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名冢揽胜 杨国庆-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作散文赋《答客难》,即抒发了他内心怀才难以施展的苦闷。61 岁病死,葬于他的故里。著作有《东方朔》22 篇,大都散佚,《汉书·艺文志》录有篇目。其作品风格曾为杨雄、班固等人师法。因其才智出众,后世称之为“仙人”。关于他的传说很多,《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托为东方朔所作。
东方朔墓位于山东省陵县神头镇西南2 华里处。墓园由坟墓和祀祠两部分组成。墓北临笃马河,东傍秦汉72 冢的高大墓群,该墓长22 米,南北宽18 米,高3 米。墓前原有石碑一通,上刻“东方朔先生之墓”。整个墓地一片苍凉、简朴,前往凭吊的人,怀古思贤之情会油然而起。唯有春夏之际,墓区绿草茵茵,倒也显出几许生机。
一座侍臣的墓葬历经2000 余年,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其间大自然的风蚀雨侵、人为的毁损,已使许多地面建筑荡然无存,其中包括祀祠和其它许多石刻。1977 年进行文物普查时发现,唯有墓前唐天宝十三年(754 年)颜真卿亲书的《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碑,竟奇迹般保存下来。这块碑造型高大宽硕,四面刻。正面和两侧系晋夏侯湛撰《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画赞》正文,背面为唐颜真卿撰《东方先生画赞碑阴记》。碑阳碑阴各十五行,左右两侧各三行,每行三十字,大字楷书。宋代苏轼曾如此评价道:“颜鲁公平生写碑,唯东方朔画赞为清雄,字间栉比而不失清远。”实为颜碑中的珍品。
颜真卿书写此碑与当时的政治形势密切有关。颜真卿开元中举进士,迁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后遭权奸杨国忠嫉忌,于天宝十二年(753 年)出为平原(今属山东)太守,世称颜平原。他料安禄山必反,乃修城积粮,训练兵丁,早做准备。此时,安禄山派人来平原,名为游历,实为刺探防务情况。颜真卿一面遣使报警,一面泛舟饮酒,故作懈怠,以麻痹使者。他陪同安禄山使者游历东方朔故里(今陵县神头镇)时,因见原碑残缺漫漶,特为亲书赞文,重刻石碑,并“以四尺之度封其崇,以百亩之田清其疆”,四周“各立界石”,“前后左右稍植松柏”。据传,安禄山使臣回去后,除汇报了平原地区的防务及各方面情况,还特别提到颜平原所书的东方朔墓碑,称其书法遒劲秀拔,雄健浑厚,大气磅礴,似乎胸有雄兵百万,胜券在握的气势。果然,安禄山举兵叛乱后,河北尽陷,独平原一城完好。
这块颜碑,1200 年来,世人争相拓摹,推崇备至,不仅是书法文化中的珍品,也是墓葬文化中的珍品。
东方朔墓于1978 年被山东省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标志碑加以保护。1984 年,国家和地方政府拨专款修建了“东方朔博物馆”,并将《汉太中大夫东方先生墓碑》及《东方朔画赞碑》等其它有关文物陈列馆内,供国内外游人观赏。
雪山冰美人新说——王昭君墓
