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

第30章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第30章

小说: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年接替比斯尔担任“行动计划处处长”,1965年成为中央情报局副局长,一年后提
为局长。他的提升同约翰逊总统对越南战争高涨的热情同时并进,这实在是他的不
幸。
    更大的不幸是紧接着约翰逊和越南战争、尼克松和水门事件。问题出在海尔姆
斯或许只是个很好的副手,他需要从别人那里接受命令。因此他接受他所服务的总
统的命令,甚至他都知道他所要求做的事情违反了中央情报局的规章制度,违反了
他在情报部门工作一辈子精心养成的谨小慎微的原则。
    中央情报局参与了水门事件的侦破工作,即使对中央情报局人员来说,这只是
提供外围帮助,但当海尔姆斯知道对他所钟爱的情报局可能造成危害时,他竭尽全
力给予保护,这被尼克松看来是种背叛行为。因此在1973年2 月2 日,在担任中央
情报局局长6 年后,理查德·海尔姆斯被解除职务。为谋求和解和好感,尼克松任
命他为驻伊朗大使。但这只是麻烦的开始。在以后的4 年里,他被从伊朗招回至少
13次,以给调查水门事件和中央情报局的各种委员会作证。他竭力保守秘密,但中
央情报局的许多“家宝”,非法和不道德行动的详细情况还是一点点被人抖露出来。
海尔姆斯的名字同其中大多数事件都有牵连。海尔姆斯搪塞推倭,编造歪曲,转弯
抹角,尽量不泄漏任何东西,以免情报局遭受危害。
    海尔姆斯已经走得太远了。1973年他告诉对外关系委员会——按惯例,该委员
会正在审查他去当伊朗大使是否合适——中央情报局从不曾企图在智利推翻萨尔瓦
多·阿连德的政府。中央情报局这些新任官员为清除情报局过去的行动忙开了,他
们发现这一情况不真实,将报告传到了司法部。
    4 年后,海尔姆斯这位曾权极一时的人物,被发现犯有伪证罪,于是被罚款2000
美元,判处两年缓刑,法官向他严正指出:“你带着耻辱站在法庭面前……如果公
务员因为错误和不良的邪念故意违反和无视我们国土上的法律,或认为他们应尽的
义务和必须考虑的问题已过时,那我们国家的未来是危险的。”
    海尔姆斯不思悔悟,仍坚定地认为他对中央情报局,对国家尽了他的责,即使
没有逐字逐句地遵守法律。他最终被开除了公职。
    1983年10月,总统给理查德·海尔姆斯授与“国家安全奖”,说这样的奖是授
与情报工作人员的最高荣誉,他“早该这么做了”。这标志着这位70岁前中央情报
局局长名誉的恢复,那些为海尔姆斯这样坚定的忠诚者而受到了不公正对待的中央
情报局特工人员也对此表示赞赏。
    海尔姆斯当时任中东投资政治风险顾问,他说:“我认为它与政党交替执政有
关。我并不觉得懊悔或是种免罪。”
    (1995年第2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美国“情报学之父”——沃特
                 韩峰
    在庆祝沃特80寿辰的宴会上,来自英、美情报界的百余名人士,将由32位情报
学者合著的、由4 位前中央情报局长分别作序的巨著胭情报之名》为礼物送给沃特
老人,并为沃特播放了因故不能亲自前来的里根和布什祝贺他生日的录相。膀大腰
圆、红光满面的沃特感叹道:“不虚此生!”并当场宣布:“所有的收藏将于死后
捐赠给母校——耶鲁大学。”
    出身书香世家的沃特早年毕业于耶鲁大学法学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任美
