骆驼对腓尼基人而言是个重要的旅行工具,希腊人把符号掉个头并叫它“Gamma”,罗马人借用并赋予它一个优美的曲线,从而称之为“C”。
G被认为是骆驼和它那弯曲的头颈。
腓尼基语的L叫lamed,即“鞭子”之意。赶骆驼离不开鞭子。
腓尼基人善于航海,字母M叫mem,表示海上的波浪,意思是水。
……
然而,可悲的是,腓尼基人把装满财物的大柜子尊为国家的荣耀和最高理想,从不留心书籍和学问,从不鼓励艺术和科学,不知道怎样聪明合理地使用他们的钱。于是她灭亡了,毕竟没有一个国家能只靠单纯的物质产业就能建设得好。
腓尼基文明长眠于地下已有3000年了,其是是非非难以分清,但其文明的光芒却照耀着勇敢奋进、讲究实际的人们破除束缚,勇往直前,这已足矣!同时,它也警醒着后世的人们:不要重蹈覆辙。
的石头城佩特拉城之谜(1)
王春来
连载:世界远古之谜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作者:王春来
约旦人把佩特拉视作国宝,在许多人眼中,世界七大奇迹中或许应有它的一席。只是她那美丽的面纱后面还有着太多的神秘气息,令人揣测悱疑,浮想联翩。
在死海和阿克巴湾(今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隐没着一个神秘之都——佩特拉城。它是从岩石中雕凿出来的,并因岩石的色彩而闻名于世。它犹如一位矜持的蒙纱少女,不愿轻易将美貌示人。要见到她,你必须经受大自然派来的守卫者西克山峡的考验。西克山峡
深约1。5—2公里,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岸石要塞。里面漆黑一片,回声荡荡,令人毛骨悚然。如果你退缩了,故事也就到此为止了。如果你经受住了考验,绝对会有峰回路转的惊喜:阴森可怖的岩石窄道尽头,别有一番洞天。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位于广场正面的宏伟宫殿——哈兹纳宫。它是佩特拉最负盛名的建筑。宫室雕凿在陡峭而坚固的岩石上,共上下两层,高50米,宽30米。底层由6根直径2米的大圆柱支撑着前殿,构成堂皇的柱廊。顶层6根圆形石柱附壁雕成,柱与柱间是神龛,供奉着圣母、带翅武士等神像。这些像比真人还要大,栩栩如生,威严肃穆,颇具神韵。左右殿堂上是造型独特、左右对称、线条粗犷的壁画。然而真正使哈兹纳宫声名远扬的还是其独特的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神奇无比。美国考古学家斯蒂芬斯在初次见到突然展现在眼前的哈兹纳宫美景时,称其为“一座神庙,精致清晰,宛如一颗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在约旦人眼里,这是一座法老的宝库,顶端的瓮是藏财宝的地方。他们幻想着有朝一日大喊一声“阿里巴巴芝麻开门”,紧闭的财富的大门忽地在他们面前打开。
西克山峡南面的半山腰上是欧翁石宫。令人惊奇的是,几百平方米的大殿内居然没有一根支撑的柱子,真是巧夺天工。欧翁宫的两侧是石窟群,向东西两侧延伸,远远看去,密密麻麻,如蜂巢一般。石窟内有住宅、寺院、浴室和墓窟。悬崖顶部的洞室白云缭绕,诗意盎然;置身其中,飘飘然恍若进入仙境。
欧翁宫的斜对面是一座罗马式露天大剧场。看台依托山坡呈扇形散开。舞台用巨石铺砌而成,由几十层阶梯石座环护着,犹如众星捧月。更神奇的是,在音响系统尚未发明的久远年代,可容纳6000人的剧场居然有天然的音响效果!只要站在舞台前的中心点击掌、说话,便能形成强烈的回音,而且声音可以清晰地扩散,即使坐在最后一排也能听得一清二楚。剧场内每隔10层阶梯就筑有一个通道,整个剧场可容纳几千名观众。
再就是包围中的巨大广场。人们猜测,上面有许多民居陋室,只是无情的岁月早已使之荡然无存。遍地岩景天生自然,远远望去,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进出的通道;中间则是一个巨大的广场。垒垒石窟构成片片楼群,在阳光照耀下发出夺目的玫瑰色光芒,宛如天上琼楼仙阁。这真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玫瑰色石头城”!“佩特拉”在希腊语中也恰恰就是“石头”的意思。
以上所述并非佩特拉城的全部,在佩特拉城博物馆,还收藏着该城的文物。顶水少女婀娜多姿,壮硕武士威武不已,咆哮的雄狮威猛无比,温顺的绵羊惹人怜爱……一尊尊雕塑上的人物或动物形象呼之欲出。
面对这活生生的遗迹——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却半掩在遥远而令人生畏的山峡风沙境地中的废墟,19世纪的欧美游人陶醉了。英国诗人雪莱写于1817年的《欧兹曼耿亚斯》一诗描述了一尊被毁坏了的古代国王的巨大雕塑,躺在“寂寞平坦的沙丘里”。斯蒂芬斯于1837年出版的《阿拉伯人佩特拉区游记》一书字字句句也都充满了激情,一举成为美英两国的畅销书。诗人约翰·威廉·贝根因此书诗意大发,即兴写下《佩特拉》一诗,留下了令他流芳百世的诗句:令我震惊的惟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了整个历史。电影制片人史蒂芬·斯皮尔伯格与合伙人乔治·路卡斯联手,实地拍摄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