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宁玛派+刘立千-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轨,如修供祀护法神法、供空行法,布施一切鬼神等法事功课甚多。在修法上还应用许
多事相来即事表理【76】,即体显真,求得相应,这是密宗的善巧方便,把佛的果位智
德境界拿到因位作为目标而进行修持,成就佛果。所以密乘又称为果乘,或称金刚果乘
。修佛三密果德,一切所现皆为佛身,一切声音皆为佛语,一切心念皆为佛意,不仅可
以改变凡庸的观念,还能将造作烦恼的三业活动转为清净的佛业之中。这就是转识成智
,化烦恼为菩提的具体作法(《知识总汇》中579、603、608页)。他们相信感应道交之
理,为求急速相应,还应常修《上师相应法》,相信上师祖辈相传,有神密的加持之力
。宁玛派人常说要随时不忘三根本,则可以速得感应。三根本就是上师、本尊和空行,
随时要以三根本作为依怙。
总之,宁玛派称事续、行续、瑜伽续三部为外密三乘。何以称“外”?因为他们相
信众生是佛,但还不敢自认是佛、自身是佛,对佛我要分高低,不敢承认烦恼菩提皆是
一心而作为在外,故要断要转总向外求。总的原因是外密三乘把胜义和世俗二谛【77】
各分别开,不相系属,其见修等都是外向的,故名为外。又内密三乘何以称“内”?因
为这些乘门把胜义和世俗二谛融摄为一、二无分别,一切世俗皆为是佛智所现,融摄在
一心之中,其见修等都是内向,故名为内(《汉藏史集》438-439页、《知识总汇》中
573页)。
外三乘续部中,虽有顺佛果德的修法,而无顺三有生死【78】的所治相;有证三身
之修法,而无即身成佛之道(《知识总汇》中580页)。以上显教三乘、外密三乘,共六
乘。在教理方面,新译密咒派与旧译密咒派所说皆同,并无差别(《知识总汇》中735
页)。
其次,内密三乘是专显内瑜伽最胜三摩地之修法。除此更无过者,故又称为无上瑜
伽,外密三乘还须有一定的苦行,故名苦行明觉三乘。内三乘是通达一切法为现空无别
之妙用,运用善巧方便强制成佛毫无困难,所以又名秘密自在方便三乘,比以下三乘为
高,故名为无上三乘。宁玛派的内密三乘有摩诃瑜伽、阿鲁瑜伽、阿底瑜伽。摩诃瑜伽,
约当新派之生起次第,观本尊坛城,空有双运,重在风息。阿鲁瑜伽,约当新派之圆满
次第,修风脉明点,乐空双运,重在明点。阿底瑜伽,为本派特法,求明见心性之体用,
界觉双运,重在光明。又说:旧派之三瑜伽约当新派的密三乘之父续、母续、不二续。
父续又称方便续,专重俱生大乐智的幻身修法,如《毗卢》、《大幻网》、《密集》等
皆属之。母续又称胜慧续,专重甚深光明之修法,如《胜乐》、《佛平等合》等续部皆
属之。不二续即光明与幻身二者的结合,在宁玛派看来,不二续也是属阿鲁瑜伽非大圆
满法。实际上父续中亦讲光明,母续中亦讲大乐,是交相错综的并无严格的划分(《五
部遗教》361、366页、《智者喜筵》上603页)。
宁玛派无上三瑜伽分为《经·幻·心》三部,其中的经部《赫鲁迦格布》等续经也
讲说与新派相合的《六加行》【79】、《三次第》之解脱道和《密点》的方便道等要门
。经部的《集经》中之任运修习,幻部的《修部八教》中的《五次第》【80】等讲说与
新派所说法也大多相合,但宁玛派推重者惟在心部的大圆满法(《土观宗派源流》69页
)。
其次,三大瑜伽之实修。在正修前都要修曼荼罗、入坛灌顶、授三昧耶戒及修其它
仪轨支分。无上部灌顶有外十饶益灌顶、内五功能灌顶、密三甚深灌顶和瓶、密、智、
句四大灌顶来成熟相续,达到实修的条件,然后正修。
摩诃瑜伽属幻部,其修法按幻网规分为方便道与解脱道二道。方便道中又分上门和
下门,上门依六脉轮【81】修燃滴法【82】,生四喜智慧【83】,下门依阴阳密道而修
,即能于刹那倾强迫生起乐空无分别智而获解脱(《知识总汇》【84】下276-277页)。
