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大地的永恒之声-泰戈尔及其创作 >

第1章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东方大地的永恒之声-泰戈尔及其创作-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泰戈尔是印度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位大师,也是印度近代史上的一位卓越人物。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发生过深刻的影响,同时也是近现代影响世界的第一个东方人,他为本民族和全人类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本书记载了泰戈尔追求进步和光明的人生道路,剖析了他融汇着泛神和民主博爱思想的丰富而矛盾的思想体系,总结了他的主要创作成就和文化思想成果,评述了诗人的早期创作和中后期艺术成就,总括并论述了这位横跨东西方的诗圣独创性的文学风格和广泛深远的世界性影响。

  写给青少年的话 (代序)

  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

  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

  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

  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6辑85册,依类别分为:
  (一)国别、地区文学史,
  (二)分体文学史,
  (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
  (四)文学比较、交流,
  (五)作家作品(上),
  (六)作家作品(下),
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

  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

  吴元迈1993年国庆节于北京

  人生之路

  泰戈尔是亿万中国读者十分熟悉的名字。诗人的全名是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 (1861—1941),他是印度近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位大师,也是印度近代史上的一位卓越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一生共写下五十多部诗集,并以诗集《吉檀迦利》荣获1913年度诺贝尔文学奖。同时,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他是一位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作曲家和画家,先后完成了十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个短篇小说、二十多部剧本、一千五百余幅绘画和大量歌曲。他还是一位重要的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写下了大量哲学、教育、政治方面的论著。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史发生过深刻的影响。他为本民族和全人类留下了宝贵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诗人生活的时代,无论从世界范围来看,还是从印度一国来看,都是急剧变革的伟大时代。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矛盾与斗争日益尖锐。而民族革命和阶级斗争也在世界范围特别是东方广泛兴起。

  1861年5月7日,泰戈尔生于印度西孟加拉邦加尔各答。他的家庭属于商人兼地主阶级,是婆罗门种姓,在英国东印度公司时代财运亨通,成为柴明达地主。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是社会活动家,在当时积极赞成孟加拉的启蒙运动,支持社会改革。他的父亲对吠陀和奥义书颇有研究,是哲学家和宗教改革者,富有民族主义倾向;由于与社会上的传统习俗格格不入,被习惯势力视为没有种姓的外化之人。他有子女十四人,泰戈尔是家中最小的一个。就是在这个家庭,兄弟姐妹和侄辈中颇出了一些学者和艺术家。由于生长在这样一个印度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书香门第,因而泰戈尔从小就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

  追求进步和光明的一生由于是父母最小的儿子,罗宾德拉纳特被家人亲昵地叫做“拉比”,成为家庭中每个成员钟爱的孩子,但大家对他并不溺爱。小拉比在加尔各答先后进过四所学校,虽然他对这四所学校都不喜欢,但他在长兄和姐姐的监督下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小拉比的童年轶事中,对他一生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且特别值得一提的有三件。第一件是他胡乱涂写成了他的第一首诗歌。那时,拉比还不到九岁,他发现自己能够按照韵律准确地排列两句诗。第二件事是,在传统的授圣线仪式上,他被授予圣线。在那次仪式上朗诵的吠陀圣歌深深地感染着一颗幼小的心灵,诗歌的神圣和美妙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他还年幼,不懂得圣歌中那些深奥的象征所表示的意义。他一生始终热爱《吠陀》和《奥义书》里的诗歌。童年时代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是第一次游历喜马拉雅山。拉比十二岁时,有一天他父亲突然把他叫去,要他准备去旅行。父子俩来到喜马拉雅山东坡上的一座避暑小镇,在一座山顶上租了一个小型别墅,周围是一片片参天的雪松,这是一个风光绮丽的地方。第一次置身于庄严雄伟的“山神”面前的情景在小拉比的记忆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神秘的山神象电闪雷鸣震撼着他。

  这次旅游归来,拉比开阔了眼界,在家中的地位也立即随之升高了。正是在这个时期,拉比在老师的鼓励下把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马克白斯》翻译成了孟加拉文,这篇译文显示出他对韵律和语法的纯熟技巧,受到老师的赞扬。当时拉比十四岁。同时,他读书的热情愈发高涨,他如饥似渴地阅读大量书籍,广泛涉猎了包括文学、历史、社会和自然科学等各方面的书籍杂志。

