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高胜算操盘 >

第30章

高胜算操盘-第30章

小说: 高胜算操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让你误解系统的真正绩效。
最佳化的目的,在于提升交易系统的获利能力,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做得太过火了。系统概念只需大致正确,而参数值究竟如何设定,并不太重要。最佳化过程,是希望找到一段看起来最好的参数值。举例来说,对于一套穿越近期最高价的突破系统,你希望找到最适用的回顾期间。你发现回顾期间越长,信号的获利能力越强,但回顾期间超过20 期后,就没有明显改善了。你因此而知道系统的回顾期间应该设定为20 左右,至少不应该是5 期。想要找到某个单一的最佳数据,是毫无意义的。因为资料不同,最佳数据也就不同。
就我而言,在最佳化过程中,我希望找到绩效最佳而且普遍适用的一些参数值,然后取其中平均数作为实际运用的数据。举例来说,如果12 期、14 期与17 期移动平均的效果最好,我很可能采用14 期或15 期。如果12 期、14 期与17 期的效果很好,但15期或16 期的效果不好,则意味着系统显然有间题,否则不应该发生这种现象。对于一套真正好的移动平均系统,不论选择5 期、7 期、10 期或15期结果都不应该相差太多。对于某组资料,如果14 期的绩效最好,这并不会特别吸引我的注意,因为我要找的是大体上有效的操作概念或方法,而不是某个绩效最佳的参数值。如果某个交易系统只能采用1 … 2 个参数值,这套系统应该不可靠,很可能经过曲线套入。
使用者可以通过最佳化程序来判断,交易系统是否适用各种不同的参数值,或只适用于特定参数值。市场具有随机性质,某个适用于过去的参数值,是否也会适用于未来呢?如果突破系统的某个缓冲滤网,曾经有效避开随机走势引发的突破,这个案例是否反映该滤网的真实功能呢?看着某份走势图,一些人可能会挑选一个当时最适用的滤网。可是如果采用其他的参数值,这个滤网是否仍然继续有效?这个滤网是否也适用于其他资料?采用不同时期的资料进行测试,甚至采用其他时间结构的资料,来反映不同的观察角度。如果你对于整体结果很满意,就可以采用外部资料进行测试。对于一套有效的系统,外部资料的测试结果应该大致相同。
外部样本        历史测试程序最重要的部分便是采用外部样本测试系统的功能。实际采用某套交易系统之前,绝对需要运用崭新的资料测试该系统:所谓“崭新”,是指系统建立与最佳化过程所使用之外的资料。在系统建立、测试与最佳化过程中,初学者最常见的错误之一便是同样采用所有可供运用的资料。如果手上只有3 年的资料,就直接利用这3 年的资料设定参数值,不知道还要留一些外部样本。如果总共只有3 年的资料,那么就只采用两年的资料,保留最后一年的资料不动,甚至不要用到相关的走势图。要假设最后一年的资料还没有发生,因为你不希望系统建构或最佳化过程受到外部样本的影响。唯有当你对于交易系统已经觉得很满意了,才利用最后一年的资料进行测试。请注意,外部样本至少必须能够产生30 个或以上的信号,否则测试结果不具统计意义。如果系统确实有效,外部样本的测试表现应该差不多;如果测试结果不够理想,就应该改变系统的基本构想,绝不是只修改参数值而已。外部样本是供你判断交易系统的效力,不是用来进行最佳化的,否则根本不需保留外部样本。我喜欢观察外部样本的走势图,进一步确认交易系统确实具有应有的功能。但如果你仍想调整交易系统,绝对不要受到外部样本的影响。
外部样本可以模拟真实世界,崭新的资料可以避免系统过度最佳化。经过最佳化之后,由于系统参数还没有碰到新资料,通过外部样本的测试,我们希望知道系统之所以有效,不是因为经过曲线套入,而是因为系统本身的功能。
资料运用        首先必须确定资料够用。针对6 个月的资料进行测试,没有太大意义,因为6 个月内可能发生任何古怪的事情,足以扭曲整个测试结果。另外,交易笔数至少30 个,否则测试结果不具统计意义。交易笔数越多,测试结果越可靠。如果交易笔数不够,只要一两笔极端交易就可以影响测试结果,使得一套平庸的系统看起来非常突出。你也希望知道交易系统在不同市场状况下的表现,所以要准备充分的相关资料。
把相关资料分为三等份是最理想的。系统建立过程中,使用第一部分的资料。系统初步建立完成之后,利用第二部分资料进行最佳化与相关调整。只有当交易系统已经完成,才利用第三部分资料进行测试。另一种可能性,是采用中间2 / 3 的资料进行系统的建立与最佳化,然后把最初1 / 6 与最后1 / 6 资料视为外部资本,供最后测试之用。不论采用哪种方法,系统建立过程使用的资料期间,最好等于外部样本期间,才能确定系统绩效在期间具有稳定性。
