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

第33章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第33章

小说: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弟的手中抢过来,自己直接操纵,不再让罗马尼亚插手其间。从那以后,无论是
保加利亚,还是罗马尼亚都不得不忍痛割爱,与埃尔尼断绝了来往。
    1981年埃尔尼的命运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密特朗当选为法国总统,深受器重
的埃尔尼,也顺理成章地被任命为国防部长,掌管法国的核政策、情报机构和战略
防务等与法国的安全和利益休戚相关的事务。
    苏联东欧国家的情报机构得知后,皆欣喜若狂,觉得这回可是“养兵千日,用
在一时”了,纷纷想经由日内瓦与埃尔尼建立新的联系途径。但因风险太大,最后
只好作罢。
    然而埃尔尼的心里此时也并不平静,被苏联东欧国家情报机构精心保存的他从
事间谍活动的记录,尤其是有关酬金的记录,始终像悬在这位新任国防部长头上的
达摩克利斯宝剑,令他心惊胆战。更令他寝食难安的是,这些国家的间谍机构都有
这样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不论它们为谁支付了酬金,对方都要出具一张收据。而且
每次接头的情况,也要记录在案,供这些国家的情报部门相互传阅。这就等于明确
无误地告诉埃尔尼,你要是敢对我们三心二意,我们可是会翻脸不认人,通过贵国
之手把你送上断头A 台。
    这怎么不令埃尔尼如坐针毡呢?!
               国防部长之谜
    巴黎《快报》对埃尔尼间谍案的调查,尽管貌似言之凿凿,但它仅仅涉及1963
年3 月以前的情报,对埃尔尼1963年3 月出任国防部长后十几年的情况,则不甚了
了,留下一大片空白。
    这就不能不给人们留下一大串问号:埃尔尼在1963年后,是断绝了同克格勃的
联系呢,还是继续秘密为他们效力?如果他继续为克格勃效力,那么他一直持续到
何时?法国的最高国防机密是否一直为苏联东欧国家的情报机构所掌握?如此等等。
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令法国人不寒而栗。而法国情报机构和密特朗提交的那份著
名报告,对此只字未提,《快报》的调查也是到1963年嘎然而止,这就不能不令人
产生极大的疑惑。
    也许正因为如此,《快报》将埃尔尼一案曝光后,便立刻引起一片怀疑和指责,
并很快陷入了孤立。据法国《解放晚报》报道,在法国政界,不论是左翼政治家,
还是右翼政治家,都对《快报》的调查持怀疑态度。法国的一些著名政治家纷纷发
表谈话,为埃尔尼抱打不平。
    前国防部长让一皮叶尔·塞弗曼说:“如果埃尔尼是什么间谍的话,那他只能
是密特朗总统的间谍。”1985年接任埃尔尼的国防部长波尔·凯尔则愤愤不平地说
:“人们有理由质问,这些臆造的揭发材料为什么会偏偏在现在发表?”国民议会
议员、社会党人让一米舍尔·布舍隆恨恨地质问:“《快报》捅出来的材料,是不
是某些人怂恿的结果?或者是反对左派力量行动的一部分?重要的是要查明,秘密
情报的泄露是不是政府开的绿灯?而绝大部分持怀疑态度的人都一致指出,《快报
》的调查材料为什么没有一份文件提到1963年以后的事情?
    国外的一些人士也对《快报》的报道做出了反应。曾与埃尔尼接头的那位克格
勃高级官员叶罗费耶夫在获悉《快报》对他的指控后,遂于1996年11月13日致函俄
《消息报》,断然否认他与埃尔尼有任何来往。保加利亚的那位外交官尼柯洛夫,
则只承认他认识埃尔尼,但否认他与埃尔尼有间谍联系。
    美国人的出面,更使埃尔尼一案扑朔迷离。中央情报局前副局长华尔特不容置
疑地说:“我绝对不相信《快报》对埃尔尼的这些指控!”他为什么这样说呢?因
为埃尔尼是第一位获准参观美国战略核潜艇的外国政府高级官员,中央情报局的人
亲切地称他是“美国的伟大朋友”。而埃尔尼人阁后,极力推动社会党人靠拢北约,
反对苏联在欧洲部署SS-20导弹。于是美国人认为埃尔尼是一个铁杆“亲美派”,
对他绝对信任。如今有人说埃尔尼是苏联间谍,在充当鼹鼠挖美国和盟国的墙角,
这让美国人的脸往那放?!
