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悲观论集卷 >

第1章

悲观论集卷-第1章

小说: 悲观论集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作者:叔本华


   
目 录
   序言

        论人世的痛苦
        论生存的虚无
        论自杀
        灵魂不死:对话录
        心理的观察
        论教育
        论女人
        论噪音
        杂喻

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第1版序言
第1章 概念之规定
第2章 在自我意识面前的意志
第3章 在他物意识面前的意志 (1)
第3章 在他物意识面前的意志 (2)
第5章 结论和进一步的见解

道德的基础(节选)
第2部分 对康德道德学基础的批判
第4章 论康德道德学的基础 (1) 
第4章 论康德道德学的基础 (2) 
第5章 论康德道德学的主要原则
第7章 康德关于良心的学说
第8章 康德关于悟知的与验知的性格学说·关于自由的理论

第3部分 伦理学的创立
第4章 有道德价值行为的标准
第5章 对唯一真正道德动机的陈述与证明
第6章 公正的德行
第7章 仁爱的德行
第8章 现在提出由经验证实的证明

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
第2版序言
第1章 引论
第2章 迄今为止有关充足根据律的最重要的观点概述
第3章 旧证明的不足和新证明的要点
第4章 论主体的第一类客体,以及在这类客体中起支配作用的充足根据律的形式 (1)
第4章 论主体的第一类客体,以及在这类客体中起支配作用的充足根据律的形式 (2)
第4章 论主体的第一类客体,以及在这类客体中起支配作用的充足根据律的形式 (3)
第4章 论主体的第一类客体,以及在这类客体中起支配作用的充足根据律的形式 (4)
第4章 论主体的第一类客体,以及在这类客体中起支配作用的充足根据律的形式 (5)
第5章 论主体的第二类客体以及充足根据律在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形式 (1)
第5章 论主体的第二类客体以及充足根据律在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形式 (2)
第6章 论主体的第三类客体以及充足根据律在这类客体中起支配作用的形式
第7章 论主体的第四类客体以及充足根据律在其中起支配作用的形式
第8章 总述和结论
 
叔本华生平及大事年表

 



  
  