请注意,不同资料不要来自相同类型的市场状况。外部样本最好包括不同市场状况、不同股票、不同时间结构的资料。如果IBM 资料建立交易系统,不妨利用思科、美林、英特尔、沃尔玛百货、道琼斯指数、SP500 指数进行测试。如果测试结果很好,该系统应该普遍适用每只股票,不仅只针对IBM 而已。总之,资料必须包含各种不同的市场与市场状况。如果利用某10 只股票的资料进行测试,它们就不应该呈现相同的价格形态:某些股票应该呈现涨势,某些呈现跌势,另一些则是横向走势。这样才能有效模拟该系统将来碰到的真实环境。
系统效力评估
现在,让我们考虑历史测试最严肃的课题: 如何评估测试结果?如何判断某个交易系统确实是一套好系统?交易系统的期望报酬率,显然必须是正数,否则就不具胜算。图13…l 与13…2 是Trade station 评估其内部系统的绩效报告,格式颇具参考价值。虽然这两套系统都获利,但第二套MACD 系统的表现较好,不只因为其获利能力较强,而且还因为它具有很多可取的条件(稍后详细解释)。此处故意忽略滑移价差与佣金成本,稍后将讨论这两个因素对操作绩效的影响程度。
获利能力(净获利总额)
净获利总额代表系统最重要的操作成绩:是否能够赚钱。这两个例子都赚钱,净获利分别为7 025 美元与3。275 万美元。如果测试结果为负数,系统就必须重新设计,因为你不能期待该系统在实际运用上能够赚钱。评估交易系统的测试绩效时,每个人几乎都会先注意净获利总额,但其本身未必能完全反映系统绩效。当然,每个人都希望系统能够获利,而不是发生亏损。此外,你还想知道系统总共出现多少交易笔数、盈亏波动程度多大、最大连续亏损有多少、每笔交易平均获利多少等问题。如果上述系统的测试结果分别为获利5 万美元与1 万美元,虽然多数人都会挑选获利高的第一套系统(5 万美元,但第二套系统(1 万美元)可能才是较好的系统。第一套系统可能每年平均出现1000 笔交易,最大连续亏损为3。5 万美元,每个月的盈亏金额波动很大,有时大赚,有时大赔。第二套系统一年才发出50 个交易信号,最大连续亏损只有3 000 美元,每个月的获利都很稳定。若是如此,显然第二套系统是较好的系统,因为虽然其总获利较少但绩效非常稳定。当然,其中涉及到一些主观判断:有些人比较重视获利潜能,另一些人较重视获利稳定性与安全性。精明的交易者大多属于后者。
单纯采用净获利总额来评估系统绩效,不太恰当。请参考图13…1 的随机指标穿越系统。乍看之下,这套系统似乎还不错,最初3 个月获利超过7 000 美元。但稍微深入观察,就可以发现这并不是真正的好系统。
总交易笔数        如果两套交易系统的其他表现大致相同,总交易笔数少的系统通常较好。因为交易笔数越少,越不容易受到佣金费用与滑移价差的不利影响。系统的信号数量少,某些使用者或许会觉得无聊,但只要绩效相同,信号数量越少越好。就图13…1 与13…2 的两套系统比较,系统一的净获利较少,而且交易笔数较多。换言之,系统一工作的比较辛苦,而且报酬较少。虽然信号数量越少越好,但测试过程至少要有30笔交易,否则测试结果不具备统计意义(换言之,测试结果的巧合成分太高)。如果交易笔数不满30 ,就必须获取更多资料。
获利交易百分率        此数据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但很多人对此特别有兴趣。多数杰出交易者的交易成功率只有50 % ,但一般人却认为50 %几乎就等于失败,学校的考试都要60 分才及格。所以,如果获利交易笔数和亏损交易笔数的比率只有40 % ,大家就直觉认定这代表失败。可是,不妨想想棒球的打击率,四成打击率就算得上杰出水平了。我不太重视获利交易百分率。但有些人对于40 %以下的数据,似乎就觉得不安稳。系统胜率究竟是30 %、4O %或60 % ,事实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获利交易与亏损之间的平均盈亏程度和关系。只要配合适当的风险管理技巧,一套胜率只有30 %的系统,交易绩效应该就不错了。图13…1 与13…2 两套系统,胜率都是略高于40 % ,这也是一般系统的典型水平。
最大单笔获利与最大单笔亏损        这是我非常重视的数据之一。首先,我会观察系统的获利,是否来自于特定的1 … 2 笔交易。以系统一为例,总获利为7025 美元,最大单笔获利为7 000 美元。所以,扣掉这笔最大获利交易之后,剩下182 笔交易的总获利只有25 美元,似乎不容易令人满意。对于任何一套系统,如果剔除获利最好的1 … 2 笔交易之后,绩效就明显受到影响,系统效力就不很可靠了。另外,最大单笔亏损不应该超过获利。如果你想成功,亏损绝对不能超过获利。如果最大单笔亏损的金额太大,就必须重新考虑出场与止损策略。最大单笔获利与最大单笔亏损之间的比率,至少要维持2:1 或3:1 的水平,但如果系统的其他性质很吸引人,1。5:1 的比率也可以勉强接受。获利交易平均获利与亏损交易平均亏损之间的比率,也应该维持类似的关系。如果前者少于后者,我绝对不考虑使用该系统。我认为获利部位的持有时间应该超过亏损部位,所以我也很重视系统获利部位与亏损部位的平均持有时间,以此确定该系统是否符合自己的交易风格。
