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哲学象征-第2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保曰健爸魅斯保嵝炎约翰灰杌璩脸粒系笔芷Jρ逅艋降摹爸魅斯保亲约荷械牧硪桓鲎约海础氨纠疵婺俊保弧段宓啤肪恚保丁度缯堋罚骸 坝幸匀鹧一街魅斯拔收撸Υ鹨再试唬骸鹧页せ街魅斯怀鲂朊肿钌戏濉4蟮叵品廾俅Γ细枰磺ブ小!薄 《瓷揭惨浴鞍⒛歉鍪顷^梨主人公” 来启迪学人《洞山悟本录》。 亡名古宿偈云:
五蕴山头一段空,同门出入不相逢。无量劫来赁屋住,到头不识主人公。 《五灯》卷6《亡名古宿》
“五蕴山头”即是肉身的物质的我。禅宗认为,在肉身的物质的“我”的里面,还有一个灵性的“我”,这就是“主人公”,即本心自性,它“有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有时唤作没弦琴,韵出今时故”《真心直说》。 虽然纯明澄澈的本心自性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上,与物质的“我”同门出入,却有很多人不识本心,“不知身是主人公,弃却骊龙别处觅”《祖堂集》卷4《丹霞》, 正如寒山诗所感喟的那样: “世有一般人,不恶又不善。不识主人公,随客处处转。因循过时光,浑是痴肉脔。虽有一灵台,如同客作汉。”《全唐诗》卷806因此善慧提醒世人说:“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起坐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善慧录》卷3本心犹如“水中盐味,色里胶青。决定是有,不见其形”同上, 故而很多人“终日拈香择火,不知身是道场”《五灯》卷2《宝志》。 只有回光返照,断绝攀缘,才能将物质的我转化为本心自性:
五蕴山头古佛堂,拈香择火好承当。何须向外求贤圣,终日无非是道场。 《颂古》卷4本觉一颂
与“主人公”相类的象征还有“观察使”、“使君”。“观察使”、“使君” 在唐时是一个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禅宗有时也用它来象征自性。明哲问洞山近离什么处,洞山说湖南。明哲问起“观察使”的情况,洞山说他“不得姓”、 “不得名”、“自有廊幕在”,他不治事,不出入,特别尊贵《传灯》卷14《明哲》。 明哲借“观察使”话头勘验洞山,洞山深知其意,回答自有“廊幕”为他办事,这个“廊幕”就是表层的、肉体的我。“我”的一切活动,都是本心的作用。《颂古》卷17丹霞淳颂湖南观察使太尊贵生:“烧香人静杳无声,苔满丹墀皓月明。入户当堂慵正坐,出门尤懒下阶行。” 全怤离开鄂州参访南塔,南塔问“鄂州使君”名叫什么,全怤回答说不敢相触忤,南塔说到这里不必害怕触忤,全怤说彼此都是参禅的大丈夫,何必相试,避免了对自性东涂西抹式的刻画描摹,南塔只好作罢,结束了这场法战同上卷12《全怤》。
本心如如不动,禅宗还用“不动尊”、“不病者”来象征。在纷纷扰扰的变迁流动的现象之外,有一个不动的至尊者,这就是本心自性。《宏智广录》卷4:“绵绵长存也,得名‘无量寿’。如如持久也,故号‘不动尊’。” 但虽则不动,却行遍十方,正如《华严经》卷6所说,“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本心的“不动尊”,纵是路途遥远,也可以不动步而至《传灯》卷17《普满》。 因而禅师在回答什么是“不动尊”时,往往描绘出迁动纷纭的情景,如“动从东来,却归西去”同上卷21《道匡》、 “飞飞扬扬” 同上卷25《玄则》、 “浪浪宕宕”同上卷20《善道》、 “单着布衫守市过”、“骑驴踏破洞庭波”《五灯》卷12《姜山方》、 “寸步千里”同上卷16《冲会》、 “来千去万”同上卷16《仁绘》、 “东走西走”《虚堂录》卷2。