解脱道以三智慧抉择二谛无别之正见获得通达,自己心中缠缚自然打开,天法性境界中
获得解脱(《知识总汇》中740-746页、下276-277页)。
阿鲁瑜伽属经部,其修法以依于智慧圆满次第为主,证悟界觉无分别智【85】而获
得解脱。阿鲁瑜伽方便道亦有上门、下门等修法,其解脱道亦先依于正理,抉择界觉无
别之正见,其次进入实事,入无相无分别三摩地。又修法中还有有广行、无广行【86】
等种种分别(《知识总汇》中748、749、751页)。以上二续部之见,在胜义上,任运住
于离戏本性之中,在世俗上,由本尊坛城之自现,成现空无别。
阿底瑜伽属心部,即要门大圆满。初悟心体明空,次观光明心用,最后体用合一,
自现元成,则任运无修,自然解脱,说此乃究竟成佛之道。
第二、大圆满三部教义
大圆满内分心部、界部、要门部三部。
1 心部。宁玛派大圆满是专门讲悟心的心地法门,与内地禅宗主张见性成佛颇有相
似之处 。但宁玛派是密教,心部讲的心是分作体、相(性)、用三方面来谈的,故与一
般显教所谈的有所不同。
本派常有三句法语:“心体本净,自性元成,大悲周遍。”(《实相藏论释》29、
31页)。
三句包括心的体、相、用三个方面:
体--心体本净,空寂灵明;
相(性)--自性元成,本具光明;
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
首先谈心体。心有真心和妄心。真心之体,本性清净,本无垢污,空寂光明。
心体虽然空寂,并非顽如木石,而是空而有觉,灵知为体,故称自然智慧。
《知识总汇》中说:“一切心上所显境界,皆是自心的妙用。心性是自然智慧”(
《知识总汇》下289页)。
这就是说,万有均在心性光明中显现(明),而自心又能灵知不昧(觉)。这现和知都
是心性的妙用,心性空无有体(空),或故名为明空妙觉,或名自然智慧,此乃吾人之真
心。真心是不变不坏,永无生灭的。妄心是由根、境、识【87】和合所引起,是刹那生
灭的。《大圆胜慧》【88】中说:“本然智慧,无来无去,无始无终,甚为希有。众生
无量劫来须臾未离,不变不坏……”(《大圆胜慧》79页)。为什么真心能不生灭?《智
者喜筵》说:“真心不从因所生,不从缘而灭,最初无来处,最后无去处,过去现在皆
是湛然常寂。因其体空,故无生灭。”“即此真性,虽然现轮回涅盘之相,但真体未常
动摇”(《智者喜筵》上551、590页)。此即无生灭之意。
这个真心之体,既不从因生,又不从缘灭,又非任何所造,虽能现万象,然真体亦
毫不动摇,不变不坏,故能“一物长灵,盖天盖地。”
大圆满心部认为,心体是觉空无别,这个认识和内地禅宗的看法颇为一致,所谓“
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不同无情,性自神解。此是汝空寂灵知清净心体”(《禅宗
大意》【89】139页)。
这个灵明空寂之心,佛与众生同具。心部求悟此本空心体,即悟此明空觉性,亦即
是所谓为见性成佛。《普成经》说:“过去诸如来,皆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
,亦别无所得,现在及未来诸如来,亦为得见此性而成佛,别无法可修,亦别无所得”
(《大圆胜慧》80页)。
其次说心性(相)。自然智慧之性,自性元成【90】,本具光明。心性光明能朗照万
象,空寂妙明。此光明与妙用结合,能现一切染净世界。“由于自然智慧妙用之元成妙
光现为轮回涅盘两境相”(《知识总汇》中756页)。
心体是空寂无生,何以能现轮回涅盘?心体空,并非空无一物,体空而性不空,空
而有明,心性光明,明分不灭,所以能现。心是具有明分和空分两分,空而又明。明分
属于本有,本有则是非空。
心体本净,何以又能明现染相轮回?染相净相都是由众生迷悟所造成,染净都属一
