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体育电子书 > 602-类证治裁 >

第8章

602-类证治裁-第8章

小说: 602-类证治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蔻仁、薏米、茯苓、香豉、淡竹叶等。 
〔湿滞中焦〕肠胃属腑,湿久生热,传送既钝,大便不爽,宜主温通,佐淡渗,如枳壳、砂仁壳、橘白、 
草果、藿香、半夏曲、大腹皮、猪苓、泽泻之类。脾阳不运,湿郁腹膨,用术、朴、姜、半之类,以温运之。 
以苓、泽、腹皮、滑石之类,以渗泄之。兼寒,实脾饮。兼风,胜湿汤。 
〔湿痰阻窍〕湿郁蒸痰,神呆语謇。宜主开郁,佐辛香。郁金、石菖蒲、浓朴、半夏、佩兰、金银花、 
茯神、栝萎、枳壳之类。神昏内闭,邪入心包,宜芳香宣窍。佩兰、银花露、犀角、连翘心等送至宝丹。 
〔湿流关节〕体酸骨痛,不利屈伸,独活寄生汤,羌活胜湿汤。其夹风者,必加烦热,流走拘急。防风汤。 
夹寒者,必加挛痛浮肿。五积散加减。风寒湿合则成痹。详痹。 
〔风湿〕一身尽痛,属风湿相搏。除湿羌活汤。肢体烦痛,头重鼻塞,或泻利,或下清血,为风木之邪, 
内干湿土,神术汤。脉浮身重,汗出恶风,防己黄 汤。仲景论风湿之脉,浮虚而涩。 
〔湿热〕脉滑数,溺赤涩,引饮自汗,属湿热。宜主清火,佐分利,清热渗湿汤,或小厘清饮。湿盛身 
痛,溺涩体重,发渴,五苓散加羌活。身黄如橘色,溺涩腹微满,茵陈蒿汤。身黄溺涩而渴,五苓散加茵陈。 
烦热溺涩而渴,桂苓甘露饮。湿热相搏,清热渗湿汤。肩背沉重,肢节烦痛,或遍身痛,脚膝肿痛,属外因湿 
热,当归拈痛饮。湿热之内因,则水肿小便不利,五苓散、神芎丸之类。分轻重之泄,后用实脾之剂调理。六 
君子汤,异功散。阴虚多火,兼走精者,湿袭精窍也,虎潜丸,或加白术、牡蛎。有气如火,从脚下起入腹, 
属湿郁成热,二妙丸加牛膝、防己。叔和《脉经》云∶湿热之脉滑疾。 
〔寒湿〕脉不滑数,溺清便利,身痛无汗,关节不利,牵掣作痛,属寒湿,宜温利,七味渗湿汤、五苓散。 
脉虚者宜温补,理中汤加茯苓、薏米。四肢浮肿,不利屈伸,大便多溏,除湿汤。或升阳除湿汤。腰痛身重, 
小便不利,肾着汤。如寒热之气中于外,此与内生之湿不同,宜温而兼散,五积散,或加味五苓散。叔和《脉经》 
