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02-类证治裁 >

第40章

602-类证治裁-第40章

小说: 602-类证治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头足〕x麻骨汤x 人粪烧灰,豆腐浆调服,即止。又方,川楝子烧灰为末,每服二五钱,酒下。 
〔舒郁〕x逍遥散x 见一卷火。 
〔中风〕x地黄饮子x 见一卷中风。 
〔补虚〕x十全大补汤x 见一卷中风。 
〔通治〕x愈风汤x 见一卷中风。 
〔诸风〕x天麻丸x 天麻 牛膝 萆 元参(各六两) 当归 羌活(各十两) 杜仲(七两) 熟地(一斤) 
附子(三两) 炼蜜为丸。 

卷之五麻木论治
麻木脉案
属性:眭氏 年近六旬,肢麻头晕屡发。今春头右畔麻至舌尖,言蹇目红,龈浮齿痛,厥阳升逆,鼓煽痰火,入 
窍入络,轻为麻瞀,甚则口眼 僻,手足不随,偏枯类中,由来者渐矣。用滋阴镇阳以熄风,缓效为宜。熟 
地(四钱)、钩藤(三钱)、石斛、杞子、茯神、白芍、牡蛎、磁石(各二钱)、羚羊角(七分)、山栀、 
甘菊(俱炒。各一钱)。十数服症减,去磁石,加冬桑叶、黑芝麻,再去钩藤、栀、菊、羚角等,加潞参, 
以桑甚熬膏,及阿胶和丸。渐安。 

卷之五
痉症论治
属性:痉症,体劲直而背反张,病在筋也。筋者血之所荣,伤于邪则成痉。经曰∶诸痉项强,皆属于湿。亦有 
因寒因风而分刚痉柔痉者,有误汗误下而致痉者,有疮家发汗而痉者,有中风暴仆而痉者,有产后亡血而痉者, 
有小儿急慢惊而痉者,有破伤风湿变痉者,有暴病忽见口噤头摇戴眼反折者,皆痉病也。其症身热足寒,项 
强齿噤,手足抽掣,角弓反张,脉皆沉伏弦紧。其因多由血液虚燥,筋脉失荣,风寒湿热之邪,得以袭入经络 
而为病。此陈无择、薛立斋、张介宾诸贤,所以切指痉为亡血阴虚也。故宜滋营液以治本,疏风湿以治标。症属 
表者,如《金匮》云∶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为刚痉,葛根汤主之。太阳病发热汗出, 
不恶寒,为柔痉,栝蒌桂枝汤。属里者,痉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属阳明,若便硬,可与 
大承气汤。属半表半里者,如《医通》云∶一边牵搐,一眼 斜,属少阳,若往来寒热,小柴胡汤加桂枝、 
白芍。此三阳痉也。若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项强、脉沉,太阴则四肢不收,术附汤加甘草、 
生姜。少阴则闭目合面,参附汤加甘草、生姜。厥阴则头摇口噤, 附汤加当归、肉桂。此三阴痉也。其血 
虚发痉,宜大营煎。血虚挟火,必脉洪烦热,一阴煎主之。火盛则阴血燥涸,保阴煎、玉女煎。液虚汗多,宜 
三阴煎。汗多兼火,当归六黄汤。痰火发痉,栝蒌枳实汤。风热痰壅发痉,祛风导痰汤。呕泻发痉,胃关煎。 
或温胃饮。身冷痉厥,脉沉细,参附汤、十全大补汤。暑风搐搦成痉,三物香薷汤加羌活、防风、黄 、白芍。 
温邪劫液成痉,复脉汤,去姜、桂。产后血虚,汗多成痉,十全大补汤,不应,急加附子。三因用小续命汤, 
宜去麻黄。 
陈无择曰∶寒涩血,故无汗而恶寒,为刚痉。风散气,故有汗而不恶寒,为柔痉。原其所因,多由亡血, 
筋失所荣,故邪得袭之。徐忠可曰∶发热恶寒无汗,本伤寒症,若成痉,是太阳寒湿相搏而侵少阴,故恶寒, 
寒性劲,故曰刚。发热有汗不恶寒,本伤风而并阳明症,若成痉,是太阳阳明伤湿兼风,风性温,故曰柔。 
仲景以葛根汤治刚痉,杜太阳项强,渐成阳明胸满之势也。以栝蒌桂枝汤治柔痉,润太阳既耗之液,使经气通, 
散风行湿也。以大承气汤治里症,以热邪入内,故直攻其胃而邪散也。 
薛立斋曰∶痉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仲景虽曰痉皆身热足寒,然阳症不厥逆,其 
厥逆者,皆阴症也。 
张介宾曰∶筋脉拘急,故反张,血液枯燥,故筋挛。观仲景云∶太阳病发汗太多,则致痉。风病下之则成 
痉。疮家不可发汗,汗之则痉。可知误汗伤液,误下伤阴,阴液伤而筋失所滋也。如中风之痉,必年力衰残, 
阴之败也。产归之痉,必去血过多,冲任竭也。溃疡之痉,必血随脓化,营气涸也。小儿之痉,或风热伤阴, 
为急惊,或吐泻亡阴,为慢惊,此虽不因误治,而总属阴虚之症。治此症者先以气血为主,邪甚者或兼治邪, 
若邪微则急 
培元气,元气复,血脉自行,微邪自去。若从风治,难乎免矣。 
丹溪曰∶痉与痫相似而不同,痫病身软,时苏。痉病身强直不时苏,甚有昏冒而遂亡者。 

