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胃经证。饱闷恶食。嗳腐吞酸。
【秀按】太阳经主皮毛。故《内经》云。太阳者毫毛其应。上与肺经相关。故形寒则伤肺。下与肾经相关。故汗
多则溺少。若兼脾经证。必其人素禀多湿。兼胃经证。必其人新挟食滞。
少阳标证。寒热往来。耳聋胁痛。
少阳本证。目眩咽干。口苦善呕。膈中气塞。
【秀按】少阳以寒热胁痛耳聋为半表证。口苦咽干目眩为半里证者。以少阳经外行腠理。内行两胁。不居身
之前后而居侧也。两耳寤则闻。寐则不闻。口咽目开之则见。阖之则不见。此数者。不可谓之表。亦不可谓之
里。则谓之半表里而已矣。惟寒热一证。必寒已而热。热已而汗。则为少阳之寒热往来。若发热恶寒如疟状。
一日二三发。其人不呕。仍是太阳表证。非少阳之半表证也。临证时亦要辨明。
少阳中见证。手足乍温乍冷。烦满消渴。甚则谵语发痉。四肢厥逆。
【秀按】少阳与厥阴为表里。若相火之邪。不从外达。势必内窜包络肝经。发现热深厥深。火旺风动之危
候。
【廉勘】 陆九芝曰。论经则以太阳阳明少阳为次。论病则太少之邪。俱入阳明。窃谓太阳主皮。为躯体最外
一层。少阳主腠。为躯壳上第二层。盖腠理即网膜。金匮所谓三焦通会元真之处也。故太少两阳。病在皮腠。
证多传变。两阳合明。病归中土。故不复传。由是推之。三阳传经。亦当以太阳少阳阳明为次。其三阳寒热之
分。身虽大热而仍恶寒者。太阳也。寒已而热。热已而汗。寒热往来者。少阳也。始虽恶寒。一热而不复恶寒
者。阳明也。
少阳兼证。兼胃经证。烦闷恶心。面赤便闭。身痛足冷。斑点隐隐。兼脾经证。四肢倦懈。肌肉烦疼。唇燥
口渴。膈中痞
满。斑欲出而不出。兼肾经证。耳大聋。齿焦枯。腰背酸痛如折。甚则精自遗。冲任脉动。兼肺经证。喉痛红肿。
咳则胁痛。甚则咯血。兼心经证。舌红齿燥。午后壮热。神昏不语。甚则郑声作笑。兼小肠经证。舌赤神呆。语言
颠倒。小便赤
涩。点滴如稠。兼大肠经证。胸膈硬满而呕。腹中痛。发潮热。大便秘。或反自利。
【秀按】手足少阳经。内部膈胁。外行腠理。均司相火。相火者。游行之火也。内则三焦之膜。布膻中。络
心包络。循胁里。连肝而及于胆。历络三焦。多与各脏腑相通。其相通之道路。既与三焦相关。又于膈膜相
会。如手太阴肺经脉。起于中焦。还循胃口。上膈。足太阴脾经脉。络胃。上膈。手少阴心经脉。出心系。下
膈。手厥阴心包络脉。起于胸中。下膈。足阳明胃经脉。手太阳小肠经脉。手阳明太阳经脉。均下膈。足厥阴
肝经脉。贯膈。故少阳一经。不特多中见证。抑且多各经兼证也。惟兼足少阴肾经证。则由相火炽盛。由肝及肾耳。
【廉勘】兼胃经证者。是少阳转属阳明。二阳合病。胃热已盛。就欲发斑之候。兼脾经证。由于失表。腠理
闭塞。相火被湿郁遏。斑不得透之候。兼肾经证。由少阳相火大炽。逼入少阴。阴伤热盛之候。兼肺经证。由
相火烁肺。热咳痰嗽。胸膈气痹之候。兼心经证。必其人心虚有痰。一经相火薰蒸。痰火即蒙闭清窍。每有目
睛微定。昏厥如尸之候。兼小肠经证。由相火下窜。热结小肠。小肠为火府。两火相煽。每有逆乘心包之候。
兼大肠经证。由相火炽盛。热结在里。心上痞硬。复往来寒热而呕者。热结肠痹也。由是观之。刘草窗为伤寒
传足不传手者。伪言也。
阳明标证。始虽恶寒。二日自止。身大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目痛鼻干。不得眠。或多眠睡。
阳明本证。在上脘病尚浅。咽干口苦。气上冲喉。胸满而喘。心中懊 。在中脘病已重。大烦大渴。胃实满。手
足汗。发潮热。不大便。小便不利。在下脘。由幽门直逼小肠。且与大肠相表里。病尤深重。日晡所热。谵语发狂。目
