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嘶ㄇ埂5比唬庵皇谴刀选
献陵所葬仁宗朱高炽,是朱棣长子,在位仅9 个月。临终遗诏:“务从俭约”,所以献陵的总体规模比长陵小得多。随葬皇后张氏,据野史记载:洪熙元年(1425)四月初七,适逢中宫张皇后的生日,即“千秋令节”。贵妃郭氏理当前往祝贺,并向皇后敬酒,但皇后没有喝,而在场的仁宗皇帝见状就对皇后说,这还有可疑吗?随即把那杯酒饮下。郭氏见状大惊,回宫后自缢而亡。不久,仁宗也一病不起,当年崩逝。张皇后大难不死,活了60多岁。仁宗长子朱瞻基即位后,在修自己的景陵时,其规模也没超过献陵。十三陵中,规模较大的除长陵,就算永陵和定陵了。
永陵是世宗朱厚熜与陈氏、方氏、杜氏三后妃的合葬陵寝。据载:朱厚熜15 岁即位,年号嘉靖,在位45 年。他原是武宗朱厚照的堂弟,因武宗无子遂遗诏迎他继帝位。即位不久,就以“礼从义起”为根据,不顾朝臣的反对,把已去世的生父兴献王追尊为兴献皇帝,生母蒋氏尊为皇太后,欲重修其父母坟园,荐号显陵。这便是明史上著名的“大礼义之争”。在这场争论中,世宗曾下令抓了190 余人,当场打死17 人,平息了“皇考之争”,使他的旁系身份变成了正系。朱厚熜极喜炼丹术,为求长生,他在后宫与一些术士炼丹服石。据说炼丹的原料除水银等矿物之外,尚需用少女的初潮经血为配伍。史载:嘉靖年间(1522—1566)在全国范围内曾多次数以百计地采选8 至14 岁的民女入宫,一些宫女因前途无望而自杀身亡。嘉靖二十一年(1542)十月终于爆发了著名的“宫闱之变”。世宗在端妃曹氏宫中酒后酣睡,宫女杨金英等人用绳子紧勒他的脖子,以为他已被勒死,众宫女便散开了。皇后方氏得知此情赶到现场,将其救活。后来杨金英等20 余人,不分首从皆“磔之于市”斩首示众。世宗惊吓之余忙迁出皇宫,住进西苑万寿宫达24 年之久,直到临终前,才返回乾清宫。世宗在修建永陵期间,曾11 次亲往查看,永陵形制“壮丽精致、长陵不及”。因其崇尚道教,永陵地宫即按道教的“九重法宫”而建。传说在一次查看期间,登上阳翠岭回望自己的寿宫,问道:“我的陵修完了?”扈从朝臣赶紧答道:“内垣之外尚有一道外罗城未建。”这样,永陵又比长陵多了一道外围墙,形成重门重墙的特点。定陵是万历帝朱翊钧与孝端、孝靖两后妃的3 人合葬陵寝。朱翊钧是明执政皇帝时间最长的皇帝(共48 年),万历十二年(1584),22 岁的万历帝朱翊钧便仿照他祖父的陵墓——永陵来建造自己的陵寝。直到万历十八年(1590)六月建成,历时6 年,耗银800 万两,等于当时全国两年的田赋收入。主要建筑与永陵相仿,但其规模以及物料选用之严,施工做法之精,许多地方都超过了永陵。清代学者梁份考查了十三陵后,肯定了定陵的俊丽壮美,认为定陵的建造是“竭内府之金钱,穷工匠之巧力”,是十分贴切的。然而历史上,定陵建成后,却一次次遭到大火焚烧。据载:1644 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进京路过十三陵时,曾放火烧了康、定、昭三陵,定陵的地面建筑尚未完全烧毁。清军入关后,清摄政王多尔衮为了报复万历帝曾拆毁金代在大房山(今北京房山县境内)的祖陵,也将定陵的祾恩殿等地面建筑拆毁。乾隆时,为缓和民族矛盾,以拆大改小的方式,重建了永陵、定陵的地面主要建筑。1914 年,十三陵的豪绅们为争陵区管理权,定陵又被点了一把火,据说大火三日不熄,祾恩门和祾恩殿只剩下一个个光秃秃的柱基,地面建筑被烧得精光。在定陵地宫东南面的定陵村,也被烧得一干二净,只剩下定陵村圈门的半截石柱。如今,定陵村的旧址上,早已成了一片果林。
