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5-重订通俗伤寒论-第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伤筋络也。以炒苦葶苈四两。炒防己、广木香、茯苓、木通、人参各二钱五分。为末。
枣肉丸如桐子大。每三十丸。桑皮汤下。名圣灵丹。服之果愈。由此三则以观之。一为
痈肿内溃。一为水气下注。一为湿伤足筋。皆足致肢节脱落。而病因各异。治法悬殊。
盖一病有一病之法。医学不可不博也。徐洄溪曰。凡治病各有对证方药。非可以泛治之
方。希图侥幸。但不明理之医。则偏僻固执。又方法绝少。安能肆应不穷。所以动手辄
误。病变日增。而药无一验。即束手无策矣。
【荣斋按】“脱脚伤寒”(严格地说,是∶脱趾伤寒。因所脱的,是趾,不是脚)
。多系病毒下注所致,巢氏《病源论》记载,一为∶“伤寒毒攻足候──此由热毒瓦斯从
内而出,循经络攻于足也。人五脏六腑井荥俞,皆
出手足指,故毒从脏腑而出。”一为∶“伤寒毒流肿候──人阴阳俱虚,湿毒瓦斯与风热
相搏,则荣卫涩,荣卫涩则气血不散,气血不散则邪热致壅,随其经络所生而流肿也。
”这两条,我认为是“脱脚伤寒”之始。它原因是为了“伤寒”而“脱脚”,但病名叫
做“脱脚伤寒”,这种“倒因为果”的说法,中医文献上是屡见不鲜的。吴坤安《伤寒
指掌》所说∶“若发热一身尽痛,而兼四肢微肿者,此风湿流注手足也。宜二陈加米仁
、桂枝、秦艽、防己、羌活、木瓜、片姜黄之类;足胫红肿合二妙。”这条我认为是“
脱脚伤寒”之渐,不过“仅肿未溃”而已。此处强调着“执果溯因”,意在“防微杜渐
”,使患伤寒的不致脱脚。
又按∶王肯堂《医论》载《启东秘旨》说。“温热愈后,余邪往往归之于足,发热
肿痛,不亟治则痛甚而死者多,至轻亦成残废;名曰截足风。今附验方于后∶广胶一两
,入糟、醋、姜、葱汁四味,烊化成膏,摊绵纸或红布上,贴患处,痛立止。(糟入醋
中,将糟捣碎调匀,滤出汁,去糟渣勿用;姜汁不必多,只用少许,葱汁较姜汁多一半
,糟醋须三四倍于葱汁)”此方经顾晓澜实验,都有疗效,并补出一个内服药方。他说
∶“王木匠,年三十余,患温热二候,余用白虎汤加味而瘳。伊芳未服善后药,而赴任务
;七日发热恶寒,两足疼痛不能行。诊其脉洪大,而两尺濡细,知是温热余邪下注,已
成截足风之危候;即用此方外敷,内服导赤五苓散(以嫩桑枝五钱易桂枝,加淮牛膝三
钱,鲜车前为引。)以清余热,仅三日而病如失。后治多人,皆获全瘳。”这里所说的
“截足风”,与“脱脚伤寒”是同一症状,可以归纳在一起。内外方治,应予推展,以
明确疗效。
第九章·伤寒夹证
属性:后汉张仲景着《伤寒杂病论》。以伤寒二字。统括四时六气之外感证。以杂病二字。统括全体脏腑
之内伤证。外感时病者。言其病从外受。非专指正伤寒也。内伤杂病者。言其病从内生。非但属虚损病也。
伤寒最多夹证。其病内外夹发。较兼证尤为难治。凡伤寒用正治法。而其病不愈。或反加重者。必有所
夹而致。或夹食。或夹痰。或夹饮。或夹血。或夹阴。或夹哮。或夹痞。或夹痛。或夹胀。或夹泻。
或夹痢。或夹疝。或夹痨。或夹临经。或夹妊娠。或夹产后。必先辨明因证。刻意精别。用药庶无差误。
故前哲善治伤寒者。其致力虽在杂病未研之先。而得心转在杂病悉通之后。不亲历者不知也。临证不
博者更不知也。其证约计十六。条治于后。
第九章·伤寒夹证
第一节·夹食伤寒
属性:(一名伤寒夹食 或名停食感冒)
【因】伤寒夹食。十常七八。或先伤食而后感寒。或先受寒而后伤食。或病势少间。强与饮食。重复发热。
变证百出。