  泰戈尔在文学方面的修养首先来自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进过东方学院、师范学院和孟加拉学院。但是他生性自由,厌恶刻板的学校生活,没有完成学校的正规学习课程。他的知识主要来源于父兄和家庭教师的耳提面命,以及自己的广泛阅读。他从小就醉心于诗歌创作,从十三岁起就开始写诗,诗中洋溢着反对殖民主义和热爱祖国的情绪。1878年,他遵照父兄的竟愿赴英国留学,最初学习法律。但他不喜欢法律,于是转入伦敦大学学习英国文学,研究西方音乐。1880年回国,专门从事文学创作。1884年,他离开城市到乡村去管理祖传的田户。他在这里接触农民,熟悉下层人民的生活,观察祖国故土和自然。1901年,为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他在孟加拉博尔普尔附近的圣地尼克坦创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后来发展成为有名的国际大学。1905年以后,民族运动进入高潮时期,孟加拉人民和全印度的人民都起来反对孟加拉分割的决定,形成了轰轰烈烈的反帝爱国运动,泰戈尔毅然投身于这个运动,充满激情的爱国诗人义愤填膺,写出了大量的爱国主义诗篇。

  但是,没有多久,泰戈尔就同运动的其他领袖们发生了意见分歧。他不赞成群众焚烧英国货物,辱骂英国人的所谓“直接行动”。他主张多做“建设性的”工作,比如到农村去发展自己的工业,消灭贫困与愚昧等等。但部分群众不接受他的意见,由于失望,他便退出运动。从此以后,在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内,他过着远离现实斗争的退隐生活,埋头于文学创作。

  1915年,他结识了甘地。这是印度历史上两位巨人的会面。他同印度国大党早就有联系,还曾出席过国大党的代表大会。但是,他同国大党的关系始终是若即若离的。他同甘地,有很真挚的私人友谊。但是,他对甘地的一些做法并不赞同。这两个非凡的人物并不试图掩盖他们之间的意见分歧。同时从道义上和在社会活动中,他们总是互相尊重,互相支持。

  1916年,泰戈尔来到日本,他对日本这样充满生机的一个新兴国家,颇多感慨。后来他从日本又到了美国,以“国家主义”为题,作了许多报告。他谴责东方和西方的“国家主义”。他对美国一向没有好感,那里的民族歧视使他深恶痛绝。美国的报纸和侦探机关从舆论上和行动上也常常给他添些麻烦。他以后几次访问美国,都是不愉快的。1929年,他访问了加拿大之后到了美国,又遭到美国移民官员扣留和盘问。他从此就再不去这个他不喜欢的国家了。

  1919年,发生了“阿姆利则惨案”,英国军队开枪打死了1000多印度平民。泰戈尔非常气愤,挺身而出,写了一封义正辞严的信给印度总督,提出抗议,并声明放弃英国国王给他的“爵士”称号。对此事,黛维夫人在《家庭中的泰戈尔》一书中曾作过详细的记述。他在信中对英王的“大不敬”,引起了英国人的反感,以后对他一直耿耿于怀。

  1924年,他访问了中国。他从年幼时起就向往这个古老而脆弱的东方大国,十分同情中国人民的处境,曾写文章怒斥英国殖民主义者的鸦片贸易。这次访问终于实现了他多年的愿望。

  1930年,泰戈尔访问了年轻的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他在那里看到了一个神奇的世界,使他极为振奋,兴之所至,写成了歌颂苏联的 《俄罗斯书简》一书。虽然他对社会主义不能充分了解,但是他向往这个崭新社会,想把这个神奇的世界搬到印度人民中间去。他对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向往始终如一,在80岁生日述怀的文章中,还特别强调和赞扬苏联的成就。别人的攻击并没有影响他心目中苏联的美好形象。

