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第3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备返回时,他接到一个通知“你的可靠性评审鉴定有疑问”,人事部门指责他经常
“自我放纵”,容易出错。
起初,T 以为是人事官员无事生非,没往心里去。但是,当他1995年初返回总
部大楼上班时,情况变了,他被MI6 拒之门外。他一连三天把自己的通行卡插入大
门的电子检身器都无济于事。后来一警卫走出来说:“你的这张通行证已经作废。”
T 就这样被开除了,他简直不能相信,他认为自己每项工作都完成得不错,而
且“随时准备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献身”。他对朋友说:“这是在我向上级指出MI6
的一些情报手段‘不道德’后发生的。”
T 绝望地回到伦敦城南的家中,他想不通自己为什么这么倒霉,他感到更不可
思议的是,按照惯例,MI6 对解聘人员,包括违反法律的特工都帮助找到其他工作,
但唯独对T 不这样,更不用说有“丝毫补偿”。
他一再申诉,要求至少要同谴责他的部门当堂对质。他得到的仍是含混不清的
回答:“你一直在单独行动,没人可以证明,所以无法评价,没有任何具体问题可
说。”
T 是MI6 中第一位要求职业仲裁法庭(1994年成立)仲裁的官员。然而,仲裁
法庭没有站在他的一边,而且没有说明任何原因。T 认为,这唯一的一次职业仲裁
法庭的听证“非常荒谬”,使他和自己的律师都无法辩护。据说这是因为主管MI6
的外交大臣马尔科姆·里夫坎德已事先通知这个仲裁机构,“不要插手此事”,里
夫坎德同时还警告各个媒体“报道T 的事情,就是泄露国家机密。”
在投诉无路的情况下,T 不得不隐姓埋名出走他乡,但英国警方的追捕也开始
了。
在逃犯威胁要“报复”
T 掌握着机密,为了防止情报部门杀人灭口,他处处谨慎小心。他说:“我是
一个出色的特工,他们解雇了我,我要用受训时学到的本领好好地对付他们。”情
报部门向他的所有朋友打听他的去向均没成功“。
过了旅游旺季的西班牙海岸的德尔索尔小镇一片凄凉,在一个风雨交加之夜,
这位瘦高个子的英国人驾着一辆轻骑摩托驶进了这个几乎被人们遗弃的小镇。他的
旅行包里有台全功能电脑和一双老名牌冰鞋。他途经西欧诸国才甩掉了追踪人抵达
这个人烟稀少的地方。
在一所破农舍里T 落了脚。日复一日,T 重复着那几个动作——从镇上小杂货
店买份英文报纸,在潮湿的酒吧凝望大海,几个表情忧郁的老人从他身边经过彼此
不打招呼,偶尔他也玩玩台球,看看电视上的足球比赛。有时,他在通往农舍的小
路上徘徊一会儿,都会提心吊胆地想:‘。追踪人员是否已在那里等候自己了。
然而,更多的时间他还是坐在电脑前,一幕幕地追忆在MI6 的顶头上司是如何
要弄自己的,使自己落到今天这种地步的,究竟该如何去报复…
1996年春,T 通过电话把自己的情况向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讲了。鉴于英
国国家安全法有详细规定,该报没敢公开此事。秋去冬来,T 还呆在那个荒凉的小
镇,他囊中羞涩,日子一天比一天难熬。他给报社打电话的次数更多了,要求经济
赔偿,因为,为了维持生计他自己已抵押借款8000英镑。报社再次向上请示,才被
允许报道,“但不许把全部实情曝光”。
1996年9 月 14 日,T 通过移动电话,警告M16 的官员,他把自己当特工时所
干的一切写成了书,里面不仅有英国秘密情报活动内容,而且有所有他认识的秘密