【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胸痞恶心。嗳腐吞酸。甚或呕吐泄泻。或脘闷腹痛。剧则昏厥不语。舌苔
白浓。或兼淡黄。或兼灰腻。
【脉】左右俱紧盛有力。沉涩似伏者。食填膈上。仲景所谓宿食在上脘者。当吐之是也。右数而滑者。食积
胃肠。仲景所谓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故。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是也。紧如转索无常者。
宿食中结。仲景所谓脉紧头痛有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治】先去外邪。春冬香苏葱豉汤。加生枳壳(一钱或钱半。)苦桔梗(八分。)夏秋藿香正气
汤加枳桔。继除里实。在胃宜消。消导二陈汤主之。(生枳壳钱半、六和曲三钱、炒楂肉二钱、真川朴
一钱、仙半夏二钱、广皮红一钱、焦苍术八分、童桑枝一两。)急则先用吐法。姜盐汤探吐最稳。
(生姜末五分、拌炒食盐五钱、开水冲一汤碗、顿服后、以鸡毛掀其咽喉、于不透风处吐之。)在肠宜下。
枳实导滞汤主之。不应。可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若因冷食固结者。大黄必须姜炒。略加附子行经。庶免
下利稀水之弊。总以舌干口燥。大便不通。手按胸胁脐腹。硬满而痛。手不可近。频转矢气。方是急下之证。
前哲谓发表未除。不可攻里。上盛未除。不可下夺。真先后缓急之定例也。另有一种刚刚感冒风寒。
而误食冷物。或先食冷物。而又感冒风寒。此冷物入于胃邪传于脾。而为寒中太阴之证。其证胸膈 满。
腹胀闭塞。面目及唇。皆无色泽。手足冷。脉沉细。或腹痛少神。治宜理中汤加青皮、陈皮。或枳实理中丸
(即理中丸加枳实)及五积散之类。若误投巴霜急下。必愈不快。甚或吐利。一二日后。遂致不救。盖不
知寒中太阴及损动胃气而成也。
【秀按】古谚云。病从口入。故凡外感时证。夹食最多。不但正伤寒为然。如初起头痛身热。
不论恶风恶寒恶热。即见胸前大热。颅胀腹满。按之痛。或呕逆。或泄利。或腹疼。皆是外感夹食之候。
俞君先表后里。在胃则消。在肠则下。法固井然有条。即春冬主香苏葱豉。夏秋主藿香正气。二汤均加
枳桔。理气疏滞。既不纯用升散表药。使宿食上逆。而成 胀不通之弊。又不混用消导里药。致引邪内陷。
而成结胸下利之患。必俟表
邪解散。或消或下。庶免引贼破家之虑。方法恰当。若四五日右脉滑数。苔白转黄。宿食化火也。法当清化。
小陷胸合栀朴枳实汤。(全栝蒌四钱、半夏曲二钱、姜炒川连八分、焦山栀三钱、川朴、枳实各一钱。)口甜
而腻。加苏佩兰。(钱半至二钱)腹满而痛。加酒炒延胡。(一钱至钱半。)痛甚便秘。加青木香(六分。)酒
炒生川军(钱半至三钱。)若因误下而热邪内陷。中气受伤。愈加胀满。热虽不止而右脉虚小者。小陷胸合枳
实理中汤。(栝蒌仁四钱、姜半夏二钱、姜炒川连一钱、小枳实一钱拌炒生晒术一钱、米炒潞党参一钱、炒干
姜五分、炙黑甘草三分。)若右脉坚大。重按沉滞有力。便秘已五六日。脐下按之痛甚者。此为大肠气郁而实
也。当用大承气汤急下之。虽然。脏性有阴阳。宿食亦有寒热。如其人胃素虚寒。寒食结而不化。右脉反涩滞
伏结。身虽热而两足反冷者。必兼温中疏滞。神术汤加减为主。如其人胃素强盛。宿食不久化热。右脉多洪盛
滑数。身壮热而胸膈烦闷者。必兼清中疏滞。调中饮加减为主。(小枳实、姜炒川连各一钱、六神曲、炒楂肉各二
钱、真川朴、广橘红各八分、青木香汁两匙、生萝卜汁一瓢同冲。)若过用消克伤胃。其证自利肢厥。胸膈痞
满。按之不坚不痛。时胀时减。右脉始虽浮大。久按渐转虚小者。必兼温和脾胃。白术和中汤为主。总之右脉
