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打开原子的大门 >

第7章

打开原子的大门-第7章

小说: 打开原子的大门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多科学家回去之后都装起了克鲁克斯管,想揭开阴极射线之谜。
   原子里的电子
  现在要讲一下世界上最有名的实验室的工作了。英国剑桥大学有个卡文迪许实验室,是为了纪念1810年去世的著名科学家卡文迪许而建立的,创建于1874年。第一任实验室主任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麦克斯韦,他创建了电磁场理论,并指出光是电磁波。第二任主任是瑞利,他和拉姆赛一起发现了空气中的惰性气体。1884年,汤姆逊做了第三任实验室主任,他开始研究阴极射线。
  卡文迪许实验室有各种精密的物理学仪器,有研究电磁学的光荣传统。汤姆逊在研究了普吕克、希托夫、古德斯坦以及克鲁克斯的工作以后,设想:既然阴极射线是带电的粒子,又能够被磁场和电场偏转,那么就可以利用这个特点来测定阴极射线的速度、质量和电荷。
  汤姆逊设计了一个阴极射线管,在管子一端装上阴极和阳极,在阳极上开了一条细缝,这样一来,通电后阴极射出的阴极射线就穿过阳极的细缝成为细细的一束,直射到玻璃管的另一端。这一端的管壁上涂有荧光物质,或者装上照相底片。
  在射线管的中部装有两个电极板,通上电压以后就产生电场。电场越强,阴极射线通过电场后偏转就越大。电场强度和偏转程度都可以测量出来。
  这时候在射线管外面又加上一个磁场,这个磁场能使阴极射线向相反的方向偏转。调节电场和磁场的强度可以使它们对阴极射线的作用正好相互抵消,结果阴极射线不发生偏转。 
  汤姆逊测量了在这种情况下的电场和磁场的强度,利用物理学定律计算出了阴极射线的速度。这速度非常快,大约是3万公里每秒(相当于光速的1/10)。
  接着他又测量组成阴极射线的带电粒子的电荷和质量的比值,发现这种带电粒子的质量非常小,大约是氢原子的质量的1/2000。
  汤姆逊作了许多实验。他用金、银、铜、镍等各种金属作阴极,他测量了不同阴极上射出的带电粒子,发现它们的电荷和质量的比值都是一样的。他又把不同的气体——氢气、氧气、氮气……充到管内,阴极上射出的带电粒子的电荷和质量的比值还是一样的。
  这就说明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不管阴极射线是由哪里产生的——是由电极产生的还是由管内气体产生的,结果都一样。也就是说,在各种物质中都有一种质量约为氢原子质量的1/2000的带阴电的粒子。这实验是1897年10月完成的。
  1897年4月30日,汤姆逊在英国皇家学会讲演的时候曾经指出:“阴极射线不是带电的原子,阴极射线的粒子应该比原子小得多。”半年之后,他证实了自己的论断。
  关于电,从18世纪以来,许多科学家都在研究。他们认为电也有一种最小的粒子,并且起名叫做电子。如今,汤姆逊真的发现了这个电的小微粒——电子。
  阴极射线实际是高速的电子流。后来人们又发现,炽热发光的电灯丝也会发射电子,光照在某些物质上也会发出电子,电子在各种物质中都有,它是原子的组成部分。后来人们更精密地测定了电子的质量,它是氢原子质量的1/1837。
  现在大家都公认,是汤姆逊在1897年正式发现了电子。这是19世纪末最伟大的发现之一。20世纪是电子时代,是原子时代。电子的发现为人类打开了这个新时代的大门。
  要知道,汤姆逊的实验装置实际上就是电视显像管的前身。尽管电视显像管十分复杂,基本原理却是一样的。在今天,你可以在看电视的时候做一下汤姆逊的实验,只要拿一块磁铁放在显像管旁边,就会看到电视的映像变了形状。这是因为磁场对显像管中的电子束起了偏转作用。
  人们不断深人地研究气体放电管,终于发现了电子。在电子发现的前一两年,还有两件伟大的发现也是与放电管的研究分不开的,这就是X射线和放射性的发现。
   “偶然”的大发现
  1896年初,一件科学发现轰动了世界各国的大学和科学院。科学家们一碰头就会询问和议论:“你看到那篇科学论文了吗?德国伦琴教授的。”
  “你知道吗?发现了一种看不见的射线——X射线,它能穿透各种东西!”
