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 >

第15章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第15章

小说: 寂寞的王朝:东汉帝国往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刘林满以为同为汉朝宗室的刘秀会采纳他的建议,一定会下令开堤放水淹死这些该死的贼人。不料却碰了这么一个大钉子,他心中非常气愤:好你个刘秀!咱们走着瞧!从此,刘林就与刘秀结下了怨恨。
  细说起来,刘林这人也是一个有点江湖习气的人。他意气任侠,平日里喜欢结交豪强猾士,在赵、魏之间颇有些名气。此外,他和当时社会上的名流一样,热衷于图谶、星历、相术的研究,对这些他是乐之不疲。当时,在刘林的身边,有一个叫做王郎的术士。此人能言善辩,看上去水平很高。刘林与他的关系非常好,经常在一起研究,来往非常密切。
  王郎又名王昌,就是赵国邯郸本地人,平生以看相占卜为生,对于图谶、星历、相书样样精通。此前,他们在一起研究之时,王郎经常对刘林说:“河北有天子气。”本来,王郎这话的意思是在暗示刘林有帝王之命。
  不料,刘林却对此产生了误会。他这个人没有太大的野心,只想享受荣华富贵,却从没想过自己要做皇帝。他虽然对王郎的话深信不疑,却是有些疑惑:这个真龙天子,究竟是谁呢?刘林倒也有点见识,对于更始帝刘玄,他是一百个看不上。在他看来,刘玄他们家还没他家有钱。要是刘玄真的能够坐稳龙椅,那他刘林岂不是更有资格入主长安?他坚信,刘玄决不是山河真主。如果自己能够找到真龙天子,对其加以辅佐,不仅自己的赵王王爵可以恢复,还成了开国元勋,子孙万代岂不是跟着沾光?因此,他一直在暗暗地观察寻访。
  刘林心中的第一个人选不是别人,恰恰就是刘秀。起初,刘秀一进邯郸,刘林就开始了观察。才短短几个月,刘秀就把本来乱哄哄的河北南部地区整治的有模有样。对此,刘林也是非常欣赏。然而,自从刘秀拒绝了他放水淹死流民军的建议之后,刘林就改变了态度:如果破堤放水,城外的那些贼人岂不是都下河喂了王八?河北岂不是立马太平了?死几个老百姓算什么?自古以来做皇帝的人,哪个不是心黑手辣?哪个不是杀人如麻?为了几个草民就放着贼人不杀,这简直是妇人之仁,是胳膊肘子往外拐!通过这件事,刘林对刘秀大失所望,愤恨不已。他认为刘秀没有什么平魄力,是个不足以成事的人。从此,刘秀的名字,就从刘林心目中的名单里消失了。
  刘秀走后,刘林一直心烦意乱。此时,城外的流民军势力的越来越大,气焰也越来越嚣张,甚至打算攻打邯郸。在这种情况之下,刘林的损失也一天一天地增加,他为此唉声叹气,闷闷不乐。谁来保护自己的利益?真龙天子在哪里?
  刘林没有想到的是,与自己结交多年的算命先生―――王郎,很快给出了答案。十二月的一天,王郎跑到刘林的府上来,他告诉刘林:你不是要找真龙天子吗?真龙就是我!我就是天子!对于王郎的话,刘林很是吃惊:“你?有啥凭据?”