卷之五痉症论治
痉症脉候
属性: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名曰痉,为难治。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痉病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腹暴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金匮》)痉脉皆沉伏弦紧,但阳缓阴急,则久久拘挛,阴缓阳 
急,则反张强直。二症各异,不可不别。(《三因》) 

卷之五痉症论治
附方
属性:〔刚痉〕x葛根汤x 见二卷汗。 
〔柔痉〕x栝蒌桂枝汤x 桂枝汤见四卷疟,加栝蒌。 
〔宜下〕x大承气汤x 见一卷温。 
〔宜和〕x小柴胡汤x 见一卷温。 
〔太阴〕x术附汤x 术 附 草 姜 
〔少阴〕x参附汤x 参 附 姜 
〔厥阴〕x 附汤x 附 姜 
〔血虚〕x大营煎x 见三卷关格。 
〔兼火〕x一阴煎x 见二卷咳嗽。 
〔火盛〕x保阴煎x 二地 白芍(各二钱) 山药 续断 黄芩 黄柏(各钱半) 生甘草(一钱) 
〔火盛〕x玉女煎x 见一卷温。 
〔汗多〕x三阴煎x 见二卷汗。 
〔兼火〕x当归六黄汤x 见二卷衄血。 
〔痰火〕x栝蒌枳实汤x 蒌 枳 栀 贝 桔 参 苓 陈 芩 归 麦冬 苏子 
〔风痰〕x祛风导痰汤x 导痰汤见一卷中风,此再加羌 防术 姜汁 竹沥 
〔呕泻〕x胃关煎x 熟地 山药(各三钱) 扁豆 白术(各二钱) 姜草(各一钱) 茱萸(五分) 
〔吐泻〕x温胃饮x 见一卷中风。 
〔产后〕x十全大补汤x 见一卷中风。 
〔暑风〕x三物香薷饮x 见一卷中风。 
〔温邪〕x复脉汤x 见一卷中风。 
〔祛风〕x小续命汤x 见一卷中风。 

