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工,裁成之妙,烟霏露结,状若断而还连,凤翥龙蟠,势如斜而反正。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心慕手追,此人而已。其余区区之类,何足论哉。”唐太宗所“玩”、所“览”的王羲之真迹,便是著名的《兰亭集序》。传说此真迹传给了他儿子高宗李治,唐高宗更是爱不释手,死后干脆带入了乾陵。宋代书法家米芾却认为王羲之的真迹给唐太宗葬入了昭陵:“翰墨风流冠古今,鹅池谁不爱山阴。此书虽向昭陵朽,刻石尤能易万金。”无论是葬昭陵,还是乾陵,抑或其它原因,反正自唐高宗后,真迹谁也没见过。难为了后世众多的史学家、书法家和考古家,成为千古之谜。王羲之的墓地,不像他的《兰亭集序》让人神魂颠倒、扑朔迷离。该墓地真山显水,县志有记,族谱有图,《晋书》有传,历代文人多有题咏,而且附近村落王姓,不少还是他的后裔。
王羲之,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书法世家,少时曾受业于卫夫人,后学张芝草书与钟繇正书,能博采众长,自成一家,将秦汉篆隶之妙融于正行草诸体,把书法艺术推到一个新的境界。他曾任会稽内史、右将军,俗称“王右军”。永和九年(353 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邀友聚会兰亭。他们饮酒赋诗得37 首,王羲之为之作序,全文320 余字一气呵成,文思幽远,字体遒健。次日酒醒,把玩之余,得意非常。此后挥毫数篇均不及初,遂视为传家之宝留给后代。此《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被后世尊为“书圣”。
有关王羲之的民间传说极为丰富,形容他练字用功专心的有:墨池——洗笔、砚将池塘水染黑;破衣——他手指能触及到的衣裤部位,由于长期以指带笔而磨破;“入木三分”——去友人家在茶几上留条,主人擦不掉墨迹;墨馍——一边练字,一边用馍蘸蒜泥吃,结果蘸的是砚上墨汁,吃得满嘴乌黑。。。形容王羲之爱鹅如痴如醉的有:哭鹅——得知一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特别好听,便去想购买,老太太听说书圣要来,忙杀鹅款待,他望着一地鹅毛欲哭无泪,难受万分;书成换鹅——一道士欲得他真迹,养了一群鹅逗引他,当他想买鹅时,道士要他写一本《道德经》,最后书成把鹅换走。。除此,还有“飞狐笔”等等。其中许多民间传说,在王羲之的墓地都有了具体体现,反映出中国墓葬文化与社会的密切关系,是当时社会的某些政治、经济、文化现象的缩影。
兰亭聚会后,因与骠骑将军王述(时任扬州刺史)不和,于永和十一年(355 年)托病辞官。辞官后,王羲之与友人徜徉于山水,尽享射猎垂钓之乐。又与道士许迈一起,炼丹服食,常不辞千里,去采集练丹的药石,所游更广。“晚年入剡(今浙江嵊县)经金庭,见五姥、香炉、卓剑、放鹤诸峰,以为奇丽幽渺,隔绝尘世,眷恋不能已,遂筑馆居焉。从之者夫人郗氏,乳母毕氏,中子操之。”王羲之一家定居嵊县后,四乡奉王右军为乡主,至今嵊县金庭一带乡间都留下了他的遗迹和传说。王羲之59 岁去逝后,朝廷曾赠“紫金光禄大夫”,他的儿子遵父亲临终遗嘱,坚决拒绝了这个封号。故墓地仅留“王右军”字样,那个封号只在《晋书》上能看到。
王羲之墓,位于浙江省嵊县金庭乡后厂村,距县城约30 公里。这里山清水秀,景色怡人。据唐人裴通赞曰:“越中山水奇丽剡为最,剡中山水奇丽金庭为最。”这个越中山水最好的地方,被道家列为第27 洞天,白居易曾说:“越有桐柏之金庭,养真之福地,神仙之灵墟,亦三十六洞天之一。”山水奇丽,葬有“书圣”灵骨,王羲之儿子王操之及后代又居住这里,所以引来历代文人及探访凭吊者。
隋代永欣寺沙门尚杲遵其师遗嘱,于大业七年(611 年),来到金庭祭扫王羲之墓地,并写下了《瀑布山展墓记》:尝闻先师智永和尚云:晋王右军乃吾七世祖也,宅在剡之金庭,而卒葬于其地。我欲踪迹之而罢,耄不能也。尔在便宜,询其存亡,杲谨佩不遗。大业辛未,杲游天台过金庭,卸锡雪溪道院,访陈迹,览佳山,因记先师遗语,求右军墓,得于荆榛之麓,略备邱茔之制,墓而不坟,朴而不甃。杲惧久加荒秽,邱陵莫辨,征其八世孙乾复等共图之,立志石作飨亭,以便岁时禋祀。呜呼!升平去大业才二百五十年,而荒湮若此,则千载之后,将何如哉!