个根。《大圆胜慧》说:“自然本有光明,明了,则为解脱之根,不明,则为烦恼之根
”(《大圆胜慧》215页),这个根就是本性光明。悟者则见光明净相,迷者则见染相。
如同一白螺,常眼人则见白螺为白色,黄胆病人则见为黄色。胆病愈后黄色即空。白螺
的白色,为白螺所本有,这是空不了的。众生心体除去垢污后,染相则空,净相光明为
心的明分,乃自性本有,这个根是空不了的。
如果心不具光明,只有空性的空分,则仅能成就法身【91】,单有法身成不了佛,
要法、报、化三身具足,始能圆满正觉,这是大乘显密各宗共同承认的。若心只有空分
,而无明分,则报化二身从何而出?岂能离开自身而另有依据?故体虽空而性不空。心
性光明,光明就是成就二种色身【92】的依据。《大圆胜慧》说:“本来清净自性中不
能化现,本体法性光明有法尔之力,出现色身,”“自然法性、自然光明、无忘无着,
此即报化二种色身之根源”(《大圆胜慧》237页);“空分属法身,光明属报化,三身
均具于一心之中,故光明出现自显三身境界亦属自性本具”(《大圆胜慧》237页)。
空性是法身,法身是无相。报化是色身,属有相。无相何以出有相的报化?所谓无
相,无虚妄色尘【93】相,非无真空妙有之相(《大圆胜慧》170页)。光明属真空妙有
,是元成的妙色,或称空性妙色【94】。
光明何以能现境相,光明具有五光【95】。“自性光明具有五光三妙色”(《知识
总汇》上260页)。“内五光为觉性之明显分(明分)”(《实相藏论释》【96】29页)。此
明分之五光能现三有【97】轮回涅盘之相。为一切境相显现之源(所依),称为元成之妙
色。
此五光又是如何显现为情、器、轮、涅【98】的?按《实相藏论释》说,“觉性自
然智如水晶球,其本净明空广大体中,自性五光元成内显,此内显分,即五大种。从中
起现外显之时,其外境色相,即内五光,犹如水晶之内光,显现为外光。最初起时,以
执为我故,遂垢污五大。迷为情器”(该书31页)。五大元即地、水、火、风、空,此五
属物质,故光明应属于色(物)。不过他们说此色不同一般虚妄色尘之粗色,而称为空性
妙色。
所以悟心既要悟到心的空分,也要见到心的明分。众生由于无明,使明空分离,悟
心人必须明空双运,使之结合为一,才能彻见自心本性,证得了明空妙觉,才能圆满三
身功德而成佛。
禅宗不多谈光明,但有时也提到光明。如禅宗古德说:“开显了真实的知见,身心
廓然,没有一切尘垢污染。孤迥迥(体),光皎皎地(相),活泼泼地(用),洞然同于太虚
。”这是从三方面来描述本心实相,其中“光皎皎”三字心然指的是光明,光明虽是本
有,但光明是带物性。由于大圆满是密宗,密宗是色(物)心合一论【99】,故可秘密宣
说心的两分中有带物性的光明。禅宗是显教,只讲悟心,不说除心而外还有物,多讲光
明怕着相起执,反入魔道,故不强调而已。
心部人求见心性光明,他们不同要门部要修观光法,只采取直观光明心相所显现的
境界,一切不管,随心自在,保任明空无别,则可以获见自心的实相。
最后谈心用,自然智慧之用,大悲周遍,随缘显现。从体起用,随缘能现染净世界
【100】。
“一切显现都是自然智慧之用。”自然智慧体性空寂,本无有物,但它的用是空而
能现。“不是一切,能现一切”(《智者喜筵》上544页、《知识总汇》中756页)。客观
事物的形象能反映到主观上来,这是心的本性--明,能现出这些事物形象的,是心的
妙用一…用。所以心既有明分,也有现分。
真心本来空寂,无形无相,不是任何色相所成,但它的妙用与妙光结合,能化现种
种,现种种色相,能作天堂,能作地狱,能作佛,能作众生,十界【101】均能随缘化
现。若迷,则随染缘,变现为众生界之轮回;若悟,则随净缘,示现为佛界之涅盘。虽
随缘升沉【102】,但心体并无增减,亦永不动摇。“妙用化现之源,则为觉性的明显
分(相),明显于外,则为化现不灭分(用)”(《实相藏论释》29页)。
何以此心随缘能现染净之相?