特工的真实姓名。T 说,他已将此书存入“在另一个世界的两部电脑里”,这两部
机器如果哪个星期没有定时得到T (若被捕或暗害)的秘密指令,就会把这本书《
英国秘密特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自动发表出去。T 说:“我要求重新开庭,公正
审理。如果得不到重新开庭的机会,这本书将作为‘电子邮件’发送到新闻媒介。”
如英国新闻协会。路透社和《观察家报》等。
半个月后,T 通过他的移动电话再次告诉英国《观察家报》:“这本书揭露了
我从事的秘密工作的极为详细的情况。包括所有官员的真实姓名。这些问题极为敏
感,绝对是一枚炸弹”,“我无非是想上法庭,我已经写信给我原来的上司,如果
有公正的裁决,我将不‘发行’此书,否则网上的所有用户就会知道英国的秘密。”
T 也电话告诉MI6 ,已有别国情报机构的人找到他,要求他为他们干。MI6 的
官员猜测是俄罗斯和以色列的特工在活动,他们非常紧张,担心T 会投靠敌国。
政府踏实了“T”却失踪了
英国当局十分紧张,他们既怕T 出书公开内幕,又怕敌国情报组织派人来“搭
救”他。尽管T 是个小人物,但他毕竟是M16 这件毛衣上的一针,脱掉一点儿都会
影响全局。
为此,MI6 赶紧采取措施:一、主动与T 建立“热线电话”;二、命令打算为
T 出书的代理商马克·卢卡斯交回书稿,中止合同;三、派人秘密前往西班牙,捉
拿T ;四、赶紧疏通英国最高法院,得到最高法院的尚方宝剑——阻止T 谈工作秘
密,对“已经非常烦琐”的《国家保密法》做进一步的充实。
该局发言人说:“任何泄密都将对其他特工造成威胁;情报部门将继续做不开
庭的努力。”
1996年11月 17 H ,英国《星期天泰晤士报》这样报道:“MI6 已经成功地解
决了一名前情报官员出书泄密的问题。
“政府一直非常担心 MI6的那名‘无赖’侦探将出版《我的间谍生涯》一书和
把书存入国际电脑网络,以及背叛祖国的行为发生。政府唯恐1987年《抓间谍者》
的旧事重演。”
“MI6 局长大卫·斯佩丁证实:为了追捕他,早就成立了专门行动队,而且可
以肯定地说,T 已与一外国情报机构的特工取得了联系。
据说有人在西班牙曾见过他。
(1997年第6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被冷落的变节者
细雨
1997年初,前苏联克格勃中尉维克多·麦克罗夫正式向专门受理MI6 和MI5
(秘密保安局)抱怨者的“独立法庭”上诉,要求MI6 说话算数,保障他的正常生
活水准,并对他为MI6 坐牢5 年做出经济赔偿(每年按18000 英镑计算)。
瘦弱多病、经常头痛的维克多·麦克罗夫在1993年就上书英国首相梅杰和内政
大臣霍华德,申诉英国秘密情报局(MI6 )不兑现承诺,以致于他穷困潦倒,重病
在身。可惜他的申诉被英国政要退回了。几年过去了,他依然每年领着*英镑补贴,
居住的条件很差,没钱治病,精神都要崩溃了。
像念经一样,有点神经质的麦克罗夫整天重复着:“1992年,他们对我说,在
英国我‘不会有男爵一样的上层生活水平,但会同每个普通的英国公民一样’,我
不相信你们普通公民的生活象我今天这个样子。”
未婚妻牵线
从80年代维克多·麦克罗夫在克格勃第16局工作的时候起,他就有一种“在为
犯罪集团服务”的感觉。克格勃第16局的任务是拦截和分析外国使馆的通讯密码。
麦克罗夫则具体负责破译希腊驻苏和希腊驻保加利亚大使馆的电讯密码,同时也接
触大量的北约集团和欧洲联盟的机要通讯。
麦克罗夫的女友是个翻译,会英语。1985年,在莫斯科的一次贸易洽谈会上,