卷之五痉症论治
痉脉案
属性:服侄 少阴伏邪,夏至后发协热下利,口干脉数,舌绛目红,谵烦躁扰。服蔗梨西瓜等汁,转益狂躁,神 
昏不寐,症由心营受烁,势必液涸成痉。先用鲜菖蒲根汤下至宝丹开窍涤痰,二服神识略清,但指臂动掣, 
胫膝不温,痉厥已露,宵分齿噤口 。摇头直视。此火风入筋劫烁血液,热深厥深之象。急救营液以熄火风。 
用阿胶(水化)、生地、犀角(汁)、麦冬、钩藤、木瓜、山栀、石斛、生藕汁煎,日再服,症定脉数减。 
去犀角,加生龟甲、龙胆草专退肝胆风热,渐平。同时一侄孙,症同脉更沉数,饮以腊雪汤、西瓜汁,暂定。 
超时辄复躁扰谵妄,服至宝丹稍静。予一见其舌干薄,齿如灰糕,决其肾水枯竭,勉用方。诸水煎生地、 
犀角、生龟甲、元参、石斛等,热势辄定,然卒不救。可知温热症由伏邪内发者,多死于阴虚水涸之体也。 

卷之五
眩晕论治
属性:头为诸阳之会,烦劳伤阳,阳升风动,上扰巅顶。耳目乃清空之窍,风阳旋沸,斯眩晕作焉。良由肝胆乃 
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 
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或由病后精神未复,阴不吸阳,以至目昏耳鸣,震眩不定,甚则心悸舌辣,肢麻筋惕, 
寤不成寐,动则自汗,起则呕痰。无痰不作眩。此经所谓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顾内风肆横,虚阳上升, 
非发散可解,非沉寒可清,与治六气风火大异。法宜辛甘化风,或甘酸化阴。叶氏所谓缓肝之急以熄风,滋 
肾之液以驱热,肝风既平,眩晕斯止。条其治法,如上焦窍络火郁,用羚羊角、山栀、连翘、 
天花粉、丹皮、生地、桑叶、钩藤、天麻以泄热,从胆治也。如中虚风阳扰胃,用人参、山药、黄 、小麦、 
炙草、龙眼肉以填补,从胃治也。肝风内扰,阳明正当其冲,故须补中。如下元水涸火升,用阿胶、熟地、石 
斛、何首乌、杞子、天冬、黑芝麻、磁石、五味子以摄纳,从肝肾治也。其阳冒不潜,用牡蛎、淡茶、龟甲。 
痰多作眩,用茯苓、川贝、橘红、竹沥、姜汁。心悸不寐,用枣仁、麦冬、茯神、龙骨。厥阳不敛,用萸肉、 
白芍、牛膝炭。土被木克,呕吐不食,宜泄肝安胃,用橘白、木瓜、半夏曲、茯苓。动怒郁勃,痰火风交炽, 
用二陈汤下龙荟丸。至于熄风之品,如甘菊炭、煨天麻、钩藤之属,皆可随症加入者也。 

