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游子吟 >

第7章

游子吟-第7章

小说: 游子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人心、拯救人的灵魂的事情就是当代最大的神迹。我和很多朋友都有同样的感受,在读经时,有时经文会突然象活物一般从书中跳出来,在祷告时,脑子中常会浮现出一些自己并不太熟悉的经句。在听道时,平时早已读过很多遍,觉得平淡的经句会变得铿锵有力,深深地拨动自己的心弦。往往在这些时刻,这些经文对我们的生活、信仰和事奉发生着重要的影响,使事情发生急剧转折,使我们更亲近神、爱神、事奉神。

    诚然,《圣经》活泼的话语并不是常常能发挥显著的功效,但这是由于人的失败,没有真心地接纳它。生命之种只有在适合的条件下才能生长、繁殖。条件不适合并不能代表种子没有生命。人不接纳《圣经》的话,并不能使《圣经》的话没有权柄和生命。这就是为什么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一个人对《圣经》的渴求、对经文的理解、《圣经》在其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在信主前与信主后大不相同的原因所在。

第二章 《圣经》是神默示的 七、小结

    在浩瀚的书海中,仅有三本书自称是神写的:《圣经》、《可兰经》和《摩门经》。然而,《圣经》以它无与伦比的特点和充分的证据脱颖而出,被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这是世界上唯一由神写的书。

    不相信《圣经》的人大概有两类。近代考古学权威沙伊斯(A.H.Sayce)说:“今日若有人对《圣经》仍持有怀疑,此人若非愚妄无知,他必在学识上是一个‘半桶水’。现在大多数知名科学家已恢复历代以来对《圣经》历史记载的信赖。”我在本章中曾提及的兰赛爵士原是一个极力反对《圣经》的学者。为了证明《圣经》的谬误,他亲自带领一支庞大的考察团,按〈使徒行传〉所写的次序,用了15年的时间详细发掘和考证。最后他却不得不坦白地承认,路加所写的是完全准确的,并公开宣称(使徒行传)“是地质学与亚细亚社会与古制学的权威。”对《圣经》仍有怀疑的人,如果有兰赛爵士这样认真的研讨精神和公正的治学态度,他们或迟或早终会心悦诚服地接纳《圣经》的。最不可取和令人忧虑的是,对《圣经》凭空地提出各种质疑,却不愿意去找答案,或者虽找到了答案,因不合自己的心意而拒不接受。

    耶鲁大学的鲍罗斯(MillarBurrows)指出。“许多自由派学者之所以怀疑《圣经》,并非他们对现存的考古资料作过任何仔细的鉴定工作,而是因为他们心中有先入为主的偏见,根本就反对任何超自然的事迹。”这恐怕是相当多不信者的心态。他们认为《圣经》中的神迹奇事不符合科学,只是神话而非神的话,故怎么也不肯相信。甚至一些基督徒也主张把《圣经》中的神迹部分去掉,以合时尚。他们竭力想理性地把这些超然之事化为自然之事,以迎合人心。

    比如,他们说,“童女生子”并非神迹,只是自然界中的特例而已。他们的根据是,雌兔在极度惊恐的状况下,其体内的卵不授精也可能发育成正常胚胎。当马利亚听天使说要她未婚生子时,也非常害怕惊惶,于是未与约瑟同房便怀了孕。又如,新约中记载门徒看见耶稣在加利利海上行走。他们的解释是,耶稣并未在海水上面走,只是在近海水的沙滩上走,门徒隔海远远望见,就如在海上行走一般。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然而,这在逻辑上是自相矛盾的。如果神存在,当然会有神迹发生。一个人不可能既相信有神,却又不相信神迹奇事。如果神行的每一件事都不能超越自然律,那他还算什么神,岂不和我们一样是伏在自然律之下的受造物么?耶稣一生中行了无数神迹。他行的一个最大神迹乃是从死里复活,以大能显明他是神的儿子,要拯救一切信他的人。耶稣的复活是有着充分证据、无法推倒的历史事实,是基督教信仰的客观基石,深深地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为我们打开了通往永生之门。

    人有选择接受或拒绝《圣经》的自由;《圣经》却有审判拒绝接受的人的权柄。耶稣明确地告诫人们:“弃绝我不领受我话的人,有审判他的;就是我所讲的道,在末日要审判他。”(约十二48)索斯(RobertSaucy)在《圣经可靠吗?》中严肃地指出:“神的话会带来审判及死亡,因为它活泼的生命力使人作选择,到底要接纳还是拒绝它的信息。不断地拒绝,会使人心越发刚硬,至终带来死亡。我们可以把神的话比方作太阳。在太阳的光线照射下,有些东西会变软融化,别的则会更加坚硬。“神的话也一样,对有些人它带来责备及悔改,对别人则是硬心和最后的审判。”

    亲爱的同胞,你愿作何种选择呢?

