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1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茂扬天德,溥博周遍;凡日月照临之地,皆心悦诚归,惟恐或后,奉琛秉贽之国,辍集于庭,岁以万数,浡泥王去中国,累数万里,一旦举妻、孥、弟、妹、亲戚、陪臣,浮钜海来朝,不以为难;叩陛陈辞,忠诚溢发,其心坚确,有如金石。至其临终之言,尤拳拳属其下以不忘天子恩。圣德渐渍,感动于人心。其深如此,于乎盛哉!惟王贤达聪明,忠顺之节,始终一致;宜其身被宠荣,泽延后嗣。用纪其实,声为铭诗,昭示无极,以彰王之所以受恩深厚者,由其诚也。铭曰:“大明御天,臣妾万方,孰不来享,孰不来王。倚欤浡泥,邈处炎徼,感化来归,风腾云趭。曰妇曰子,弟妹陪臣,秩秩稽颡,趋拤‘。跽曰天子,作我父母,我生我乐,天子之祜。戴天覆地,畴比幪幈,翘首大明,遹来献诚。天子曰吁,予统宇内,绥尔于宁,惟德罔逮。王拜稽首,万岁欢呼,服德怀仁,春育海濡。国有山川,匿其宝物,灵发其藏,不爱而出。荏苒草木,惟叶蓁蓁,煌煌者华,有实其蒉。异禽和音,鸣拂其羽,走兽麇麇,亦跄以舞。国黄耇曰,圣化所渐,臣国虽逖,臣心仰瞻。天子嘉悦,待以异礼,宴劳锡赉,有厚而旨。云胡期月,疾忽及之,奄然而丧,复悼而悲。临终之言,谓其觏悯,死有弗忘,天子深恩。于乎贤王,卓特超逸,西南诸蕃,靡堪王匹。生者诚款、没有谥铭,爵于王胤,世世其水。有坟如堂,有祠翼翼,以妥王灵,其永无厌。王患不归,王闻孔彰,天子恩隆,万世有光。”
由于这块墓碑并同碑文跨海传播友谊,为中华墓葬文化中所罕见,特不厌其赘录为附。碑文录自《皇明文衡》并按季士家先生《明清史事论集》中《浡泥王墓和浡泥国诸问题研究》一文的断句,加标点一并附上。
丰碑犹自焕奎章——苏禄东王墓
明初,郑和奉命七下西洋,先后到达30 余国,不仅提高了明朝的政治外交地位,还加强了明朝与西南各国之间的友好往来。山东德州的苏禄东王墓,便是郑和下西洋后,中国同外国友好交往的历史的实物见证。
古苏禄王国在今加里曼丹岛和菲律宾群岛之间的苏禄群岛上,以盛产珍珠而举世闻名。自郑和下西洋后,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巴哈刺得知中国幅员辽阔、物产丰富,既强大又友善,许多国家都争派使者或国王亲自去中国访问。遂与西王、峒王率340 余人的大型使团,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访问中国。
苏禄东王一行到达北京后,受到明成祖朱棣的盛情款待。当时,朱棣在与诸国交往中,采取的是“厚往薄来”的方针,旨在提高明朝的政治外交地位,提高朱棣在国内的威望。所以款待之余,还让苏禄东王一行参观了正在兴建中的北京城。经过扩建、改造,北京城周长达44 里、高约12 米的巍峨城墙内,还建有周长约18 里的皇城,皇城内已经兴建一年有余的紫禁城(今称故宫),无论是建设规模,还是雄伟的气派,都使东王一行赞叹不绝。经过28 天的友好访问,当苏禄东王离京之际,朱棣赠送了大量珍贵礼物,有黄金、白银、玉带和丝绸衣物等等。还亲自委派官员护送。当他们从陆路到达通州后,又改乘船,顺运河南下。沿途所过州县,均盛情迎送、款待。这支船队到达德州后,秋风乍起,这些长期生活在靠近赤道的苏禄客人,有点不适应,特别是苏禄东王本来体弱畏寒,加之旅途劳累,急病发作,不幸病逝。明成祖得知噩耗后,悲痛异常,并立即赶写了一篇祭文和一封给东王长子图玛哈的慰问信,让官员快马赶到德州吊祭。同时下旨德州地方官员为苏禄东王营造墓地。同年十月三日,以隆重的国王葬礼,将苏禄东王葬于德州市城北近郊的北营村。明成祖赐谥号“恭定”。