她结识了一位推销电脑的英国商人并告诉这位商人,通过自己的男友维克多,她能
够得到苏联破译的详细情况。这位英国商人回去向国家情报部门汇报了此事。
起初,英国秘密情报局并不相信他,因为当时MI6 刚刚得到另一位克格勃——
奥利格·戈得耶维斯基。于是,MI6 通过迂回渠道对麦进行了试探。
一位为情报机构于事的澳大利亚商人同麦克罗夫及其女友多次接触后,发现
“麦克罗夫是诚心诚意的”,他帮助MI6 打消了疑虑。很快,麦克罗夫向英国提供
了克格勃破译德国和加拿大电报密码具体方法,以及自己所掌握的北约和欧洲联盟
的情报材料。麦克罗夫供称:“不久,加拿大就加强了安全防护措施。显然,英国
情报部门对加拿大发出了警报。至于德国被提醒没有,我就不清楚了。”
作为回报,MI6 表示,他们将于“1987年4 月以前,把麦克罗夫从苏联‘解救
’出来。”一位俄罗斯人——麦克罗夫相信他肯定是“英国间谍”对麦说:“很快
一切就会好的。”
或许是恶有恶报。在进行这笔交易的好几年前,麦克罗夫曾向一位好友透露过
投敌叛变的想法。他当时委托那位朋友将自己写的一个纸条密码交给英国外交官。
可是那位老兄,不知怎么搞的,琢磨了几年后,于1987年把麦克罗夫写的条交给了
上级,告发了他。此举恰恰发生在英国情报部门“解救”麦之前。结果麦克罗夫不
仅没走成,反而因叛国罪被判处有期徒刑10年。
投奔“理想国”
1992年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下台。叶利钦执政后立刻释放了全国最后10名政
治犯,麦克罗夫是其中之一。出狱后,他没有迟疑,走进了英国驻俄大使馆。
英国驻俄大使馆派人又将麦克罗夫送到英驻拉脱维亚大使馆,在那里麦克罗夫
同两个MI6 的官员见了面。
这两个MI6 人员,一个称自己为“肖恩”,一个称自己为“詹姆斯·坎特韦尔”。
他们告诉麦:“到英国后,MI5 的人会关心照顾你。”麦克罗夫知道他们报的都是
假名,对他们奸诈、虚伪的一套非常反感。他在1993年给英国首相的信中写道:
“MI6 奸诈骗人的行径,极大地伤害了我。”
自1987年入狱前与未婚妻分别后,麦克罗夫再也没有见到过她。他相信,她早
就到了英国,但英国方面不让他们见面。
精神受到极大伤害的麦在英国神经病院住了很长时间。
现住在英国的麦克罗夫,天天上教堂,几乎和所有的教友都成了朋友。麦也经
常帮助教堂开展慈善活动。他说,有关部门向他提供了一所有两个卧室的住房。但
“那是在英国北部。而我愿意留在这儿,这里有我的朋友”。
前景黯淡
麦克罗夫的律师威斯利·格雷克说:“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原告在独立法庭
上诉获胜的先例。但是我们别无选择。”
MI6 官员也放风:“到独立法庭对俄国佬也没好处。”
独立法庭的审判从来不公开,即使不涉及任何机密,公众人士也不能旁听。有
人认为,独立法庭本来就不是为特工人员申诉而设的,成立独立法庭的目的是为了
受理民众对MI6 和MI5 的抱怨案。间谍在这里实际上根本没有讲话的余地。
麦克罗夫非常清楚,自己的秉性根本不适合打官司。他是密码分析专家,对尔
虞我诈的打官司一窍不通。但是如今就是再难他也非得走这一步了,麦说:“我都
42岁了,越来越老,此事非得解决了。”
当被问道:“当间谍后悔不后悔?”时,麦克罗夫喃喃地说:“这是一个非常
非常复杂的问题……”
(1997年第9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幕后英雄
