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

第53章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第53章

小说: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斯伯特控股投资公司不断扩大。十年的时间,他从一个邮电局职员变成了一个控制
6 个国家、200 多家公司的大老板,总资产超过1 亿美元。这时他已经将总部搬到
了香港,他像是一个成功的金融家。但实际上破产的魔掌正在敲打着他的大门。他
的资金周转不灵、帐目混乱,很难找到愿意为其帐目签字的审计员。
    “阿莫斯·道行动”是莫斯科人民银行(MNB )在新加坡的支行组织的。MNB 
是莫斯科一家没有公开的有政治色彩的银行。从1919年成立起,它在伦敦的总部就
树立起守信誉、稳健的金融机构形象。但是新加坡的支行却采取了特别的方针。支
行大规模放款,有时甚至高进低出,在新加坡金融市场上很活跃。
    阿莫斯·道接受了支行的贷款。于是他便感到一只铁掌缓缓卡在了他的喉咙上,
他被要求到美国去购买一些银行。他还不起贷款,这位靠自我奋斗成功的亿万富翁
变成了莫斯科的一个小听差。他第一次从美国返回新加坡汇报时发现他自已只是在
为支行验证一些情报。莫斯科人民银行了解旧金山银行界的全部细节情况。
    尽管阿莫斯·道透露过他要在美国这一战略工业地带购买20家银行,但没有任
何人对此注意。他是以个人身份购买。
    第一个猎物是半岛国家银行。这是一个储蓄兑换支票银行。成交价为300 万美
元,大约为市场价的两倍。在以后的6 个月内他又买下了太和国家银行和弗雷斯诺
第一国家银行。这两笔总交易额为790 万美元。是市场价格的3 倍。
    资金的来源始终是非常机密的。几百万的资金是通过复杂的国际帐户网络调拨。
MNB 新加坡支行的另一个贷款受益人在巴拿马银行里收到支行的信用汇票。这张汇
票转到了田纳西州府纳什维尔商会银行,然后再转到道的手里。
    尽管这种复杂的资金流动难以跟踪,中央情报局在新加坡的秘密特工人员还是
成功的监视了道和新加坡支行的行动。有关情报便源源不断的流向了美国总部。据
中央情报局顾问讲:“这一秘密计划的目的就是要弄清楚整个硅谷的金融机构情况,
硅谷是一块高防务、高技术领地。他们企图打入部门内部,了解私人财政情况并由
此分析出谁是最容易攻克的,对其施加哪种压力。
    在兰吉利的总部,中央情报局的官员们就应采取什么对策进行了讨论。他们决
定给莫斯科曝光。于是他们把情况透露给一位有影响力的香港记者雷蒙特。雷蒙特
在金融新闻《目标》上揭露了全部阴谋的细节。揭露文章引起轩然大波,不只在新
加坡、在香港、在加利福尼亚而且在全世界的金融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1975年10月 12 日上午门点,阿莫斯·道暴怒地闯进莫斯科人民银行办公室大
门,他的圆胖脸涨得通红,他用颤抖的手举着一份从半岛国家银行发来的电报,上
面是询问《目标》中披露的令人窘迫的问题。美国银行界处于一片骚乱之中,而道
希望能找到办法与安慰,然而事与愿违,他找不到联系人。他只能不停地拨电话,
直到下午四点半钟,此时他简直无法相信从电话中听到的一切:“事情已经公开化
了,我们恐怕无法对你的半岛银行贷款了。你将不得不自己支付270 万美元了”。
    又过了几天,阿莫斯·道收到一纸公文:莫斯科人民银行将收回在道企业中的
全部贷款。由于事情的恶劣性质,澳大利亚政府和香港也开始了调查工作。道明白
自己的一切都结束了,于是便终日与酒为伴。对他来讲,唯一的出路就是远走高飞。