1994 年,一支由俄罗斯女学者娜塔丽娅带领的考察队,在海拔2500 米俄罗斯境内的阿尔泰山距中俄边境铁丝网不到9 米处,对一处古代遗址发掘中,从地下5 米的冻土里,挖出了一块巨大的冰块,冰块里“睡”着一位身裹丝绸的艳丽少妇!据称该少妇是2000 年前的贵族妇人,不仅墓室奢侈考究,衣着华丽,而且还有完好的日常生活用品,有六匹高大的骏马陪葬。这是继1971 年中国在马王堆出土千年以上“新鲜”女尸后,世界考古史上,又一重大发现。引起了世界许多国家学术界和新闻界的震惊与关注。美国《全国地理》杂志社摄影记者查理士·奥利尔立即赶赴现场采访,比利时皇家艺术和历史博物馆迅速组成电视摄影组飞赴发掘地。。一些西方学者从西方中心论出发,根据古希腊历史学家Herodotus 的记载,认为这位“冰美人”是2000 年前生活在黑海之滨的西塞利人。一些学者认为这不太可能,从黑海到阿尔泰山相距4000 多公里,行程遥远,交通工具落后的2000 年前无法做到,从她身上的丝绸判断,来自中国长城以南的中国妇女可能性大些。还有的学者干脆认定:“冰美人”也许就是西汉元帝时的汉匈和亲的使者王昭君真身。
持后一种说法的理由归纳为三点:首先,位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郊9公里大黑河南岸的王昭君墓,见于史书记载最早的是唐代杜佑的《通典》,此后的史书一般沿袭杜佑之说。对此,很多年来学术界颇有争议,已成为历史之谜。早有人认为王昭君随游牧民族从蒙古高原迁徒到了帕米尔高原后,客死在那里,葬于阿尔泰山。其次,据史学家考证,王昭君的长女云嫁给匈奴的辅佐大臣须卜,当时须卜就负责管辖这一叫“乌克克”(意思是“天尽头”)的地方。丈母娘死了,帮助妻子厚葬其母,也是可能的。最后,从阿尔泰山出土文物中,发现了依照汉武改制的车辆及汉代丝绸服装、铜镜、漆器等文物(现收藏于圣彼得堡遗产博物馆里),说明阿尔泰山早在2000 年前,汉文化就在这里驻足。“冰美人”不仅身裹黄色丝绸,而且从富有弹性的肩膀、臂部及柔软的大腿肤色看是黄皮肤、黑头发。据娜塔丽娅称:“在未来的几年里,随着DNA 测定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将有可能最终搞清楚这位‘夫人’的真实身份,重写横跨欧亚大陆的马背民族的历史。”
在内蒙古西部传为昭君墓的尚有多处,如达拉特旗的昭君坟,位于黄河南岸,实际只是一座天然小石山。出现这一现象的真实原因,恐怕与王昭君在草原人民心中的地位有关。
王昭君名嫱,西汉南郡秭归人(今湖北兴山县城关乡宝坪村——昭君村)人。元帝时入宫为待诏,数年未见帝面。竟宁元年,(前33 年),匈奴呼韩邪单于至长安朝觐,求美人为阏氏(正妻),甘做汉族女婿,以示世代友好。王昭君自愿出嫁匈奴,出塞和亲。到了塞北后,据说昭君一改汉人习俗,住穹庐,披毡裘,食畜肉,饮奶浆,过的是完全游牧生活。她被封为宁胡阏氏,与单于生有一子,名伊屠智牙师。三年后,呼韩邪单于去世,又依匈奴风俗,嫁前阏氏子复株累若鞮为妻,生有二女。在匈奴,她曾教当地妇女织布,并屡以珍贵礼物馈赠下属,深受人们爱戴,在她的教育影响下,她的女儿、女婿、外孙及侄儿都为维护民族和睦作出了贡献。自她出塞后的40 多年内,汉匈相安无事,长城内外出现了“剑戟归田尽,牛羊绕塞多”的祥和景象。传说中王昭君死后的墓地,影响最大的要算呼和浩特市南郊的一座。这座墓,远望墓表黛色冥濛,因此历代相传称为“青冢”。据传每到深秋时节,四野草木枯黄,唯有昭君墓上仍嫩黄黛绿,草青如茵,故有“青冢拥黛”之称,列入呼和浩特旧八景之一。又传说昭君墓的形状一日三变:“辰如峰,午如钟,酉如■(■:即鸡■,一种脚高、头散开的菌类植物)”。墓表为人工夯筑的封土堆,高达33 米,占地约1。5 公顷。墓前有平台及阶梯相连,与中原地区汉代帝王陵墓形制颇多相似之处。墓前、墓顶各建六角亭,以供游人憩息。进入墓园大门,迎面是一通石碑,立于墓前,上面镌刻着蒙、汉两种文字的题词:“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抒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这是1963 年10 月董必武参观昭君墓时所作的《谒昭君墓》绝句,热情讴歌了两千年前民族友好的史迹。1964 年,昭君墓被列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级政府对昭君墓进行了多次整修,是国内外游人到呼市必游之地。