 
序言

  阿图尔·叔本华(ArtharSchopenhauer)在世时,他的哲学整整沉寂了30多年。终于,他像一个从一场长期艰苦的战争中凯旋归来的英雄,顿时名噪全欧、誉满天下。各国人士络绎不绝地去拜访他;全国的报章杂志不断地登载他的名字;他的信徒们三番五次地为他画像、雕像,之后当神一般的供奉在屋中,顶礼膜拜。说来也令人难以置信,这其中竟然还有两位太太曾去造访过他。这位素来被称为极忧伤、极悲观的哲学家,最后大概是〃乐极〃地躺在沙发上瞌然辞世。 
  近代,有许多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如尼采、瓦格纳、托玛斯·曼等人,无不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叔本华哲学的影响,其中尤以尼采所受的影响最为突出。这位狂傲不羁的存在主义的先驱者,在回忆购买、阅读《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叔本华的代表作)的情景时,是这样写的:〃一个不知名的鬼灵,悄然地对我说:赶快去把这本书带回去!我一回到家,随后就把我的宝贝翻阅起来,我屈服在他那强力、崇高的天才魔力之下了。〃他花了14天的时间读完了此书,几乎是废寝忘食的沉浸在那本书中了。之后他又说:〃我像一般热爱叔本华的读者一样,在读到最初一页时,便恨不得一口气把它全读完,并且,我一直觉得,我是很热心的注意倾听由他的嘴唇里吐出来的每一个词句。〃因此,尼采在187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题目就是《教育家叔本华》。把叔本华视为教育家,是因为他使一切现代人得以发现〃真正的自我〃。叔本华对尼采的影响究竟有多深?我们从尼采致友人P.托伊生的信中所述,不难窥其一斑。信中,尼采是这样写的:〃你想知道叔本华对我的帮助吗?我只有这样来回答你:他让我有勇气并自由的面对人生,因为我的脚发现了结实的地盘。〃尼采之所以能面对现实——冷漠、丑恶而充满悲惨的现实,实在是得之于叔本华的教训,尼采也由此建立了他自己的思想和哲学的基础。
  叔本华的哲学为什么会有这样深远的影响,如此的魅力呢?这首先应归功于他独树一帜的〃意志哲学〃,其次,他那超群的语言才华也功不可没。
  叔本华于1788年2月22日生于但泽(即今天波兰的格但斯克),父亲是一个大银行家,母亲是一个颇有才气的女作家。由于父母的性格不合,所以时常借着娱乐活动来减少相互间的磨擦,旅行就更是他们的家常便饭。就这样,叔本华从小不得不时常随着父母四处出游。据说他的父亲相貌长得令人不敢恭维,且脾气也很暴躁,而他的母亲则聪明美丽,且富文学才华,外国语也说得很流利。叔本华自己也曾说过:〃我的性格遗传自父亲,而我的智慧则遗传自母亲。〃这大概正是他自己特色的写照,如果确定是这样的话,那么,叔本华在先天就已经播下了〃怪癖〃和〃天才〃的种子了。
  叔本华8岁那年,随父母游历,途经法国,在巴黎近郊滞留了一段时间,其父为了儿子能彻底学会法文,便把他托付给一位商业上的朋友,自己则携妻返回到汉堡。叔本华在此处生活、学习了差不多两年。据他自己称,这是他一生中最最愉快、最值得回忆的一段欢乐时光。之后,他回到了汉堡的父母身边,并在父亲的刻意安排下,进入到一所商业学
  校读书,以便将来能继承父业。由于叔本华的父亲是商界名流,母亲又与文艺界人士素有往来,所以他家中常有名人雅士来往。也许就是因为这种环境,使得叔本华开始嫌恶商业生活的庸俗和那种市俗味道,心里从此便埋下了做学问的种子,就连学校里的老师,也从这位小小年纪的人的身上发现出他的哲学天才来。于是,叔本华的父亲坚信文人多穷的观念,坚持不让其独子弃商从文。直到1804年秋,他的父亲去世后。叔本华才在其母亲的应允下,脱离开囚役般的从商生活,真正踏上了学术研究之路。
  叔本华除了本行哲学之外,还兼习医学、物理学、植物学、天文学、气象学、生理学、法律学、数学、历史、音乐等诸多学术领域,而且行行都有其独到的见解,且行行他都能以一丝不苟的态度去对待,都能现出他独特的个性来。正如叔本华本人所说:〃人类的问题不能单独研究,一定要和世界的关系连带着研究,……要把小宇宙与大宇宙联系起来看待。〃然而,叔本华的哲学命运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在其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出版之后,并没有引起他所预想的轰动,一年半的时间内只卖出去了140本书,其余的都报废了,这使得他心灰意冷,非常伤心,于是他变本加厉地攻击他的哲学对手黑格尔、费希特和谢林。之后,他还去柏林大学(即黑格尔教学的地方)去讲授他的哲学体系,可惜听者寥寥。1831年8月的一场鼠疫迫使叔本华逃离了柏林,这一沉寂便是20个春秋,直到1851年,人们在读到他的最后一部著作《附录和补充》时,才恍然大悟,认为叔本华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于是,叔本华的形象在他们的心目中一下子高大起来,叔本华热一下子便席卷了全德的中产阶层。可是,这时候的叔本华已是一个古稀之年的老人了。1860年9月21日,他起床洗完冷水浴之后,像往常一样独自坐着吃早餐,一切都是好好的,一小时之后,当佣人再次进来时,发现他已经倚靠在沙发的一角,永远睡着了。
  归纳、总结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可以由下面几句话来描述:人生即意欲(或称之为意志)之表现,意志又是无法满足的渊薮;而人生却又总是去追求这种无法满足的渊薮。所以,人生即是一大痛苦。叔本华,这样一位一生不为吃、喝担忧、奔走挂虑,不为仕途操心的哲学家,却把人生描绘得如此灰暗,把幸福看得如此一钱不值,着实让人感到惊奇。那么,他究竟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呢?
  叔本华的哲学以及一切细节,都在他的那本代表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有了充分的说明。尽管此书的出版时间是在1818年尾,但是,这本书的基本概念却早在差不多4年前就已经在叔本华的脑海中形成了,1816年,叔本华正值28岁。可是,纵观他后来写的一切东西,我们不难看出,都是在证实或解释他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里的哲学思想,在那些著作中,这种哲学思想始终没有变动,既没有增加点什么,也没有减少点什么。到了70岁的时候,他心里仍然让28岁时的观念全部给占据着,虽然他在这数十年中,仍然不断地获得新的更多的知识,但都丝毫没有改变过他内心的一切。那么,他在这本书里是怎样来表达的呢?这就是我们这套丛书里的主要内容之一。我们将在叔本华的这部代表作里读到叔本华哲学思想的4个主要方面,这就是:唯我
  主义的唯心论、唯意志论的哲学体系、反理性主义的哲学立场和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本文集的另一个内容就是叔本华的《悲观论集》。在《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里,叔本华全心全意的主要关心的对象就是形而上学,而他创造的一种新的形而上学系统并建构一种新的宇宙模式的最终目的,就是让人了解并证明他的悲观倾向。以往众多的悲观主义者中,没有一个人能像他那样用这么大的学问来证明悲观主义的看法是正确无误的,同时又说明生命本身是不幸的。由于他早年生活体验的结果,在他心目中成长、存在着的这种对生命的悲观主义态度,影响了他的一生,直到生命结束都没有改变过。
  本文集的另外一个内容,即是叔本华的伦理学方面的著作《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这是丹麦皇家科学院悬奖征求一篇讨论道德渊源或基础的论文时,叔本华参加所写的论文,可是,虽然提出论文的只有他一个,却没有被丹麦皇家科学院接受,所以,在1841年,叔本华便以现在的这个题目将它们出版。他的这种伦理学,是叔本华的主观因素,同时也是决定性的因素:这种伦理学可能引起的问题要比它所解决的问题更加多些。
  本文集的最后一个内容就是:《论充足根据律的四重根》,于1813年出版,1847年作了修改之后就又出版了一次。这是叔本华的一篇学位论文,从来被看作是他哲学的〃第一阶段〃。然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情况,都只是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作的准备。
  不管怎么说,叔本华最后还是一个成功者,他在西方哲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他之所以会取得这样的成功,归纳起来有这样几个因素:首先,悲观主义容易使人感动,这是无需赘述的原因;第二,叔本华摆脱了传统的宗教情操,他以悲观主义重新解释基督教。在他的意志和观念世界里根本没有上帝,不必使世界的邪恶与上帝的存在调和——那是另一个大安慰;第三,是他的所谓意志为主,智慧为次的理论,人类的行动决定于〃意志〃而不决定于〃理性〃;第四,是他的基本观念的简单性,他写东西的时候,很少使用术语,只用少数易于了解的无可避免和无可代替的专门名词就够了;第五,叔本华的文体是19世纪德国人的典型文体,他不是一个创新的人,但是他的方法是适当地运用流行的习惯语并证明在德国可以用一种非专家的普遍读者所能了解的方式来讨论形而上学的问题。总之,他替许多人明白表示出一种感觉,这种感觉过去一向是隐而不现的,因此也是一知半解的。这种感觉还告诉我们,19世纪的进步并不是走向太平盛世的黄金时代。只有在这个时代,那悲观主义的解释者和证明者才会发现自己的听众。因此,叔本华成功了。
  叔本华是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前后兴起的唯意志论哲学流派的先驱和主要代表,他的理论不仅奠定了唯意志论的基石,同时对马赫主义、实用主义、生命哲学甚至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都有一定的影响,无疑也是西方近代哲学史研究的主要方面。希望此套丛书的问世,能对我国的西方哲学史的研究贡献绵薄之力。