云∶脉大而浮,虚而涩,皆寒湿。 
〔暑湿〕溽暑酿湿,呕吐泻利,六和汤。先伤于湿,因而中暑,两胫逆冷,胸满头重,妄言多汗,脉阳弱 
阴急,病名湿温,切不可汗。苍术白虎汤。 仲景论中暑之脉,弦细芤迟,若兼湿,则虚濡,或虚涩。 
〔中湿〕关节重痛,浮肿喘满腹胀,昏闷不知人,脉必沉缓或沉微,属中湿。除湿汤。有破伤处,因澡浴 
湿入疮口,昏迷沉重,身强直,口噤,状类中湿,名破伤湿。白术酒,或用 牡蛎粉二钱,甘草汤调服。仍取 
粉敷疮口。叔和《脉经》云∶脉沉而缓,沉而细,皆中湿。 
沈氏云∶湿在上,宜防风,风能燥湿也;湿在中,宜苍术,土干燥湿也;湿在下,宜利溺,开沟利湿 
也。湿在周身,宜乌药、羌活。湿在两臂,宜桑条、威灵仙。湿在两股,宜牛膝、防风、萆 。分部位治之。 
其伤湿由肾虚者,腰冷如坐水中,肾着汤。由脾虚者,腹满吐酸,苓姜术桂汤。体气虚弱者,身重便溏,清 
燥汤。酒湿者,呕泻发热,葛花解酲汤。坐卧湿地,当风凉,足膝拘挛者,独活寄生汤。年老衰惫,妇人肾 
虚血竭,致腰脚痛者,独活寄生汤。脾胃不和,伏湿水泻者,加味平胃散。脾湿泄泻者,胃苓汤、苍术丸。 
湿家治法,大概宜发微汗,利小便,使上下分消。仲景谓湿家忌汗,以身本有汗,易至亡阳,故 
湿温症误发其汗,名曰重 ,所宜深戒。然久冒风凉,以水灌汗,遏郁生阳,又不得不微汗之。不可大发汗, 
大发汗则湿去热留,防其变症。东垣谓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然真阳素虚之人,汗出,小便滴沥,正泉竭 
而阳欲亡之候。若以为湿热而大利之,真阳无水,顷刻脱离而死矣。不宜过利,第去其六七,即改用理脾之 
剂,否则亏其肾水。罗氏曰∶春夏之交,病如伤寒,其人汗自出,肢体重痛,转侧难,小便不利,此名风湿。 
因时令阴雨,或坐卧卑湿,或引饮过多,宜利小便,五苓散。湿去则愈。切忌汗下,误则不救。医不识症,误 
作伤风治之,发汗死,下之亦死。丹溪曰∶湿本土气,火热能生湿土,故夏热则万物润,秋凉则万物燥也。 
夫热郁生湿,湿生痰,用二陈汤加酒黄芩、羌活、防风,去风行湿。以风能胜湿也。又曰∶湿甚而热,治 
以苦温,佐以甘辛。平胃散主之。湿在上,宜微汗而解,不欲汗多。忌麻黄葛根等,宜防己黄 汤。湿在中下, 
宜利小便,五苓散主之。此淡渗治湿也。 