  王郎笑了笑,娓娓道来,从容地对刘林说了一件令其震惊不已的奇事。这个事情,要从十五年前说起……
  王莽始建国二年(西元十年)十一月,也就是当初王莽篡位的第二年,长安城里发生了一件轰动全城的奇事:闹市之中突然来了一个异人。这个异人拦住了立国将军孙建的马车,声称自己是汉成帝的儿子刘子舆,公然说“刘氏当复,趣空宫!”意思是说:“应该把皇位还给汉朝,刘氏家族的人应该重新入主国统三绝的未央宫。”此人还当众提出,他要觐见太后,当场验证自己的血统身份。
  从汉成帝开始,成帝、哀帝、平帝都没有儿子,国统三绝。王莽就是钻了这个空子,是以刘氏绝统才诡称应瑞符而受命改建新朝的。此时却突然之间冒出来一个成帝的儿子“刘子舆”,顿时闹的满城风雨、路人皆知。很显然,这一事件对王莽地位的挑战是何等的巨大,也对刚刚建立的新莽政权的合法性提出了严重的质疑。
  王莽对此非常厌恶,命人将这个异人收监拷问。最后,王莽对外宣称说,这个异人就是常安(即长安,王莽改长安为常安)本地人,姓武字仲。论之以逆天违命,大逆无道之罪,下令将这个人逮捕处死。立国将军孙建趁机上奏说:“汉朝已经被废黜,宗庙不应该在长安,汉朝诸帝享庙在京师常安的,应该废除;刘氏皇族有做官的,都应该罢免回家。”于是,王莽下诏将长安的汉朝皇帝享庙全部废除,同时,将各地刘姓诸侯王爵位废黜;所有的刘氏皇族官员,全部罢官回家。就这样,一场扑朔迷离、众说纷纭的奇案就这样稀里糊涂地暂时划上了句号。但是,民间一直对“刘子舆事件”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这个事情还没有完……
  事情过了接近十五年,按说这个事情已经平息了。地皇四年(即更始元年)十二月,也就是王莽死了的这一年,这个邯郸人王郎突然把这个陈年奇案拉出来,旧事重提。他的用意,究竟何在呢?
  此时,王郎对刘林说:“十五年前长安城里发生的那件大案,王爷可曾记得?”刘林说:“莫不是‘刘子舆冒充皇子’案吗?” 王郎说:“王爷说的果然不错。正是此案。”对于这个案子,刘林是再清楚不过了。提起这个,刘林就气不打一处来,一想起来就隐隐作痛。当年,就是因为这个案子的爆发,刘氏皇族的宗室地位被彻底废除,刘氏诸侯王的后代们一律不能继承王位。要不是因为这个该死的案子,他刘林早就继承了父亲的王爵了。刘林满腹狐疑,不明白王郎为什么要提这事。他有些不悦,看着王郎吞吞吐吐、神秘兮兮,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他不禁有些恼怒,心想:“你这是什么意思,是揭老子的疮疤吗?”不过,他还是没有发作,淡淡地问:“王先生此话的意思是?”王郎依旧非常平静:“那个案子中的‘刘子舆’,王爷可知道他的身世、下落?”刘林道:“这个事情,我当然记得。此人不是被朝廷查出是长安人武仲冒充的吗?最后不是被就地正法了吗?”王郎起身,大笑:“王爷,那个‘刘子舆’是假的。真正的刘子舆,远在天边,近在眼前。”刘林一惊:“你?”王郎道:“不错,在下正是大汉孝成皇帝之庶子―――刘子舆。”
  王郎对刘林说:“我的母亲原本是孝成皇帝的讴者。讴者也就是歌姬,是宫廷里专门为皇帝唱歌的宫女。有一天,她突然在宫殿门口晕倒,突然之间有一股黄气从天而降围绕在她身上,经过半天黄气才散去。讴者回去后不久,她就怀孕了。” 王郎接着说:“当时皇后赵飞燕、婕妤赵合德姐妹,独擅后宫。她们嫉妒成性、心狠手辣,无数怀孕的宫人、皇子惨遭她们的毒手。当时,赵氏姐妹也想害死讴者,但是没有得逞。后来,讴者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孩子这就是我。我母亲担心我在宫里不安全,就将我当成宫女的孩子送出去,寄养在别处,这样才保全了性命。我十二岁那年,郎中李曼卿懂得相术,知道我不是凡人,把我带到四川。十七岁那年,我到了丹阳。二十岁时,到长安游历。后来,转还中山国,来往于燕、赵之间,以待天时。”
  王郎的一番话,犹如天外奇谈,把刘林听的是目瞪口呆。他无论如何也没有想到,自己苦苦寻找了多年的真龙天子就在自己身边。刘林越听越吃惊,再推算一下年龄,王郎的年纪也大致上符合。