    而对所引起的轩然大波和激烈的指责,巴黎《快报》却显得颇有大将风度,泰
然自若,没乱阵脚。它不紧不慢,不动声色地说:本刊的调查事实俱在,不容置疑。
至于你们那么多疑问的最后答案嘛,对不起,它们全在莫斯科克格勃的绝密档案里,
苏联不是已解体了吗,听说秘密档案开始公开了,你们可以去查呀至于法国老百姓,
简直如坠五里雾中,孰是孰非,算是再也分不清了。他们强烈呼吁政府公布真相。
而埃尔尼的家人也不愿意受此不白之冤,强烈要求政府给个“说法”,并扬言要对
《快报》进行司法起诉。
    现在的问题就这样摆着:埃尔尼已撒手人寰,死无对证;法国政府对那份绝密
档案守口如瓶,丝毫不透;整个案情若隐若现,扑朔迷离;在这个节骨眼上,如果
克格勃再不出来做证,恐怕此案永远也别想理清了!
    (1997年第4 、5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伊尔·皮茨间谍案
                张玉伟
    1996年度,俄美之间的间谍战此起彼伏,先是10月份的弗拉基米尔·加尔金案,
接着便是*月份被捕的令全球瞠目的尼科尔森案,再就是12月份的伊尔·皮茨间谍
案。
    伊尔·皮茨,现年43岁,在联邦调查局工作已有了14个年头。1983年他进入联
邦调查局后,被分配在联邦调查局在纽约的一个分支机构负责反间谍侦察工作,其
中监控苏联的特工在联合国的活动是该分支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而这项工作由皮
茨主管。正是在这个期间,他成为苏联的情报机构克格勃策反的对象。开始,他先
与一位克格勃高层人员进行了秘密接触,与克格勃搭上了钩,最终双方达成“君子
协议”,皮茨向克格勃提供美国的大量情报,克格勃向其支付巨额酬金。对于嗜钱
如命的皮茨来说,这是一个拥有万贯资产的难得机会,他轻易地堕落了,开始源源
不断地向克格勃出卖联邦调查局的绝密情报,由此持续到苏联解体。苏联在地球上
消失后,皮茨的活动也一度受到影响,他在观望了一段时间以后,1992年又与俄罗
斯情报机构俄罗斯安全局的官员接上了头,继续为俄国人服务。
    1995年,皮茨的间谍活动开始受到联邦调查局内部反间谍部门的注意和怀疑,
皮茨被调离目前重要的职位,被安排到弗吉尼亚联邦调查局训练中心工作。而此时
的皮茨已完全被俄罗斯安全机构的金钱大棒打倒,对联邦调查局对他的怀疑丝毫没
有警觉。在弗吉尼亚联邦调查局训练中心工作的一年,他肆无忌惮地将他所有能到
手的情报都拱手送给了他的第二个主子一一一饿罗斯安全局。
    联邦调查局对皮茨又进行了一年零四个月的秘密调查。联邦调查局先派出几名
与皮茨从未谋过面的联邦调查局特工化装成俄罗斯间谍与他进行秘密联系,又利用
一名已被联邦调查局收买的在联合国总部工作的苏联克格勃人员来探皮茨的底细。
至此皮茨仍然没有任何警觉,而他出卖美国情报的证据在联邦调查局的专案里越积
越厚。联邦调查局的一份关于皮茨案的书面调查报告说,皮茨为了获得克格勃给他
的每一分钱,甚至将证明他的联邦调查局人员身份的证件和徽章都卖给了克格勃,
使克格勃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制作出了几乎可以乱真的联邦调查局证件和徽章,为另
外一些克格勃特工打入联邦调查局内部提供了方便。据查,皮茨还窃取了联邦调查
局一位成员的专用无线电话,这个无线电话内存有联邦调查局进行秘密通讯的密码,
克格勃人员得到它后,对联邦调查局人员之间进行秘密通讯的内容就全部掌握了。
    又一段时间过去了,嗅觉并没有完全失灵的皮茨终于发现自己已被联邦调查局