连续亏损笔数        很多交易者不能接受系统连续发生10 笔亏损,这可能让该系统根本没有机会发挥功能。所以,你应该知道系统可能连续发生几笔亏损交易,然后才能决定该系统是否符合自己的交易风格。了解这项数据,至少可以作为参考。万一实际操作碰到连续亏损的情况,只要在正常范围内,就不需太过紧张。如果不事先知道连续亏损的可能状况,很可能会让你反应过度。
对于最糟的状况应该要有心理准备
我曾花几个月的时间,编写了一套专门从事 SP 当日冲悄交易的系统。经过历史测试并数度修改,直至我认为完美的程度。这套系统毕竟还是有些缺点,因为连续发生亏损的笔数有些偏高,但我不认为一开始就需要担心这方面的问题。由于系统胜率明显较高,所以获利应该没有问题。我相信自己可以从一开始就获利,所以等到连续亏损发生时,应该不至于构成严重伤害。我想读者应该猜到,我们从一开始就遇到连续亏损。我记得,最初8 笔交易都失败,使得我和同伴累积了1。2 万美元的赤字,而且完全没有心理准备。我们被迫放弃该系统。可是,就在放弃之后的第一笔交易就大有斩获。事实上,随后的几笔交易就足以弥补先前的所有亏损。教训就是务必要事先了解系统的最大连续亏损状况,确定自己能否承受。
每笔交易平均获利        当我们比较两套系统或修改系统的时候,这是最重要的观察数据之一。这项数据反映系统每笔交易的获利期望值。换言之,若采用这套系统,每笔交易平均可以赚多少钱(或赔多少钱)。系统一的每笔交易平均获利为38。6 美元(没有考虑佣金),系统二则是564。66 美元。我想不需要是天才就可以知道,系统二的平均获利能力较强。如果这项数据是负值,该系统根本不值得考虑。这点应该很清楚。可是即使这项数据是正值,但只要水平不够高,也不值得考虑。至于这项数据究竟多高才可接受,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
最大连续亏损        最大连续亏损,是评估交易系统绩效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最大连续亏损告诉你,运用特定交易系统于某市场,你需要准备多少资金(换言之,最坏情况下,该系统可能发生多少损失),而且也让你知道系统的风险程度。了解这项数据之后,就知道某市场或股票的交易,需要准备多少资金。某套交易系统看起来或许不错,但经过适当测试之后,你可能发现该系统在某段时期曾经发生2。5 万美元的亏损。不要以为自己不会那么倒霉。这种事情经常发生,而且总是发生在最不巧的时候。除非你能够忍受两倍程度的最大连续亏损,否则就不应该运用该系统。
对于讨厌风险的交易者,最大连续亏损可能是最重要的系统评估数据。如果你觉得难以接受,就应该放弃该系统,或做必要的修正。在金融交易活动中,资金管理扮演关键性的角色,交易的每个层面都少不了这方面的考虑。如果两套系统的其他方面都类似,最大连续亏损越小的系统,风险也越小。如果风险太高,就避免使用。
获利因子        获利因子就是总获利除以总亏损,代表每块钱损失可以换取的获利金额。如果获利因子为1 ,系统只是持平而已。为了安全起见,获利因子至少应该是1。5 。如果获利因子能超过2 ,你就拥有一套很好的系统。系统一的获利因子只是勉强超过1 ,所以应该避免使用。系统二的获利因子为1。64 ,算是不错的,适合运用于交易。
报酬分配        最后,你必须了解系统的绩效波动程度如何。系统是否能够提供非常稳定的获利,或者账户净值是否经常会大幅波动?如果资料够多,应该观察月份绩效是否稳定。盘中交易系统不妨观察每天的绩效。系统的绩效越稳定,获利变异数就越小。如果获利标准差太多,最大连续亏损往往会偏高,这类系统就不适用。如果有太多交易或单日/月份报酬落在两个标准差外,系统绩效就不稳定。当然,绩效越稳定,系统就越可靠。Trade Station 可以显示月份或单日报酬的统计分配,让你了解系统的绩效概况。虽然提高系统报酬的稳定性并不是简单的事,但专业交易者应想方设法去做到。
佣金与滑移价差
佣金与滑移价差实在是欠佳的话题,但却经常是系统或交易者的成败关键所在。每笔交易,不论盈亏,都会发生的成本就是交易方法或风格必须考虑的最大问题。这是交易者无法逃避的负担,系统设计上应该妥善考虑,否则系统运用就会显得不切实际。最明显的交易成本莫过于佣金,其次就是滑移价差。后者也是交易者经常会忽略(或故意忘记)的项目。大体而言,滑移价差就是实际买价高于(或实际卖价低于)预期水平的差额。滑移价差发生的原因,大致上有两种:一是市场价格变动迅捷,使得最近成交价格(通常也是交易者预期的成交价格)与真正行情之间脱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