睛不和。腹胀满。绕脐痛。喘冒不得卧。腹中转矢气。大便胶闭。或自利纯青水。昏不识人。甚则循衣摸床。撮空理线。
【秀按】上脘象天。部居胸中。清气居多。犹可宣上解肌。使里邪从表而出。下脘象地。内接小肠。浊气居
多。法可缓下。使里邪从下而出。而其能升清降浊者。全赖中脘为之运用。故中脘之气旺。则水谷之清气。上
升于肺。以灌输百脉。水谷之浊气。下达于大小肠。从便溺而泄。法虽多端。总以健运胃气。照顾胃液。或清
或下为主。俞氏细分上中下三脘现证。盖以胃虽一腑。却有浅深轻重之不同。临证者不可不详辨也。
阳明中见证。四肢烦疼。口腻而淡。脘腹痞满。便如红酱。溺短数热。甚或小便不利。便硬发黄。黄色鲜明。
或斑点隐隐。发而不透。神识模糊。躁扰异常。
【秀按】阳明之邪。失表失清。以致陷入太阴。故多中见湿证。当辨湿重而热轻者。失于汗解。或汗不得
法。湿气内留。或其人素多脾湿。湿与热合。最为浊热粘腻。热重而湿轻者。往往内郁成斑。斑不得透。毒不
得解。尤为危险。急宜提透。不使毒邪陷入少厥二阴。如大便胶闭。潮热语者。阳明证重。太阴证轻。缓缓下
之可也。《内经》所谓土郁夺之是矣。总之脾胃联膜。邪入阳明。热结燥实者固多。气结湿滞者尤多。况吾绍地居
卑湿。湿热病最占多数。治法甚繁。临证者尤宜详辨。
阳明兼证。兼肺经证。头胀心烦。脘闷嗽痰。痰色黄白相兼。喉燥渴饮。若热壮胸闷。呕恶足冷者。将发痧
疹。若胸胁
滞痛。咳嗽气喘者。肺多伏痰。兼心经证。嗌干舌燥。口糜气秽。欲寐而不得寐。或似寐而非寐。甚则郑声作笑。面色
娇红。兼肾经证。口燥咽干。心下急痛。腹胀便闭。或自利酸臭水。兼包络证。口燥消渴。气上冲心。膈上热痛。
神昏谵
语。甚或晕厥如尸。口吐粘涎。兼肝经证。脘中大痛。呕吐酸水。或吐黄绿苦水。四肢厥逆。泄利下重。或便脓血。甚则
脐间动气。 震手。
【秀按】阳明最多兼证。胃热冲肺。则咳逆痰多。冲心包络。则神昏发厥。冲心则神昏谵语。或但笑而不
语。下烁肝肾。则风动发痉。阴竭阳越。其变证由于失清失下者多。故阳明每多死证。总之勘伤寒证。阳明最
多下证。少阴最多补证。宜下失下。宜补失补。皆致殒人。虽然。用下尚易。用补最难。难在对证发药。刚刚恰好耳。
【廉勘】阳明热盛。最多蒸脑一症。病即神昏发痉。前哲不讲及此者。皆忘却《内经》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
气上注于目。其悍气上冲于头。循咽喉。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数句耳。
太阴标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或一身尽痛。四末微冷。甚则发黄。黄色晦暗。
太阴本证。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即渴亦不喜饮。胸脘痞满。嗌干口腻。热结则暴下赤
黄。小便不利。若腹痛烦闷。欲吐不吐。欲泻不泻。多挟痧秽。
【秀按】太阴以湿为主气。有阳经注入之邪。有本经自受之邪。注入之邪。多湿热证。自受之邪。多风湿寒
湿秽湿等证。
太阴中见证。腹痛痞满。呕吐不纳。大便胶秘。小溲不利。或下赤黄。或二便俱闭。发黄鲜明。
【秀按】湿与热合。脾胃同病。其人中气虚。则太阴证多。湿遏热郁。中气实。则阳明证多。热重湿轻。故
同一满闷也。脾湿满。满在脐下少腹。胃热闷。闷在心下胃口。同一腹痛也。满而时痛者属脾。满而大实痛者
属胃。同一发黄也。黄色之淤晦者属脾。黄色之鲜明者属胃。同一格吐也。朝食暮吐为脾寒格。食入即吐为胃
热格。脾胃之证。相反如是。岂可混称湿热。而以治脾者治胃。以治胃者治脾哉。总之胃为阳腑。宜通宜降。