    第二章主要参考书目

    1.RobertL.Saucy,IstheBibleReliable?1990.(黄汉森译,《圣经可靠吗?》,基道书楼,香港。)

    2.JoshMcDowell,EvidenceThatDemandsaVerdict;1993.(韩伟等译,《铁证待判》,更新传道会,美国。)

    3.CharlesF.Pfeiffer,TheDeadSeaScrollsandtheBible1987.(袁戎玉琴译,《死海古卷与圣经》,种子出版社,香港。)

    4.PaulE.Little,KnowwhyYouBelieve,1991.(詹正义、区秀芳译,《你为何要信》,福音证主协会,香港。)

    5.NormanL.GeislerandRonaldM.Brooks,WhenSkepticsAsk。1994.(杨长慧译,《当代护教手册》,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

    6。JohnW.Wenham,ChristandtheBible。1983.(黄汉森译,《基督与圣经》,种子出版社,香港。)

    7.《现代考古学的伟大发现及其对圣经研究的贡献》(载于《圣经》启导本,海天书楼,香港,1993年。)

    8.AlisterMcGrath,ACloudofWitnesses…TenGreatChristianThinkers;1990.(徐中绪泽,《我思故我信》,校园书房出版社,台北。)

    9.BillBright(Editor),TheGreatesLessonI…veEverLearned。1992.(姚彦懿译,《最大的功课》(弟兄版),中国学园传道会出版社,台北。)

    10.W.Y.Fullerton,CharlesHSpuryeon.1996.(何国强译,《司布真传》,财团法人基督会以琳书房,台北。)

    11.张郁岚,《圣经是神默示的吗?》,法人财团台湾福音书房,台北,1966年。

    12.刘翼凌,《宋尚节传》,福音证主协会,台北,19991年。

    13.周联华,《新约概论》,基督教文艺出版社,香港,1990年。

    14.陈宏博,《圣经预言图解》,圣经事奉协会,美国,1994年。

第三章 谁是真神 —、佛教

    借着神的普遍启示和特殊启示,不少人都相信瞑瞑之中有超然的力量存在,左右着世人的生命历程。如果我们相信神的存在,相信神有位格、有属性、有感情,并深切地关心着人类,那么一个逻辑的问题是,谁是真神呢?各宗教所敬拜的神都是真神还是有真有假?到底有多少位真神?有人认为,各宗教敬拜的神都是真的,众神是兄弟姊妹,所以,条条道路通罗马,任何宗教都能殊途同归,达到人天合一。

    但基督教的信仰是,真神只有一位,即耶和华这位独一真神。在<出埃及记>,神向以色列人订立的十条诫命中的第一条就是阐明这一点。领以色列人出埃及的伟大先知摩西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十天,谆谆劝诫即将进入迦南美地的以色列人时说,“今日你们要知道,也要记在心上,天上地下唯有耶和华他是神,除他以外,再无别神。”(申四39)主耶稣在传道时也反复强调这一点。有一个法利赛人问耶稣,十条诫命中哪一条是第一要紧的。耶稣回答说:“第一要紧的,就是说:‘以色列啊!你要听,主我们神,是独一的主。你们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们的神。”’(可十二29~30)

    很多人对基督教这一“唯我独真”、否定别的宗教的神的教义相当反感,认为基督教太偏狭,不够包容。我本人在信主以前也有类似看法。然而,耶和华乃独一真神、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千真万确的。在某种意义上说,作基督徒比信其他宗教更加困难。只有不但承认有神、而且进而相信耶和华是唯一的真神的人,才能成为基督徒。

    比较才有鉴别。为要明白基督教的这一教义,需要将《圣经》中的三位一体的真神与其他宗教所敬拜的神作一番比较、研究。有人将孔教、道教、佛教、基督教和回教(伊斯兰教)称为世界五大宗教。孔子虽是敬畏神的人,但他认为自己无力明白天道,故退而求其人道。孔孟之道主要是关于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一贯大道,少有关于神的论述。道教虽有太上老君(即李耳,号老子或老聃)为共同教主,有三纲四辅道经,但道教以炼丹和求长生不老为主要目的,而已明朝以后式微。本章将简要地介绍佛教和回教,并与基督教相比较。

    —、佛教

    教主释迦牟尼

    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于公元前560年左右生于北印度的迦毗罗城(今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西南约二百公里处),其父是该城的城主,相当于中国古代的一个小诸侯。释迦(Sakya)为族名,意为“能仁”;牟尼(Mani)意为“贤人”或“寂默”。释迦牟尼即意为“释迦族贤人”。释迦自幼接受婆罗门教(改革前的印度教)教育,15岁被立为继承人,17岁结婚,一妻二妾。据说释迦出生时,有人预言,他将成为一个杰出的统治者:但若他见到疾病、老年、死亡和出家人这四件人、事,他就会放弃对尘世的统治而去追求拯救人类之途。释迦的父亲希望他继承王位,让释迦在一座与外界隔绝的宫殿中长大。

    但有一天,当释迦骑马经过王宫边缘的园地时,他看到了一个被疾病折磨的人、一个步履蹒跚的老人和一位行乞的出家人。那天晚上,那位出家人平安快乐的面容一直浮现在他脑海里。他开始思索人生中是否还有比宫中的奢华生活更有意义的事情。那天深夜,他对沉睡的娇妻和孩子投下最后一瞥,便永远高开了他的王宫,时年29岁。