当地迄今还流传着有关昭君墓许许多多美好的传说:婚后不孕的妇女,可到青冢上和衣睡一觉,如果梦见许多鲜花竞相开放,当年就可怀孕。昭君到了这里留下一把剪刀,剪出了牛、羊、马;留下了一捧种子,使塞外一片青葱无限;留下一柄琵琶,止息了漫天风雪;。。做完许多好事后,化做霞光返回天界,这座小山是昭君升天之地。对这些传说,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先生说得好:“在内蒙人民的心中,王昭君已经不是一个人物,而是一个象征,一个民族友好的象征;昭君墓也不是一个坟墓,而是一座民族友好的历史纪念塔。”
男儿马革裹尸还——马援墓
在陕西省扶风县城约3。5 公里伏波村旁,有一座圆锥形夯土堆,高约10米,直径约10 米,这便是东汉初年的名将马援墓茔。墓前立有清代所刻“汉伏波将军墓”碑石一通。这座墓得以流传至今,不仅是因为马援的赫赫战功和“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还与他死后发生的东汉历史上著名的“明珠之谤”有关。
马援(前14—49 年),字文渊,东汉初扶风茂陵(今陕西兴平东北)人。新莽末为新城大尹(汉中太守),后归附割据陇西的隗嚣,不久跟从刘秀,参加讨伐隗嚣的征战。建武十七年(41 年)任伏波将军,受封新息侯。在戍边西北时,极喜养马,又得相马专家杨子阿指点,通相马骨法。后综合各家相法,铸成铜马,高三尺五寸,围四尺五寸,以为名马之模式,著有《铜马相法》。
汉光武帝刘秀对伏波将军马援的功绩是深为赞许的,每回远征奏凯归来,光武帝均要设宴为马援接风洗尘,犒劳一番。在一次庆贺宴会上,文武百官争相向马援道贺,一时慰问颂扬之辞溢满宴席。马援的好友孟冀,平时以足智多谋著称,也向马援说了几句恭维话。不料,马援眉头一皱,颇为生气的说:“在这种时候,我正需要你良言忠告,为什么却随声附和,一味地对我说恭维话呢?”孟冀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应对。马援见他不说话,便铮铮言道:“如今,匈奴和乌桓还在北方不断侵扰,我想请朝廷恩准,前往进击。大丈夫应该战死疆场,马革裹尸还乡,怎能死在家中儿女的身边?”孟冀一听,深为感动,连声叹道:“将军真不愧是大丈夫啊!”马援的“马革裹尸”豪言被文武百官深深印在了心里。
建武二十四年(48 年), 62 岁的马援听说武陵五溪(今湖南、贵州交界地区)蛮夷发生叛乱,他不顾体弱多病,主动向光武帝请战。为了消除光武帝疑虑,马援当场披甲向光武帝表演了骑术,终于得到了批准。
马援统率4 万人马南征的消息,不久就传到叛军那里,当马援率师到达临乡时,叛军畏惧马援的多谋善断,闻讯南逃。马援乘胜追击,不料,在壶头山遭叛军伏击,进攻受挫。当时南方天热,军中流行疫疾,士卒病死不少,马援心里焦急万分。然而,与马援心怀异端的部将耿舒,却偷偷写密信给在朝廷的哥哥耿弇,说汉军进剿失利,是因马援指挥失当,进军沿途多有骚扰,吃喝嫖赌不问战事。耿弇将此信转呈光武帝。光武帝大怒,急命驸马中郎将梁松到马援军中任监军。
梁松与马援早有嫌隙,得了这个差事本想好好整一下马援,以出昔日怨气。不料,马援由于长期南征北战,年事又高,加上军内的流言蜚语,心力不济,猝死在壶头山军中。梁松依然不肯放过已死去的马援,他向光武帝奏了一本,说马援不仅指挥不当,吃喝嫖赌,还贪得无厌,沿途搜刮民财,抢掠珠宝用袋装车载。光武帝看后,恼怒万分,下令锶夺了马援封爵。