卷之一湿症论治
湿症脉候
属性:伤湿之脉细濡,湿热之脉缓大。浮缓湿在表,沉缓湿在里。湿脉沉细,与痉脉相似,而症不同,湿则身 
痛,痉则身不痛。弦缓为风湿相搏,身痛脉沉为中湿,脉浮为风湿,虚涩为寒湿,湿流关节,一身尽痛。脉沉 
而细,为中湿,为湿痹。湿温脉阳濡而 
弱,阴小而急。 

卷之一湿症论治
附方
属性:〔寒湿〕x实脾饮x 白术 茯苓 甘草 浓朴 大腹子 草蔻 木香 木瓜 附子 炮姜 枣 
〔风湿〕x胜湿汤x 羌活 防风 苍术 甘草 黄连 黄柏 猪苓 泽泻 
〔宣窍〕x至宝丹x 见前中风。 
〔经络〕x独活寄生汤x 独活 桑寄生 熟地 人参 茯苓 牛膝 杜仲 秦艽 白芍 当归 细辛 
防风 甘草 
〔风湿〕x羌活胜湿汤x 羌活 独活(各一钱) 川芎 本 防风 甘草(各五分) 蔓荆子(三分) 
〔夹风〕x防风汤x 防风 葛根 羌活 秦艽 桂枝 甘草 当归 杏仁 黄芩 赤苓 姜 酒煎。 
〔夹寒〕x加减五积散x 苓 夏 陈 草 麻黄 白芷 川芎 当归 干姜 桔梗 赤芍 苍术 浓朴 
〔外因〕x除湿羌活汤x 见前中风。 
〔风湿〕x神术散x 见前伤风。 
〔恶风〕x防己黄 汤x 防己 白术 黄 甘草 姜 枣 
〔湿热〕x清热渗湿汤x 黄柏 黄连 茯苓 泽泻 苍术 白术 甘草 
〔湿滞〕x小厘清饮x 茯苓 泽泻 猪苓 薏仁 枳壳 浓朴 
〔内因〕x五苓散x 见前温。 
〔发黄〕x茵陈蒿汤x 茵陈 大黄 栀子 
〔热渴〕x桂苓甘露饮x 见前暑。 
〔外因〕x当归拈痛散x 二术 二苓 人参 羌活 葛根 升麻 当归 知母 苦参 防风 茵陈 
〔导水〕x神芎丸x 黄连 黄芩 川芎 大黄 薄荷 滑石 牵牛 水丸。 
〔理脾〕x六君子汤x 见前中风。 
〔化痰〕x异功散x 见前中风。 
〔阴虚〕x虎潜丸x 见前中风。 
〔湿火〕x二妙丸x 黄柏 苍术 
〔温利〕x七味渗湿汤x 苍术 白术 茯苓 炮姜 丁香 橘红 炙草 
〔温补〕x理中汤x 见前中风。 
〔寒湿〕x除湿汤x 六君子汤加藿香、苍术、大腹皮。 
〔寒泻〕x升阳除湿汤x 升麻 柴胡 神曲 泽泻 猪苓 苍术 陈皮 甘草 麦芽 益智 半夏 
〔肾虚〕x肾着汤x 炮姜 茯苓 白术 甘草 如溺赤便溏,加苍术、陈皮、丁香。 
〔温散〕x加味五苓散x 五苓散加羌活。 
〔暑湿〕x六和汤x 见前暑。 
〔湿温〕x苍术白虎汤x 见前中风。 
〔伤湿〕x白术酒x 白术(一两) 酒(三盏) 煎一盏。 
〔腹满〕x苓姜术桂汤x 苓 姜 术 桂 
〔体虚〕x清燥汤x 见前暑。 
〔酒湿〕x葛花解酲汤x 葛花 砂仁 蔻仁 木香 青皮 陈皮 人参 白术 茯苓 神曲 干姜 
猪苓 泽泻 
〔除湿〕x平胃散x 见前中风。 
〔脾湿〕x胃苓汤x 见前中风。 
〔止泻〕x苍术丸x 茯苓 苍术 浓朴 白芍 炙草 川椒 茴香 破故纸 糯米粥丸。 
〔湿痰〕x二陈汤x 见前中风。 