    他剃光头、披黄袍,云游四方,成为一个行乞的修行者。此后六年中,他用遁世、刻苦的方法寻求拯救。他极其刻苦,几乎饿死,但并没有获得属灵的光照和内心的平安。追随他的五个子弟也相继离开了他。最后他在一棵菩提树下打坐,发誓要坐在那里不动,直到找到他所寻求的东西。在40昼夜中,他终于获得了一种称之为“开悟”的经验。这种临到他的内觉使他认定人类苦难的真正根源是“欲念”。人如果能摆脱一切欲念,即可获取属灵的平安,去涅盘之路于此开通。此后,释迦即被称为“佛陀”(Buddha),即“悟者”、“觉者”

    那次经验之后,释迦吸取婆罗门教一些教义,创立了佛教,设立了僧侣制度。此后45年中他主要在印度恒河流域一带传道,在最后四、五年中,便有信徒一、两千人。佛陀80岁高龄去世时,已有成千上万人接受了他的宗教理论。释迦病逝于公元前486年。遗体火化后被分成八份,由八个地区、国家分别建塔纪念。火化后骨头的剩余物,梵文叫saria(意即“死人的骨头”),中译为“舍利于”

    佛教的教义十分复杂,但大体可分为原始佛教、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三大类。

    原始佛教

    原始佛教系指释迦牟尼本人所讲的根本教训,一直持续到他去世后的一百年为止。按龚天民牧师所著《佛教纲要》,原始佛教主要包含下列几方面。

    第一,四圣缔。圣缔即“真理”之意。四圣缔为苦缔、集缔、道缔和灭缔。苦缔说人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忧然烦苦、怨憎会苦、恩爱别离苦和所欲不得苦等八苦。人从生到死,一直在苦海中沉浮。

    集缔是因缘论,认为一切事物并无实体,只不过是因缘的组合而已。释迦的“十二因缘”是说明人为什么会有痛苦。他认为一切皆起源于“无明”(Avija),“无明”是一切恶事的根源。如果通过修行,把“无明”除掉,就除掉一切痛苦,不会再生、再死,得以从生死轮回中超脱、释放。但“无明”从何而生?并无清楚答案。在佛教论著《大乘起信论》中较含糊地论道,“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道缔主要讲人如何才能脱离因缘的束缚而超脱轮回之苦。释迦讲了修行的三十七道品,其中主要是八正道:正见(对佛教有正确的认识)、正思惟(化正见为求道的理想)、正话(不妄言)、正业(不杀、不偷、不奸淫)、正命(过有规律的佛教生活)、正精进(断恶念)、正念(立志修道)和正定(虔修禅定)。通过修行,可产生“六神通”:天眼通(能见生、死轮回)、天耳通(听远近一切声音)、他心通(知他人的心思意念)、宿命通(知过去、未来事)、神足通(自由分身往来于梵天界和世俗之间)和漏尽通(漏尽一切,使心灵解脱)

    四圣缔的最后一缔是灭缔。灭缔说人道修成功后,死了便可进入“涅盘”境界。涅盘(梵文为Nirvana,意为“被吹去”)是佛教徒最后的理想去处,是一个没有再生而死的地方。佛祖的死被尊称为“大般涅盘”,一般佛教僧尼、信徒去世则称为“圆寂”、“涅盘”等。

    第二,六道轮回说。释迦把婆罗门教的三道轮回扩充,成为六道轮回,人要按其前世的作为,分别在人间道、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等道中轮回。

    第三,业力说。业力(Karma,意为“行为”)分身业、口业和意业三种。人及牲畜都要根据其生前的业力的善恶好坏,死后轮回,重新投胎。业力说也源于婆罗门教。

    第四,五蕴说。“蕴”(Shandhas)是“集合”之意,认为人由物质(色蕴)和精神部分(受蕴、想蕴、行蕴和识蕴)组成。

    第五,须弥山说。释迦继承婆罗门教的信仰,认为宇宙间有一座须弥山(Semura),由七山和七海围绕,由风轮、火轮和金轮托住。须弥山住有四大天主,越过须弥山到空中,经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最后到达无色界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这二十八夭,又称“三界”,即“欲界”、“色界”和“无色界"。一千个须弥山世界成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构成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则成为一个“大千世界”

    第六,三法印。这是释迦牟尼制定的鉴定佛教教理的法则。一为“诸行无常”,一切现象都在变迁转化,无常不定。其二是“诸法无我”,“我”指“常一主宰”,万事皆由因缘所生,本无实体,是空的。第三是“涅盘静寂”,不再生、不再死的涅盘境界极其静寂。佛教主张若与其三法印相违,即为假冒之说;相反,不论是谁讲的教义与此三法印相符,即为真佛说。所以,佛教有“依法不依人”之说。

    总的说来,释迦的根本教训的本质是无神的心理学上的自律。正象魏司道(JohannesG。Vos)在《基督教与世界宗教》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佛陀并不象许多印度的思想家,对于思辨哲学的问题发生兴趣。他所注重的是今日所谓心理学,他所追求的是以心理学来解救人的困难。他相信人的根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