  “昨天用我们实验室里的阴极射线管作了实验,真有这种射线,奇妙极了!”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1895年10月间,德国波恩的物理学教授伦琴在实验室内装起了阴极射线管,开始研究阴极射线。过了不久,实验室中发生了一件怪事,有一包用黑纸包得很好的照相底片全部感了光。再去买来一包新的底片放在实验室里,过了几天一检查,又都感光了。这可是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
  伦琴想:过去没发生过的事,现在发生了,现在和过去不同的是实验室内新安装了阴极射线管。是不是阴极射线使底片感光了呢?
  为了避免再发生底片自动感光的事件,11月8日晚上,他把阴极射线管用厚的黑纸包了起来,接通了电源,看了看,果然看不到射线管壁发出来的荧光了。接着他收拾了一下实验室,关掉电灯就离开了。刚走了不远,他猛然想起,阴极射线管的电源还没有关,于是他又走回实验室。
  推开门以后,在漆黑的实验室里他看到有一处在闪闪发着绿光。打开电灯一看,原来是一块涂有铂氰酸钡的荧光屏。他把阴极射线管的电源关掉,再关上电灯,这时候荧光屏不再发光了。他摸黑把阴极射线管的电源重新接通,荧光屏又发光了。
  真是怪事!铂氰酸钡是一种荧光物质,只有在强光照射下才会发出荧光。现在荧光屏发光,显然和阴极射线管有关。但是,阴极射线管发的光很弱,并且已经被厚的黑纸包了起来,荧光屏怎么还会发光呢?况且这荧光屏还在两米以外。
  伦琴想试试是不是有什么光线从阴极射线管发出来照在荧光屏上。他把手伸在荧光屏和阴极射线管之间。果然,在荧光屏上出现了手的影子。但是仔细一看,伦琴大吃一惊!在很淡的手影之中还显出了黑色的手的骨骼的影子。手动一动,影子也动一动,骨骼也在动,非常清楚!
  面对着这个新发现,伦琴激动极了,他也不想回家了,在实验室里用各种东西放在这看不见的射线中间试验,一直搞到天亮。他发现纸片以至厚木板都挡不住这种射线,只有较厚的铅片才能把它完全挡住。
  现在他清楚了,放在抽屉中的照相底片所以会感光,是因为木板和纸挡不住这种穿透力极强的射线。
  伦琴几乎整天在实验室中研究这新的射线,回家也在讲他的发现。1895年12月22日,他妻子到实验室来看他的新发现。他从别的实验室拿来一片用黑纸包好的照相底片,放在阴极射线管旁边,让他妻子把手按在底片上,接着他把阴极射线管的电源接通了一会,然后把底片拿去冲洗。冲好的照相底片使他的妻子大吃一惊,这是一只手的骨骼的照片,手上戴的金戒指也显得一清二楚! 对于这种看不见的射线,伦琴开始认为是穿透了玻璃管壁跑了出来的阴极射线。他用磁铁去试了一试,这种看不见的射线没有偏转,说明它不是阴极射线。他又猜想可能是一种光线,便让这种射线通过三棱镜,结果证明它和普通的光线不同,三棱镜不能使它发生折射。真是一种性质未知的奇妙射线!