脾为阴脏。宜健宜升。胃恶燥。宜清宜润。脾恶湿。宜温宜燥。大旨如是而已。
太阴兼证。兼心经证。神烦而悸。汗出津津。似寐非寐。或不得卧。兼肝经证。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即呕酸
吐苦。胸胁满疼。甚则霍乱吐泻。
【秀按】兼心经多血虚证。以心生血脾统血故也。脾无血统。则脾阴将涸。势必子盗母气。阴竭阳越。故心
烦不寐。汗出津津。最为虚脱危候。兼肝经多气郁血热证。如霍乱吐泻。虽属太阴湿土为病。而致所以上吐下
泻者。实属厥阴风木乘脾而郁发也。故其眼目全在阳明。必以趺阳不负为顺。如胃家实者。既吐泻则湿郁已
发。而风木自熄。若胃家不实而阳虚。则风木必挟寒水以凌脾。吐利不止而四逆。胃家不实而阴虚。则风木必
煽相火以窜络。拘挛不伸而痉厥。至于湿竭化燥。血热生风。风动窜络之痉病。尤为太阴兼证之坏病也。
少阴标证。肌虽热而不甚恶热。反畏寒战栗。面赤目红。咽痛舌燥。胸胁烦闷而痛。痛引腰、背、肩胛、肘臂、泄利下重。甚或躁扰谵语。自汗指厥。
【秀按】此少阴实热现象。故为标证。盖少阴只有虚寒。以君火藏而不用故也。凡有热象。皆相火之所为。
非木病也。犹之厥阴经一切虚寒之证。亦少阴之所为。非厥阴本病也。
少阴本证。肢厥四逆。腹痛吐泻。下利清谷。引衣蜷卧。喜向里睡。甚则面赤戴阳。
【秀按】此少阴虚寒现象。故为本证。盖少阴虽属君火。以藏为用。其体常虚。惟赖太阳卫之于外。而表寒
不侵。阳明镇之于中。而里寒不起。若卫阳不固。而胃阳尚强。寒邪尚不能斩关直入。惟胃阳失守。寒水无
制。故厥阴之风而厥逆。挟太阴之湿而下利。则真火立见消亡。故少阴最多死证。
【廉勘】陆九芝有少阴咽痛吐利寒热辨。语最明白。特节述其说曰。少阴病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法当咽
痛而复吐利。此以热客于少阴之标。叔和平脉法。所传师说伏气之病是也。先论咽痛。少阴之脉循喉咙。在初
得病二三日。为阳邪结于会厌。但用生甘草解毒。桔梗排脓。半夏鸡子白发声利咽。足矣。若夫下利胸满。心
烦而咽痛。为阴虚液不上蒸者。治宜育阴复液。则猪肤汤加蜜粉者是。下利厥逆面赤而咽痛。为阴盛格阳于上
者。治宜驱阴复阳。则通脉四逆汤之加桔梗者是。是盖以阴虚阴盛。皆可以致咽痛。故有必从两法而解者。再
论吐利。饮食入口即吐。心下明HT HT 欲吐复不能吐者。此胸中实。不可下而可吐也。膈有寒饮而吐。且干呕者。
此有水气。不可吐而可温也。吐利交作。以手足不冷为吉。若吐且利而见厥逆。吐且利而见烦躁则凶。虽有吴
茱萸一法。亦未必及救矣。终论少阴下利。与厥阴下利不同。厥阴之利。多热少寒。少阴之利。多寒少热。故
惟厥冷而或咳或悸。腹痛下重。是阳为阴遏之利。用四逆散。咳而呕渴。心烦不眠。是水热互结之利。用猪苓
汤。小便不利。腹痛便脓血。是寒热不调之利。用桃花汤。自利清水。心下痛。二三日咽干口燥。六七日不大便。均腹满。是阳盛铄阴之利。用承气汤。凡若此者。皆为传经之邪。固属于热。若夫下利清谷。厥逆脉微。
呕而汗出。引衣自盖。欲向壁卧。不喜见明。而又面赤戴阳者。则皆合于真武、附子四逆、通脉、白通诸方。
为少阴虚寒之证。正与厥阴热利相反矣。少阴下利死证五条。吐利躁烦。四肢厥逆。恶寒身蜷。脉不至。不烦
而躁。下利止而眩冒。六七日而息高者。虽尚有吴茱萸一法。终为不治之证。苟非利止手足温。身反发热。未
易求其生也。
少阴中见证。里寒外热。手足厥冷。身反不恶寒。下利清谷。腹痛干呕。面色娇红。咽痛口燥。渴而饮。饮
而吐。吐而复渴。甚则烦躁欲死。扬手踯足。或欲坐卧水中。