盯上了,他惊恐万分,慌慌乱乱地与一个冒牌的俄罗斯间谍进行了联系,对他说:
“我急需3 万5 千到4 万美元……我觉得已经被人盯上了……”但他一点也没有发
觉,那名将几万美元慷慨付给他的俄罗斯特工竟是一位他从未谋过面的联邦调查局
的同事。
    真是屋漏偏遭连阴雨。就在皮茨如惊弓之鸟,就要被联邦调查局拘捕之际,他
的妻子在背后给了他一刀,加快了他被挖出来的进度。皮茨的妻子玛丽·皮茨也曾
在联邦调查局工作过。玛丽曾与她姐姐和邻居通过电话说起皮茨:“我看他有那么
多的金钱收入,莫名其妙,他最终可能被联邦调查局给查出来,即使查不出来,我
也不愿和他在一起了……我们的婚姻已经到头了……”皮茨妻子的这些话被联邦调
查局的反间谍人员录了音。她是比较精明的一个女人,她估计到皮茨被挖出来的可
能性很大,她的家庭电话被联邦调查局窃听的可能性也很大,为了邀功和表白自己,
她抢在联邦调查局拘捕皮茨之前,先拔通了联邦调查局的反间谍举报电话,说其丈
夫行踪诡秘,有为俄罗斯情报部门策反了的可能。这成为皮茨从事间谍活动的又一
有力证据。
    另外,皮茨还为自己的间谍活动向联邦调查局无意中出具了一份有力的书面证
据。出卖祖国的人良心上总是存有一些不安。皮茨曾把自己为俄国人提供情报的行
为写过一封坦白信,承认自己从1987年到1992年为俄罗斯人提供了他所能搞到的大
量情报。这封亲笔信落到了联邦调查局反间谍人员手中。再就是另外一个有趣的证
据,皮茨在他的私人电脑里储存了一份他计划逃跑的详细计划和路线图,结果被联
邦调查局特工发现,又进一步证实了皮茨的罪过。
    1996年12月 18 日,皮茨在弗吉尼亚州为俄罗斯谍报部门最后一次窃取情报时
被当场抓获。1996年12月18日,美国司法部长和联邦调查局局长联合举行记者招待
会宣布,联邦调查局高级特工伊尔·皮茨因间谍罪在弗吉尼亚州被捕并已受审。那
么皮茨对美国情报部门的损害有多大呢?有两个数字就可以说明了:当时尼科尔森
共获得俄罗斯情报部门的酬金18万美元,而皮茨则得了22.4 万美元,由此可见其
提供给俄罗斯的情报价值之一斑。
    继尼科尔森以后,皮茨又栽了。1997年刚刚到来,皮茨和尼科尔森,这两位目
前已在全球谍报部门大红大紫的“著名人物”,已经通过他们的律师向法庭上诉,
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辩解,要求从轻发落。皮茨和尼科尔森两人的犯罪极为相似,都
可能被法庭判处间谍罪和出卖国家机密罪等数项罪名。但由于皮茨和尼科尔森二人
对美国的法律都比较精通,他们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法律的空子来减轻自己的罪过。
所以有关人士称,皮茨两人可能会被判处“终生监禁”。
    (1997年第3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MI6——“精英”的沉浮
                 细雨
    英国保密法明确规定:被解聘情报人员与任何记者的联系内容都必须向管理部
门报告。本文内容涉及MI6 的一位特工,而MI6 又是“英国最机密的一个情报机构”,
因此英国某大媒体多次请示后,才被允许透露为“不能完全如实”消息。这位特工
的真实姓名一直没有透露,媒体称他为“T ”。
    1966年T 出生在英国的一个美丽乡村,父母教给他的最大本领是自立。这一本
领使T 显得比同龄人更顽强、更机敏,体育竞技项目也更好些。
    西方的一些情报机构向来喜欢到名牌大学征募特工,英国也不例外。牛津大学、