  
 
 
论人世的痛苦

  除以受苦为生活的直接目的之外,人生就没有什么目的可言。我们观察世界,见事事处处,都充满痛苦,都原于生活本身之需要,且不可分离,真可谓毫无意义可言,不合于道理。个别的不幸,固然似为不期而遇的事物,但作为通常的不幸,则事出一辙,可见是必然的。 
  像大多数哲学体系所宣示的那样,恶事,其本质便是消极,以我看来,并不合理。恶事犹如他事亦有积极的一面,其存在也常常使人感觉到。莱布尼兹则尤其是此种不合理说法的维护者,他用显而易见、不足轻重的诡辩,以求强化他的论据。其实,幸运亦属消极。换言之,幸福与满足,就痛苦定归于消灭之情境而言,常常含有欲望圆满的意义在内。
  它可以说明一个事实,即通常所见,快乐常不是我们所希望的快乐,而痛苦则远远超过我们所预计的痛苦。
  人称世界上的快乐,假如以其重量来衡量的话,常常超过痛苦,否则无论如何,二者之间总能扯平。对于这种说法,读者若想考察其合理与否,请试取两个相互啖食的动物,其中一个正恣意噬于另一个,大家就可以其所有的情感来作一个比较。
  在任何不幸与烦恼中,最好的安慰,莫过于想及他人的境遇更不如自身这一点。这种安慰的方式,实在是人人都能做到。但对整个人类来说,则意味着,这是一个多么可悲的命运啊!
  我们就好比是田野上的羊,嬉戏在屠夫们的监视之下,这群羊,将或先或后,依次选择而被其宰割。因此,在美好的日子里,我们都意识不到隐而未发的恶运——如疾病、贫穷、残废、失明、昏聩等等——正早已等待在其后了。
  时间逼迫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时间又常在后头鞭策着我们,宛如一个监工。只有当我们陷入烦恼的痛苦之中的时候,时间才会驻足不前。
  然而不幸的命运,亦有其作用!若将空气去掉压力,那么我们的驱壳将会因此而破裂。所以,若将人的生活中去掉其需要、困难以及逆境,但凡是人们的各种作为,皆会取得成就,这时,他们就会变得骄傲,不可一世。人体虽张大而不至于破裂,但必将会暴露其愚蠢,甚至不可羁绊到疯狂。由此说来,相当的忧患、痛苦、烦恼,对于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是必要的。船若不载重以镇平衡,则会颠簸不定,且将会不能直线前进。
  确实,工作、烦恼构成了众多人等的毕生经历,尽人皆同,这是一个必然的事实。假如让其欲望旋即得到满足,人将何以打发其一生呢?他们虽然生于世又能有何作为呢?倘若这个世界成为繁华安逸的天国,乳蜜甘芳的乐土,窈窕淑女,悉配贤才,无怨无仇,那么,人们必定会无聊以极,亦或会因烦闷而死,再不,就会有战斗、屠杀、谋害等等随之而来。如此一来,人类所遭受的苦难,较之现在所受之大自然的会更加深重。
  年轻时,当我们遐想未来生活的时候,我们就好像是坐在戏院里的儿童,兴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