吴兴永欣寺沙门尚杲识,大业辛未三月丁丑由此看来,王羲之墓到了隋时已近荒芜,大业七年修葺后,墓地建筑不过“飨亭”一座。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越来越受到后世推崇,以至到了清代,墓地整体建筑已相当完备。据《王氏族谱》、《同治嵊县志》的记载来看,王羲之墓地地面建筑记有金庭观、雪溪道院、花光水色楼、潺湲阁、高山流水亭、右军祠、书楼、墨池、鹅池、玩鹅亭、右军墓及墓道坊等十余处。如今多数已成遗迹。屋前路旁尚存千年古柏数株,苍劲依然。从墓道石坊穿过,有一条长200 米、宽5 米的墓道,依山势而筑,每隔8—9 级石阶,建有拜台一个,直达墓前。宽大的青石平台中央是王羲之墓冢,座北朝南,处于群山环抱之中。其子王操之墓地在稍远的毛竹洞天。近代以来,王羲之墓地没能得到很好保护,许多古建筑塌圮,几成遗址遗迹,就连墓道坊的石柱,也砌进了农家院墙。1988 年10 月,政府部门会同有关单位,成立了王羲之墓地修建委员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沈鹏任名誉主任,许多著名书法家任顾问,并向民间筹集部分资金,用以恢复王羲之墓地旧貌。重修的王羲之墓冢呈圆形,条石护围,草皮封顶。墓前有石碑亭一座,内立一通2 米高的明碑,碑文“晋王右军墓”五个大字矫健端庄,为明弘治十五年(1502),浙江等处承宣布政使司右参议吴重所立。新修的墓道两旁及墓区,已开始植树造林,其它旧迹亦在逐步修复中。在政府部门及有关单位努力下,王羲之墓地昔日风貌恢复之日,必将是中外书法艺术交流中心和旅游胜地到来之时。越来越多的中外书法家慕名而来凭吊、瞻仰,便是明证。
万众瞩目的乾陵——李治、武则天陵
1995 年3 月10 日,在北京召开的八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新任陕西省省长程安东的呼吁,引起会议代表的震惊:“发掘乾陵是陕西全省人民愿望”,“对带动陕西经济和社会发展有利”。不久西安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年届72 岁的学者石兴邦也发表谈话,说发掘乾陵已“万事俱备”,“时机成熟”。消息一经播出,立即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持反对意见的认为:这是急功近利的做法,发掘不发掘乾陵,对陕西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不会起到决定性作用,认为中国目前保护文物的科技水平不很高,如纸、丝织品无法保存原貌,陕西省近年来盗墓窃宝犯罪活动十分猖獗,因此,“无论从哪一方面来看,发掘乾陵的时机现在都是不成熟的。”前国家文物局局长任质斌先生幽默地说:“‘土地爷’一直替我们保护着地下墓葬。我们现在发掘出来无法妥善保护,倒不如还是让‘土地爷’再继续替我们保护吧。”关于发掘乾陵的争论,看来还是会延续下去的,尽管这已不是新的话题,只要乾陵一天不发掘,这种争论就会持续下去。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城北梁山主峰上,是唐高宗李治和女皇武则天的合葬墓。这两个皇帝又是夫妻的合葬墓,在中国历代帝王陵园中是绝无仅有的。他们生前继承的是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事业,特别是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天下太平,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是中国古代少有的一个盛世;他们死后,其孙子唐玄宗李隆基创建了“开元盛世”。处于这样两个“盛世”之间的乾陵工程,得到了各方面的保证,因此制式十分讲究,工程十分浩大。