定陵的发掘自1956 年5 月开始,经过一年艰辛的努力,定陵“地下宫殿”的神秘面纱被揭开。出土了大量珍贵的文物,其中最令人惊叹的是朱翊钧的金冠和皇后的凤冠。金冠本名翼善冠,通高24 厘米。是用极细的金丝编成,冠上部镶嵌了两条金龙戏珠,神态生动。据载,万历年间,朱翊钧每逢游幸,他都喜欢带一种金累丝的束发冠,上有蟒龙盘绕,价值千金以上。金冠的出土,证实了史书的记载。凤冠共有四顶,外形差不多,每顶嵌镶珍珠500 粒以上,宝石150 粒左右。据载,明朝定制,皇后凤冠为9 龙4 凤,但定陵出土的凤冠,有的竟是12 龙9 凤。看来朱翊钧宠爱皇后,到了不惜破坏祖制的地步。
十三陵中,唯有思陵最简,是由田贵妃坟园改建的。崇祯帝朱由检17岁登基,17 年后,李自成率部进京,朱由检在万岁山的寿皇亭自缢身亡。李自成曾命手下将朱由检及周皇后一并葬入十三陵区内田贵妃墓中,但抬运军卒仅到昌平城下便“弃棺而返”。最后由昌平州吏目赵一桂等10 人共捐铜钱340 千,雇夫挖开田贵妃坟园的墓道,将朱由检、周皇后葬入。朱由检有棺无椁,不得已便将田贵妃的椁移为崇祯帝用,然后覆以封土。清初,清王朝为笼络汉族贵族,按明皇陵规制加修了地面建筑,称之为思陵。
值得一提的是自奴隶社会以来盛行的殉葬制度,在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被他废除了。朱祁镇一生没做多少好事,废除殉葬制度,却是被公认的一件好事。据《明史·后妃传》载:朱祁镇临终遗诏称:用人殉葬,我不忍去做,这件事应从我这里废止,后世子孙不要再搞了。从此中国墓葬将禁止用人殉葬定为制度。据传这与明史上的“土木之变”还有关。正统十四年(1449),瓦刺大举南侵,宦官王振企图侥幸获得边功,挟持英宗亲征,结果兵败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县东南)。英宗被俘。不久,郡王即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次年,英宗返京入居南宫达七年之久,名曰太上皇,实则被关,宫门被锁,连院里树也被砍伐精光。钱皇后与其同住,经常做些女红,对英宗百般体贴照料。据说英宗深为感动,“夺门之变”英宗再次登上帝位,临终遗诏中,留下了“皇后钱氏,名位素定,当尽孝养以尽天年。。。他日寿终宜合葬”。同时废止嫔妃殉葬制。在此以前的三陵(长陵、献陵、景陵)中,嫔妃殉葬还是很严重的,这就是十三陵中的“东井”、“西井”。据载殉葬的人在死的那天,要先去赴宴,饭后被带到一个殿堂里。这时,哭声震天动地,这些普通宫女被押上小木床上,太监用梁上吊下的绳套套住宫女头,撤掉小木床,被缢而亡。死后装入棺椁,放入砖穴(“井”,无墓道)。殉葬的宫女受嫔妃封号,她们的家属亦被称为“朝天女户”,授以一定的官职。据载:长陵殉葬30 多人,献陵5 人,景陵11 人(一说10 人)。
如今,明十三陵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令人神往的游览胜地。
墓碑跨海传友谊——浡泥国王墓
1995 年7 月13 日,《南京日报》报道了一则消息:浡泥国王墓的神道碑在南京复制成功。复制碑采用复合材料制成,其质感与外貌均酷似原碑。该碑将作为中国人民送给文莱国人民的友好礼物,空运到文莱国。这无疑为中国墓葬文化史,增添了一段佳话。
浡泥国王墓位于江苏省南京市安德门外石子岗东向花村的乌龟山南麓。
原墓由墓冢、神道石刻和祭祠三部分组成。原祭祠早已坍毁殆尽,现尚存墓冢、神道石刻、祭祠石柱础及残碑一通。石像生分别有石马、石文臣(一说石马夫)、石羊、石虎、石武将各一对,保存基本完整。