滑盛。手足温和者易治。右脉短涩。四肢逆冷者难疗。此为外感夹食之总诀。
【廉勘】傅学渊曰。凡外感病挟食者颇多。当思食为邪裹。散其邪则食自下。若杂消导于发散中。不专达
表。胃汁复伤。因而陷闭者有之。说与俞氏符合。然亦不可尽拘。凡治外感夹食。先辨舌苔。挟食者苔必白
浓。根兼黄腻。或黄白相兼而必浓。次察胸脘。挟食者胸脘必痞满。且必拒按。按之坚痛。虽舌赤神昏。但胸
下拒按。即不可率投凉润。及早用苦寒。发表药中。必参以辛开之品。轻则葱、豉、橘、蔻。重则枳、朴、
蒌、薤。始有效力。虽然。伤寒为外感通称。凡勘夹食证治。不但四时有异。即四方风土。亦各不同。如西北
高原。病多风寒。东南卑下。病多湿热。即四季之中。亦有暴冷暴暖。久晴久雨之各殊。风寒风热。不少变迁。
寒湿温燥。常多间杂。虽同一夹食。而感症不同。治法亦异。就余所验。凡有外感。胃肠中气。即不
健运。不必伤于食也。特伤于食者。多而尤甚。故余治外感夹食。必先辨其病因。因于风寒者。荆
防楂曲汤加减。(荆芥防风各钱半、苏叶梗二钱、苦桔梗一钱、建神曲三钱、南楂炭二钱、莱菔子钱
半拌炒春砂仁六分、伤面食、加焦麦芽钱半、伤饭食、加焦谷芽二钱、伤酒、加生葛花一钱、枳 子
三钱、伤瓜果冷食、加公丁香七支、清化桂二三分、黑炮姜五分、方载陆九芝先生《世补斋》。)因
于风热者。葱豉桔梗汤加枳壳为主。或陆氏桑薄银翘汤加减。(冬桑叶钱半、苏薄荷八分、济银花钱半、
青连翘二钱、光杏仁三钱、广橘红一钱、生枳壳一钱、苦桔梗八分、生甘草四分、鲜淡竹叶三十片、
目赤加滁菊花、夏枯草各二钱、颐肿、加鲜大青、天葵草各三钱、牙疼加谷精草二钱、北细辛二分、
白知母三钱、喉痧加牛蒡子钱半、用水芦笋二两、青箬叶一两、煎汤代水。)因于湿温者。三仁汤加保
和丸。(光杏仁、生苡仁各三钱、蔻末六分拌滑石四钱、姜半夏钱半、真川朴一钱、丝通草、淡竹叶各
钱半、丹溪保和丸四钱包煎。)因于伤暑者。陆氏青蒿二香汤加减。(青蒿脑钱半、杜藿香二钱、西香
薷、薄川朴、扁豆花、陈木瓜各一钱、六一散三钱荷叶包煎。用西瓜翠衣嫩桑枝各一两、煎汤代水。)因
于风燥者。陆氏桑杏蒌贝汤加减。(冬桑叶、光杏仁、栝蒌皮、川贝母各二钱、苏薄荷一钱、牛蒡子
钱半、生枳壳一钱、苦桔梗七分、生甘草三分、鲜枇杷叶五钱、去毛筋净。)因于痧疹者。陆氏蒡葛银
翘汤加减。(牛蒡子钱半、生葛根一钱、济银花钱半、青连翘三钱、净蝉蜕一钱、制僵蚕、焦栀皮、绿豆
皮各钱半、生甘草四分。)继则辨其在胃宜消者。会解神曲汤加减。(范制曲三钱、炒山楂二钱、半夏曲、
生枳壳各钱半、广橘红一钱、连翘壳二钱、焦麦芽一钱、莱菔子钱半拌炒砂仁六分。)或用枳实栀豉汤加
生萝卜汁、淡竹沥(各二瓢)、生姜汁(四滴、和匀、同冲。)在肠宜下者。栀朴枳实汤合陆氏润字丸为主。
(汤方焦山栀三钱、川朴、枳实各钱半、丸方半夏、橘红、牙皂各一两、杏仁、前胡、花粉、枳实、楂肉
各二两、炙甘草三
钱、槟榔七钱、生川军十二两、水发丸、每服三钱或四钱。)其间有 疹内伏。连用开透而不出。
用消导法。如会解神曲汤加芦笋(二两)细辛(二分)往往 出神清而愈。若因肝火甚而热结不下者。
另吞更衣丸一钱。最效。惟荤腥油腻。与邪热 毒。纽结不解。唇舌焦裂。口臭牙疳。烦热昏沉。
与以寻常消导。病必不解。徒用清里。其热愈甚。设用下夺。其死更速。惟用秦皇士升麻清胃汤加枳
壳、楂肉。(升麻五分、丹皮钱半、鲜生地五钱、小川连八分、细木通一钱、生甘细梢七分、生枳壳
钱半、炒楂肉二钱。)庶能清理肠胃血分中之膏粱积热。多获生全。故临证处方之际。苟非胸有定
规。必难合辙。
第九章·伤寒夹证
第二节·夹痰伤寒
属性:(一名风寒夹痰)