【秀按】此阴盛格阳之证。内真寒。外假热。或下真寒。上假热。当以在下在内之寒为主。用热药冷服之
法。或可十救一二。
少阴兼证。兼肺经证。微见恶寒。发热不已。咳嗽不渴。咯痰稀白。身静蜷卧。似寐非寐。兼心包证。初起发热。
即神呆不语。欲寐而不得寐。心烦躁扰。口干舌燥。欲吐粘涎而不吐。身虽热。仍欲暖盖。或目睛上视。兼脾
经证。初虽头痛恶寒。继即发热不止。口燥而渴。一食瓜果。即腹痛自利。脘满而吐。兼肝经证。初起口干舌燥。心
烦恶热。即吐泻如霍乱。陡然神识昏 。虽醒似睡。手足螈 。
【秀按】传经热邪。一到少阴。经中之阴液先伤。往往邪未除而阴已竭。故死者多。生者少。况加以各经兼
证。其人尚有生理乎。惟辨证之际。却有二种要诀。一辨其人真阳素虚者。阴寒为本。邪多挟水而动。其证为
呕为咳。为魄汗淋漓。为腹痛下利。此少阴阴胜而胃阳亏负也。法当补火培土以御其水。固不待言。即在太阳
中见证。发表药中。早宜加干姜附子等品。以助阳御阴。庶免逼汗亡阳之患。一辨其人真阴素虚者。阳亢为
本。邪多挟火而动。其证口燥咽干。心烦不寐。腹满便闭。肌肤 燥。此胃阳过胜而少阴阴涸也。法当急夺其
土以救肾水。如或不宜伐阳。亦当养阴退阳。即治太阳发表药中。亦早宜加阿胶、生地等药。以回护真阴。方
可得汗而解。否则阴精被劫。汗无所酿。用纯表药全然无汗者以此。
厥阴标证。手足厥冷。一身筋挛。寒热类疟。头痛吐涎。面青目赤。耳聋颊肿。胸满呕逆。甚或男子睾丸疝疼。
女人少腹肿痛。
【秀按】凡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有寒厥。有热厥。厥阴热厥多而寒厥少。少阴寒
厥多而热厥少。盖厥阴与少阳相表里。厥阴厥热之胜复。犹少阳寒热之往来。少阳之寒因乎热。厥阴之厥亦因
乎热。热为阳邪向外。厥为阳邪陷内。厥与热总属阳邪出入阴分。热多厥少。而热胜于厥者。其伤阴也犹缓。
厥多热少。而厥胜于热者。其伤阴也更急。故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总之厥阴以厥热为眼目。凡有
厥而复有热者。其厥也定为热厥。更于脉滑而喉痹便脓血。脉沉短而囊缩。脉沉疾而爪甲青。不大便而腹满硬
痛。诸见厥证。所用四逆散及白虎承气辈互推之。自可决定热厥矣。惟有厥无热。甚则一厥不复热。及大汗大
下利。厥逆而恶寒者。呕而小便利。身无热而见厥者。其厥也方是寒厥。方可用当归四逆汤以温经。而藏厥吐
沫之用吴茱萸汤。蛔厥吐蛔之用乌梅丸。胥准此耳。
厥阴本证。口渴消水。气上冲心。心中痛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泄利下重。误下则利不止。或便脓血。甚
则晕厥如尸。手足螈 。体厥脉厥。舌卷囊缩。妇人乳缩。冲任脉动 震手。
【秀按】厥阴一经。最多寒热错杂。阴阳疑似之候。必先分际清析。庶有头绪。如热而发厥。热深厥深。上
攻而为喉痹。下攻而便脓血。此纯阳无阴之证也。脉微细欲绝。手足厥冷。灸之不温。凛凛恶寒。大汗大利。
躁不得卧。与夫冷结关元。此纯阴无阳之证也。渴欲饮水。饥欲得食。脉滑而数。手足自温。此阳进欲愈之证
也。默默不欲食。呕吐涎沫。腹胀身疼。此阴进未愈之证也。厥三日。热亦三日。厥五日。热亦五日。手足厥
冷。而邪热在膈。水热在胃。此阴少阳多之证也。下利清谷。里寒外热。呕而脉弱。本自寒下。复误吐下。面
反戴阳。此阴多阳少之证也。大抵阳脉阳证。当取少阳阳明经治法。阴脉阴证。当用少阴经治法。厥阴病见阳
为易愈。见阴为难痊。其表里错杂不分。又必先治其里。后解其表。若见咽喉不利。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