人身由四大、五蕴和合而成,违背了和合就会生病,禅宗指出,在五蕴的肉身之外还有一个“不病者”,这就是本心,“病与不病总不干他事”《传灯》卷14《圆智》。 不病者“无生死”,超越了长短寿夭的二分法《五灯》卷7《雪峰》。 禅宗还随说随扫,为了破除学人对“不病者”不病的执着,禅师于生病之际又以“阿耶,阿耶”的喊痛声来剿绝情念《祖堂集》卷5《宣鉴》, 禅宗还以“长安甚闹”、“我国晏然”来表示外境喧闹,本心湛然宁静不受染污:
心王不妄动,六国一时通。罢拈三尺剑,休弄一张弓。《黄龙录续补》
“六国”安宁是本心湛然澄明的象征。“六国”指六根,六根清净方为道, “六国罢烟尘”《五灯》卷13《守澄》即是回归清净澄明的本心,此时 “君王了了,将帅惺惺。一回得胜,六国平宁”同上卷19《元静》。
三、“这个”“那个”
“这个”、“那个”在特殊语境中也可以作为清明本心的象征,侧重于本心的不可言说性。本心不可触犯,为了指示学人体证本心,禅宗使用了一系列代词来象征。
“这个”又叫“那个”、“伊”、“自己”、“此身”、“有一人”、“什么”、“那边”等。“这个”的特点是“拥不聚,拨不散,风吹不入,水洒不着,火烧不得,刀斫不断”《五灯》卷16《广昭》。 它同于大千,因此“劫火洞然,大千俱坏”时,“这个”却不坏《传灯》卷24《绍修》。 药山见云岩作务,问“那个”何在,云岩谓人生来来去去,都是替“那个”在奔走;药山见遵布衲洗佛,问这个从你洗,还洗得“那个”么?遵布衲说你把“那个” 取来我就给你洗,药山遂作罢同上卷14《惟俨》。 药山还指出“他那个本来无耳目等貌”同上卷28《惟俨》; 曹山参洞山,洞山问他名字,曹山答叫作“本寂”,洞山问“那个”叫什么,曹山说不叫本寂,洞山深予器重 同上卷17《本寂》; 清剖在大阳作园头种瓜时,大阳说甜瓜给不入园者吃,不知你是否识得“伊”,清剖答“虽然不识,不得不与”,阳笑予印可 《五灯》卷14《清剖》。 “这个”、“那个”、“伊”,都是本来的“自己”。为了避免触犯,禅宗运用了这些代词来象征。本先《明自己颂》云:
旷大劫来只如是,如是同天亦同地。同天同地作么形?作么形兮无不是。 《传灯》卷26《本先》
众生在业海之中,头出头没,以致于“不明自己,无有出期”《碧岩录》第19则。 禅宗注重自性的自主性,认为自性独立、尊贵犹如寰中天子塞外将军《五灯》卷14《缘观》, 反对向外寻求:“如何是学人自己?” “更问阿谁?”同上卷6《道虔》“如何是学人自己?”“失。”同上卷7《志圆》“自己”即自己,不须问别人。向人寻己,即是迷失。只有不被“别身”即真我之外的另一个我所操纵、摆布,才能使“此身”获安《传灯》卷17《龙牙》。
“有一人”即是自己,是自己肉质生命中的另一个自己。“有一人长不吃饭不道饥,有一人终日吃饭不道饱”《传灯》卷6《怀海》, “有一人不受戒亦免生死”同上卷14《高沙弥》, “须知有一人,不从人得,不受教诏,不落阶级。若识此人,一生参学事毕”《五灯》卷14《道楷》, “有一人不拜岁不迎新,寒暑不能侵其体,圣凡不能混其迹”同上卷16《寿坚》, “有一人道我不承佛恩力,不居三界,不属五行,祖师不敢定当,先佛不敢安名”同上卷18《元正》。 “有一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他的超越性。
