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本科申请策略与安全-第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Φ陌镏隆案鲂曰ㄖ坪痛丛臁弊约旱淖ㄒ担源舜锏阶罴逊⒄棺约耗芰颓绷σ约叭司∑洳牡哪康摹U庋难赡芄惴貉叭宋睦唷⒖蒲Ю嗷蛏缁峥蒲Ю嗟闹叮蛩丛斓恼飧觥白ㄒ怠背3J嵌酪晃薅模弧の难iterature 和其他人文类专业 Humanities;·西班牙语Spanish、法语French、德语German、俄语Russian 和其他语言类专业。
每所大学根据自身的特色和理念实施自由教育,要求本科生必修或限制性选修其规定的核心课程。如哈佛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外国文化、历史研究、文学与艺术、道德思维、数量思维、科学与社会分析等;斯坦福大学的核心课程包括:人文概论计划、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工程科学与数学、世界文化、美国文化和性别研究等;麻省理工学院的要求则是:核心科学课程、人文、艺术与社会科学课程、限制性理工选修课程和实验室工作(别敦荣:《美国大学教育观察》)。
一般来讲,担任自由教育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必须是教授或高级讲师,有的学校,比如哥伦比亚大学、芝加哥大学,即使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也要给本科生上课。虽然也有硕士和博士身分的助教(TA)参与本科生的教学工作,但助教通常只负责习题课辅导和组织讨论课(Discussion Section)。个别大学的高年纪博士生也有承担正式课程教学任务的情况,比如美国西北大学凯罗阁Kellogg商学院的博士生在第五年开始给本科生上课,有些甚至给Kellogg的MBA学生上课,因为这些顶尖商学院的博士生毕业以后就是某一个领域的专家了,如果到某一个高校任教就可以带自己的博士生了,在第五年的时候他们完全有能力开课,同时学校也是有意识地鼓励甚至是逼迫自己的学生接受教学任务的挑战。
专业的确定自由教育的另外一个特点是,不要求申请入学时确定专业。的确有些学生在申请时选择了一个初定专业,但那是可以改变的,而学校也并没有认为你需要从一而终地学那个专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你是被某某大学录取了,而不像国内的情形,是被某某大学的某某专业录取了。2006年,我指导过的一位学生获得了MIT的全额奖学金,申请的时候他填报的是物理专业Physics,但收到I…20表格时,学校给他写明的专业是文/理专业Arts & Science,结果这位同学大为紧张,以为学校搞错了,后来学校回信告诉他,这只说明一个范围,至于是否学习物理等你入学以后再确定。而一般学生是在大二才开始选择专业,叫做Declare your concentration/ major,但很多学生常常还是会发现这个选择并不正确,不过却不必担心,因为学校还会给你机会让你变更专业。
第一章 美国大学(13)
还是以哈佛为例,事先选定专业的学生在大一结束时有三分之一都重新变换了专业。美国大学自由教育的专业选择完全依据学生个人的特长、兴趣、爱好和未来择业的需要,这真正是以人为本,让我感慨万千,羡慕不已,如果再有一次机会,我决不要等到硕士、博士阶段才去美国留学。
学校自由教育,学生自由学习
美国大学的自由教育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学生入学后的班级不是固定的。这是因为学生们按照自己的兴趣来选课,即使是同一个专业的毕业生,课程选择很可能是不同的,因此班级是流动的,只有上同一门课程的学生才会经常在同一个教室内学习。就连美国的高中,也是这种形式,同一个班的学生平时不一定能遇到一起,因为他们选的课不同,只有大家都回到Home Classroom时才可以全部碰面。
美国大学的自由教育,由于是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因此上课形式与中国大学传统的授课形式有很大差别。各种类型的讨论课和专题研究是非常具有特色的,因为这样能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启发学生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我虽然不是本科生,但我曾经旁听过西北大学的本科生讨论课程。由一位老师引出话题,学生们开始各抒己见,老师只是起到引导的作用,有时候很少发表意见。我当时曾想,这要是在中国的课堂里,尤其是中学的课堂,学生和家长一定会认为该老师不学无术,一定会告到校长室,要求更换老师!美国大学的教学不是以授课和灌输知识为特色,它的重要方式是启发学生“自由学习”。此外,很多高级别的研讨课程是没有教材的,往往是讨论某一个领域最新发表的前沿研究结果,好的情况下有文章的复印件可以读,但有时候这些观点还没有发表,还没有完全成形,所以什么资料也没有。这些美国特色的教育形式恐怕很多中国学生并不喜欢或者并不适应。此外,美国大学的课堂氛围比较轻松,老师和学生之间都是直呼其名以示亲切随意,上课的时候如果有学生翘二郎腿或者把脚搁到前面的椅子背上去,老师一般也不会介意;还有的美国学生为了抢时间,一边上课一边吃早点、午饭什么的,都是司空见惯的。