浡泥国王墓数百年来,历经社会的沧桑巨变,百年来认为是“渺不可寻”,就连附近的村民也不知其墓主身份,只根据墓前石人的脸部高鼻梁、拱嘴唇、有八字胡翘起的形象,称其为“马回回坟”。1958 年5 月,市文物保管委员会工作人员在东向花村进行文物普查时,经村民们指点,在乌龟山南麓,发现龟趺及神道碑(残断)。碑身宽1。09 米、厚0。30 米,残长1。09 米。碑文中依稀可辨“永乐六年八月乙未”、“浡泥国王去中国”、“体魄托葬中华”、“葬王于安德门外之石子岗”等字样,经普查人员查阅《皇明文衡》卷八十一明代胡广撰写的《浡泥国恭顺王墓碑碑文》,其内容完全一致,始知这座墓是十五世纪加里曼丹岛上浡泥国(即今文莱苏丹国)国王麻那惹加那乃的墓葬。
浡泥国是具有千年以上历史的文明古国。据史载,浡泥国人素以“恶杀喜施”著称于世,“人多念佛,素食”。与我国的友好往来,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的西汉时期。明洪武三年(1370),明太祖朱元璋遣御史张敬之、福建行省都事沈秩等人,从泉州登海船,“奉诏”跨海出使浡泥国。次年,浡泥国王马哈谟沙遣使到中国朝贡,祝贺明王朝的建立。自此,中、浡两国间的友好往来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永乐六年(1408)8 月20 日,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亲率王妃、子女、弟、妹、亲戚及近臣150 余人来中国。明成祖朱棣得知后,即派中官太监杜兴专程前往泉州迎接。在去南京的途中,所过州县,均由当地官员设宴款待。8 月28 日,麻那惹加那乃抵达明都城南京,明成祖亲自在皇宫的文华殿会见浡泥国王,互赠礼物。随后又在奉天门大摆宴席热情款待,王妃则由明廷高官夫人陪宴于他们下榻的会同馆(即国宾馆)内。浡泥国王所献礼物“陈之文华殿”。明成祖又回赠“仪仗、交椅、银器、伞扇、销金鞍马、金质文绮、纱罗、绫绢衣十袭”,“自王及妃以下悉赐冠带、袭衣。”在会同馆内,还配有太监料理生活。
国王在南京期间,对中华万物充满了赞赏之情。当时明京都北迁北京的工程已开工了二年,按设计方案,北京的宫殿虽然仿照南京制式,但是在规模上,要比南京的更宏伟壮观。国王目睹中华的辉煌,心情非常兴奋。不料,他在南京仅住了一个多月,“王忽感疾”,并日趋严重。明成祖得知后,立即派太医“善药调治,遣中贵人劳问,旦暮相继,又命大臣视王疾差”。浡泥国王终因病笃,诊治无效,于同年10 月1 日病故于会同馆内,年仅28 岁。浡泥国王临终前,向王妃等人留下遗嘱,希望“体魄托葬中华,不为夷鬼”。明成祖深感哀悼,辍朝三日,并赐浡泥王谥号“恭顺”,以王礼具办棺椁明器,葬于安德门外石子冈,墓前立碑一通,碑文由文渊阁大学士胡广撰写,长达2 千言,真实、生动而系统地记述了国王访华期间的种种史实(碑文附后)。在墓侧又立祠以祭。明成祖命其4 岁之子遐旺袭承浡泥王职,朝贡以3 年一次。12 月4 日,明成祖遣张谦、行人周航等人,护送遐旺一行回国,继承王位。
对于石子冈的浡泥国王墓,每年春秋二季,朝廷均派人前往祭扫。浡泥国王病逝南京的前后几十年间,是中国与浡泥国之间友好关系的高潮,是在朱元璋、朱棣父子两代皇帝的积极倡导和浡泥国王马哈谟沙、麻那惹加那乃及遐旺三代国王共同努力的结果。这种官方友好关系一直断断续续沿续到明嘉靖年间。随着西方各国在海上称霸,对南洋各国经济的控制,明朝政府与南洋诸国的官方贸易也就中断了。