【因】外感风寒。每涉于痰。多由素有痰积。或夹痰饮。或夹痰火。复感风寒。及形寒饮冷所致。
多属肺病。或风从皮毛而入肺。或寒从背俞而入肺。痰证多端。姑就于风寒有关者。推求其源。
【证】风伤肺而夹痰火者。头痛发热。恶风自汗。咳嗽气逆。甚则头眩胸痞。痰多黄浊稠粘。或
凝结成块。成条。咳逆难出。渐成恶味。剧则带血。舌苔白滑而浓。或黄白相兼而糙。寒伤肺而夹痰饮者。
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鸣气喘。咳嗽多痰。清白稀薄。气味亦淡。甚或咯吐不爽。呕逆眩晕。舌苔
白滑而薄。或灰白相兼而滑。
【脉】右寸浮滑。左手弦缓者。伤风而夹痰火也。右脉弦滑。左手紧盛者。伤寒而夹痰饮也。
【治】风夹痰火。轻则葱豉桔梗汤加杏仁、橘红。重则越脾加半夏汤。寒夹痰饮。轻则新加三拗汤增姜夏、
橘红。重则小青龙汤。惟夹痰火较痰饮为难治。往往有痰迷清窍。口吐粘涎。发狂如祟。妄言妄见。
神识昏迷。俗称
痰蒙。当用玳瑁郁金汤开透之。更有痰伏膈上。心下烦满。气上冲胸。饥不能食。甚则手足厥冷。
脉乍紧乍结者。此痰与邪结在胸中。当用瓜蒂散加生萝卜汁涌吐之。(甜瓜蒂二十粒、杜赤豆三十粒、
淡香豉三钱、用开水一碗煎成大半碗、冲入生萝卜汁两瓢顿服之、得快吐为度。)不吐者。改用三
物白散急吐之。(川贝母三钱、苦桔梗二钱、巴豆霜一钱、轻用一分、重则二分、开水和服、痰在
膈上必吐、在膈下者必利、不利进热稀粥一杯、利过不止、进冷粥一杯、即愈。)至若痰症类伤寒
者亦甚多。其证胸满气冲。憎寒壮热。恶风自汗。胸中郁痛。饥不能食。使人揉按之。反多涎唾。甚
或下利日十余行。右脉微滑。左脉反迟。此有寒痰在胸中。仲景所谓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
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者是也。法当吐之。切忌发汗。当用瓜蒂二陈汤(甜瓜蒂二十
粒、姜半夏、广橘红各钱半、以水煎成、冲生莱菔汁二瓢。)惟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此汤。宜求其
痰病之源。细心酌治。
【秀按】感症夹痰。外内合邪。邪正交攻。最多经络脏腑纠结之症。初治莫妙于《活人》豁痰汤。
(紫苏、薄荷各一钱、羌活、川朴各八分、枳壳、前胡、制南星、姜半夏各钱半、酒芩一钱、炙草
四分。)然痰症头绪甚繁。断非见病治病者可以胜任。俞君厘清伤风伤寒痰火痰饮。使阅者较有头绪。
惟风热风燥二症。常多夹痰。均当用辛润法。解其邪以豁其痰。如加减葳蕤汤、清燥救肺汤之类。
并加竹沥莱菔汁等。临症时屡奏殊功。若误与辛热发汗。温燥劫痰。则变证百出矣。慎之。
【廉勘】伤寒为外感六气之通称。凡夹痰症。必先分辨六淫以施治。如冒风邪而生痰。痰因
肺津郁结而化。仍当从肺管咳出。肺位最高。风为阳邪。当用辛凉轻剂。吴氏桑菊饮加减。(冬桑叶
二钱、滁菊花钱半、苏薄荷、苦桔梗、广皮红各八分、栝蒌皮、光杏仁各二钱、生萝卜一两、饴糖一
钱。)重则张氏银翘麻黄汤。(银
花一钱、连翘钱半、带节麻黄三分、苏薄荷六分、炒牛蒡一钱、广橘红八分、苦桔梗六分、生甘草五分。)
若风已化热。热蒸胃液以成痰。宜佐以清胃之品。知母、花粉(各三钱。)萝卜汁、竹沥等是也。
如感寒邪而生痰。势必毛窍外闭。肺气逆满。邪气无从发泄。形寒伤肺。肺气抑郁。当用辛温宣剂。轻则
三子导痰汤加荆、防。(荆芥、防风、姜半夏、莱菔子、苏子、枳壳、茯苓各钱半、广皮红一钱、白芥
子六分、炙甘草五分。)重则麻黄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