1971 年美国宇航员爱德宁在太空中发现蜿蜒的黄河旁有几个一字排开的黑点,他认定这是人工所为,极可能是中国新研制的秘密武器基地,遂拍照向总统报告。尽管后来没有下文,可爱德宁心中却是满腹疑团。1981 年,爱德宁终于来到中国,当他游览了黄河一线到达咸阳后,才知道那几个黑点是包括乾陵在内的帝王陵墓。
乾陵陵址所在地梁山,是自古被堪舆家指定为“龙经”的风水宝地。不尊儒学对道教颇有兴趣的秦始皇,当年巡幸这里,不仅在梁山修建了梁山宫,还在梁山东南侧,设置好畤县(畤:即神灵所至之意),欲借助梁山的好风水,兴世盛国。唐高宗与武则天选此地营建陵寝,认为十分理想;又按伏羲八卦图,梁山位于当时京城长安的西北方,而乾为天,遂将梁山所在县奉天改名乾县。
根据目前资料来看,乾陵确有许多令人瞩目的地方:一个中国封建社会初期的秦始皇陵兵马俑,就被冠以“世界第八奇迹”,而乾陵是中国封建社会鼎盛时期的皇陵,出土文物要较之兵马俑一定会更加丰富,更加珍贵;乾陵是中国历史上两个皇帝合葬墓,随葬文物之丰定会令世人瞠目;特别是乾陵在所有唐陵中,是迄今唯一未被盗挖的陵墓,因此地下文物不仅未遭人为破坏,还为乾陵披上了一层神秘面纱;乾陵的地面建筑,仿照京城长安格局而制,是唐陵中仅有的;乾陵的石刻是唐陵中最多、最负盛名的。。。众多的原因,使后人急盼了解乾陵内幕真象,这种心情当然也是可以理解的。1960 年,当地农民在山上放炮炸石以烧石灰,意外炸出了条墓道。郭沫若得讯后,先后二次亲临梁山,组织有关人员清理墓道,并进行科学勘探。发现了乾陵的内城城墙、四门、献殿等遗迹,其墓道位于陵墓正南,呈斜坡形,长63。1 米,宽3。9 米,全用石条填砌,层层叠放在墓道口至墓门的甬道上,共39 层,估算石条数4000 余块。条石之间用铁栓板相连,每三层上下用铁棍穿透,再用铁汁灌缝,密封成一块巨石,坚固异常。据《新唐书·严善思传》中所言:“玄关石门,以冶金锢缝隙。”《唐会要》也载:“乾陵元宫,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铸铁,以固其中。”经过勘查,史载诸说绝非虚言。
尽管乾陵如此固若金汤,在太平年代,皇陵受到国家保护,盗墓者一经捉住,均处以极刑,但地下极其丰富的宝藏,还是不断引起盗墓贼的垂涎。据当地传说及典籍记载,乾陵在历史上曾先后发生过三起盗陵未遂事件:第一起发生在唐末,当时天下大乱,黄巢领导的义军为解决军响,曾派军队前往乾陵挖墓取宝。据传士兵挥镐舞铲,敲石挖土之际,晴朗的天空突然乌云密布,狂风掀起的沙石铺天盖地,电闪雷鸣过后又下起了暴雨,心虚的士兵以为挖掘陵墓触怒了神灵,吓得惊恐万状,纷纷弃具而逃。至今在陵西有一条深沟,相传就是当年挖陵留下的遗迹,当地人称之“黄巢沟”。第二起发生在五代梁时,据《新五代史·温韬传》记载:温韬曾任耀州、崇州、裕州、静胜军节度使,镇辖关中地区。他是个盗掘唐墓成瘾的人,“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悉发掘之,。。唯乾陵风雨不可发”。据传,温韬每次挖掘乾陵,天就变,狂风暴雨不得发掘,连试三次如此,温韬才打消掘乾陵念头。
第三起发生在民国初年,军阀孙连仲率领一个团的兵马,驻扎在梁山,以进行军事演习为由,用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条石。突然从炸开的条石面升起一股浓烟,盘绕而上,7 个山西籍士兵顿时倒地吐血而亡。部属见状议论纷纷,当地群众遂四处宣扬盗乾陵必遭天遣,孙连仲这时也十分心虚,也就放弃了盗挖乾陵打算。总之,乾陵迄今封石完整,地宫未遭破坏,实属中国墓葬文物宝藏的万幸。