  此时,王郎又拿出了一些皇宫里才有的御用品,还说了一些当年的宫廷旧事,都与刘林了解的相吻合。
  几下对照,刘林越看王郎越觉得他就是汉成帝的儿子,就是应验谶语之人。
  于是,刘林就与赵国豪强大户李育、张参等人通谋,决定立王郎为新天子。在此之前,刘林得到秘密情报说赤眉军将渡河进入邯郸境内。刘林趁机先在社会上制造舆论,散步预言说:“赤眉将渡河,应立刘子舆以观群盗之心。”后来,赤眉军真的渡河了,聚集在邯郸附近焚掠、烧杀。百姓们都很害怕,纷纷惊慌地奔走相告。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社会上的人都相信了刘林的话。
  更始元年十二月壬辰日,刘林等人率领车骑数百人,一大早就飞驰进入邯郸城。在刘林、李育、张参等人的主持之下,邯郸城以及附近各地的高级官员在原来的赵王宫殿聚集,定立王郎为天子。
  王郎也不客气,戴上了平天冠,穿上了衮龙袍,正式登基做了皇帝。随即,他封刘林为丞相,李育为大司马,张参为大将军。然后立即派遣将帅为使者带兵到北边各地去宣慰,试图一举夺取幽、冀二州。
  王郎这个人,不仅精通数术,在权谋方面也是一把好手。他在邯郸一登基,马上向各地发了一道明诏,实际上也就是传达到各地的檄文。其全文如下:
  “制诏部剌史、郡太守:朕,孝成皇帝之子刘子舆者也。昔遭赵氏之祸,因以王莽篡杀,赖知命者将护朕躬,解形河滨,削夡(音qì,多的意思)赵、魏。王莽窃位,获罪于天,天命佑汉,故使东郡太守翟义、严乡侯刘信,拥兵征讨,出入胡、汉。普天率土,知朕隐在人间。南岳诸刘,为其先驱。朕仰观天文,乃兴于斯,以今月壬辰即位赵宫。休气熏蒸,应时获雨。盖闻为国,子之袭父,古今不易。刘圣公未知朕,故且持帝号。诸兴义兵,咸以助朕,皆当裂土享祚子孙。已诏圣公及翟太守,亟与功臣诣行在所。疑刺史、二千石皆圣公所置,未鷪朕之沉滞,或不识去就,强者负力,弱者惶惑。今元元创痍,已过半矣,朕甚悼焉,故遣使者班下诏书。”
  王郎的这篇檄文写的不仅文字优美,如泣如诉,入情入理,而且是悲天悯人,很有感染力。
  王郎这篇檄文的特点是:
  第一,强调自己是孝成皇帝的儿子刘子舆,是流落在民间的血统最纯正的宗室亲王。
  第二,详细叙述自己的身世,博取民间在道义上的同情。争取普通民众的支持。
  第三,表彰南岳诸刘的诛莽之功,安定人心。借以瓦解更始政权内部的人心。
  这封诏书的要害在于,大肆宣扬自己的纯正血统,声称自己才是根正苗红的皇子,只有他王郎才是大汉天下合法的继承人。他的目的在于,从根本上否定更始朝廷的合法地位。
  因为更始帝刘玄是南阳郡舂陵远系宗室,他的血统是不能与汉成帝的儿子相提并论的。在当时的政治局面之下,他的这一声明,具有极强的政治感召力。  这一番真假难辨的说辞,通过诏书的形式传播到各地,实际上起到了一个檄文、传单的作用。随着它的不断传播,王郎政权的可信度顿时大增。于是,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王郎,顿时成了河北政坛乃至天下瞩目的人物。
  在这封“明诏”之中,王郎将更始政权的合法性彻底推倒,声称自己是唯一的合法皇帝。按照王郎的逻辑,刘玄当然是非法的伪政权了。这样一来,刘秀作为刘玄派出的使者,自然也就是非法的了。
  对于刘秀来说,无一兵一卒来河北,所唯一能够依靠的武器,就是刘玄赐予的使者节仗和代理大司马的头衔。现在,赵、魏大地有了新主人,他的仅有这些优势,也已经是荡然无存。这一招,真可谓是釜底抽薪之举,直冲刘秀的要害。
  果然,此诏一出,赵国以北,辽东以西,都是从风而靡。纷纷开门迎接王郎的使者。不到一个月,刘秀辛辛苦苦经营了几个月的河北地盘全部成了王郎的天下,此前作出的一切努力都化为乌有。放眼赵、魏各地,到处是王郎的势力范围,几乎没有刘秀的立锥之地。
  此时的刘秀,又该怎么办呢?此刻,他面临着昆阳之战以来最为严峻的考验。此时,也是刘秀一生之中最为危急的时刻。大祸即将临头,他能够躲过这一劫吗?
