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

第33章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第33章

小说: 大佛顶首愣严经浅释+宣化上人讲述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灭谛”:是出世间涅槃乐果,即二乘所证的方便有余土。所以佛说:要断尽集谛才能证灭谛。

 

(四)“道谛”:是出世间道品乐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和依八正道。四谛中此谛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断烦恼苦因,灭生死苦果,而证涅槃乐。

 

“非智”非有我空之智。“非得”,非证得我空之理。这是空四谛声闻法,即是不但有为法当空,就连无为法亦当空。

 

讲到灭谛时,我想起释迦佛在未成佛时一段小故事:

 

释迦佛在山中修道。一日,听见罗刹鬼说:“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只说这二句偈颂,便不再说。释迦佛便问他:“你刚才所说是佛法,不应该只此二句,是否可再说给我听”。罗刹鬼说:“我现在很饿,没有气力说下去,等我吃饱后再说。”释迦佛便问:“你要吃什么呢?”罗刹鬼说:“要食人肉。”那时候山中无别人,只有佛单独一人,所以佛说:“好吧!你说完法,我便将我的肉身给你充饥。”鬼王听说后便曰:“生灭灭已,寂灭为乐。”说完后,便要吃佛的肉身。佛说:“请等一等,让我将此偈颂刻在石上,使后人有机会读此偈颂而明白佛理。”鬼王同意他这样做。等到佛刻完偈颂后,便闭目静坐,让鬼王噬食。当鬼王张口要吃佛的时候,忽然升空不见了。原来他是天人,来试验佛,看他是否能为法忘躯。果然佛为了要听二句偈颂而舍身求法,为了佛法而宁愿舍弃身体,多么伟大!

 

非檀那。非尸罗。非毗梨耶。非羼提。非禅那。非般刺若。非波罗密多。

 

上面是空四谛法,现在连菩萨法六度波罗蜜亦空了。“非檀那”,“檀那”梵语,即布施,布施有三种:(一)财施,以财物布施。(二)法施,讲经说法,教化众生,便是法施。(三)无畏施,遇人有恐惧怖畏,能施无畏力,令人脱离,便是无畏施。“尸罗”:译作持戒。戒有五戒、八戒、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戒、菩萨十重四十八轻戒,总摄持戒有三大要义。

 

(一)律仪戒:即断一切恶。(二)善法戒:即修一切善。(三)饶益有情戒:即度一切众生。

 

“毗黎耶”:译作精进。精进有二种:(一)心精进,时时刻刻要学佛法。(二)“身精进”,时时刻刻要修佛法,没有懈怠。

 

“羼提”:译作忍辱。辱是侮辱,如詈骂、殴打、残害,皆是侮辱。忍是忍受,忍受一切逆境。又有六种忍相:(一)力忍,遇一切辱境,忍不计较;(二)反忍,遇人加辱,不责人而责己,反想过去我曾辱他,故现在他辱我是应接受的;(三)忘忍,宽宏大量,忍辱而不介意;(四)观忍,遇人加辱,以智观察,既无人我两相,怎还有辱境?(五)喜忍,遇人加辱,心生欢喜,认为是我的善知识,能全成我之忍力;(六)慈忍,对于加辱的人,怜其愚痴,不和他计较,反发愿要救度之。这是忍辱波罗蜜,学佛法的人,就要学这些忍耐力。

 

可是现在有一般外道者,反错改其义。当他要欺侮人,残害人时,便说无人相。要食肉时,便说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反正随时都要死,不食其肉太可惜了。况且畜生繁殖力强,如不杀食,将来岂不充满世界?但要想想,人们不食猫,为何猫不充满世界?你不食它,不造很多杀业,便不会结那么多冤孽。

 

“禅那”:即静虑,但这个虑不是思虑的虑,而是正思惟。不要有妄想,只要存正念,慢慢便得定力,故亦叫禅定。

 

“般刺若”:即般若,译作智慧。般若有三种:(一)文字般若;(二)观照般若;(三)实相般若。

 

“波罗蜜多”:即到彼岸,此岸是生死,彼岸是涅槃。从众生修行而成佛果,叫做波罗蜜(多是助语词),此六度波罗蜜亦皆非了。在空如来藏里面,什么都非了。这个非字不是什么都没有,只是非弃而已,因里面还有妙明呢!

 

如是乃至非怛闼阿竭。非阿罗诃。三耶三菩。非大涅槃。非常非乐非我非净。

 

如是即由六度波罗蜜,经过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由菩萨至佛果位,要经过很长的阶段及过程。

 

“怛闼阿竭”:译作如来,如来有三身,即法身报身和应身。

 

“阿罗诃”:即应供,能应九法界众生供养。

 

“三耶三菩”:即正遍知。知心包万法,为正知。知万法唯心,为遍知。正知是实智照理,遍知是权智照事。以上三名称是诸佛十名称前之三名称。

 

“大涅槃”:即佛所证大寂灭海,亦即圆寂,不生不灭之意。

 

“常乐我净”:“常”即不变,“乐”是得到法喜充满的快乐,“我”是得到真正的自在,“净”是清净周遍,无诸染著。以上种种名称亦非了,则如来藏又非佛法了。

 