    他首先藏身于曼谷,随后又在泰国、菲律宾和台湾之间徘徊。偶尔他也冒险去
欧洲旅行。尽管他已经储备了足够的钱财以防不测,但他无法快乐。他了解太多情
况了,很担心克格勃间谍会跟踪自己。他遭到过洗劫,受到陌生人的恫吓,也被流
氓阿飞殴打险些丧命。他相信这些人都是受雇于克格勃。
    经过两年半的隐身生活之后,阿莫斯·道决定东山再起。他盘算过自己要去的
最安全之地就是美国。1978年8 月他飞达旧金山,并向联邦调查局投案自首。然而
联邦法院驳回了他犯有贪污罪的指控。一连串的民事诉讼接踵而来:美国银行控告
莫斯伯特控股有限公司,莫斯伯特公司控告道,而道又依次控告莫斯科人民银行等。
无休止的诉讼在世界各地的法庭中持续数年,同时耗费着大量的金钱。
    正在道的律师为他忙碌时,香港提出了引渡要求,接着就被批准了。1982年12
月11日,在香港,道被宣判有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5 年。但是找遍各地,也没有
发现阿莫斯·道的踪迹。这一次,他或许要永远消失了。
    (1995年第12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耐克曼商店的不速之客
                王艳摘编
    两个身穿白色工作服、行动敏捷的年轻德国人,悄悄地穿行在法兰克福耐克曼
百货商店的走廊中。那天是1974年12月22日,星期日,圣诞节的各式装饰物悬挂在
他们经过房间的展品柜上。
    一路上没有遇到任何麻烦。他们告诉门卫,他们是为处理一项紧急维修工作而
来的IBM 公司的维修人员。然而商店的设备并不需要修理,也没人叫他们来这里。
这两位入侵者一踏进商业大楼装有空调设备的计算机室大门,便从他们的公文皮箱
中掏出微型摄影机,有秩序地将他们在那里找到的一本2000页的IBM 手册—一进行
了拍照。
    这两个人全神贯注地工作着,竟没有注意到隔壁房间埋伏着另外一些星期天的
来访者——威斯巴登州警察局的侦探们,根据一名公司雇员的揭发,此时正“恭候”
着。执法人员让两个年轻人继续工作了近两小时,然后拔出枪冲进了屋。
    警察局里,窃贼们很快就招供了。这两个人解释说,他俩仅仅是一个大型组织
中的下级成员。令警探们吃惊的是,耐克曼商店的入侵事件,仅仅是一复杂迷乱的
国际性阴谋中的一小部分。两个年轻人交待了一份上百万美元的交易目录及人员名
单。
    在卡里什合区总检察官的办公室,威斯巴登州联邦警察署总部以及科隆市的西
德反间谍机构的电话铃响了起来。上百名执法机构官员奉命放弃圣诞节假期,投入
到一场调查之中。搜查证已经颁发,紧急组成的警探队伍在西德城市法兰克福、索
林根、斯图加特、杜赛尔多夫和克雷菲尔德呈扇形散开,进行包围。警察们从这一
区域内的私人住宅和设有招牌的商业办事处中,搜到了大量颇具说服力的证据,其
中有东欧集团需求物品的目录表,已冲晒的胶片,一架苏制照相机和近10万美元的
现钞。
    截止到1 月13日,西德官方共逮捕了12名嫌疑犯——他们全部是西德电子专家,
年龄在30到35岁之间。一名嫌疑犯在被捕时,长裤兜中装有用橡皮筋捆成捆的3 万
美元纸币。另一嫌疑犯在银行保险柜中整齐地存放有同样数目的现钞。
    两天以后,在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西德总检察官西格弗里德·布伯克将警察这
次突袭行动的结果公之于众。
    布伯克指责这群人替苏联集团“操纵了一个高水平间谍网”,该间谍网搜集西
方禁运设施中的操作系统、程序编制磁盘、缩微胶片和维修手册。他们的主顾是莫