东王长子及西王、峒王率众回国。东王妃葛木宁和东王次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及侍从10 余人要求为东王守墓,留在德州。朝廷同意了他们的要求,划拨238 亩地作为祀田,免去税收,收成作为祭祀东王的费用,还指派三户回民协助守陵并照料他们的生活。当地官府还按朝廷旨意在墓前修造享殿,以供奉苏禄东王画像,兴建了配殿,牌楼等建筑,在神道两侧置以石人、石马、石虎、石豹,陵墓周围还广植了松柏、芙蓉。当东王一周年祭日,明成祖亲自撰写碑文,又令当地官府为苏禄东王修庙树碑。
留下为东王守墓的苏禄人,原拟定按中国传统习俗守墓三年,以托哀思。可三年过后,都习惯了中国的生活方式,谁也不愿回去。东王妃葛木宁曾于永乐二十一年(1423)回国省亲,第二年又回到德州。从此世代定居在德州。直到清雍正九年(1731),当苏禄国王苏老丹访问中国,专程瞻仰苏禄东王墓之际,东王的后代提出加入中国国籍,希望苏老丹代为呈请。清政府同意了他们要求。这样在德州的东王八世孙温宗楷、安汝奇等人便以温、安两姓入籍德州。
苏禄东王墓的封土高约4 米,墓围约40 米呈圆锥形。墓围砌以块石,茔顶覆以草皮。墓前有“苏禄国恭定王墓”石碑一通。墓后有三个坟冢,分别是东王妃子葛木宁、二子温哈剌、三子安都鲁的墓葬。当年留下守墓的随从死后,也都葬于德州东王墓附近。
苏禄东王墓自明、清以来,德州地方官吏每年清明和仲秋均按时祭祀,所以屡有修缮。同时也招引许多名人在此驻足,凭吊之余,留诗作赋,借以表达对这位菲律宾(苏禄国后并入菲律宾)友好使者的悼念之情。明末顾炎武谒墓后,写下了“世有国人供洒扫,每勤词客驻轮蹄”诗句;清人程先贞在墓前留题“万里游魂滞此方,丰碑犹自焕奎章”的赞语。
由于战乱等历史和自然诸原因,苏禄东王墓的许多地面建筑均已毁圮无存,直到1979 年开始,国家有关部门先后8 次拨款维修、重建,以图恢复这一中菲两国人民世代友好的历史见证。特别是1980 年,国家拨50 万元巨款,修建了大殿、配殿、大门、牌坊等建筑。如今温、安两姓的后裔除在德州市北营村聚居外,还散居于山东各地及江苏、河南、河北、陕西、北京、天津等省市。由苏禄东王墓引发的文化、血缘、源远流长,成为中菲两国传统友谊、世代友好的纽带和象征。
椰香伴我“海青天”——海瑞墓
在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区滨涯村的一片椰林中,掩映着一座古墓,气氛肃穆,规制壮丽。这里就是明代中叶著名政治家海瑞的长眠之地。
海瑞(1514—1587),字汝贤,自号刚峰,广东琼山府(今海南省)朱吉里人。嘉靖举人,官至户部主事。他为官刚正廉洁、政绩突出、威武不屈,敢于秉公执法,惩办贪官,平反冤案,因此深得老百姓的拥护。
嘉靖四十三年(1564 年)海瑞进京任户部云南司主事,经过二年的观察,发现朝政败坏到了十分严重地步。嘉靖皇帝因迷恋道教,拜陶仲文为师,讲究长生之术,从嘉靖二十年(1541)起就不上朝了,和群臣也不见面,反而滥兴土木,竭民膏脂,以猜疑诽谤戮辱臣下;而无锡人顾可学自称能用小孩的便溺炼成一种名为“秋石”的仙丹,由严嵩和陶仲文共同举荐,得到嘉靖皇帝的重用。海瑞为此深感痛心,忧国忧民,悲愤交集,便于嘉靖四十五年(1566)写出了《治安疏》。文章写好后,许多知情的朋友劝他不要呈递,以免招杀身之祸。海瑞却说:“有志之士,应该以身许国,怕杀头治罪而不敢进谏,天下何日能治理好呢?”他遣散了京城家中仆人,就将奏疏呈递上去,到玉堂公署等待治罪了。在这里,海瑞遇见了他的同乡王弘海,把随身全部积蓄二十两银子交给他,对他说:“看在同乡的情分上,我死后,请您买口薄棺,把我送回老家埋了。”王宏海觉得海瑞失常,情急追问下,海瑞才将奏疏一事合盘托出。王宏海惊呆了,而海瑞像没事一样,大谈历史上的成败得失。