卷之五眩晕论治
附方
属性:〔除痰〕x二陈汤x 见一卷中风。 
〔泻火〕x龙荟丸x 见一卷火。 

卷之五眩晕论治
眩晕脉案
属性:褚氏 高年头晕,冬初因怒猝发,先怔忡而眩仆,汗多如洗,夜不能寐,左寸关脉浮大无伦。此胆气 
郁勃,煽动君火,虚阳化风,上冒巅顶所致。用丹皮、山栀(各钱半)、甘菊、白芍(俱炒。各三钱)、钩藤、 
茯神(各三钱)、柏子仁、枣仁(生研。各八分)、桑叶(二钱)、浮小麦(二两)、南枣(四枚)二服悸 
眩平,汗止熟寐矣。随用熟地、潞参、五味、茯神、麦冬、莲子、白芍,数服全愈。凡营液虚,胆火上升蒙窍,须 
丹、栀、钩藤、桑叶以泄热,炒菊、芍以熄风和阳,再加茯神、枣仁、柏子仁、小麦以安神凉心,风静汗止,必 
收敛营液为宜。 
丰氏 眩晕痞呕,多酸苦浊沫,肝木乘土,胃虚食减,瘀浊不降,得虚风翔,则倾溢而出,厥阳上冒, 
清窍为蒙,故眩晕时作。诊脉涩小数,两寸尤甚。先用降浊熄风。栝蒌霜、苏子、半夏、茯苓、杏仁、天麻、 
甘菊炭、钩藤、橘皮,诸症平,思纳食矣。又照原方去苏子、杏仁、钩藤,加茯神、莲子、钗石斛、荷叶煎汤, 
十数服而安。 
室人 烦劳伤阳,无寐耳鸣,头晕欲呕,伏枕稍定,虚阳上 
巅,风动痰升,眩呕乃作。宜潜阳熄风。牡蛎( 研),白芍、五味、甘菊炭、天麻(煨)、半夏(青盐炒)、 
生地(炒)、茯神、枣仁、桑叶,二服随愈。 
肖 劳力先曾失血数次,近日头眩耳鸣目昏,心悸脘闷,两尺浮大弦劲。相火易炎,龙雷失制,痰 
随火乘,上乾清窍,所谓无痰不作眩悸也。养阴潜阳。淡菜、牡蛎、熟地炭、石斛、甘菊、白芍、贝母、茯神, 
数服得效后,宜服六味丸。 
许氏 中年经行太多,目眩头晕。用摄阴和阳。熟地、白芍、甘菊(俱炒。各二钱)、当归(醋炒八分)、 
丹皮、牡蛎粉(各钱半)、甘草(炙黑,一钱)、嫩桑叶(三钱)、红枣(三枚),二服愈。 
王 伏暑病后失调,脉虚疾,头晕热渴而烦,虚风上巅,议苦辛泄热,佐以甘润。山栀、甘菊、丹皮、 
麦冬、钗斛、天麻(煨)、党参、花粉、甘草、嫩桑叶,二服而愈。 
堂兄 寤后舌辣,津不上朝,头眩肢麻,阳升风动。主和阳熄风,佐酸味以生津。鲜生地、玉竹、石斛、 
白芍、五味、花粉、乌梅、甘菊炭、牡蛎粉、桑枝、黑芝麻,常服效。 
姜 弱冠劳力伤阳,神疲头眩,发热口苦,食减呕浊,两寸脉数,厥气上冒,有风翔浪涌之势,治以镇阳 
泄浊。牡蛎、白芍、茯神、橘红、制半夏、吴茱萸、甘菊炭、金器同煎,二服浊降呕止,脉仍小数,头目不清, 
缘春温胆火上升。仿叶氏泄胆热法。丹皮、嫩桑叶、荷叶边、钩藤、白芍(生)、山栀、生地炭,数服眩除热 
减,去桑叶、生地炭,加玉竹、茯神、杞子(焙)、山药、熟地(俱炒)、潞参、莲、枣,脉平。 
肖 冒雨后湿郁成热,蒸而为黄,宿恙又经操劳,屡次失血,当春虚阳升动,咳而头眩,口干目黄,怔忡 
失寐。治先清泄火风。生地、石斛、山栀心、茯神、丹皮、羚羊角、杏仁、钩藤、甘菊(炒)。四服头目清,怔 
忡息,食进寐稳矣,但神疲力倦。去生地,加参、芍、莲、枣以扶脾元,数服更适。后去羚羊角、杏仁、钩藤、 
甘菊,加茵陈。松罗茶叶,黄渐退。 