国空军情报上校,战后任中央情报局法律顾问,其间为中央情报局建立了有2 万多
册藏书的“情报图书馆”。任空军情报官员时,沃特虽然买过几本情报方面的书,
但是真正开始搜集情报文物是在他读了老总统乔治·华盛顿的一封信后。那封信中
有这样一句话:“搜集好情报的必要性毋庸置疑——其实我要补充的是,必须严格
保守机密,因为保密是情报成功之关键。缺了它,只能饱尝苦果。”沃特以高价买
下这封信后,才算正式踏上了搜集情报书籍之路。
    1967年沃特一家迁入水门公寓前,特地将地板重新加固,以防藏书过多压坏地
面。此后他家的窗帘一直处于半闭状态,因为沃特先生担心艳阳会把自己那万余本
书籍给晒坏了。有不少藏书是他变卖家产换回的。
    沃特认为同事们称自己为“情报学之父”是过奖了。他说:“从纯情报的角度
看,我的藏书中百分之八十是垃圾。”
    冷战结束后,东欧情报界的文物和特种器材大量流入西方,成为拍卖场上的新
宠。沃特自然又有不少新的收获。他承认,自己虽在情报文物方面是全美的权威,
但对情报“玩具”的收藏,远不如好友凯西。凯西是位历史学家,也是位情报器材
的设计者,他曾走遍全球搜寻。如今在凯西8000平方米的路易斯安那州的别墅里,
珍藏了3000样“宝贝”,其中还有一艘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单人潜水艇。
    (1995年第4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一份未发表的悼词
                淑芳译
    在遥远的童年时代,父亲在我生日的那天送给我一本意大利著名作家乔瓦尼约
利的名著《斯巴达克》。从这天起,也正是这本书使我“迷恋”上了意大利。世界
上我最想见到的是那用白大理石建造的大斗兽场。热爱自由的、多情的斯巴达克在
这个舞台上开始了自己通向自由的悲剧道路。我的脑海里常清楚的浮现出那座充满
阳光的广场,耳边则回荡起斗兽人的脚步声,以及数百人共同的吼声:“悄撒,皇
帝,誓死如归的人们欢迎你!
    1941年卫国战争开始的时候我刚14岁,可我已在X 光工厂当上铣工。一年后企
业疏散到哈萨克的阿克久宾斯克市。在那被上帝遗忘的荒无人烟的地方,我向同车
间的同事多次讲述过《斯巴达克》的故事。由于当时劳动力不足,我的这些同事大
多都是战时提前释放的刑事犯。
    能想办法打发漫长无聊的夜晚时间的人就会受到大家的尊敬。对我说来,我从
这些被释放的刑事犯听众那里积累了聪明智慧,这对我以后的侦察工作不无益处。
最主要的是我学会了用第六感觉区分好坏人,并且用拳头凑那些狗崽子。
    战争结束了。我结束了十年制学业并升入莫斯科外贸学院,再次萌生了赴意大
利参观大斗兽场的愿望。在金融财政系学习期间,我在高深的经济科学方面取得了
好成绩,而且获得了基础课老师贝斯特罗夫教授的青睐。
    毕业考试后,贝斯特罗夫教授把我调到苏联外贸部外汇管理局,并且立即让我
当上他的高级顾问,几个月后便被派往国外短期出差。而所要去的国家正是意大利。
由于梦寐以求的理想成了现实,我简直是欣喜若狂。工作期间我竭尽全力,尽量不
辜负领导的信任,超额完成了实习计划。特别是我写的意大利半年经济述评使苏联
商务代表索洛维耶夫非常满意。大概过了三个月,商务代表要求我以高级经济学家
的身份重返罗马。我当然没有反对。
    此后在商务代表处工作的4 年间我更深地爱上了意大利。由于工作需要,我有
幸参加了所有大大小小的商务经济谈判,认识了许多意大利国务和政治活动家以及
