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 >

第12章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12章

小说: 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盛阶段。千余年来,佛教不仅扩大了中国思想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而且还丰富了中国人民的文化生活和信仰,产生了复杂的社会影响和多重的社会后果。在墓葬文化方面,民间葬俗的请僧人念经、举行水陆法会、推崇火葬等等现象,便是佛教对中国墓葬文化的渗透与交融。至于遍及全国各地的佛塔,分布之广,数量之多,规模之大,层级之高,造型之美,为世界所罕见。这些佛塔在为山河增辉添彩的同时,也在不断唤起后人对已故高僧的追念之情。据传佛门得道高僧火化后,骨灰中能留下舍利,有的甚至不经任何药物处理,死后肉身不腐,还能散发出奇异的香味。唐代著名高僧慧能,便是其中一例。
  慧能,佛教禅宗南宗创始人,佛教史上称为禅宗六祖。俗姓卢,生于贞观十二年(638 年),广东新州人。自幼家贫,靠卖柴奉养老母。一次听人诵《金刚般若经》,发心向佛,投奔湖南东禅寺弘忍禅师门下当杂役。弘忍是少林寺达摩以下第五代传人。唐龙朔元年(661 年),弘忍让其弟子各写一偈,以试禅心,从中挑选禅宗传人。弘忍高足神秀主张渐悟,故写道:“身是菩提树,心是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此偈一出,寺内僧人赞不绝口。唯慧能听后,不以为然,因不会写字,亦口出一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听后,当夜召见惠能,密授《金刚经》及代表教主身份的传法袈裟(这便是“继承衣钵”的出典),并促他南归,免遭不测。慧能南逃广东曲江一带,潜心研佛十年。唐仪凤元年(676 年)在广州乾明法性寺(今光孝寺)菩提树下剃发受戒。次年(677年)入韶州(今广东韶关市)曹溪山宝林寺任主持,开创禅学南宗,倡顿悟法,弟子日众,形成禅宗的正系,被奉为禅宗六祖。该寺也成为禅宗的著名祖庭。由于惠能曾被比丘尼相救过,所以该寺又是极少见的僧尼共居的宝刹。唐开元元年(713 年)慧能以76 岁高龄圆寂。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其弟子法海等据其思想言论编写成《六祖坛经》。这部被奉为“经”的佛籍,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以中国和尚自编的唯一的一部佛经。
  慧能圆寂后,肉身不腐,并建灵照塔一座于宝林寺内。唐宪宗赐塔名为“元和灵照之塔”,将宝林寺敕名“中兴寺”、“法泉寺”。宋时赐名“南华禅寺”,一直沿用至今。寺内六祖殿内供奉六祖真身,历年香火不绝。关于慧能圆寂后,为何肉身不腐,过去由于种种原因,未能详载于籍,所以鲜为人知,以至世人有的竟产生怀疑。1995 年3 月,著名佛教圣地九华山爆出一条新闻:上禅堂僧人慈明和尚圆寂3 年多后,其遗体未经任何药物处理而肉身不腐,保存完好。这条消息,再次证实了历史上“修出正果”的高僧,完全可以留下真身的史实。故将慈明和尚留下真身的前后经过介绍如下:慈明和尚系江苏高邮人,身材高大魁梧,早年在扬州高旻寺当僧人,后辗转云游到九华山,先在钟亭撞钟多年,以后才到上禅堂正天门禅定念佛,苦练修持。因他力大无比,熟悉他的人都叫他“八百斤”。他生前性格开朗,办事机智灵敏,又被人视为大智若愚的“济公活佛”。1992 年1 月30 日,慈明和尚圆寂,时年88 岁。其弟子德贵和尚遵其遗嘱,将师傅遗体装缸保存,没按一般佛葬火化,三年后——1995 年3 月8 日凌晨带人开缸察看,顿闻一股浓浓的檀香味,扒开缸内木炭,只见慈明和尚安然端坐,容貌如生,身上所穿衣帽完好无损。上禅堂主持体灵法师摸其毛发、胡须,尚有扎人的感觉,佛教界人士盛赞此乃慈明和尚“修出正果”,成为九华山保存下来的第三尊国内现代罕见的真身。