剑桥大学自然成为他们的首选学校。但是,当读剑桥大学三年级的T 被问到“是否
想做、刺激些‘的情报工作”时,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当时他“更希望到外面
的世界走一走”。
    T 以剑桥大学工程学院该届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后,得到美国一大学的奖学
金,在美完成了另一个学位。
    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南美洲的一家小民航公司做职员,但因该公司走私毒
品,他也受了牵连.作为嫌疑犯他被警察扣留,但没多久就被放出来,因为他满足
了当地警察局的一个条件“帮助我们打一场橄榄球赛。”
    回到英国后,他找到一份普通工作,每逢周末作为消遣,他都去英国特种部队
反恐怖团参加训练。这是一个能让他展示特长的机会。与所有参训者相比,T 的体
育技巧、耐力、顽强的竞争精神得到全方位的体现,他简直为自己所陶醉。不仅如
此,他还积极参加了撒哈拉沙漠汽车越野赛和海上快艇比赛,并在滑冰业余组的竞
赛中夺取冠军。
    二十好几岁的T 在得意洋洋之余觉得老有那么点空虚,他觉得自己该为国家做
些什么。怀着这样的心情,他迈进MI6 的招聘办公室,很快就成为一名学员。
    训练课对T 来讲一点也不吃力,据说,“他照常上夜总会,有时对人吹牛‘我
会制作麻醉剂,我喝一杯威士忌也不会醉’等等”。他对别人说自己“非常喜欢这
一工作,因为情报职业的稳定性和高退休金同它存在的危险性一样具有吸引力”。
              转瞬即逝的明星
    最优秀学员T 在训练结束后,立刻被MI6 派往“一线”执行任务。T 的第一个
行动是秘密潜入莫斯科,再次侦察俄导弹军事秘密。1991—1995年的4 年中,他先
后到过欧洲不少国家。并且在中东和战火纷飞的波斯尼亚进行过极敏感的行动,包
括征募当地的情报人员。
    然而,没多久,T 这颗闪烁的新星突然熄灭了,他莫名其妙地被MI6 开除了。
    为什么会发生这一切?
    回想起来,T 在这段时间遇到两件不幸的事,这两件事给他造成的精神创伤一
时难以磨灭。
    他曾经有一位很要好的女友,她一直希望早日同他结婚生子。但T 还想在工作
上大干一番,不愿早结婚。不久他的女友就病了,被医院诊断为癌症。T 恰在这时
接到前往波斯尼亚执行任务的命令,考虑再三,选择了工作,抛开了女友,等他半
年后完成任务回来听到的是“她已经死了”的消息。
    另一件事发生在波斯尼亚,他执行任务时,亲眼目睹走在自己身边的一位妇女
被炮弹击中,他曾想为她做些什么,如包扎抢救,但一点用也没有,她当场死去。
    这两件事深深地刺激了T ,所以当他回到泰晤士河西岸的MI6 总部后,心情沮
丧。他不想把自己的不幸和想法告诉上级。总部大楼上有一露天酒吧,他经常独自
一个坐在那里喝问酒,旁人见他老是这副样子,无疑会认为他内心矛盾,软弱无能,
甚至有什么事情在瞒着……
    然后,T 的上级并没有什么反应,而是另分配给他一项重要任务——打入中东
一个私售军火组织,找到并去破坏他们的化学工厂。可是,就在T 即将完成任务准
备返回时,他接到一个通知“你的可靠性评审鉴定有疑问”,人事部门指责他经常
“自我放纵”,容易出错。
    起初,T 以为是人事官员无事生非,没往心里去。但是,当他1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