  伦琴想起了代数中的未知数常用X来表示,所以,他把这未知性质的射线起名叫做X射线。
  伦琴把他的发现写成论文,于1895年12月28日在德国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伦琴的发现立刻震动了世界,不仅在科学界,社会上也轰动了,各种报纸和杂志都在讲X射线,有的还刊载第一张X射线照片——伦琴夫人的手骨。
  新发现的消息传到美国的第四天,就有一位医生用X射线检查了受枪伤的病人身体里有没有留下子弹。X射线能看穿人的身体,可真是医生的好助手。伦琴也就在全世界出了名。
  许多人都认为伦琴真幸运,他偶然地得到了这个伟大的发现。实际上并不是这样。在当时,许多实验室都在研究阴极射线,许多实验室也都使用照相底片,底片感光的“偶然”现象必然会在这些实验室发生。例如,发明高真空阴极射线管的克鲁克斯,在当时就曾经遇到过放在实验室里的底片感光的现象,但是他当时正专心地制作各种放电管去研究阴极射线,而没想到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射线在作怪,所以他认为是底片厂的产品质量不好,把坏底片拿回厂家去退换,使照相底片厂蒙受了不白之冤。
  还有一位美国科学家,名叫古德斯培德,在知道伦琴的发现以后,声称他在5年前就发现了X射线。原来在1890年2月22日,他曾经偶然地得到一张线圈的X射线照片。但是在这5年中间,他并没有深人研究,只是伦琴说明问题以后,他才恍然大悟。
  和古德斯培德相反,伦琴没有轻易放过实验过程中发生的似乎是偶然的现象,继续实验,深人研究,终于发现了X射线。
  后来经过进一步的研究,发现X射线原来是阴极射线轰击到物质上的时候产生的。伦琴在高真空放电管中正对着阴极安装了一个金属靶子,当阴极射线集中射到靶子上的时候,就会发出很强的X射线。这种装置现在就叫做X射线管,又叫做伦琴管。
  由于这一伟大发现,伦琴获得了科学界的最高荣誉——1901年的诺贝尔奖。他是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科学家。
   他们完全搞错了
  伦琴的发现引起了世界性的狂热。实验室里所有的放电管都开动起来了,医院里也纷纷装配X射线管用来给病人检查。科学家则研究X射线的性质,想解答这个“X”。甚至有些贵族也请人在客厅里安上一台放电管,在客人面前表演X射线透视,让大家彼此看看各人的骨骼。
  法国科学家彭加勒详细地研究了伦琴的论文,他特别注意到论文中这样一段叙述:“X射线产生的地方恰好是克鲁克斯管壁上被阴极射线打中的地方,这部分玻璃管壁还发出强烈的荧光。”
  彭加勒想:X射线既然在荧光特别强的地方产生,那么,一切发出荧光的物质,是不是都会发出X射线呢?可能不一定只有克鲁克斯管才能发出X射线。
  另一位法国人沙尔听到了彭加勒的想法,立刻就去做实验。
  荧光物质是这样的一种物质,在被太阳光或其他光线照射后,它本身就会发出荧光,但是时间很短。伦琴借以发现X射线的铂氰酸钡就是这种物质。荧光物质种类很多,其中最普通的就是硫化锌和硫化钙。这类物质在太阳光照射之后,拿到黑暗处,就可以看到它们发出绿色的荧光。沙尔选用了硫化锌做实验。
  他把照相底片用黑纸包好,上面放上一小块硫化锌,然后放在太阳光下晒,让硫化锌发出荧光,晒过后把底片拿去显影。结果底片上真的出现了一个深色的斑点。这不就证明了彭加勒的设想对了吗?太阳光照射硫化锌,硫化锌发出荧光,同时发出X射线,X射线透过黑纸使底片感光,于是就出现了那块斑点。
  1896年2月10日,沙尔在法国科学院每周一次的科学报告会上作了报告。一星期后,又有一位聂文格罗夫斯基也在科学院作了同样的报告,结果和沙尔一样,他用的荧光物质是硫化钙。
  以后,法国科学院每周都有人作报告,宣布他用荧光物质得到了X射线。