商业巨子。毋庸掩饰,我的表现引起了当时苏联驻罗马间谍头子的注意。由于信任,
他有时请我到饭店共进晚餐,此人从我这里得到不少无报酬的咨询,那都是些最复
杂的金融财政问题,是“情报来源”,也就是间谍提供的。对了,也就是这位好心
人把我引见到克格勃莫斯科总部国外干部管理局的。
    我带着“表现出色”的评价返回外贸部后,便开始在西方国家贸易局工作,同
时准备论文答辩,论文的题目是《二次世界大战后意大利的对外经济联系》。
    1960年夏季的一天,我的好友、当时的部党委书记萨·图图申紧急把我叫到他
那里去。他在办公室的门口迎接了我,并低声说一句:“好了,你们谈吧”,说完
就消失了。我看到在图图申的办公桌旁坐着一位完全陌生的人,他有着一张非常呆
板的面孔。他的脸毫无特色,过一天就想不起来,只记得他叫阿库洛夫。
    阿库洛夫同志请我坐在他的对面,以便光线能照到我的脸上,开始了开诚布公
的谈话。他先是向我详细地谈了我个人简历,并—一列举了我父母两个系统祖宗三
代的亲属。然后指出,我是一个优秀的、有教养的外贸工作人员,同时也是一个纯
正的工作人员,无产阶级家庭出身的苏共党员,除此之外还是一位积极分子和社会
工作者,不停地向我们的国外“机关”提供了帮助。总之,是一位完全可以信得过
的年轻人,对方把话锋一转,问我是不是愿意搞对外情报工作。我问他是否可以考
虑几天,他惊讶地说:“为什么?外贸部长已经在调令上签了字。您有什么反对意
见吗?我回答说:”哦,不是,但是……“”所有的‘但是’都放到以后。现在你
就准备去我们的侦察学校去学习。“就这样开始了我的侦察生涯。
    101 侦察学校位于森林深处。在这里我的身体强壮了。我学会了出色的射击、
摆脱跟踪,以及跳降落伞等。还学会了热爱政治局所有成员、不怕花费巨款、装成
什么都不在乎的老实人,同时象爱惜眼睛一样地珍惜自己为数不多、但却是经过多
年考验的真正朋友。
    遵照组织分配,我来到了克格勃第一总局欧洲方面的某处,并立即明白了101 
学校教师的遗训“你知道得越少,你就活得越久”这句话有多么正确。因为即使在
最普通的材料上都印有《机密》字样。老实说,在那里我养成了遵守“过分严厉”
制度的习惯: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什么都不要留下,千万不要忘记:要是丢失了什
么,上帝是不会保佑你的。
    在工作期间,我抽空继续准备论文答辩。论文中当然抛开了我关于意大利国家
资本主义经验对我国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益处的见解。我在苏联报刊(包括《消息报
》在内)上发表了几篇关于意大利的政治经济形势的文章。一天,处长把我叫到他
那儿,桌上放着我的文章的复印件。
    我的处长对我说:“亲爱的,你原来还具有记者的天赋,派你到意大利任《消
息报》记者怎么样?阿朱别伊是我的朋友。”
    一个星期后,我来到了《消息报》主编阿朱别伊的办公室。谈话进行得极其短
暂。主编命令我第二天去外事部实习。8 月份就应当赴罗马就任。
    ……就这样,我又来到了罗马。1966年的一个夏夜,在郊区一个不大的公园,
我的情报关系正在这里等我。当时在该市正在进行关于在我们的伏尔加格勒建设大
型汽车厂的经贸谈判。该项目应由菲亚特康采恩与我合资修建。谈判陷入了僵局:
意方坚持提供给我们的长期贷款年利率应为8 %,可是根据苏联部长会议的旨意苏
联代表团同意的限额不能超过6 %。汽车制造部部长塔拉索夫(代表团团长)一面
收拾皮箱,一面用威胁的口吻说将要把这项世纪性的交易交给法国雷诺公司。
    我忧郁地将这一切告诉了这位意大利的上层人士。他同样不希望把项目让给法
