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后期政治史-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调整了它们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关系。这些文件是《凡尔赛和约》的补充
和修正,确立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亚太地区的新体系,即华盛顿体系。
《四国条约》全称是《美英法日关于在太平洋各领岛属岛的条约》。美
国为实现太平洋霸权,急欲拆散英日同盟。《英日同盟条约》最初于1902
年1月30日缔结,主要是用来对付德国和沙郴识砉摹*1911年7月13日
续订,并做了修改,有效期1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便成为对付美国
的了。在《英日同盟条约》即将到期之际,美国对英国处处施加压力。英国
作为美国的债务国,提出用美英日三国同盟代替英日同盟。美国担心这是变
相的英日同盟,所以提出让法国加入,建立美英法日四国同盟。1921年 12
月13日,美、英、法、日四国签订了条约,有效期10年。条约规定,缔约
各国应相互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权利,当这种权力受
到任何国家侵略行为的威胁时,缔约国应进行协商,就应该采取的措施达成
协议。该条约得到批准生效后,《英日同盟条约》即废止。《四国条约》使
美国达到了拆散英日同盟的目的,解除了英日联合起来与之对抗的威胁,是
美国战后外交的一大胜利。
1922年2月6日,美、英、法、日、意在近三个月的讨价还价后,签订
了《关于限制海军军备的条约》,即《五国条约》。限制海军军备是这次会
… Page 11…
议斗争最激烈的问题。美国的主导思想是既要消除英国对美国的海军优势,
又要保持美国对日本的优势,所以提出美、英、日三国主力舰的吨位比例为
5∶5∶3。英国因国内经济困难被迫接受,日本则坚决反对,要求改为10∶
10∶7,遭到英美的反对。美国代表甚至威胁说,如果日本继续坚持自己的意
见,那么日本每造一艘军舰,美国就造四艘。日本只得让步,但提出美国不
得在太平洋建立海军基地。 《五国条约》没有涉及到关于限制潜艇、陆军和
空军等方面的内容。条约规定了五国主力舰吨数的限额:美、英各52。5万吨,
日本31。5万吨,法国和意大利各17。5万吨,即按5∶5∶3∶1。75∶1。75的
比例。各国一致接受美国提出的要求,禁止建造排水量超过3。5万吨的主力
舰。条约还采纳了日本关于维持太平洋西部区域海军基地的现状的意见,即
美、英、日在太平洋地区所占有的岛屿和要塞均维持现状,日本本土和附近
岛屿、夏威夷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则除外。这项规定保持了日本在西太
平洋海军基地上的优势,明显对日本有利,是美英对日本的让步,它还堵住
了美国企图在关岛和菲律宾建设海军基地的路。然而,美国仍是这个条约的
最大受益者。它使英国失去了海上优势,取得了与其平起平坐的地位,同时
也限制了日本海军力量的发展。
华盛顿会议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中国的问题。因为中国是帝国主义列强
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争夺的焦点。在中国人民反帝爱国运动的压力下,北洋
政府的代表在会上指出了解决中国问题的十项原则,其中包括维护中国领土
完整和主权独立,废除“二十一条”,收回山东主权,废除外国在华的一切
特权,取消外国势力范围等。十项原则中也包括有美国指出的“门户开放”
内容,表示“中国既完全赞同所称开放门户或又称有约各国工商业机会均等
之原则,故愿承认并实施此原则于中华民国各地,无有例外”。美国为反对
日本独霸中国,支持中国的主张,向日本施加压力。美国将十项原则归纳为
以下四项原则:1。尊重中国主权与独立及中国领土与行政之完整;2。给予中
国完全无碍之机会,以发展并维持一个有力而巩固之政府;3。使用各种力量
和方法确立并保证维持各国在中国全境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之原则;4。不得
因中国状况乘机营谋特别权利,而减少友邦人民之权利,并不得允许有害友
邦安全之举动。这四项内容的提出,完全是建立在美国一贯宣扬的“门户开
放”、“机会均等”原则基础之上的,却完全抹煞了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
统治、反对帝国主义在华特权的内容。
关于中国收复山东主权的问题。美英表示支持,而日本则坚持山东问题
是“日中两国双边谈判时讨论的问题”。1922年2月4日,中日两国签订了
《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及附约》。条约规定,日军撤出山东省,“日本应
归还前德胶州租借地于中国”,青岛海关的主权也归中国;胶济铁路及其所
属财产由中国利用日本的银行贷款赎回;中日合办前德属煤矿,日本继续保
留在山东省的工商业利益和领事裁判权。这项条约是对凡尔赛和约部分条款