  至于大乘佛教发展到后期的密宗一流,修练到最高成就时,据说人的身体能不断缩小,七天后只剩下头发和指甲,肉体化作彩虹,称为虹化。虹化另一种形式,其身体缩小到仅数寸,称为金刚本尊。如四川白玉县昂藏寺阿宗朱巴仁布切的父亲(上一代朱巴活佛)虹化后的遗体仅有三寸多高,其形态变成了金刚手忿怒本尊。
  总之,佛教传入中国后,不仅展示了佛教的无穷魄力,同时也以其生命终结时的种种现象和葬俗,不断向世人暗示着人本身的奥秘。
  南华寺现有建筑由曹溪门、放生池、宝林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钟楼、鼓楼、六祖殿、灵照塔等组成。其中灵照塔为南华寺内最古、最高的建筑。始建慧能圆寂之年,宋太祖开宝元年(968 年)年,毁于兵火。宋太宗太平兴国元年(976 年)重建,赐额“太平兴国之塔”。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复毁,8 年后(1162 年)重兴营造,留传至今。该塔为楼阁式八角五层涩檐出平座砖塔,呈现宋代风格。塔高29。6 米,各层的转角及阑额均用红砂岩砌筑,底层内空不通上层,塔顶用生铁铸成“窣堵波”式,铜铸宝瓶塔刹。每角翘起各挂风铃一个。
  所谓“窣堵波”,原为古印度的坟墓。释迦牟尼故去后,佛教徒转向埋葬佛骨的窣堵波顶礼膜拜。从此,窣堵波成为僧侣崇拜的对象。僧侣们在修行中为了随时礼佛,便将佛塔刻于石窟中,称为支提式塔。窣堵波埋有舍利,称为舍利塔。密宗兴起后,又出现了一种金刚宝座式塔,由中央大、四隅小的五座塔组成,以供奉金刚界五部的五方佛。这三种塔式,在中国均有流传,其中以舍利塔最广、最多。
  佛教制度规定出家僧人死后都要火葬。一般僧人火化后,其骨灰装入瓦罐,埋葬在寺内或周围。一些高僧大德死后,火化时有的能显现“极乐世界”的各种形象,有的骨灰中留下舍利,以五彩为佳,白色次之。然后筑龛或建塔葬之。1986 年5 月16 日(农历四月初八,即释迦牟尼佛圣诞日),吉林省辽源市弥陀寺住持能述比丘尼圆寂,三天后火化时,出现了罕见的瑞相,其舍利为五色。有辽源寺住持隆藏法师及佛门中人、居士等一百余人在现场亲见,特将其经过简介如下:能述比丘尼除任弥陀寺住持外,还任辽源市政协委员、佛教委员会副主任等职。圆寂时66 岁。寺内僧人和居士们整整念了三天三夜的佛号,于5 月19 日送火葬厂火化。据介绍在火化时,炉门开放,从始至终在炉门前看着的有隆藏师、能体师、仁慈、仁觉等出家人,还有张秀英等居士百余人,轮流观看了火光中出现的奇迹:右手出现莲花,心胸前也出现莲花,左手出现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甘露瓶特别明显,有人还看到佛的形象。火化后的骨色有:金黄色、绿色、天蓝色、银白色、浅红色五色舍利。
  中国的舍利佛塔有其自身的特点,佛塔自传入我国后,就与我国的高楼台榭建筑文化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下为我国固有的楼阁,上为印度的窣堵波的新形式。南华寺内的灵照塔便是典型的中国式的佛塔。八角五层,含有传统的吉祥之义。
  南华寺内现藏有金绣千佛袈裟、历代皇帝的圣旨、水晶钵盂、北宋木雕五百罗汉像等大量珍贵文物。康熙六年(1667 年)重建的大雄宝殿前,有六祖慧能手植古柏两株,甚为珍贵。历代朝拜文人也留下了大量诗文,如苏东坡赞曰:“水香知是曹溪口,眼净同看古佛衣。不向南华结香火,此生何处是真衣。”