浡泥国王墓自1958 年发现后,有关部门组织专家、学者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和考证,从而将这一具有中外交往史料价值的文物,从历史的尘埃中抢救出来,公布于众,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麻那惹加那乃的后裔及文莱国的官员、商人、学者先后组团到墓地凭吊、祭扫。1988 年。著名诗人、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吴奔星先生在清明时节来到墓地,称之:“浡泥国王来访,实开中外友好之先声”。并感赋诗一首:“浡泥王墓永留芳,托葬中华岁月长。休道有家归未得,海天空阔共金阳。”
如今,当地政府已将浡泥国王墓列为江苏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墓前神道石刻等建筑修复扶正,新建了一条水泥路直通墓地,在墓地四周每年增植林木。近年来,文莱国王室先后两次派特使前来奠祭他们的祖先。1994 年9 月,该国文化代表团团长陛亨·贾米尔经过考查、研究,确认浡泥国王是文莱历史上的国王,并据此著有《文莱苏丹二世》一书。这里成了中国与文莱国世代友好的象征。
附:《浡泥国恭顺王墓碑》
胡 广永乐六年秋八月乙未,浡泥国王麻那惹加那乃来朝,率其妻、子、弟、妹、亲戚、陪臣,凡百五十余人至阙下,上表、贡方物。上御奉天殿,受其献。退即奉天门,召与语,象通其言,曰:“僻壤臣妾,诞被圣化,思睹清光,靡知忌畏,辄敢尘渎。”又曰:“天以覆我,地以载我,天子以乂宁我。我长我幼,处有安居,食有和味,衣有宜服,利用备器,以资其生;强不敢凌弱,众不敢欺寡,非天子孰使之然也?!天子功德暨于我者,同乎天地。然天地仰而见,局面履,惟天子邈而难见。是故诚有所不通。僻陋臣妾,不惮险远,浮诣阙下,以达其诚!”上曰:“嘻!惟天、惟皇考付予以天下,子养民;天与皇考,视民同仁。予其承天与皇考付界之重,惟恐弗堪,弗若汝言!”则又顿首曰:“自天子改元之初载,臣国屡丰和:山川之蕴珍宝者,霅然而呈;草木之不华者,霍然而实;异禽跄鸣,而走兽率舞也。臣国之老曰:‘中国圣人,德教流溢于兹’。臣土虽远京师,然为天子氓,故矜奋而来觐。”上嘉其诚,优待礼隆,赐予甚厚。初赐宴于华盖殿,既连宴于奉天门。每宴,则命公夫人宴其妻、子(于)内馆。罢宴,敕大官厚具献食;日命大臣一人待(侍)于所舍,中贵人专接伴,盛其班张,丰其禀饩,入朝,班次上公,宠屋至矣!逾月,王忽感疾。上命医,赐善药调治;遣中贵人劳问。旦暮相继。日命大臣,视王疾差;剧闻小瘳,喜见颜色。王疾笃,语其妻以下曰:“我疾,贻天子忧念,脱有大故,命也。我僻处荒徼,幸入朝睹天子声光,即死无憾。死,又体魄托葬中华,不为夷鬼!所憾者,受天子深恩,生不能报,死诚有负。”指其子曰:“我即不起,其以儿入,拜谢天子:誓世世毋忘天子恩。若等克如我志,瞑目无憾矣?”十月乙亥朔,王卒,得年二十有八。上甚悼之。辍正朝三日;敕有司,治丧具,厚恤典,赐谥曰“恭顺”。遣使谕祭,又遣使抚慰其妻、子。王之妻拜使者曰:“乃下臣祚薄,弗克负荷天子深恩,不能终事且没。有遗命,以‘世世毋忘天子恩’。克守其言,则死犹不死矣!”王之妻之言,亦可谓贤也已。是月庚寅,以礼葬王于安德门外之石子岗。敕为文,志其圹。王父曰麻那惹沙那旺沙;母曰刺失八的;妻曰他系邪;子一人,曰遐旺,甫四岁;女二人。以遐旺袭王爵,赐以冠服、玉带、仪仗、鞍马、服物、器皿及金银、锦绮、钱币甚厚。赐王妻以命服、珠冠、白金、锦绮、钱币诸物。其余,赐各有差。官王之弟施里难那那惹、施里微喏那沙那、那万喏邪三人,俾辅遐旺。诏有司,立祠于王墓。置守坟者三户。敕建碑祠下,命臣广,制刻文。臣广仰惟皇上绥宁宇内,茂扬天德,溥博周遍;凡日月照临之地,皆心悦诚归,惟恐或后,奉琛秉贽之国,辍集于庭,岁以万数,浡泥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