的修改。日本企图独霸中国的计划破灭了。中国收回了山东的主权,是中国
人民长期反帝斗争的结果。
1922年2月6日,美、英、日、法、意、中、荷、比、葡九国在华盛顿
签订了《九国关于中国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简称《九国公约》。
公约计有9项条款,美国的四项原则虽被列为公约的第一条,但中国在十项
原则中指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关税自主等合理要求却没包括
在内。关于“尊重中国的主权和独立”,大会主席、美国国务卿休斯(1862
… Page 12…
—1948)曾这样解释说:“中国为一有主权独立之国家,在有效条约所定限
制之内,中国自有行政之自由”。显然,中国的主权和独立是极不完整的,
帝国主义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种种特权并没有受到任何触动。
凡尔赛体系仅仅是调整了帝国主义在西方的相互关系,而华盛顿会议则
在凡尔赛体系的基础上,确定了帝国主义在远东及太平洋地区的相互关系,
从而建立了战后帝国主义对世界瓜分和统治的新体系,即凡尔赛—华盛顿体
系。这是帝国主义列强奴役和掠夺战败国及殖民地附属国各国人民的体系,
是帝国主义为反对世界各国人民革命的暂时妥协。然而,帝国主义列强之间
矛盾的缓和只是暂时的。《凡尔赛和约》对德国的处理,刺激了德国帝国主
义的复仇心理,极力摆脱《凡尔赛和约》对它的约束。日本在华盛顿会议上
因美国的强大压力所作出的种种让步,使日美矛盾时时孕育着新的严重危
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很不稳固的。在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规律的作用下,随着帝国主义矛盾的加剧,该体系的崩溃是不可避免的。
… Page 13…
三、战后初期欧洲革命形势
1。战后初期的资本主义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给欧洲各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资本主义世界充满
了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在十月革命的推动和影响下,1918—1923年资本主
义国家出现了革命高潮。这次前所未有的革命高潮来势迅猛,表现出明显的
广泛性、政治性等特点,是资本主义体系发生世界性危机的重要标志。
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芬兰无产阶级推翻了资产阶级统治,建立了无产
阶级政权。随着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奥匈帝国的瓦解,在这个庞大的帝国
的废墟上成立了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等资产阶级民主
共和国。11月,德国爆发了人民武装起义,推翻了霍亨索伦王朝。1919年3
月,匈牙利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了苏维埃共和国。4月,在德国巴
伐利亚诞生了苏维埃共和国,6月,斯洛伐克苏维埃共和国成立。1920年7
月,波兰无产阶级成立了临时革命委员会,在1919年3月,国际无产阶级在
莫斯科成立了共产国际 (第三国际),团结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展开
推翻反动统治、消灭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斗争。新生的苏维埃俄
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战胜了国际反动势力的武装干涉,在血与火的考验中
得到巩固和发展。
美、英、法、意、日等帝国主义战胜国虽然没有出现革命高潮,但国内
的革命运动从没停止,罢工斗争此起彼伏。1919年,英国参加罢工的工人有
250万,法国有120万,工人在罢工中还提出了不许干涉苏俄事务等政治性
要求。1919年9月,英国工人成立了不许干涉苏俄委员会,拒绝运送支援俄
国白匪的军火。法国水兵在1919年4月曾发动起义,迫使政府把军队从南俄
撤回,各国工人的革命斗争结束了1871年巴黎公社失败以来欧美资本主义国
家国内和平的局面。
在欧洲各国革命斗争普遍高涨的情况下,1920—1921年,资本主义世界
出现了战后第一次经济危机。这次危机并不只是单纯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而
且还表现出因军事上极度消耗所造成的军事性通货膨胀危机。资产阶级开始
转入反攻,无产阶级被迫转入防御。
2。德国十一月革命
德国是一个保留有严重封建残余的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容克贵族与垄
断资产阶级相勾结,主宰着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德国是发动第一次世界大