美国大学教育,其实是以自学为主的,老师只是起到引导作用,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而不侧重于让学生在校期间学习某一特定领域的知识。最主要的方法是让你大量阅读,然后再写文章谈自己的观点。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不高的话,或者没有自己的观点的话,想拿A就有难度了。
另外,各种学生俱乐部活动内容生动活泼,实践机会也特别多,其目的是拉近校园和社会的距离,提供把理论学习应用到实际工作中的机会。我认识的一位在芝加哥大学就读本科的女孩,由于大一时需要适应新环境,显得比较紧张,参加的社会活动少了点,到大二适应了环境和学习氛围之后,就立即投入到了社团活动中去了。
美国各大学的自由教育,培养的并不是掌握特定职业技能的人才,而是要培养通才和多面手,而其他具体职业教育培养的是专才(培养特定职业技能在美国有社区学院、专业型学院和研究生阶段的相应专业来完成)。自由教育强调的是广度和深度。
以哈佛的自由教育为例,学生接受的教育既有“广”的特色,因为学生要学习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以及人文科学方面的课程,也有“深”的特色,因为学生也要重点学习某一选定的专业领域内的课程。哈佛的本科学生必须完成其核心课程,由于其目的是拓宽学生的眼界,学生们要在8个与他们专业最不相关的领域内各修一门课程。供学生们选择的专业超过40个,供选择的课程接近4500门;学生们通常有一半的课程是与专业相关的,1/4属于核心课程,还有1/4是任选课程,其中所有学生都要求必修的是写作课程。不同的学生其课程相差很大,但是每个人都学习阅读、写作、评判思考这些对任何事情都极为重要的技能。这里我想再次建议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参加美国顶尖名校的暑期学校Summer School的写作课程,既可以提高写作能力也有助于SAT和TOEFL考试成绩的提高、甚至将来还可以免修大学写作课程。
第一章 美国大学(14)
为了成就未来,接受自由教育的学生可以有意识地进行规划,以便使得自己在将来的职场上更具竞争力。对于打算留美就读本科的中国学生来说,更是应该有所知晓。学生们应该在这些方面努力:l选择一个辅修专业或者第二学位;l了解选修课程的重要性;l工作经历(暑假不要闲着,也别总是参加学习班,要去做一些挣钱的工作,这是能力和独立性的培养);l实习经历;l义工经历;l课外活动的参与 (可不要总是“参与”,适当的时候应该试试“领导”)。
此外,学生们可以约见学校的导师或者职业顾问来讨论可能的职业选择,利用网络信息资源,咨询正在从事你感兴趣的工作的人,因为他们最了解这个行业,而且可以建议你做什么样的实习工作更有用,咨询导师关于任选课以及国外学习的机会,找到相关的实习和兼职工作,参与学生社团工作等等。
就业前景在美国,接受自由教育的毕业生对于用人单位是很有吸引力的,因为他们通过自由教育已经培养了能够适应日新月异的工作环境的能力。中国的父母和孩子都不太了解什么是自由教育,不了解为什么用人单位会青睐这些毕业生,也不知道如何为在接受自由教育之后做职业规划。
为什么用人单位会青睐接受过自由教育的毕业生呢?因为很多用人单位都知道自由教育能帮助学生成就未来。在2000年,美国的国家大学和用人单位协会NAC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s )曾经对全国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做过调查,目的是了解他们在聘用员工时到底看重什么。结果发现用人单位倾向于雇用有合适“技能”而不是合适“专业”的人员。接受调查的大部分用人单位表示,一个拥有合适“技能”的新员工,可以轻易地适应某一行业的特定要求。该调查还表明,用人单位希望员工拥有那些适用于任何工作的技能,比如书面和口头交流能力、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协作能力、以及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环境的能力。而培养锻炼学生的这些能力正是自由教育的特色。美国的AT&T公司也曾做过一个调查,发现接受过自由教育的人员相比其他同事可以更快地被提升到中层和高层管理职位上去。
接受自由教育的学生受到青睐,接受名校自由教育的学生就更容易受到青睐。因此,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很多用人单位,比如世界一流的投资银行和咨询公司等等,录用新员工时并不看重学生的专业,但却愿意跑到名校去招人。在美国,一位学习历史专业的学生被一家投资银行录用是不奇怪的事情,而很多外企在中国录用人员也是如此,比如我的一位中文系的北大校友,2004年就曾被“四大”之一的普华永道录用。