  1934年,意大利法西斯军队侵略阿比西尼亚(埃塞俄比亚),泰戈尔立即严厉谴责。1936年,西班牙爆发了反对共和国政府的叛乱,他站在共和国政府一边,明确反对法西斯头子佛朗哥的倒行逆施,1938年,德国法西斯侵略捷克斯洛伐克,他写信给在那儿的朋友,表示对捷克斯洛伐克人民的关怀和声援。1939年,德国法西斯悍然发动世界大战,他又应欧洲朋友之邀,撰文怒斥德国“领袖”的不义行径。泰戈尔一贡痛恨法西斯丑类。但是对被欺压的弱小民族,他则表示无限同情。特别是对中国,他更是始终抱有好感与希望。他始终是中国人民的真正的忠实的朋友。

  1941年8月6,泰戈尔在加尔各答祖居宅第里平静地离开人世,成千上万的市民为他送葬。中国人民并没有忘记,在当时的北京、上海、广州、南京等地报刊都发表了许多文章,表示知识分子和他的中国读者对他的深切悼念和缅怀之情。

  泰戈尔一生是光辉的一生。他始终站在正义一边,反对非正义的暴行。在家庭中,他是一个忠诚的丈夫,一个慈爱的父亲。在妻子生病时,他始终坐在她床边,给她搧扇子。女儿患病,他亲自抬担架送女儿回加尔各答,一走就是二三十里。他待人亲切,很有幽默感,常常说笑话。对“下等人”,对小动物抱有无限的同情。泰戈尔所具有的这些高贵品质赢得了印度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和爱戴。

  丰富而矛盾的思想:泛神与博爱

  在泰戈尔漫长的人生旅途上,曾经跨越几个不同的时代。总体上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年代。印度和国外的,古代和现代的许多思想都影响了他的世界观。但是,这个世界观最基本最核心的部分,还是印度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泛神论的思想。即梵我友人合一,人与宇宙是一个统一体。泰戈尔曾经对黛维夫人说:“在黎明时分,当我那天上的朋友(指太阳)用他的光流沐浴着我的时候,我想从我自己中走出。我们心中有两个 ‘我’,两个人:一个永远无尽无休地为贪婪、不满、苦恼、忧愁、快乐以及其他一百种情绪所左右;另外一个是更伟大的 ‘我’,他高出那一切,能自制;自我完善——可是那个更大的自我隐藏起来了……因此,每天我坐在早晨的阳光里,我尝试着脱离开那较小的 ‘我’。我不能为自己创造任何上帝并且向他祈祷。我只是尝试着从我自己中解脱出来……那对我就是真正的解脱。”确实,泰戈尔是超越了平凡人生和世俗世界的。

  但是,泰戈尔的思想又总是矛盾着的。一方面,他相信宇宙万有的基本精神是和谐与协调的。他最喜欢使用的名词是“爱”,“互相依赖”、“互相关联”、“互信互助”、“协作”等等。他相信并提出“韵律”是宇宙间的最高原则。人们总是说:“他向全世界宣扬一种爱与快乐的教训。”与此同时,他又大不相信“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教条。他相信宇宙万有流转不息,永不停滞。这种符合自然辩证法的规律的观点,是泰戈尔思想中的精华。这种思想中的矛盾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他多少相信神术,甚至相信轮回转生;但是同时又相信天演论,喜爱并且相信自然科学;他提倡东方的所谓“精神文明”,但又不抹煞西方的所谓“物质文明”。他思想中充满了矛盾。而对这一点,他自己又是非常清楚的。他在1924年写给罗曼·罗兰的信中说:“我自己天性中也有一种经常发生的内战。”因此,我们也可以认为:泰戈尔是一个内心充满矛盾和斗争的思想家和哲人。“印度荣誉的守护人”

  在印度近现代历史上,甘地和泰戈尔同是两位闻名于世的伟人。他们分别是伟大的圣雄与歌手,同样对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实干家甘地与艺术大师泰戈尔之间固有的差别,逐渐为人们所忽略。而今,泰戈尔在人们记忆中已不再仅仅是一位诗人。他作为一位思想家,其重要地位日益得到公认。圣雄甘地就曾经盛赞这位诗人是“伟大的哨兵”,是印度荣誉的守护人。这是一个非常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性的总体评价。泰戈尔也正象一个哨兵那样,在道德沉沦的年代,守护着仁爱、欢乐、自由与和谐的伟大理想。任何对泰戈尔的全部贡献加以评价的尝试,都必须包括对他的哲学世界观、宗教思想和教育观点的研究,而不能单单着眼于他在文学、艺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