  如今,经过当地政府多次修葺的南华寺,已于1983 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人们来到依山面水,峰峦秀丽的南华寺,不仅能感受到佛门圣地的庄严、凝重,还能感受到慧能——这位出身平凡的老百姓——对中国佛教所做出的贡献和产生的深远影响。

  贵妃坟土亦作粉——杨贵妃墓

  在中国历代贵妃中,杨玉环是倍受人们注目的。生前有“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享受,街头巷尾也唱出“生男勿喜女勿悲,君今看女作门楣”的歌谣。死后正史留传,野史有载,民间及墓前留下的传说、戏曲、辞章等各类文学作品无计其数。就连日本也留下了杨贵妃扑朔迷离的踪迹。这些年来,日本一些著名学者也纷纷著书立说,如渡边龙策的《杨贵妃复活秘史》、井上靖的《杨贵妃传》等等。至于马嵬坡杨贵妃墓上的封土,千百年来不断有人在祭扫之余摄土而去,坟头矮了培上新土,不久又矮了再培,周而复始。这些坟土有的人还往脸上抹,说是皮肤会变白,脸上会有灵气。杨贵妃的名气之大,连坟头土也沾了光。
  杨贵妃(719—756 年),名玉环。弘农华阴人,后迁蒲州永乐(今山西永济)。幼年丧父,为叔父抚养。17 岁时被纳为唐玄宗儿子李瑁之妃。这年,唐玄宗的爱妃武惠死去,终日郁郁寡欢。后来得人举荐,见到“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的杨玉环,果然“姿质丰艳”,龙颜大开,欲纳为妃。按唐俗妇女改嫁要先做道姑或尼姑,遂让杨玉环出家当了道姑,道号“太真”,不久又从道姑院召入宫中。天宝四年(745),被正式册封为贵妃。唐玄宗自得杨玉环后,沉溺于酒色歌舞,以致朝政落于奸佞之徒杨国忠、李林甫等人手里。杨贵妃也独占宠爱,宫中称“娘子”,礼仪与皇后无异。她的家人亲属因而也得升迁,杜甫《丽人行》中“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二句,便是对杨贵妃堂兄杨国忠做了宰相,其一家煊赫一时的真实写照。唐玄宗对天宝年间腐败的政治、空虚的军备、朝野上下潜伏的危机,只当是海外奇谈,丝毫不加戒备,以致天宝十四年(755),爆发了安史之乱。次年六月,叛军攻占京城长安门户潼关。玄宗慌忙携后宫出逃。六月十四日(丙申),行至兴平县西郊的马嵬驿,以禁军首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为首的将士发动兵谏,杀死杨国忠,并要求玄宗将“祸根”杨贵妃赐死。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载:玄宗不得已,与贵妃诀别,由士兵牵引而去。贵妃自缢于路旁祠堂下,士兵以紫褥裹尸,埋于道侧,贵妃时年38 岁。诗人白居易在《长恨歌》中记下了这段悲剧:“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至于马嵬坡的杨贵妃之死,无论是正典史籍,还是稗史传奇都确证无疑。杨贵妃死后,还经陈玄礼亲自验视,似乎不该会有神话出现。偏偏唐玄宗思念心上人心切,于杨贵妃死后第二年(757),由四川返回长安,不仅祭祀贵妃,还密诏人重葬。结果,发现墓中尸骨不见,唯有一只旧香囊。玄宗得知后,竟格外凄惋,令人画像,悬于宫中;仍不能排遣思念之情,遂令四川临邛一个道士进宫招觅杨贵妃魂魄。据道士称:杨贵妃居住在东海的一座仙山上,那里有玲珑楼阁,十分华丽,她还思念着人间万事万物,思念着唐玄宗。唐玄宗恍惚中见到了泪水涟涟的杨玉环,迈着轻盈的脚步,随风在茫茫的云雾中跳着霓裳羽衣舞。如此一来,杨贵妃之死,成了中国历史上一大悬案,史学界众说纷纭。有的称杨贵妃被高力士施计救下,并由日本遣唐副使藤原刷雄护送逃往日本。至今日本还有贵妃登岸处和贵妃墓等遗迹。六十年代初,日本还有人自称是杨贵妃的后裔,当地电台播出此消息后,更扩大了杨贵妃当年流亡到海外的影响。其实,关于杨贵妃的死,对陈玄礼来讲,关系重大,他岂能轻易受骗上当。再说,东渡日本谈何容易,从西北到海边,要越过中原安禄山叛军的防区。对于杨贵妃来讲,万水千山,漂洋过海,无疑是不可能的。