斯科和东柏林的两家公司。据了解,他们的买卖额高达数百万美元。布伯克把这次
调查称之为“一起极其重要的工业间谍案”,并表示,指控这些人犯有间谍罪和严
重叛国罪的起诉书,正在拟定之中。
    然而计算机专家们大惑不解,为什么有人会为一本普普通通的维修手册不遗余
力地大干一场呢?耐克曼商店的计算机IBM36o型和IBM370型属标准化工业用模式,
广泛流通于公开市场,任何人都可以直接从设在斯图加特的IBM 分公司购买到有关
手册。为什么会有人拿出巨额美元贿赂一名公司雇员,而目的仅是为了获得接近那
些资料的一个机会。连百货商店的计算机专家也十分肯定地称此事“真是荒唐透顶”。
其实这件事并不简单,它意味着另一层含义。
    答案就在IBM 系统370 型计算机系列的电子内部结构深处,隐藏在“蓝色巨人”
公司开发的加密软件防护程序的二进制数位和字节之间。该公司纽约总部的销售决
策家们,正在努力保护IBM 计算机系列在长期维修合同方面的专利权。为此采取的
做法就是避免从事维修工作这类局外人有机会接近具体的程序。而IBM370型计算机
不同于早先的模式,设计师们在其上安装了一个新型软件系统,只有这种特殊计算
机的知情者们才被允许接触这一系统。这一软件程序的关键部分在每台机器中均不
相同。任何一位试图破译IBM 绝密密码的人,为了比较其结果,都必须对一整套IBM
系统370 型计算机进行检测,这样才有希望解开这一程序。然而做到这点并不需要
这些计算机的实体,只要准确地查阅一下它们各自的密码手册就足够了。
    很明显,耐克曼商店的不速之客正是为这一难题寻找答案,这也是莫斯科的需
要。
    莫斯科对IBM 公司的产品真正发生兴趣,还要追溯到1968年。这种兴趣远远超
过了学术上的需要。由于当时本国的电子工业陷入困境,克里姆林官决定从那时起
仿制美国已研制成功的IBM 系统360 计算机系列。在位于东德罗勃特朗计算机工厂
的大力协助下,来自莫斯科的一支绝密工程队,将他们偷窃来的一些IBM 机进行拆
卸,并根据自己的方案需求改变设计。他们将仿造品命名为瑞阿德—1 型,并于1972
年2 月投放市场。这种瑞阿德一回型计算机马上就成为了东欧国家中最受欢迎的计
算机模式。
    耐克曼商店事件发生之时,正值莫斯科和东德的计算机专家开发研制下一代仿
制品。他们拆卸了偷窃来的美国最新一代计算机IBM 系统370 型,为他们的瑞阿德
一一2 型计算机做准备。然而复杂的、包含有专门技能的维修手册,仍然是摆在他
们面前的一大难题。
    若按合法的程序行事,莫斯科是无法搞到他们急需的资料的。同那些应用在军
事设施的现代化计算机一样,维修手册也受到北约出口禁令的限制。因此,莫斯科
只得采取隐蔽的手法。
    但是,西德反间谍机构已经察觉了莫斯科的意图。几年来,他们注意到围绕IBM
公司在斯图加特分公司发生了层出不穷的类似案件。这一次他们决定采取行动,于
是就出现本文开头的一幕。
    案子似乎已查清。斯图加特分公司的两名雇员在受某西方公司委托前往莫斯科
检修电子设备时,莫斯科一家公司的官员与他们进行了接触,当提议为莫斯科工作,
干些赚大钱的生意时,他们马上放弃了自已薪水丰厚的工作,组建了属于自已的公
司。公司开张后,莫斯科又帮助他们与一位志同道合的企业家建立了联系,这位企
业家转而又物色了两名法兰克福男子,即不久后在耐克曼商店被捕的穿白色工作服
的年轻人。
    这一案子似乎明显地具有逻辑性:莫斯科秘密货运单、间谍用照相机、拍摄的
照片——应有尽有。内容详尽的供词已经签字划押并存档归案了。提出起诉似乎是
轻而易举的事。然而,还存在一个障碍,这些人仅仅供认了他们同莫斯科及东德进
行贸易往来的情况,坚持说在接触中没有从事任何间谍活动。当表明他们的“贸易