卷之五
厥症论治
属性:气自下逆上,手足冷为厥,厥者尽也,危候也。经曰∶下虚 
则厥,故阳衰于下,则为寒厥,阴衰于下,则为热厥,阴阳之气不相顺接,则病厥逆,手之三阴三阳,相接 
于手十指。足之三阴三阳,相接于足十趾。阳气内陷,阳不与阴相顺接,故手足厥冷也。寒厥者,身寒面清, 
四肢逆冷,指甲冷,蜷卧不渴,便利,脉微迟,即阴厥也。热厥者,身热面赤,四肢厥逆,指甲暖,烦渴昏冒, 
便短涩,脉滑数,即阳厥也。按《内经》论十二经阴阳之厥详矣,而仲景以厥隶厥阴。《活人》亦谓诸手足逆 
冷,皆属厥阴,以肝脏风火,为厥逆之主。故厥症种种,类由肝风痰火,冲激闭塞,以至昏痉为多。今标举其 
目,有寒热、气血、食痰、尸蛔、煎薄、痿痹、风痫、喑郁、骨痛、肾色、暴疟诸厥,施治最所宜审。寒厥初病 
即肢冷,腹痛脉微,附子理中汤。或表热里寒,下利清谷,厥逆干呕咽痛,脉沉细而微,四逆汤。独指尖冷, 
名清厥。理中汤。热厥初病身热,烦臊脉滑,数日后忽肢冷,乍温,乃热深发厥。火郁汤。便秘,大柴胡汤。 
烦渴躁妄,失下而手足冷,乃阳极似阴,热极似寒,不可疑作阴症,轻用热药。热微厥亦微,四逆散。热深厥 
亦深,承气汤。如阴衰于下,足下热而厥者,六味汤。凡伤寒之厥,辨邪气,寒厥宜温,热厥可散可攻。若由 
阴阳之衰,则元气为重,寒厥宜补阳,热厥宜补阴。气厥症有二,气虚气实,皆能致厥。气虚而厥者,必形色 
消索,身微冷、脉微弱,为气脱。参、 、归、术、地黄、枸杞之属。甚者,回阳饮、独参汤。气实而厥者, 
形色郁勃,脉沉弦而滑,胸膈喘满,为气逆。先理其气,四七汤、排气饮,再随症调之。血厥症有二,血脱 
血逆,皆能致厥。吐衄暴崩,及产后血大脱,则气随之,故猝仆。宜先掐人中,或烧醋炭以收其气,急煎人 
参汤灌之。但气不尽脱,必渐苏。血逆者,暴怒伤阴,血逆于上,先理其气,则血自行。通瘀煎、化肝煎, 
俟血行气舒,随症调之。食厥由醉饱过度,偶感风寒恼怒,食气填中,脾阳不运,忽仆不省,误作中风中气治, 
则死。煎姜盐汤探吐,食出则愈。如感风寒,藿香正气散。伤气滞,八味顺气散。纵饮痰升,猝仆者,名酒厥。 
二陈汤加青皮、葛根、砂仁。痰厥由痰热阻蔽心包,肢冷猝仆,先探吐其痰,瓜蒂散,痰开再治本病。火痰 
宜清降,寒痰宜温散,湿 
痰宜燥利。因脾虚者健脾,因肾虚者补肾。尸厥即中恶之候,因犯不正之气,忽手足厥冷,牙紧口噤,昏不 
知人。或由登冢吊死,飞尸鬼击,语妄面青,苏合香汤灌之,候苏,服调气平胃散。仲景云∶尸厥脉动无气, 
气闭不通者,还魂丹。蛔厥多因胃寒,蛔虫攻胃,心腹痛不可忍,或吐涎沫,或吐蛔虫,发有休止,不宜用 
寒药。理中汤加炒川椒、槟榔,水煎,下乌梅丸,或安蛔散、芜荑散。蛔虫得苦则安,得酸则止,得辛则伏。 
吐蛔亦有阳症,口疮咽疼吐蛔,竟以冷剂取效者,不可专以胃冷概也。煎厥者,诸动属阳,烦劳则阳气暴张, 
劳火亢炎而精绝,迁延至夏,内外皆热,孤阳厥逆,如煎如熬。宜清心益肾,或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