与“这个”、“那个”相类象征本心的是“什么”。无业问马祖如何是祖师西来密传的心印,马祖让他以后再问,无业刚走出门,马祖突喝:“大德!”无业回首,马祖问:“是什么?”无业顿然领悟《传灯》卷8《无业》。 怀海说法结束后,待众人下堂,猝然召唤,众人回首,怀海问:“是什么?”丛林目为百丈下堂句同上卷6《怀海》。
参禅的根本目的是彻见本来面目,明心见性。而本心自性又不能用言语表述用理性把握,因此指向本心的语言、动作都只能是象征性符号。百丈下堂句正是提醒、暗示学人证悟本心。在陡地呼唤中,使众人蓦然回首,从其固有的思维定势中扭转身来,以彻见本来面目。神晏参雪峰,雪峰知其开悟机缘已熟,蓦地一把将他抓住,喝问:“是什么?”神晏顿然了悟同上卷18《神晏》。 禅师通过对“是什么”的提撕,启迪学人在生活中的一切处明心见性:“行不见行,是个甚么?坐不见坐,是个甚么?着衣时不见着衣,是个甚么?吃饭时不见吃饭,是个甚么?”《五灯》卷16《悟禅师》
与现象界此岸相对的“那边”,也是清净本心的象征。同类的象征还有“那边人”、“那边句”。闽王问丰慧觉“那边事”怎样,禅师让他“向那边问” 《传灯》卷21《慧觉》。 “那边事”不可用言语来提问、回答,一落文字,就悖离“那边”,因此要证得本来面目,必须超出文字语言。“那边人”是 “锋前不露影,句后觅无踪”《五灯》卷6《智罕》, “那边事”是“黑漆牧童不展手,银笼鹤畔野云飞”同上《兴古》, “那边句”是“石牛吐出三春雾,灵雀不栖无影林”同上卷13《归仁》。
四、“父母未生时”
“父母未生时”是本心的典型象征之一,侧重于时间的超越。沩山一日问香严:“我闻汝在百丈先师处,问一答十,问十答百,此是汝聪明灵利,意解识想,生死根本。父母未生时,试道一句看!”《沩山录》香严绞尽脑汁,终不能答,后来击竹开悟,桶底脱落。“父母未生前”是禅林普遍参究的话头之一。个体生命的源头则是“父母未生时”,宇宙生命的源头是“混沌未分时”。
“混沌未分时”也叫“黑豆未生芽时”、“最初一句”、“第一句”、“洪钟未击时”、“古帆未挂时”、“一沤未发时”、“明暗未分时”、“日月未生前”等。“混沌”象征着本源状态,“混沌未分时”是“不思善不思恶”时的 “本来面目”。“混沌未分时如何?”“混沌。”“分后如何?”“混沌。” 《传灯》卷20《弘通》混沌分化的前后都是混沌,喻本心处迷而不失,在烦恼而不减。混沌未分,语言文字、声音都无从产生,“混沌未分时,无此个面孔”《圆悟录》卷20, 此时也就是“黑豆未生芽”时。文字色黑,状如豆点,禅宗以“黑豆”喻指文字。文字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文字没产生,相对的意识也没有产生,故“黑豆未生芽”时的内证境界“佛亦不知”《祖堂集》卷5《三平》。 要参禅必须向“黑豆未生芽”时领会《续古》卷1《翠岩真》。 《华严经》里善财遍参,所悟也是“黑豆未生芽”的内证境界:“打鼓弄琵琶,还他一会家。木童能抚掌,石女解煎茶。云散天边月,春来树上华。善财参遍处,黑豆未生芽。”《颂古》卷4延庆忠颂禅宗随说随扫,指出纵是向“黑豆未生芽”时领会,仍是“剑去远矣”《五灯》卷16《崇梵余》, 必须使一念不生的意念也不要生起,才与禅悟契合:“黑豆未生前,商量已成颠。更寻言语会,特地隔西天。”《古尊宿》卷18缘密颂