国。考虑了一会儿之后,他建议我们在这个地点再见一次面。一天后,我的好心的
朋友带来了一些什么文件,从这些文件可以得出结论:在贷款方面意方可能做出重
大让步。在得知这一信息后,塔拉索夫部长的态度转趋强硬,要求意方同意年利率
为5 %。对方犹豫了一下,最后他们同意降为5 .6 %。世纪性合同就这样签订了。
    此后不久,意大利《了望镜》周刊曾表示十分惊奇:苏联怎么能在陶里亚蒂建
造汽车厂的贷款上获得如此优惠。以当时的价格计算,我们所获得的贷款利率与类
似利率相比要差 3800 万之多!在此我还想提一提意大利政治家、欧洲最大的石油
康采恩总裁恩里科·马太伊工程师。正是这位马太伊把在国际石油市场居统治地位
多年的掠夺石油开采国的“七姐妹”契约组织扔在了一边。正是他在冷战的高潮时
期把大口径钢管卖给苏联换取我国的天燃气。也正是他的康采恩与苏联签订了两国
经贸关系史上从未有过的又一个世纪性合同,铺设了意——苏煤气管道。
    不久,我从自己的一个谍报关系处得知,有人要谋害马太伊。策划者是“七姐
妹”中被激怒了的垄断资本家,凶手是中央情报局的人,还有美国和西西里的黑手
党。我紧急飞往巴勒莫……借口是采访我们的好朋友、意大利石油大王。但我的努
力白费了,马太伊笑我过虑了。他笑着对我说:“你怎么想得出来的?我的保卫工
作比你们的政治局成员还要好呢。我又飞回到罗马。可是1962年10月31日《消息报
》刊登了我撰写的一篇祭文,标题为”恩里科·马大伊没有回来“。,他的私人飞
机在巴勒莫和罗马之间的空中爆炸了。
    歹徒之手也伸向了我。他们制造了车祸,不过不是针对我,而是针对赫鲁晓夫
的女婿阿朱别伊的。阿朱别伊同罗马天主教皇进行了会谈,会谈结果出乎意料,教
皇约翰二世建议苏联与梵蒂冈恢复国家级外交关系(如果不是“党内同志”很快将
赫鲁晓夫赶下台,这个条约就已签订了)。
    教皇对我方的要求并不高:停止迫害乌克兰境内的天主教徒,稍稍扩大整个苏
联的宗教自由。约翰二十三世的立场自然不会使所有的人都满意,有些人甚至称他
为“莫斯科的间谍”,为此决定破坏天主教徒和共产党人的好事。
    当然,我本人在这里也犯有很大错误。阿朱别伊在飞离意大利前夜,从他下榻
的饭店给我打电话说,他有可能乘我的车去机场。我当时十分清楚,电话被偷听了,
也知道汽车(特别是苏联人的汽车)夜里应停到车库里,可我还是忽视了有被破坏
的可能,把汽车直接停在了大街上。
    第二天清晨阿朱别伊改变了主意,没有同我一起去飞机场。我驱车以每小时130
公里的速度急驶,突然汽车的左前轮飞了出去。垂危的我被送进了医院。我们反间
谍部门的专家在出事地点判定:车胎被割口子的大小正好赶在快速行驶时破裂,显
然是职业杀手干的……
    我的上司向莫斯科发了一份十分含糊的电报:《消息报》记者列昂尼德·克拉
索夫的汽车在距离罗马13公里的高速公路上遇难。收到这封电报后,伤心的阿朱别
伊责成《消息报》对外部准备悼词。此后许久,在意大利经过长期治疗返回莫斯科
后,我有幸看到这份悼文的草稿。悼文的开头朴素而又亲切:“我们简单地称乎他
廖尼亚……”
    (1995年第4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要么当克格勒,要么抢银行”
             ——埃姆斯狱中访谈录
                晓苏 编译
    一年前,美国中央情报局高级官员奥尔德里奇·埃姆斯被捕,他为克格勃充当
内奸长达9 年。在“冷战”结束后的第三个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