  这种科学发现倒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用一张包着黑纸的照相底片,找一块荧光物质放在上面,在阳光下晒一晒,再拿底片去显影。用不了半天时间就可以写一篇科学论文,然后到科学院去作报告。这可真是便宜事,于是,大家争先恐后地去做这种实验。
  这样一来,X射线就不那么神秘了。法国科学院院士特罗斯特宣称:“用不着那些复杂的电源和容易打破的放电管了。只要把一块荧光物质在强光下照射一下,就可以得到X射线。”
  他的结论下得太早了,那些科学家的实验也太粗糙了。实际上,他们完全搞错了。
   又一次“偶然事件”
  在从荧光物质中寻找X射线的浪潮中,有一位名叫贝克勒耳的法国科学家也被卷进去了。他的父亲老贝克勒耳是专门研究荧光物质的化学家,他对各种荧光物质也很熟悉。贝克勒耳选了一种荧光最强的物质——硫酸钾铀复盐做实验。开始,他得到的结果和沙尔一样。1896年2月24日,他在法国科学院作了题为《荧光中发生的射线》的科学报告。
  他说:“用两张致密的黑纸,把澳化银照相底片包起来……在纸上面放上一种荧光物质(硫酸铀和硫酸钾的复盐),然后在太阳光下放置几小时;底片冲洗以后,在背景上出现了荧光物质的轮廓。如果在荧光物质和黑纸之间放上钱币或有花纹的金属片,那么照相底片上就会出现这些物品的形象。”
  如果是一个粗心大意的科学家,他做了一次实验,匆忙地下个结论就完事了。贝克勒耳可不是这样的人。他报告了初步实验结果,回去继续做实验。他发现这种射线不仅能透过黑纸,而且能够穿透薄的金属,例如0。1毫米厚的铝箔或铜箔。
  2月26日,他用金属片剪了一个花样,放在黑纸包着的底片上,上面再仔细地布满硫酸钾铀复盐。当他准备把这些东西拿出去晒太阳的时候,不巧阴天了,他只好把安排好的试验品收在箱子里。
  连续几天都是阴天,太阳始终没出来。3月1日仍然是阴天,第二天科学院又要开会了,贝克勒耳只好把没有晒过太阳的试验底片拿去显影。他想,荧光物质没有强光照射是不会发出荧光的,在阴天的光线下,即使发出荧光也一定很弱;X射线是和荧光一起产生的,一定也很弱。他预计,底片不会很清楚。
  出乎他的意料,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冲洗出来的底片显出非常清楚的金属片花样。看来这些天,荧光物质一直不停地在发出X射线。
  贝克勒耳知道,只有在强光照射下,荧光物质才能发出荧光。停止照射后,荧光物质在一段时间里还能继续发光,这段时间叫做荧光的寿命。各种荧光物质的荧光寿命是不一样的,贝克勒耳用的铀化合物的荧光寿命非常短,只有0。01秒。因此,根据这次实验的结果,贝克勒耳断定:荧光物质发出X射线的时间和荧光寿命并不一致。
  第二天,贝克勒耳在科学院介绍了他一周来的实验情况。对于发现的偶然情况,他提出了一个新的看法:“荧光现象中产生的不可见的射线的寿命要比荧光的寿命(0。01秒)长得多。”
  过了一个星期,贝克勒耳又到科学院去作报告。这一个星期,他的实验是在暗室中做的。在暗室中,铀化合物根本不发荧光,但是照片依然很清楚,不可见的射线的强度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大家于是议论纷纷,彭加勒的想法可能有问题,看来荧光现象和X射线并没有关系。可是以前沙尔等人用硫化锌和硫化钙做的实验,又该怎样解释呢?
  贝克勒耳回去又用硫化锌、硫化钙等荧光物质重复了别人的实验,但是无论太阳怎样晒,也没有得到预期的射线照片。他去请教特罗斯特院士。特罗斯特也做了实验,他也没有得到什么射线的照片。
   一种新的射线
  试验继续了一个月,其他几种荧光物质并不发出什么不可见的射线来。但是保存在暗室中的铀化合物,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