在如来藏里,说它有,什么都有;说它无,则什么都无。这就是一切唯心造,亦是如来藏之奥妙处。说有是不空如来藏,说没有是空如来藏;说也有也没有,是空不空如来藏。这个道理要研究久了,才能领悟。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元明心妙。

 

上面所说是空如来藏,种种俱非的道理,亦即“扫一切法,离一切相”。任何法都空,叫做真空,真空便能生出妙有。“世出世故”:世即世间,即是说,所有世间法,称凡法界,和出世法,称圣法界,皆是如来藏。本来是光明而照耀的妙心,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寂照妙心。空如来藏的本体是清净湛寂,不立一法。不空如来藏是具一切法之用,如摩尼宝珠,体非青黄赤白色,而能随缘现色,随缘应用。

 

即心即空。即地即水。即风即火。即眼即耳鼻舌身意。即色即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即意识界。

 

这是不空如来藏。上文说空,这里说不空,是什么意思呢?因真空之后,才有不空,如果完全空了,什么都没有,就不是真空。要真空才能生出妙有。有这寂而常照,照而常寂的元明妙心,亦即是识心,亦即空,即地水火风,即眼耳鼻舌身意,即色声香味触法,即眼识界,如是乃至意识界,包括五阴、六入、十八界,皆即如来藏性。以上是世间法。

 

法无空法,说空也可以,说不空也可以。如金刚经上说:“言佛法者,即非佛法。”又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学佛法是不可有执著的,一执著就生出法执。有法执就和没有学佛法一样。不知佛法,而有我执;明白佛法,而有法执,这都是不对的。

 

即明无明。明无明尽。如是乃至即老即死。即老死尽。

 

这是缘觉法。即十二因缘法。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流转门的过程。如果修还灭门,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灭。所以修行人,要没有无明,才能了生死。

 

即苦即集即灭即道。即智即得。

 

这是声闻法,就是四圣谛法。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是声闻乘必修的法门。

 

即檀那。即尸罗。即毗梨耶。即羼提。即禅那。即般刺若。即波罗密多。

 

此是菩萨法,就是六波罗蜜之法门。菩萨必修的法门,也就是大乘法。自觉觉他,自度度他,自利利他的法门。

 

如是乃至即怛闼阿竭。即阿罗诃。三耶三菩。即大涅槃。即常即乐即我即净。

 

此是如来法,以上十法界,都不出一真法界。十界诸法,皆依如来藏性之体为体。如离此心实无一法可得,所以说:“尘尘混入,法法圆通,一真不动,应用无穷。”

 

以是俱即世出世故。即如来藏妙明心元。

 

以上所说,即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四谛、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乃至如来果位,完全具足于如来藏性里。世间与出世间诸法,亦皆是如来藏妙明心元。空如来藏叫做本妙,不空如来藏叫做元明。实则本妙本明,皆自己本身已具有,所以说“心元”。元就是本,这个妙明真心,就好像摩尼宝珠,说它有,则一本清净,纤尘不染;说它空,又是众相分明,遇缘显现。所以说:“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就是我们本有的妙明真心。

 

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离开有和离开空,又是有又是不有,这是中道第一义谛,亦是一乘寂灭境地,亦是真空妙有,空不空如来藏之道理。

 

“离即离非”:离不空藏,就是一切法,即是离有。离开空藏,不是一切法,即是离空。这两句是显一心之体,不滞空有。

 

“是即非即”:是即十界,照不空藏,就是照有。是又非十界,照空藏,就是照空。这两句是显一心之用,而能双照空和有二边。

 

如何世间三有众生。及出世间声闻缘觉。以所知心测度如来无上菩提。用世语言入佛知见。

 

世间三有众生(三有即欲有、色有、无色有)及超出三界的声闻缘觉(即凡夫及小乘等)怎可以用他们所知的意识妄心,来推测佛之境界呢?佛所证的无上菩提,三智圆觉之极果,没有比他高,故不能用识心来测度的。

 

佛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第一为开导众生,皆有佛之知见。佛之知见即众生本具,心中之不生不灭性。第二为示众生佛之知见,即这部经上,佛指示阿难,眼根不动不变,不失不还,乃至见见非见,就是佛之知见。第三欲令众生悟佛知见,即佛示阿难如何会通万法净极,一心三藏,令起奢摩地,微密观照,圆悟本有真心。第四欲令众生入佛知见。在此即是令阿难依圆解,起圆修,得圆证,直趣无上菩提。由此可见这部楞严经之重要。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

 

譬如琴,琴长三尺六寸,古琴五弦,今琴七弦。瑟有廿五弦,箜篌十四弦,琵琶四弦。这几种乐器,虽然能奏出美妙音乐,但如果没有巧妙的手指,和熟稔乐理的琴师,亦不能奏出妙音。乐器自己是不会发出妙音来的。

 

这是譬喻一切众生,虽皆具足如来藏性的妙用,但如无善知识指点,亦不能启发其妙用。

 