迷悟染净是就众生能缘的心用来说的,本性光明并无染净之分。“自性光明无垢可
除故”(《知识总汇》下326页)。众生之心虽随染净,但是心体则没有随之变化,因为
众生的本心是真如体【103】,与佛无异,真如虽能随缘,但其体不变,故一切染净境
界之分,不在心的体上,均在随缘之用上。《智者喜筵》中说:“佛和众生轮回涅盘,
其体非有不同,当此体显现本有妙相元成境界时,由于不能认识,产生无明,遂受业风
【104】鼓动,即在未悟本性之中而起用时,将自心本性误认为我(能),心体之用误认
为它(所),使能所【105】对立,出现轮回。虽然出现轮回,其时心体并无动摇”(《
智者喜筵》上552页)。若知一切所现均为明空妙觉之用,现而不执,则能现(体)所现(
用)二者统一,烦恼菩提二无分别。《知识总汇》中说:“一切所现皆心之妙用,心的
本性是自然智慧,则放下不管,只住于此本元心体上,所有迷相,不须断除,自然解脱
”(《知识总汇》下289页)。《土观宗派源流》【106】中主亦说:“照此当下明空本
净之妙觉,让它宽坦任运,随他妄念境相起伏变化,不去辨别是非善恶,不破不立,只
保任此觉空赤露,这就是大圆满修心的心要,是莲花生大师的无上心印”(《土观宗派
源流》72…73页)。佛是觉者,则能“能所双冥,境智合一”。在起用时所现皆成妙用
,随缘示现,大悲周遍。故说轮回涅盘之根均在此明空妙觉的能现作用上。
心体无相,不能得见,求悟心人亦应从“用”上着手,才能觉照。心部则注重在心
用的能现上。从现前一念起,认识自心实相。即此现前一念就是真性,应用自己明觉智
慧而观照之,禅宗就是在这个能现初动时,即在心起用之时下功夫,所谓昭顾当下,从
见闻觉知上回光返照,认识本心,是知能见闻动作,心是汝本心,不是汝身也(《禅宗
大意》138页)。婆罗提尊者说:“性在作用……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
亦难见(《禅宗大意》136页)。
总之,大圆满心部所说的心,是从体、相、用三方面来认识的。就是体本净、性(
相)光明、用周遍。真心是本来智慧、本性光明、本来清净,心量周遍。如此真心,一
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刹那未离,特众生不自认知耳(《大圆胜慧》77页)。真心就是自
心本性,就是佛心。大圆满心部则求直观能缘的真心又明又空和随缘周遍的实相。悟心
,即指悟此心;见性,即指见此性。禅宗的宗密大师亦说:“一切有情,皆有本觉真心
,无始以来,常住清净,昭昭不昧,了了常知,亦名佛性,亦名如来藏。”
从六祖的《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