伙伴”是间谍的证据摆到眼前时,这些人只简单回答对此一无所知。无论怎样,根
据刑事法判定间谍罪,需要有犯罪意图的证据。现在证明该组织与东方情报机构同
流合污的证据尚不充足。
    自那次轰动一时的新闻发布会后不到三个月,布伯克这位总检查官悄悄撤掉了
有关间谍罪和叛国罪指控,剩下的只是一些违反出口条例、偷漏税款罪和轻度贪污
罪。最后案子下发到政府部门去处理,在那儿将会被耽搁数年之久。
    (1996年第5 期)   
   谍心不死——间谍、情报纪实集粹        
                      魔影公司
                双耳 编译
    九十年代初,奉银河电子公司的命令,经济间谍索耶在J 国一座20层楼高的旅
馆里,通过窗户,用高倍望远镜对几十米远的对手星座电子公司办公楼进行观察。
    突然,大楼最东头的一间房子里,出现了一个十分熟悉的身影。这不是本公司
总经理斯托先生吗?本公司总经理怎么会跑到竞争对手的办公楼里来呢?难道斯托
有什么重大事情非亲自来处理了索耶好纳闷。
    不久,索耶完成任务回国,便将这件事报告给了本公司情报总部。情报总部大
为惊奇,前几天里斯托先生根本就没去星座公司,在本公司处理雇员工伤事故呢,
这显然是搞错了。或许索耶用望远镜时间太长了,眼睛看花了,或许那个人长相太
像斯托先生了。
    对此,索耶也说不出所以然来,如同坠入五里云雾之中,怎么也弄不明白,只
好随它去了。
    说来也怪,自从索耶发现那个假斯托先生后,银河公司的生意越来越难做,大
有每况愈下之势。往年,同期可赢利三四千万美元,然而,现在每月能赢利一两千
万美元已是不错的了。而对手利润却在迅速地递增,每月都高于银河公司。长此以
往,结果可想而知了。
    银河公司很纳闷,双方实力相差不大,员工各约4000人,文化程度、设备都差
不多,科技人员也相差无几,均拥有数十名一流的电子专家,奇怪的是,银河公司
许多方案刚出来,尚未全面实施,而星座公司已开始全面推行了。有的计划刚刚实
施,星座公司的反措施突然出来了。诸如此类,一年来屡屡发生,银河公司防不胜
防,被动挨打。有时,银河公司不得不把原计划搁置起;有时,银河公司实施计划
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被星座公司的反击计划打得落花流水。
    银河公司隐隐约约觉得,某些方面存在着问题,正严重威胁着公司业务的展开,
可就是发现不了症结所在。
    两年后,银河公司损失巨大,生意萧条,许多员工纷纷辞职。
    其实,所有这一切,均是由星座的魔影公司和鬼魔王造成的,星座公司为击败
银河公司的竞争,成立了魔影公司。所谓魔影公司,是指星座公司专门选派一些特
殊人才模仿银河公司人员编制、工作特点和生活方式等,成立的小型银河公司经理
决策组,每日模仿银河公司工作情况,就重大问题作出决定,为星座公司决策提供
依据参考。实际上,它就是假想公司的缩影。
    魔影公司决策层人员和银河公司几乎一样,由5 人组成。其中3 人是博士,分
别是管理、统计、电子方面专家,另外2 人中,一人是产品外销经理,另一位是长
相同斯托先生一模一样的假经理,即鬼魔王。鬼魔王是企业管理学院毕业的硕士,
曾在某分公司任经理十多年。星座公司为找到有这样的工作经历而又长相酷似斯托
的人,真是费尽了脑汁,跑断了腿。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终于发现了他,几经努
力,才把他“挖”了过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