  本世纪二十年代,著名学者俞平伯提出了杨贵妃未必真死,而是流落民间当了女道士的观点,受到不少学者的赞同,但究竟流落何处则说法不一。1996 年初,四川联大教授冯汉镛针对在四川省营山县境内太蓬山发现的唐朝安禄山史实石刻,以众多的典籍史实为佐证,撰写了《杨贵妃马嵬还魂之谜》。在“俞论”基础上,提出了杨贵妃之死的新观点:贵妃假死马嵬,复苏潜匿藏身蜀地——营山太蓬山,而又怀念旧情,就在太蓬山替安禄山刻石祈福。当然,这仅是史学界一说而已,杨贵妃真正死因,还有待对有关资料作进一步收集、整理和研究之后方能做出新的结论。
  杨贵妃墓位于陕西省兴平县马嵬镇西门外的马嵬坡上。于至德二年(757)按玄宗密令中官将贵妃迁葬于此。该墓占地面积6666 余平方米,四周有围墙,大门上横书“唐杨氏贵妃之墓”。还有门楼一座,正厅三间,东西厦屋三楹,回廊若干间,墓地碑石、墙壁上刻满了历代文人学士题咏诗词。据载杨贵妃墓葬“文化”最早“书写”者是“马嵬一老媪”。唐玄宗随军南逃后,老媪在路旁祠堂的梨树下捡得贵妃锦袜一只,她以此招徕过客,坐在杨贵妃墓旁让人看袜,看一次付百钱,“前后获钱无数”。玄宗遣中官重葬杨贵妃时,获知此事,花重金购回此袜,葬入墓中。此事见《杨太真外传》。杨贵妃死后仅20 余年,经过马嵬驿的文人学士留下的诗文,不可胜记。当朝丞相郑畋罢相后途经马嵬驿,看过那些调苦词清的文墨后,也题笔写了首诗:“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中又何人?”郑畋题诗后,人们对杨贵妃与唐明皇之间的爱情故事又更加关注了,成为文学创作的重要素材之一,杨贵妃墓地,也成为历代文化的遗迹。
  在杨贵妃墓茔有三面回廊环绕,墙上嵌着历代部分名人题咏碑刻30 余块。如唐代诗人罗隐写的“马嵬杨柳绿依依,又见鸾舆幸蜀归。泉下阿环应有语,这回休更罪杨妃”,借唐僖宗避乱逃蜀,平乱后返回长安之事,指出当年马嵬驿之事,不应由一位妃子承担。林则徐《路经太真墓诗》:“六军何事驻征骖,妾为君王死亦甘。抛得蛾眉安将士,人间从此重生男。”这些题咏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对杨贵妃的同情,另一方面也丰富了我国墓葬文化内涵。
  如果说这些文化是“阳春白雪”,那么民间历代流传,甚至不见于文字的习俗和传闻,也当是墓葬文化的“下里巴人”,统属墓葬文化的范畴。民间认为:杨贵妃天生丽质,肌肤白里透红,因是冤死,灵魂不散,聚其封土之中。所以,有人祭祀事毕,抓一把封土带回去,和于香粉之中抹脸,认为能使人肌肤玉白红润。此习流传甚久,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夕,才在封土上砌以青石加以保护。
  近年来,当地政府重新修葺了杨贵妃墓,辟为一个陵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墓冢以砖砌成圆形,高约3 米,前立石碑“杨贵妃之墓”一通。陵墓大门书有“唐杨氏贵妃之墓”七个大字。墓区广植林木,更显幽雅宁静。中外游人不绝,特别是日本游人,凭吊后还在墓区抓一把土携带回国,留做纪念,还有的说是要将这把土,撒在日本杨贵妃墓地,至于会不会再和于香粉之中,抹于脸上,也就不得而知了。

  谢公山下留诗仙——李白墓

  唐代大诗人李白以其充满浪漫色彩的诗作,一方面讴歌了祖国壮丽河山,反映了他的爱国思想;另一方面出于对劳动人民痛苦遭遇的深切同情、出于对国家统一的热切愿望,他敢于傲视权贵,讽刺时政,表现了愤世疾俗的精神。李白被后世誉为“诗仙”。他的一虚一实墓茔,仿佛也是一首诗,极耐后人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