嘉靖帝得疏后,看到一个五品的臣僚竟敢用极严厉的指责口吻向皇帝进谏,说什么:如今的朝廷是“君道不正,臣职不明”;皇上二十多年不理朝政,法纪松弛,吏治败坏,财政崩溃,弄得国贫民穷;“天下因即陛下改元之号而臆之曰‘嘉靖者,言家家皆尽,而无财用也’。”于是嘉靖帝气急败坏,将奏折摔在地上,大喊:“快将海瑞拿下,别让他跑了。”这时,宦官黄锦(另一说是一个宫女为海瑞向嘉靖帝求情,黄锦是后来参加求情的。)忙站了出来,告诉嘉靖说海瑞连棺材都准备好了,家仆也遣散了,人递了奏疏也没走,还在听候发落哩。随后又说海瑞是一介书生,所言不必动怒。嘉靖帝虽然当时没抓海瑞,但锦衣卫和宦官主持的东西厂的特务们却并没放过海瑞,不久将海瑞逮捕下狱以死论罪。海瑞被下了诏狱后,朝野对他无限同情,但都惧怕嘉靖帝的残暴,不敢吭气,唯有户部司务广西兴业人何以尚挺身站出来上疏请求释放海瑞。结果何以尚也被捕入狱,嘉靖帝命锦衣卫杖一百多下,不分昼夜用刑逼供。后来一方面得到首辅徐阶力救,一方面因嘉靖帝常吃丹药,体虚而死,这才免了海瑞一死。因此,海瑞的胆识和勇气得到朝野上下一致公认,人称“海青天”,倍受平民爱戴。万历十三年(1585),海瑞任南京吏部左侍郎,到任后力主严惩贪官污吏。在生命最后的南京二年中,因操劳过度,心力不支,虽曾先后七次请求告老还乡,未得允准,终卒于任上,终年74 岁。临终前三天,兵部送来的柴金费多给了七钱银子,他还算清楚了退还给兵部。病危前后,海瑞没有一句话谈到自己的私事。海瑞的经济很拮据,清理他的遗产时,一共才有151 两银子和绫、绸、葛各一匹。南京没有他的直系亲属,丧事是由都御史王用汲出面料理的,御史们也纷纷捐助了银两,这才办完后事。相比之下,当时把持朝廷的严嵩父子又是怎样的呢,据载严嵩父子被抄家,抄出纯金银器皿、金银镶珠宝器皿、首饰达3千余件,一多半是价值连城的国宝。包括镇世国宝紫玉罘和玉盘等稀世珍宝在内的玉器、珍奇器玩共6 千余件。当时被认为珍稀的珊瑚树达60 余株,龙卵5 枚,珍珠宝石约300 两。历代名家画轴卷册竟达3201 件。其中仅米芾的作品达16 轴,赵子昂的作品达50 轴。抄出的一袭全金丝织成的纬帐以及八宝溺器,奉命抄家的官员都不敢向皇帝禀告,只好加以销毁以纯金重量上报。同一个时代,产生了二位品行完全不同的朝廷命官:严嵩父子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大的贪官,海瑞却成了百姓眼中的“青天”,受到世人的尊敬与爱戴。明神宗念其生前政绩,追封海瑞“太子少保”,谥忠介,并派许子伟等人专程护送灵柩归葬故里。据载海瑞死时以及从南京出殡时,“农辍耕,商罢市,白衣冠送者夹岸,哭奠者百里不绝”。另据说海瑞的棺木千里迢迢从南京运抵海南后,由八人抬的灵柩打算送到他的故里朱吉里,走到滨涯村时,棺木上的绳子突然崩断,灵柩轰然落地砸出一个大坑。人们都说这是海瑞自己选的风水宝地,遂将海瑞葬在滨涯村的一片椰林里了。
海瑞墓坐北朝南,墓区周周绿荫环绕,椰香阵阵扑鼻,肃穆幽静中,平添了几许南国风韵。墓园入口处,立有石牌坊一座,上刻“旨粤东正气”,观之令人肃然。过牌坊即是神道,道两侧立有石人、石狮、石羊、石马等石像生,神道中间置龟驮谕祭神道碑。过神道碑,就是海瑞墓。墓前立有一通大碑,碑高逾两米,上刻:皇明敕葬 资善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赠太子省少保谥忠介海公之墓碑前置石祭台、香炉、烛台等器物。墓基是八角形,每面都有不同的花纹、图案,通高3 米,上部为圆顶,整个墓莹用花岗石砌就。墓外有白石栏杆围护。