  旬月之间,刘秀在河北看似光明的前途,一下子变得无比黯淡,岌岌可危……
  (四)千钧一发
  更始元年(西元二十三年)十二月,也就是王郎在邯郸起事发难之时,刘秀一行正在北上赶往真定的途中。
  王郎占据邯郸称帝的消息,当然也被刘秀迅速获悉,他不禁大吃一惊。然而,此时的他已经别无选择。如果南返邯郸,无异于自投罗网。因此,惟有抓紧时间继续北上,寻找一个牢固的根据地,先站稳脚跟。等到势力稍振,再掉头南下不迟。
  更始二年(西元二十四年)正月,刘秀置南边的变乱于不顾,按照原定的计划,继续北上开展宣慰招抚工作。这一天,他们从真定来到了卢奴(今河北省定县)。在这里,刘秀收服了一位猛将―――耿弇(音yǎn)。俗话说:“君为元首,臣为股肱。”刘秀能够遇到耿弇,是不幸中的万幸。此后的事实表明,正是由于刘秀得到了耿弇的鼎力襄助,他才得以“咸鱼翻身”,重新夺回了河北大局的主动权。
  耿弇字伯昭,是长安右扶风茂陵人。耿弇的先祖本来是河北巨鹿的名门望族,在西汉开国之后的近一百年时间里,家族重要成员很多都做过二千石以上级别的地方官。汉武帝时,由于朝廷决策为皇帝修建寝陵,要从全国为陵园所在地征集二千石以上的豪门巨族作为常住人口。由于耿弇的先祖累世都是品秩为二千石的高官,因此,耿氏家族举家从巨鹿搬迁到关中茂陵,从此成了汉武帝刘彻的守陵民。
  耿弇的父亲耿况,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干才。耿况字侠游,少年之时就很好学,酷爱读书。早年,他曾被其父送到长安城里的太学读书。耿况勤奋好学,很小的时候就博通儒家经典。由于学习成绩优异,年纪轻轻就闻名长安三辅。耿况和王莽是长安太学里的同学,共同师事安丘人望之(字仲都)。望之是当时的著名学者,精通老子的《道德经》,世人尊称其为安丘先生。耿况当时和王莽一起,拜望之为师,共同学习《道德经》。由于耿况的才能卓越,后来他被西汉朝廷征用为郎官。由于耿况在朝廷里没什么关系,也没什么背景,长期以来一直就是做这么一个小小的郎官。
  俗话说:“风水轮流转。”只要是金子,总有闪光的时候。王莽篡位后,耿况的命运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王莽对于这位当年在太学里的老同学耿况的品性才能,当然是再了解不过了。他登基之后,马上就对耿况拔擢重用。由于他刚刚登基,需要对各地进行抚慰,努力使得各地保持稳定,
  由于耿况的祖籍是巨鹿,耿氏家族的族人留居在原籍的很多,也很有声望,于是王莽决定任命耿况为朔调郡连率。朔调郡就是西汉时期的上谷郡,连率就是太守。王莽篡汉之后,特别喜欢更改官名、地名。他将西汉时候的上谷郡改名为朔调郡,将太守改为连率。于是,耿况带领耿氏家族的成员,举家搬回了河北,定居在上谷郡。
  耿况共有六个儿子,耿弇是耿况的长子,人们都叫他“大耿”。耿弇少年时,与父亲耿况年轻时一样,非常喜欢读书学习。耿弇自幼跟着父亲在上谷郡居住,很小的时候,就读通了《诗经》、《礼记》,他为人明达、干练,智勇双全。当时,每年的岁末,朔调郡都要进行军事演习。父亲耿况作为郡中的最高长官,当然要出席主持。耿弇作为连率的儿子,也有机会到现场观摩。
  此时,他看到郡兵操练时,旌旗招展,骑兵在演练场上纵横驱驰,威风凛凛。这些壮美的场景,给耿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耿弇从小就对军事很着迷,非常喜欢研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