马援的妻子万万没想到一心想“马革裹尸”、报效朝廷的丈夫到头来弄到这个结局。当马援的尸体被士卒运回来后,她带人含泪在城外的小树林中,埋葬了马援。次日,她戴孝用草绳自缚到宫里向光武帝请罪。光武帝拿出梁松的奏章,马援妻子才知道自己丈夫受了不白之冤。
马援受冤后,朝廷文武百官无一人敢于说句公道话,都怕受牵连,也不敢去马家吊丧,怕引起祸端。但是,平日抑慕马援一身豪气的县令朱勃,虽与马援素昧平生,却出于义愤,壮着胆子向朝廷奏了一本。文中列举马援的功绩及人品,认为是受了冤屈,希望朝廷重新调查所谓“明珠之案”。
光武帝看过奏章,又听了平日与马援关系不错的大臣们意见,遂派人重新调查此案。原来所谓袋装车载的哪是什么明珠,而是产自南方的薏米仁。是马援从南方带回一车,用以治病的。薏米仁亮晶晶的,有人误以为是明珠。梁松得知此情,便大作文章。真相大白后,光武帝不仅因为梁松是驸马,更怕为马援平反,会影响到自己的威望,也就搁置一边了。
光武帝于建武中元二年(57 年)死后,时年30 岁的明帝即位。他为加强其统治,日晏坐朝,善刑理,注意吏治,内外无幸曲之私,断狱得情。他为“明珠之谤”结了案,为马援做了四件值得称颂的事:一是严惩梁松;二是为马援建庙修墓;三是亲自题写金匾“马革裹尸”派人送到马家;四是将“马革裹尸”谱上曲子,作为军歌,规定汉军出征前,要高唱三遍,以鼓舞士气。可惜这首曲子久已失传。
如今若到陕西省扶风县,去伏波村旁的马援墓前凭吊一番,想象千百年前英魂冤魄,会有一些新的感受和联想的。
纸圣魂落龙亭镇——蔡伦墓
蔡伦是中华民族“四大发明”的古代科学家之一。1800 多年前,他发明了纤维纸和造纸术,对世界文化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做出了不朽贡献。然而,最后遭辱自杀身亡,葬于生前封地。
蔡伦是东汉桂阳郡(今湖南郴县)人,字敬仲。12 岁入宫为太监,先后任中常侍、尚方令(官名,负责分管宫廷中所用器物)等职。永元九年(97年),蔡伦发明以树皮、麻头、破布、渔网造纸,获得成功。元兴元年(105年)奏报朝廷,得到和帝刘肇赞赏,遂下令推广。自此,全国没有不跟着使用这种纸的。元初元年(107 年),邓太后认为蔡伦在内廷时间很久,功绩又大,遂封他为龙亭侯,因此,世人都把他发明的纸称做“蔡侯纸”,一时名扬天下。后又任长乐宫太仆。建光元年(121 年),安帝开始亲理朝政,他听信谗言,以诬陷安帝祖母宋贵人治罪于蔡伦,要他从封地龙亭(今陕西洋县龙亭镇)来廷尉处伏罪。蔡伦耻于受辱,于是沐浴整衣理冠,服毒自尽。据说蔡论死后,龙亭当地乡民偷偷移出遗体,掩埋在龙亭旁的乡野,留下标记。每年蔡伦的忌日、清明,四乡百姓纷纷为蔡伦举行野祭。在蔡伦故里,也有类似传说。蔡伦死后30 年,汉桓帝元嘉元年(151 年)朝廷迫于民意,才为蔡伦平反昭雪。龙亭县的民众遂将蔡伦墓告示天下,地方官府调集银两,征召民工,将蔡伦遗骸迁葬龙亭镇,修墓立碑,建立了祠宇。
蔡伦墓园大门,为三门石牌坊。门前一对石旗杆,高达三丈六尺,蛟螭缠绕,精雕细刻,极富艺术气息。牌坊两侧,各踞石雄狮一只。过石坊,有钟鼓楼等建筑,其后是古柏夹道的青砖甬路。迎面是坐北向南的拜殿。殿内珍藏着历代文人骚客名家歌颂蔡伦业绩的楹联、匾牌。过拜殿后是献殿,祭奉着蔡伦神位。从两侧边门向后入得一院,院内千年汉桂,虬枝盘曲,依然显现出勃勃生机。院中是蔡侯祠,祠后便是蔡伦墓。墓冢呈复斗状,封土高二丈,宽五丈余,下半部为青砖条石砌筑,上半部封土上竹木掩映,郁郁葱葱。墓前有石碑一通,上面镌刻着“汉龙亭侯蔡公伦墓”八个大字。碑前为石刻夹道的青砖甬道与墓门相连。歇山顶垂花的墓门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