卷之一湿症论治
湿脉案
属性:潘 溽暑蒸湿,水谷聚湿,致胸脘烦闷,呃逆吐哕,口甜燥,手心热,头汗,舌白不饥,便溏溺少。由 
湿邪弥漫膈间,郁蒸成热,所服汤饮,尽变浊瘀上泛,脉息三五不调。治宜辛以通壅,苦以降逆。佩兰、香薷、 
白豆蔻、公丁香、柿蒂、郁金、半夏曲、枳壳、杏仁(俱炒)。按∶口甜经名“脾瘅”,用兰草除陈,遵经立 
治。一服脾瘅已除,诸症俱减,改用清轻淡渗。淡竹茹、通草、 
滑石、石斛、蒌霜、象贝、赤苓、藿梗、灯心。二服呕止呃稀,乃胃虚客气上逆。用一味大麦仁汤,脘舒呃止, 
汗彻知饥思食。治用调补胃阴。太子参、麦冬、沙参、扁豆(炒)、茯神、枣仁、薏仁、小麦、南枣,数服 
进食如常。 
潘 六旬以上,感冒春温,治者用伤寒法,杂进桂枝、柴、葛,兼旬不解,延至湿热酿痰,舌腻口甜,溺 
少赤痛,不思伤寒递传足经,温邪专伤手经,桂柴等温升,已属误治。更医见其里迫欲下,竟用桂心、焦术, 
尤为可骇,无怪唇干舌灰矣。夫病者自言,不恶寒而但热,身重难移,则春温化湿了然,况脉来气口濡大,湿 
甚生热,脉候可按,更兼口味作甜,经名脾瘅,粘痰稠腻,气窒不利,皆湿热混处上中焦显象。其欲泻者,亦 
湿邪下注,得小水分利,自不至下迫耳。治法透热泄湿,数剂可安。香豉、杏仁、贝母(各二钱)、佩兰、前胡、 
栀皮、竹茹(各钱半)、赤苓(三钱)、滑石(五分)、蔗汁(半杯)、灯心(一钱)。一服微汗,烦热退, 
下迫除,去香豉、佩兰,加通草、栝蒌、沙参(各一钱)。日再服,痰较滑利,舌灰渐脱,可知温邪本湿热内 
搏,用辛凉透热,甘淡驱湿,口甜身重俱除,惟小溲混浊,犹是湿邪未净,此轻清泄热渗湿,为一定治法。 
花粉、鲜生地、麦冬(各二钱)、赤苓、薏仁(各三钱)、栀皮、川贝、木通(各八分)、灯心(五分)、 
加鲜芦根。日再服,溺清,粥饮渐加,转侧如常矣。继进调补胃阴法∶玉竹、钗斛、潞参(各二钱)、 
麦冬(一钱)、薏仁(生二钱、熟二钱)、小麦、湘莲(各三钱)、甜杏仁(钱半)、蔗汁冲服。此甘 
润以养胃阴,兼用火肉汁吹去油面饮之,待肠腑一充,大便得解,则脘腑爽矣。 
侄 据述去秋濒海潮溢,淹没民居,凡受水湿者,足跗肿溃。今懋迁其地,更冒时邪,身痛头晕呕哕, 
乃湿阻气分。治者误汗劫液,继用消导,遂致热渴脘闷,呃逆自利,不思湿家忌汗,消导更劫胃津,再用丁香、 
参、甘以止呃,温补焉能利湿。夫时邪本湿土郁蒸所发,感受不时,热腾湿滞,先宜疏解,再行渗利,俾气机 
升降如常。豆豉、枳壳、栀皮、蒌皮、半夏(制)、藿梗、通草、茯苓、猪苓、荷叶煎汤。一服诸症俱减,时有 
呕渴,乃中焦水谷之气不运。用半夏、橘白、茯苓、杏仁、薏米、花粉、砂仁,再服得安。 
族某 客路感邪,风热上壅,呕渴头重痛,脉浮濡,此热蒸湿伏也。治先宣解表分,则风热不与湿搏。 
用薄荷、牛蒡、桔梗、山栀、甘菊、桑叶、赤苓、姜皮,汗解身凉。因食荸荠,重发热下利烦闷,乃温邪未尽, 
生冷引动湿浊。用胃苓汤去二术,加枳壳、灯心,芦根。煎服愈。 
侄 头蒙如裹,胸闷便艰,腑气失降,以湿郁论治。通草、白蔻壳、枳壳、蒌霜、川芎、山栀、杏仁、 
半夏、淡竹叶、冬桑叶。三服愈。 
侄 络热蒸痰,腮紧口甜,脉沉濡,左寸差大,此风热郁于胆络,兼脾有湿痰壅热而为脾瘅也。钩藤、 
丝瓜络、桔梗、连翘、象贝、薄荷、佩兰、橘红、郁金。三服而愈。 
族弟 嗜酒蕴湿,又醉渴饮冷,寒热挟旬,口干舌腻,呕恶胸闷,跗冷便泻,脉濡数,湿甚于热,医 
混称温疟。屡用芩、膏、生地,湿愈搏结。宜轻透湿于热外,毋令互相煽炽,病可立除。通草、枳壳、半夏、 
赤苓、车前、石斛、薏仁、麦冬、灯心、花粉、芦根。日再服,汗彻热退,泻止足和。但微嗽。去枳壳、车 
前、芦根,加杏仁、象贝,更适。粥饮既进,脾阳未醒,间或腹痛。用广皮、砂仁、茯苓、薏仁、半夏曲、 
生白术、枳 子。又数剂全愈。 