海瑞墓原有祠堂、功臣坊、华表等物,建制颇巨,可惜因年代久远,今俱无存。只有陵门前的“海瑞井”依然如初。相传这口井是海瑞少年时代读书时发现的,许子伟办完海瑞丧事后,在井旁也搭了个草棚,一边为海瑞守灵(因他没能将灵柩送到朱吉里,内心不安),一边研读海瑞生前的遗作,达2 年之久。这口井经过400 余年未曾干涸,井里的甘泉为滨涯村的村民历代享用。
海瑞的同乡王弘海十分钦佩海瑞的品格。他专程来到墓地,写下了《吊海忠介公墓》一诗,以寄托哀情:霜英不与众芳同,立懦廉顽振古风。
一代乾坤扶正气,九天日月照孤忠。
寒云暗淡沧溟外,古庙凄凉暮霭中。
肃穆冠裳齐望拜,生刍一束意无穷。
在海瑞死后,除有“海忠介公居官公案”、“大红袍”等传说,今人还有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而《海瑞罢官》一剧,竟成为“文革”发动的导火线之一。海瑞墓在“文革”中,遭劫被毁。1983 年,海口市政府拨款不仅修葺了海瑞墓,还增设了“海瑞陈列室”,存有海瑞书法的碑刻和其它珍贵文物。到海瑞墓前凭吊后,再参观陈列室,不仅能增添追思之情,也会对海瑞其人其墓其墓葬文化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姑苏义士壮千秋——五人墓
在江南山青水秀的历史名城苏州,有一处明代墓地不仅被当地人所敬仰,也为历代文人所传诵。墓主生前的事迹,被后人或题诗刻碑置于墓前、或作文留传载于青史、或编剧写曲广为传唱,正如墓前石坊上杨廷枢所题“义风千古”。这便是位于苏州山塘街青山桥畔的“五人墓”。墓中所葬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明史》作沈阳)、周文元五人,生前皆无功名,“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但却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所以,以平民百姓之躯,换来千秋功名。在中国墓葬文化中,是不多见的。
明朝万历、天启年间,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东林党人反对宦官魏忠贤专权的斗争。东林人周顺昌为人刚正不阿,疾恶如仇。魏忠贤当权后,身为吏部员外郎的他羞于同伍,遂告假回吴县(今属苏州)老家。应天巡抚周起元因得罪魏忠贤,被削职为民,周顺昌著文相送,毫不隐讳对阉党的愤懑。吏科给事魏大中得罪过魏忠贤,便被逮捕押至京城。路过吴县时,周顺昌设宴为他饯行,一连三天同吃同睡,并将自己女儿许给魏大中的孙子为妻。差役催促赶快上路,周顺昌厉声喝道:“你们难道不知道世上还有不怕死的男子汉吗?回去告诉魏忠贤,多行不义必自毙!”魏忠贤得知此情后,恼羞成怒,遂网罗罪名下令逮捕周顺昌。
周顺昌在乡里乐善好施,为官清廉,因此民望甚高。天启六年(1626)
三月,当地民众听说宦官魏忠贤派缇骑到苏州逮捕东林党人周顺昌,激起民愤。在官府衙门外,聚集民众达数千人,以颜佩韦等人为首击鼓鸣冤。缇骑们来自京城东厂,一向狐假虎威,便厉声骂道:“东厂要逮人,你们鼠辈竟敢如此胡闹!”民众更为愤怒,冲进官府,当场打死缇骑一人。事后巡抚毛一鹭向朝廷报告“吴人尽反”,派军队镇压,逮捕了颜佩韦、马杰、沈扬、杨念如、周文元五人,诬以“首乱者”押赴阊门外吊桥行刑,民众倾城含泪夹道与之诀别。为防止民众再次造反,官府竟将五人首级悬于城门之上,镇压民愤。五人尸骨后被民众择地埋葬。
第二年(1627 年),天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