第二章 什么样的人可以去美国大学读本
一、要不要出国留学?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中国有句古话“父母在,不远游”,意思是在讲究孝道的中国,父母健在的情况下子女不远行;可是后半句还有“游必有方”,意思是说如果要远行则要让父母知道你在哪里。可见,在以孝道为主的中华传统文化绝没有要把子女拴在父母身边限制其更好发展的意思。
当子女要远游、要出国读书的时候,不同的家长反映是不一样的。一部分家长支持自己的孩子独立踏上新的旅途去迎接新的挑战;而另外一部分家长希望孩子留在自己身边、害怕孩子出国后带来的失落,尤其是在绝大部分家庭只有一个孩子的情形下。
其实,关于尽孝道以及子女发展这个看似矛盾的话题,《庄子》中早有探讨,就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的论述,故事说的是泉水乾涸了,两条鱼为了生存; 彼此用嘴里的湿气来喂对方,苟延残喘。但与其在死亡边缘(或者狭小施展空间)这样互相扶持,还不如彼此生活在江湖里,即使由于海阔天空的原因而导致彼此不能碰面。因此父母把子女留在身边尽孝道、或者子女自愿放弃更好的发展机会留在父母身边尽孝道,在我看来就是“相濡以沫”,而这样的尽孝道其实是狭隘和短视的,有时候体现了一种面对新的挑战的胆怯和逃避。
“相忘于江湖”与孝道相背吗?不是!“相濡以沫”的确令人感动,但“相忘于江湖”则是另一种境界,若以孝道而论,我认为是更高层次的孝道。当一个子女放弃更好的发展机会留在父母身边尽孝道的时候,其出发点往往是考虑自己——“自己是不是尽孝道了?”而“相忘于江湖”的出发点是考虑父母——在父母心中,子女取得好的成就、好的前途是他们最大的愿望和安慰,如果子女做到了,就是尽了最大的孝道。
在父母和年幼的子女之间,有时候父母也会迫不得已采取“相忘于江湖”的父爱和母爱。每年,从很多省份的山区和农业人口较多的地区,都会有大量的农民工奔赴全国各大城市打工,而不得不把年幼的孩子留在家乡给老人照顾。难道他们不想和自己的孩子呆在一起“相濡以沫”?肯定想!但是他们还是选择了走出大山去打工,去挣钱、去给孩子创造一个尽可能好的未来。
如此看来,只要心中彼此牵挂,“相忘于江湖”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爱;只是不要“真忘”就好,从美国打越洋电话每分钟资费才几美分而已,不要几个月都不给父母电话。在如今的信息时代,即使身在江湖,但“相忘”的程度却越来越小,通讯手段诸如电话、可视电话、电子邮件以及便利高速的交通方式使得父母与子女即使远隔万里重洋也可以很方便地互通音信。由于现在美国对于留学生假期归国探亲是持支持态度、而且对重回美国学习的再入境签证发放得非常容易,因此即使一位学生到美国留学,他也可以每年回国探亲一次甚至两次;而如果他留在国内读大学,一般也就是每年假期回家一次到两次而已。从武汉坐火车到北京需要大约12个小时,而从美国乘坐飞机回北京大约也只需要12个小时左右。
2005年我曾碰见一位家长,迫于女儿的强烈愿望不得不同意女儿申请去美国留学,但背着女儿又要求我不要提供好的指导以使得她的女儿出国计划失败,我就是用“相忘于江湖”的故事化解了她强烈的“恋女情结”的。如今我希望这个故事可以鼓励一些家庭在条件成熟的前提下可以早一点让子女去接受新的挑战,比如出国留学。
二、去美国留学的最佳时期——为什么是本科
美国的学校可以接受各个不同阶段的外国留学生,包括研究生、大学生、中学生、甚至小学生。目前国内出国留学大致分为三个不同的年龄段,一是出国读研 (包括硕士和博士),二是出国读大学,三是出国读中学。我本人的观点是:出国读研好,出国读本科更好,出国读中学只适合极少数家庭。至于出国读小学的,我认为学生将来身上保留的本土特色很少,“留学”的色彩很淡,“移民”的特征占了主导地位了。
出国读研,一般来讲生活相对比较单调,在实验室里度过的时间比较多,学习的课程也基本是与专业相关的,一般来讲并没有太多机会接触美国社会了解美国文化。试想一下,一位计算机专业的博士生如果要去选修一门美国历史课时他的导师会同意吗?我本人当年在美国西北大学就读的时候,所选的课程也都需要经过和导师商讨才可以确定的。因此,一位中国的学生在美国读完硕士甚至博士之后,可能还是很难进入美国的上层社会,甚至口语还是不太过关呢。2003年我的一位学生在本科毕业后获得助教全额奖学金去美国攻读博士学位,他去了美国之后给我写了一封电子邮件描述他刚开始的美国学习生活,我看了之后更确信出国读研还是有一点可惜,如果有可能应该更早一点去美国读本科去。
“今天的TA Seminar每个人要做3分钟的presentation 还录下来,然后回放。让同组的人评论。我那组只有我一个foreigner。看自己在电视里的样子有点搞笑。最近听了很多presentation,觉得真的有culture gap。很多时候教授讲了几句话,所有的美国学生大笑,中国学生根本不知道为什么。即使是第二、第三年的老生也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