张金革摘编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保密工作中,“福蒂图德”行动可以说是保守得最严
密的,就连当时身在伦敦的戴高乐都毫无所闻。该行动的主要目的是诱使希特勒相
信盟军真正的登陆地点是法国的加来地区,诺曼底方面的活动只是声东击西的障眼
法。由邱吉尔亲自批准的这次令全世界瞩目的登陆计划决定了整个战争的命运。40
多年后,“福蒂图德”行动的主要成员切尔尼亚乌斯基向《巴黎竞赛画报》的记者
披露了这段秘闻。
“二战”之前,切尔尼亚乌斯基是波兰军队的一名军官,任职于波军参谋部。
大战爆发后,正在法国某军事学院学习的切氏就地参战。1940年,他在阿尔萨斯被
侵法德军逮捕。不久,切氏逃了出来。他想,与其渡海赴英参战,还不如留下来搞
秘密情报工作。曾在参谋部接受训练的切尔尼亚乌斯基知道哪些情报对高层指挥部
门有用,他联系了一些志同道和的人,建立了一个以法国志愿军成员为主的情报网,
用无线电向伦敦发送情报。1941年11月,由于叛徒出卖,切氏和他的64位工作人员
落入盖世太保手中,一起被关进弗雷斯纳监狱。派驻法国的德国间谍机构头目雷尔
上校对切氏的才能极为赏识,逼迫他替德国人工作。为了保全同伴们的性命,切尔
尼亚乌斯基表面上同意了,两人商定了“工作”的具体事宜。在获得了雷尔的信任
之后,切氏穿越国境来到马德里,他找到英国驻西班牙大使馆:“我是盟国情报员
阿尔曼,刚从盖世太保那儿逃出来。请帮我返回英国。”不久,一架飞机经直布罗
陀飞抵伦敦。切尔尼亚乌斯基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向英国人和盘托出,并最终获得了
英方的信任。他和“自由波兰组织”见面,秘密会晤情报机构的首脑,并提出了自
已设想的行动方案——切尔尼亚乌斯基先向德国人提供真实情报,时机成熟后再用
假情报诱使他们上当。
切尔尼亚乌斯基的计划引起了波兰流亡政府领袖西考尔斯基将军的极大兴趣。
实施这样的行动自然需要英国人的帮助,因此,在与西考尔斯基会晤后的第二天,
切氏参加了“双面游戏”(一个由邱吉尔亲自创办的秘密组织)举行的午餐会并得
到了英方的支持。于是,切尔尼亚马斯基以波兰参谋部官员的身份投入了工作。
1943年1 月,切氏开始向德国人发送惰报,报告英美军队的布防情况。他的发
报站设在伦敦郊区,收报人是巴黎的雷尔上校。当然,这些电文都用密码发出,英
国人专门给他配备了一个无线发报员。切尔尼亚乌斯基发出的情报都是真实的,但
这些情报对盟军根本就不会造成重大损失,“更不具备战略价值”。德国人却如获
至宝,他们对切氏信任与日俱增。正是在这种情况下,1944年初,英国决定通过切
尔尼亚乌斯基实施“福蒂图德”计划,并于1944年3 月着手布置。这时,诺曼底登
陆已迫在眉睫,艾森豪威尔将军受命组织了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舰队,包括1200艘战
舰,10000 架飞说4126艘登陆艇,u 艘运输舰,数以百计的两栖或其他特殊用途的
坦克和由美、英、加等国军人组成的15万登陆部队。
切尔尼亚乌斯基发报给雷尔,告诉他对面加来海峡的英国东南部集结了100 万
英美部队,从而使德方相信预料中的登陆将在加来海峡进行,其他地方的登陆不过
是虚张声势罢了。盟军很清楚,德国人在法国的部队和战车数量远远超过英美加三
国军队的总和。如果登陆之日德军把主要兵力集中在诺曼底地区,那么一场灾难将
无法避免。因此,必须不惜一切代价阻止他们派兵增援,尤其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