汝与众生。亦复如是。宝觉真心。各各圆满。如我按指。海印发光。汝暂举心。尘劳先起。

 

你与众生,亦和上面所说一样。其实这个宝觉真心,一切众生,皆是圆满具足的。“我一按指”,我是佛自称,一按指,海印就发光。海印是佛心三昧,如海水澄清,能映现万象。可是你一起念头,尘劳诸相,世间妄念便生出来。

 

由不勤求无上觉道。爱念小乘。得少为足。

 

为什么尘劳不断?为什么一起念便有妄想?就是因为没有时时刻刻勤修无上菩提道,而贪爱小乘法。得到一点境界,便自己认为满足。

 

这段经文很重要,你们都要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来这里做什么?是否真心要研究佛法?明白佛理?如果是的话,那就要勤求无上菩提,不要人云亦云,不要随梆唱影,要认真用功。能真心用功,就是有人在你身边谈话或走过,你都不见不闻。这样岂不是成为聋子盲人呢?不是的,要不见不闻才是妙,才能得到妙境。所以说:“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样才是勤求无上觉道,若不是这样,但要发勇猛精进,来求无上菩提。

 

修道最要紧是克服外境,不要被境所转。怎样才能克服呢?要有真正定力。所以我要你们,第一要学楞严咒,第一个考试便考楞严咒,要能背出来才算及格。第二要习楞严定,才能得真正定力,便不为境所转,而能转境。中国古语有云:“学问深时意气平。”学问不够深,便随时有火气意气,学问够深便不为意气所转。亦即有涵养,有定力。

 

有人说:“这里不够清净。”那要问你自己,如果你心里清净,则到处都是清净。如果心里不清净,则到处都不清净,因你不能克服环境。修道就要修到有定力,才不为境所转,才能转境。转闹市为山林,这才有真正定力。要时时刻刻回光返照,问问自己是否有勤求佛道。不是老照著别人,专找人家不是说长说短。

 

人有定力,到什么地方都能平静无事。所以我说:我在三藩市一天,就不准有地震。不明白佛法的人,以为谈奇道怪,故弄虚玄。其实我们现在天天研究楞严经,天天修楞严定,有定力,地亦坚固,故不会坏的。况且现在到处都在暴动,而三藩市至今还平安无事,亦可说有小的感应。(注:一九八六年美国到处有反战争暴动。)

 

富楼那言。我与如来宝觉圆明。真妙净心。无二圆满。而我昔遭无始妄想。久在轮回。今得圣乘。犹未究竟。世尊。诸妄一切圆灭。独妙真常。

 

富楼那听佛开示后便说:我和如来的宝觉圆明,真妙净心,即如来藏性,本来是圆满,没有两样的。但我被过去无始以来的妄想所缠缚,故经过很长时间,仍在轮回里,转来转去。幸今已得四果阿罗汉,但我的习气妄想,还未去尽,真心还未显现,故不能够究竟觉悟。世尊,诸妄都已消灭,妄尽存真,已得到妙觉明心,圆融无碍,真常不变。

 

敢问如来。一切众生何因有妄。自蔽妙明。受此沦溺。

 

敢请问世尊,一切众生,因何无缘无故,生出种种妄想,把自己妙净圆明的真心遮蔽,而受沦溺于生死轮回的苦海中?

 

佛告富楼那。汝虽除疑。余惑未尽。吾以世间现前诸事。今复问汝。

 

富楼那起初怀疑万法相续之因,经佛解说,不空如来藏,从真起妄,随染缘而生万法,后又怀疑五大圆融的道理。佛为其说空不空如来藏,好像虚空,体非群相,而不拒绝诸相之发挥。因虚空是为明暗所依,而不为其所变故。观相本来是虚妄,便不会互相淩夺。观性本来是真,故能圆融,而万用具妙。现在还有些少妄因未除,即还未知道妄本来就是无因的。佛为他释疑,故以世间诸事,举一事问富楼那。

 

汝岂不闻室罗城中。演若达多。忽于晨朝以镜照面。爱镜中头眉目可见。嗔责己头不见面目。以为魑魅。无状狂走。于意云何。此人何因无故狂走。富楼那言。是人心狂。更无他故。

 

你是否有听见这件事情呢?在室罗城中,有一个人名叫演达多(译作祠接。其父母在神祠祷告而生,故用这个名字)。有一天早晨,他用镜照自己的面,看见镜中人有头,眉目美丽可爱,反嗔恨自己没有头。因为他看不见自己的面目,便生出错觉,以为自己已变成魑魅妖怪,所以大吃一惊,便向街上狂走。你的意思如何呢?这个人因为什么事,无缘无故而狂走街上呢?富楼那说:“这个人心里发狂,并没有其他的缘故。”

 

富楼那问佛:众生因何因而有妄。这里佛答他所问,为何无缘无故而狂走。无缘无故是譬喻无因,狂走则譬喻无明,意谓无明是无因的。

 

佛言。妙觉明圆。本圆明妙。既称为妄。云何有因。若有所因。云何名妄。

 

佛说:这个宝觉真心,是具足妙、明、圆三种义理的,亦就是一心三藏,妙为寂静之体,故不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