郭沫若当年得到初步勘查报告后,极力主张发掘。然而,限于当时国家的财力、人力、技术水平等各种条件制约,国家文物局不同意发掘,后经国务院讨论,作出了“关于全国帝王陵墓目前先不要挖掘”的决定。周恩来总理当时认为:这件事应当留给后人去做。郭沫若作为考古学家,面对乾陵地宫这座文化宝库,是无法克制内心激动情绪的。他说:“武后死时随葬品是怎样,不得而知。但毫无疑问会有不少的书籍保存在墓里。说不定武后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轮集》十卷还可以重见天日。说不定武后的画像,武后和上官婉儿等手书的真迹也会呈现到我们的眼前。”他再次希望能打开乾陵:“关于乾陵的地面勘查已经初步进行了,我很希望在必要条件具备后,这座地下宫殿能够像明代的定陵一样,成为公开的地下博物馆。那时,我们对于武后的业绩和唐代的文化可能得到更确切的了解。”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乾陵在当时不可能发掘,郭老只好留下“待到幽宫重启日”的遗句星陨穹苍了。
在梁山的北主峰南边,有东西对称的二座山峰,俗称“奶头山”,三峰自然融为一体,像是一尊巨大的“头枕梁山,脚蹬渭河”的武则天塑像仰卧在关中平原大地上。在南二峰通向北主峰的旷野里,以车马道为轴线,铺有580 多层石台阶,两侧对称排列着华表一对、翼马一对、朱雀一对、石马五对、戴冠着袍持剑的直阁将军石人十对、石碑两尊、蕃臣石像六十一尊,组成了庞大的塑像群,更加显示出陵墓的神圣、庄严和崇高。这些石像群既代表了唐代高度发展的文化艺术,又对后世帝王陵墓的构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北主峰山脚下,有一条蜿蜒起伏的登陵台阶连接山顶,全长575。8 米,高差86。2 米,共526 级。这是1985 年投资150 万元,采用3。2 万块陕西富平县出产的墨玉石砌成。第一道坡34 级,象征高宗李治在位34 年;第二道坡21 级,象征女皇武则天执政21 年;第九道坡108 级,象征佛教108 颗念珠,也表示每月初九为吉祥日,12 个月的初九连加成108,预示一年中降下108 个吉祥。绕峰还筑有18 座平台,意为陕西关中唐十八陵。
乾陵东南面有17 座王公大臣的陪葬墓冢,现已发掘的有永泰公主李仙蕙、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中书令薛元超、右卫将军燕国公李谨行等5 座墓葬,前3 座墓葬已对外开放,以其大量生动逼真的壁画,受到世人赞叹。确实,神秘的乾陵到底埋藏了多少历史奇迹,谁也说不清。国家始终采取的是保护态度。1960 年开山炸开的墓道又被重新封闭。1984 年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对乾陵进行修建,还在距乾陵60 公里的咸阳修建了国际机场。关于发掘乾陵,应持慎而又慎的态度,是有识之士的共识。1991 年4 月,李瑞环专程来到乾陵指出:“开发乾陵是一件科学的细致工作,稍有不慎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必须下大力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何时“待到地宫重启日”,看来还是个谜。
留下肉身求正果——从慧能真身谈起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经过逐渐的适应,缓慢的流传,到东晋十六国时趋于繁荣,隋唐时更是形成了八大宗派,进入鼎盛阶段。千余年来,佛教不仅扩大了中国思想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信仰,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