本心超于言句之外,随着言句的产生,“不思善不思恶”的浑融原整状态被破坏,真我淹没于言句之中。“最初一句”或“第一句”是指相对意识还没有产生时的清净本源状态。《传灯》卷13《贞邃》:“如何是最初一句?”“未具世界时,阇梨亦在此。”《古尊宿》卷15《文偃》:“如何是最初一句?” “九九八十一。” 它不可思量拟议,稍一寻思,即落第二句。《传灯》卷18《皎然》:“僧问雪峰:‘如何是第一句?’雪峰良久。僧退举似于师,师曰:‘此是第二句。’” 甚至一提出这个问题,就落了第二句。《传灯》卷21《可隆》:“问:‘如何是普贤第一句?’师曰:‘落第二句也。’” 乃至于不论如何表述,都落了第二句:“且第一句如何道?汝等若向世界未成时、父母未生时、佛未出世时、祖师未西来时道得,已是第二句。且第一句如何道?直饶你十成道得,未免左之右之。”《五灯》卷20《正贤》。《明觉语录》卷4:“威音王已前无师自悟是第二句,还我第一句来。” 因此师家在接机时往往将这个问题堵截回去,《传灯》卷21《传心》:“如何是松门第一句?”“切不得错举。”《古尊宿》卷37《神晏》:“问:‘如何是第一句?’ 师便把杖作蓦口刺势。” 或者表示宁愿截头也不为说出,《祖堂集》卷12《清平》:“如何是第一句?”“要头则斫将去。” 或者是大喝一声来结束对答《传灯》卷12《水陆》。
当相对的意识没有生起之时,六根不向外攀援,在亘古清净中,耳根听不到声音,“洪钟未击”。本心清明澄湛,闻性超越了物理的声音,因此洪钟“未击”、 “已击”都是“绝音响”《传灯》卷23《道虔》。 然而寂静的本心又绝非一潭死水,而是洋溢着活泼生机,所以虽然洪钟未击,却“充塞大千无不韵,妙含幽致岂能分”。如果善于把握,不使闻性逐声尘迁转,在洪钟震响之后,同样是“石壁山河无障碍,翳消开后好沾闻”同上卷13《延沼》。 闻性圆通历历,流转无碍。
“古帆未挂之时”,是航船静泊港湾,人类没有开始漂泊颠簸之时。《虚堂录》卷4:“室中常示古帆未挂因缘,才开口便骂。一日在侍者寮,思之:古帆未挂,有甚难会?其实只是一沤未发已前事,一念未兴已前事。” 此时 “小鱼吞大鱼”,自性妙用,不可端倪;而对于悟者来说,古帆既挂后,“后园驴吃草”《五灯》卷7《岩头》, 一切现成,不容思议。“一沤未发”时,是人类的精神处于本源,还没有开始流浪之时。虽则“一沤未发”,却不乏活泼的机用。《五灯》卷17《祖心》:“一沤未发,古帆未征。风信不来,无人举棹。正当恁么时,水脉如何辨的?”《祖堂集》卷9《盘龙》:“僧问洛浦: ‘一沤未发已前,如何弁其水脉?’浦云:‘移舟谙水势,举棹别波澜。’” 《圆悟录》卷10:“一沤未发已前,滔滔流水;一尘未举之际,茫茫刹尘。” 它是禅宗心仪神往的初始境界。《续古》卷2《真歇了》:“松风吟,鸦鹊咏。各自说,各自听。唱一沤未发宗乘,提千圣不传正令。” 同样,“明暗未分” 也是象征人类本有的纯正的精神境界。《五灯》卷12《景祥》:“有人问如何是月,向明暗未分处道得一句,便与古人共出一只手。”
佛教把一劫分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空劫时世界已不存在,空无一物。 “空劫以前自己”的“空劫”,则指世界形成之前且万物未生之时期。“空劫以前”是世界成立以前空空寂寂的时代。天地未分之前,了无善恶、迷悟、凡圣、有无等差别对待,这是没有生起森罗万象以前的绝对境界。禅宗用“如何是空劫以前自己”作为话头参究,与“父母未生时”、“空王以前”、“空王那畔”、 “朕兆未萌前”等,意义相同。“空劫以前”万物未生,“空劫以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