战的祸首,给德国人民带来极大的灾难,国民经济濒于崩溃,人民生活在水
深火热之中。1914—1918年,有75万余人被饿死。1918年1月底,柏林爆
发了50万人的大罢工。夏天,罢工浪潮席卷全国。上西里西亚和萨克森煤矿
的矿工、鲁尔的冶金工人和矿工、巴伐利亚的纺织工人和冶金工人纷纷参加
罢工斗争,全国参加的工人达100万以上。为了防止因前线接连失利和国内
斗争不断高涨而发生的革命,德皇威廉二世(1859—1941)于9月30日下诏
改革。10月初成立了以巴登亲王马克斯为首相,有社会民主党右派领袖谢德
曼(1865—1939)参加的联合政府,并开始进行改革,如实行内阁对国会负
责制,限制皇帝的特权等。
… Page 14…
10月28日,德统帅部下令停泊在基尔港的舰队出海同英舰队作战,水
兵拒绝执行这个无异于让8万水兵去送死的命令。10月29日,威廉港的水
兵发生哗变,海军司令部开始镇压起义水兵,11月1日、2日,基尔港水兵
组织集会,成立了苏维埃,强烈要求释放被捕水兵。3日,水兵上街游行遭
到镇压后发动了武装起义。基尔港工人也举行了起义,工人和水兵并肩战斗,
成立了士兵苏维埃和工人苏维埃。当晚,起义者控制了全城,4日举行了全
城总罢工。军舰升起了红旗,揭开了十一月革命的序幕。在基尔起义的鼓舞
下,汉堡、不来梅、莱比锡、慕尼黑等地相继发生了推翻当地反动统治的起
义。11月9日,柏林几十万工人发动起义,包围了皇宫,占领了市政大楼和
警察局,到中午时,工人完全控制了柏林市,起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威廉
二世被迫退位,逃亡荷兰,霍亨索伦王朝被彻底推翻了。
威廉二世退位后,帝国首相巴登亲王立即将政权交给了社会民主党右派
艾伯特 (1871—1925),艾伯特同独立社会民主党人共同组成临时政府——
人民全权代表委员会。社会民主党左派斯巴达克团提出全部政权归苏维埃遭
到拒绝,没有参加政府。10日下午,柏林工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大
会选出由7名社会民主党人、7名独立社会民主党人和14名士兵代表组成的
柏林苏维埃执委员,批准了艾伯特政府。在广大革命群众的推动下,新政府
实行了一些民主改革措施,如宣布取消戒严,大赦政治犯,保证人民享有言
论、集会、结社和宗教信仰的自由,实行8小时工作制,举行平等、秘密和
普遍的直接选举。在11月12日发布的《告德国人民书》中,宣布政府是“纯
粹社会主义”的,并将实行社会主义纲领。然而,艾伯特政府的实际行动却
是维护容克贵族、资产阶级和军阀的利益的。11月10日,艾伯特同德国元
帅、陆军总司令兴登堡(1847—1934)订立阻止革命进一步发展的秘密协定,
11日,政府下令国务大臣和帝国各级军官均保留原职。在政府的纵容下,反
动军官成立了“志愿部队”,随时准备向革命反扑。
1918年12月16日——21日,全德苏维埃第一次代表大会在柏林举行。
与会的485名代表中,斯巴达克派只占10名。期巴达克派的领导人卡尔·李
卜克内西(1871—1919)和罗莎·卢森堡(1871—1919)都被排斥在代表之
外。代表大会决定,在1919年召开立宪国民会议,国民会议召开之前,由艾
伯特政府掌管全部立法权和行政权。代表大会拒绝了斯巴达克派提出的全部
政权归苏维埃、建立社会主义共和国的要求。会后,艾伯特政府开始向工人
阶级发起进攻,首先将拥护革命的人民海军师调离柏林。3000余名海军拒绝
服从命令,政府便停发军饷。12月23日,当人民海军师的代表同柏林警卫
司令部司令官谈判时,护送代表的水兵遭到巡逻队的袭击,2人被枪杀,3
人受重伤。24日,政府军向水兵占领的大楼开炮。柏林工人支持水兵的斗争,
独立社会民主党首领则要求水兵和工人停止斗争,同政府谈判。
政府的挑衅行为引起人民的不满,同时也暴露了右派社会民主党人的反
革命面目。斯巴达克团决定建立自己独立的政党。斯巴达克团早在11月11
日即改组为斯巴达克联盟,制定了联盟纲领,选举了中央委员会。1918年12
月29日,斯巴达克联盟秘密举行全国代表大会,决定成立共产党,彻底脱离
独立社会民主党。12月30日至1919年1月1日,德国共产党在柏林召开第
一次代表大会。威廉·皮克(1876—1860)主持了大会,大会听取了李卜克
内西《关于独立社会民主党的危机和建立德国共产党的必要性的报告》和卢
森堡的报告《纲领和政治形势》。大会通过的党纲明确提出,革命的任务是
… Page 15…
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德国共产党的建立引起社会民主党右派的不满和仇恨。1919年 1月4
日,艾伯特政府下令免去柏林警察总监、深受工人爱戴的独立社会民主党左
翼分子埃喜荷恩的职务。1月5日,柏林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同日,共产党
人和独立社会民主党人组成革命委员会,号召工人发动起义,推翻艾伯特政
府。1月6日,柏林爆发总罢工,很快占领了火车站和《前进报》编辑部、
印刷厂,但在斗争的关键时刻,独立社会主义党人退出革命委员会,并同政
府进行谈判,使政府有了喘息时期。1月8日,政府中断了谈判,11日,政
府调集军队向工人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