卷之一
燥症论治
属性:燥为阳明秋金之化,金燥则水源竭,而灌溉不周,兼以风生燥,火化燥,《原病式》所谓诸涩枯涸, 
干劲皴揭,皆属于燥也。燥有外因,有内因。因于外者,天气肃而燥胜,或风热致伤气分,则津液不腾,宜甘润 
以滋肺胃,佐以气味辛通;因乎内者,精血夺而燥生,或服饵偏助阳火,则化源日涸,宜柔腻以养肾肝,尤 
资血肉填补。叶氏以上燥治气,下燥治血二语括之,最为简当。今析言之,燥在上,必乘肺,为燥嗽。喻氏 
清燥救肺汤加减。肺中有火,为干咳。申先生琼玉膏主之。外内合邪,千金麦门冬汤。肺痿咳唾,心中温温液 
液者,仲景炙甘草汤。燥在中,必伤脾胃之阴,为热壅,食不下,金匮麦门冬汤。胃脘有死血,干燥枯槁, 
食下痛,胃翻便秘,丹溪韭汁牛乳饮。胃热善消水谷,丹溪消渴方。燥在下,必乘大肠,为大便燥结,其气秘,浊 
阴不降者,东垣通幽汤、润燥汤、玉函麻仁丸。风秘血燥,东垣润肠丸加郁李仁、防风。津枯秘结,丹溪 
润燥生津汤加麻仁,或蜜煎导。血枯膈噎,便结如栗,生料六味丸去山萸,加首乌、当归,或加肉苁蓉、桃 
仁捣。水煎服。兼食人乳酥蜜。此燥在脏腑者也。若燥在血脉,多见风症,宜滋燥养营汤治外,大补地黄汤 
治内。血虚外燥,皮肤皴揭,筋急爪枯,滋燥养营汤。诸痿由于肺热,热亢则液耗,百骸无所荣养,故手足痿 
弱,不能自收持,反似痹湿之症,养阴药中,加黄柏以坚之,如虎潜丸之类,切忌用风药。又妇人脏燥,肺脏 
也。悲伤欲泣,仲景甘麦大枣汤以生肺津。凡诸燥症,多火灼真阴,血液衰少,故其脉皆细微而涩也。通治 
滋燥饮,生血润肤饮。 

卷之一燥症论治
燥症脉候
属性:燥症脉微细涩小,间有虚大急数浮芤,重按无不细涩而微者。《入门》曰∶伤燥脉涩。 

卷之一燥症论治
附方
属性:〔燥嗽〕x清燥救肺汤x 霜桑叶(三钱) 杏仁(七分) 麦冬(一钱二分) 石膏(二钱半) 人参(七分) 
阿胶(八分) 胡麻 甘草(各一钱) 枇杷叶(一张) 
〔干咳〕x琼玉膏x 地黄(四斤) 茯苓(十二两) 人参(六两) 白蜜(二斤) 
〔合邪〕x千金麦门冬汤x 麦冬(二钱) 桔梗 桑皮 半夏 生地 紫菀 竹茹 麻黄(各七分) 炙草(五分) 
五味子(十粒) 姜(一片) 
〔肺痿〕x炙甘草汤x 见前中风。 
〔伤阴〕x金匮麦门冬汤x 麦冬 半夏 人参 甘草 粳米 大枣 
〔胃槁〕x韭汁牛乳饮x 韭汁 牛乳 有痰加姜汁。血膈,去牛乳,加陈酒。 
〔胃热〕x消渴方x 黄连 花粉 生地汁 藕汁 牛乳 
〔气秘〕x通幽汤x 当归 升麻 桃仁 红花 甘草 生地 熟 
地或加槟榔末。 
〔阳结〕x润燥汤x 大黄 归尾 桃仁 麻仁 升麻 红花 生地 熟地 
〔脾约〕x麻仁丸x 浓朴 芍药 枳实(各二钱) 大黄(四钱) 麻仁 杏仁(各一钱五分) 炼蜜为丸。 
〔风秘〕x润肠丸x 麻仁 桃仁 羌活 当归 大黄 皂角 秦艽 蜜丸。加郁李仁、防风,名润燥丸。 
〔津桔〕x润燥生津汤x 当归 白芍 熟地 天冬 麦冬 栝蒌 桃仁 红花 
〔便燥〕x蜜煎导x 白蜜 熬,捻如枣核,纳谷道中。 
〔滋阴〕x六味丸x 见前中风。 
〔血燥〕x滋燥养营汤x 当归 生地 熟地 白芍 甘草 黄芩 秦艽 防风 
〔血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